国人必知的2300个国医常识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沈智 编著  页数:428  字数:512000  

内容概要

中医已经或多或少地融入国人的血液里,我们常常会用“上火”和“着凉”来解释自己身体的变化,同时也把“精、气、神”视为健康的基础。本书本着普及国人中医养生知识的目的,为您详细地介绍了中医典籍、中医理论、中药方剂以及美容养生等九个方面的内容,结构繁而不乱,内容强调寓教于乐,广泛而不乏味难懂。

书籍目录

医家的心路历程与著述 医学大家的仁心仁术  遍尝百草——神农  医学之祖——歧伯  汤药之祖——伊尹  脉学宗师——秦越人  汉代大医——淳于意  一代医圣——张仲景  天妒英才——华佗  杏林春暖——董奉  脉诊大家——王叔和  针灸奇才——皇甫谧  道医宗师——葛洪  山中宰相——陶弘景  百岁药王——孙思邈  病因专家——巢元方  博采众长——王焘  儿科之圣——钱乙  寒凉圣手——刘完素  攻邪名医——张从正  滋阴专家——朱震亨  易水祖师——张元素  补脾高士——李杲  医圣药王——李时珍  温补名医——张介宾  调养根本——李中梓  医药杂家——赵学敏  纠错大师——王清任  温病宗师——时桂  温病大家——吴瑭  学贯中西——张锡纯 大医精诚的结晶——岐黄巨著  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名著——《难经》  现存最早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  外感巨著——《伤寒论》  方书之祖——《金匮要略》  临床急诊手册——《肘后救卒方》  脉诊经典——《脉经》  针灸经典——《针灸甲乙经》  药学宝库的瑰宝——《千金要方》  病因力作——《诸病源候论》  世界首部官修药典——《唐本草》  中医临床工具书——《外台秘要》  影响中外的方书——《太平圣惠方》  儿科奠基之作——《小儿药证直诀》  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病因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补土派”经典——《脾胃论》  “医门之柱石”——《景岳全书》  针灸的又一高峰——《针灸大成》 ……中医理论探索中医思想与理论中药与方剂中医理疗中医养生、美容食疗与药膳中医传世典故少数民族医学索引

章节摘录

  脉诊大家——王叔和  王叔和(210-?),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他学识渊博,诚恳忠厚,担任当时的太医令(职位相当于今天最高级医院的院长)。他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作出了两大重要贡献:整理《伤寒论》和著述《脉经》。  王叔和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但还没有大范围的普及。经过连年争战,许多书简都散落失传或残缺不全了,张仲景所作的《伤寒杂病论》虽只间隔不到百年,却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深知这部医学巨著的重大价值,心中深感痛惜,于是决心将这部巨著恢复其本来面貌。他搜集该书的各种残本,终于成功地找到《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部分较为完整的版本。然后经过他的整理和修复,使其流传下来,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伤寒论》。虽然王叔和所收集的书中只剩伤寒部分的内容,没有找到杂病部分。但就是由于他对《伤寒论》的整理,才使得该书能够流传至今,同样功不可没。  此外王叔和还撰写了《脉经》,这是继《难经》之后的另一部脉学专著,也是王叔和的第二大重要贡献。王叔和在书中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将脉象分为二十四种,分析了每种脉在医生诊断时体现出的感觉特点、代表病证,并与“平脉”(正常健康的脉象)作了比较和区别。他将古时诊脉 “诊三部九候”的方法大大简化,改为 “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即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就可以大体判断出人体的健康情况。另外,他还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型、性格等各种因素,要因人而  王叔和整理千古奇书《伤寒论》,著述传世佳作《脉经》,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是学医者应该虚心学习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梁文道

编辑推荐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2300个条目,精致生动的引导页,400余幅美图,短小精粹的小贴士  彩色引导页,让全书精华一目了然,带领读者进入阅读胜境。  2300个知识点涵盖面广,便于读者查阅,轻松自如地获取知识、拓展视野。  400余幅精美插图,让读者直观地阅读,享受中医中的养生智慧。  “国人必知”系列: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更需要的反而是常识。我们知道,所有的真理都是常识,历代名人的败局往往是常识的错误。“国人必知”文化常识系列,第一辑包括历史、地理、唐诗鉴赏、书法、绘画、国学、汉字等二十种,涵盖了最广泛的文史及科普知识,足以供您之需。并且,本系列每本书都由各学科专家学者精心选目,以广为人知和不可不知的学科知识为编选原则,贯穿2300个知识点,浓缩了中外文化常识的精华,提纲挈领,将您该知道的常识尽收囊中,为广大读者轻松自如获取知识开辟了捷径,是您值得拥有的权威文化常识珍藏读本和一本即通的实用版本。  “国人必知”系列是具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的文化常识系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人必知的2300个国医常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于<庄子>,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存生命生长的意思,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它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养生文化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 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昔年,荛问舜:天下孰贵? 舜对:生最贵。这充分反映着我国古代延续至今的贵生思想,即敬畏生命。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和一致的追求。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群众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在上古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逐渐地发现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维持生存和种族的发展的方法。当时的养生方法也可以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火的发现与应用,从树居到穴住,人们开始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传统养生学至此有了萌芽,而传统养生思想的形成,则起于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哲学,文化与各种学术得到发展,使人们对于世界本源,生命现象等方面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在养生保健方面提出了改善个人环境卫生,合理调配饮食等措施,从而形成传统养生学思想。先秦时期哲学与养生是分不开的,如调和阴阳,清静无为,反朴归真及形神兼顾等思想,都是养生学的最为基本的法则。当时的代表作有《周易》《道德经》及《庄子》《论语》,而当时的《吕氏春秋》则是当时养生思想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涉及到去害毕数,顺应自然,动形达郁等养生法则。而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黄帝内经》,它是中医奠基之作,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实践经验,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的大成,为传统养生学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到了汉唐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医学和养生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的代表人物有东汉的张仲景,著有《伤寒论》奠定中医辨证学基础,并从病因学出发提出了养慎避邪,调和饮食,导引吐纳等著名的养生观点。而同时代的王充在《论衡》中首次将优生学与长寿联系起来,极大的丰富了养生学内容。三国时期华佗根据动形养生的理论创立了五禽戏。东晋葛洪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到了唐代,孙思藐是当时的集大成者,著有《千金要方》,南朝的养生家陶景弘写成最早的养生学专著《养性延命录》。到了明清时代,传统养生学发展到最为鼎盛时期。,特别是在温补命门,五脏调养,饮食调养,运动养生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而当时吴又可的一部《瘟疫论》可以说是十七世纪的划时代之作。同时代的还有李时珍,李梃等著名医家均对后世养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西医及西药的引入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起,传统养生学发展遇到严重阻力,处于自发的缓慢的发展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医学获的新生,中医养生学也因此得到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医学科学研究重点已经开始由临床医学逐步转向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传统养生学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出现蓬勃向上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绝大部分人因受地域,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对健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无病即健康的层次,随着信息经济的越来越发达,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逐步全面及系统化。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了健康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都处于一个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在此标准下,全球的健康人群占5%,疾病人群占20%,而75%的人群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俗称亚健康状态。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渥太华宣言》,进一步指出,健康是每天的生活资源而不是目的,它不仅是个人资源,更是社会资源。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
    这本书就是健康养生的科普读物,值得一看。
  •   感觉还不错。。。书本比较厚
  •   同事反映,在当当网买书特别实惠和便宜。这本书也不错,愿意业余学习中医的朋友可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