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钟声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张荣东  页数:3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中国画家诗话》收录中国画家所创作的诗歌,收录年代自唐代起,历宋元明清,至上世纪初(以画家生年为准)为止。  2.由于宋代词风兴盛,诗歌形式产生重大变异,词为韵文,在本质上仍属诗歌范畴,因此也涉猎极少量词作,在书名及内文并不将其单独分类,仍以“中国画家诗”之名涵盖之。  3.诗人排名以出生年为序。  4.诗作的选取并不以文学史所重视之代表作为标准,而是注重与其绘画的联系。  5.对每位画家诗作的解读分为四个部分:  诗话,为对具体诗歌文本的点评式阐释;  文本,简称“文”,主要分析诗歌文本的基本风格、审美特质,诗的内在结构、诗意之生发机制;  意象,简称“象”,因诗生发,探寻诗歌的基本意象,诗、画形式与世界存在的内在联系,阐释画家诗、画的当代意味。分为“诗画意象”与“自然映像”两部分,前者从画家的诗歌意象出发,主要关照诗人的精神想象。后者从今人与自然的互动发端,专注于文化地理的追溯与重构,探究诗歌与自然、人生的关联;  艺境,简称“境”,境可以理解为境界、意境,也可以理解为形而上的“道”。联系画家的绘画文本与诗歌文本,揭示笔墨律动、诗歌语言韵律与仓4作主体生命韵律的关系,发掘其深层意味。  三者本不可分,文中有象,象中有境,境由象生,这不过是诗歌意味的不同层面,分别表述,是为了更好的从不同角度挖掘其真。  6.画家诗不再单独注释,每位画家收录绘画作品一幅。  7.《中国画家诗话》所收录人选综合考虑其在绘画与诗歌的格调、修养,对于诗文成就不足的中国画大家,亦不收录,对于绘画成就低微者,也不予以收录。  8.《中国画家诗话》所录画家每人收录诗作5—10首,对于传世诗歌作品较少的画家,如阎立本、荆浩、法常等等,诗作虽有特点,画名甚高,但诗作极其罕见,有的仅存世一二首,对其也不再单独涉猎。  9.画家诗不同于题画诗,画家诗为画家创作之诗,不一定题在画上,题画诗则无论画家还是诗人之作,皆可题于画上,《中国画家诗话》不考虑题画诗的概念,而是从创作主体的身份出发选择诗作。

作者简介

  张荣东,山东沂源人,长于北大荒。毕业于山东大学,先后获法学学士及文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著有《新画品录》、《现代鲁籍中国画名家研究》(主要作者、副主编)、《兰竹精神——柳子谷艺术论》、《积淀与交融》等著作多种,曾获“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多项奖项。

书籍目录

古钟的隐喻——关于中国画家诗的几个理论问题“空”与“有”:王维上林花开:顾况深山钟声:贯休庭前梅花发:刘商暮云凝远山:文同天地飞鸿:苏轼烟江叠嶂:王诜溪山去为秋:米芾孤城寒月:赵佶秋山幻象:米友仁暗夜歌咏:龚开幽居之美:钱选春雨天光:高克恭鹊华秋色:赵孟頫秋凉微明:黄公望松泉之音:吴镇清气满乾坤:王冕空庭月落:柯九思松下听琴:朱德润夕阳澹秋影:倪瓒丹崖翠壑:王蒙茗茶禅心:张羽古山萧寺:徐贲山间幽怀:王绂竹林绿筑:杜琼黄昏月明:沈周山色有无:文徵明姑苏烟雨:唐寅异卉清香:陈淳夜深清寂:徐渭桂花寂寂:.董其昌深山老梅:陈继儒兰竹之心:李日华幽泉洗心:李流芳老莲异石:陈洪绶柳花如梦:柳如是水绘幽窗:董白风生管弦:龚贤萧瑟秋风老:傅山坐破苔衣:弘仁猿啸清溪:髡残(石溪)烟霞人梦:笪重光苍松依石:梅清坐看枯枝:朱耷(八大山人)草亭秋影:吴历笔底春云:恽寿平黄山冷处:石涛洒墨写幽抱:高其佩天涯飘蓬:华宙梅花草亭:高凤翰芦雁汀花:边寿民老梅寒葩:汪士慎一片秋华万古春:李鲜梦入蒙庄:金农萧寺秋深:黄慎一竿清竹:郑燮潇湘风竹:李方膺今世画人前世僧:罗聘灼灼其华:吴昌硕似与不似:齐白石如夜行山:黄宾虹故山入梦:张大千后记:书房的秩序附录:心灵的地图

章节摘录

  在实现本土化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和新诗之间出现了不可弥合的鸿沟。再说绘画,中国画自近代以降的改良、变革始终没有停止,绘画逐步远离笔墨传统,素描式的造型、制作使中国画的形态产生了变异,画家的书法、诗文修养严重削弱。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画家虽然还有在画面上题诗的习惯,但基本是引用古人的诗句,画家已经不具备用诗歌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只能从古人诗歌的意境中捕捉一丝余韵。  但就这这样的背景下,画家诗也依然存在,如齐白石,他的诗歌既绵延了传统,又充满纯真的个性,有浓郁的时代情感,他的诗歌是典型的“画家诗”,有着与专业诗人不同的审美特质。这样的创作因齐白石的画名太高,被诗歌界与绘画界所忽视:诗歌界把齐白石当作画家,诗歌史不会关注这样的诗作;国画界把白石老人奉为圭臬,认为诗歌乃画家之余事,也缺乏必要的梳理与挖掘。从中国诗歌发展的近代之殇而言,东方审美特质的消解、汉语表意功能的衰退,恰恰在画家诗那里没有发生,齐白石等人创作的“画家诗”是生机蓬勃的,全无文体衰亡的迹象。而对于中国画界而言,感受齐白石的艺术高度,进入齐白石精神境界最直接的手段,恰恰是其直抒胸臆的诗作。  将对“画家诗”的梳理回溯到唐宋,我们惊讶地发现画家诗独特的审美意蕴,艺术特质已经绵延至今。从贯休、荆浩,到唐寅、徐渭、郑燮,以及近现代的齐白石,这是一条艺术图像之间充满生机的诗性河流。回顾画家诗,不仅使我们反思诗歌界的话语流变,且使我们反思中国画精神的建构,对于回归传统艺术之真,将艺术植根于中国艺术精神深厚的沃土,都显得十分必要。  近代以降,中国诗歌的形态发生了重大的转型,诗词书画的内在联系被逐渐淡化,新诗的出现预示着中国诗歌形式的解放,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审美传统绵延之路的断裂。在近现代中国诗歌史上,有一个游离于诗歌主流边缘的诗歌形态——画家诗,画家为诗,与专业诗人不同,多为表达胸臆,或为画面意境之说明补充,别具新格,自由清新,话语直至肺腑,罕有陈腐之气。从对传统的绵延来说,中国画的形态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画家诗所体现出的审美倾向、格调意趣,与古人一脉相承,在中国专业诗歌界出现的徘徊与迷惘,中国诗歌的形式美、意境美在画家诗那里非但没有衰退,甚至还有所发展。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人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他的胸襟气质,格调境界,专业诗人往往过分重视诗的形式,正如专业画家往往过分重视技巧,太想画好一张画,画反而画不好,诗亦然。逸笔草草的文人画能够独领风骚数百年,在相当长的时期几乎将画工的领地吞噬殆尽,实非偶然。

编辑推荐

  中国文人的心灵,存于幽谷、钟声之中,谷中有路,那是行走者留下的印迹,行走者是钟声的倾听者。我们面对中国诗、画,是在幽谷中的痴迷,是偶然触响那些沉寂的古钟。——作者题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幽谷钟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