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日本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陈希我  页数:229  
Tag标签:无  

前言

   多年前,我在中国国内已经呆不下去了,一个算命的给我指了路:只能远走高飞。如何“远”?答曰:国外。我未必相信算命这种事,我是什么都不信的,再说,那算命的说法也十分可笑,算命怎能算到国外?但是当时我穷途末路,由不得我张狂。当我在虹桥机场登上飞往日本的飞机时,油然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电影名:《胜利大逃亡》。   最初我去的并不是日本,而是西方。对中国人来说,西方才是理想的选择,哪怕是准西方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有人去俄罗斯、东欧,甚至是塞班、南美,目的也在于能够辗转去西方。去日本前,我已经拿到了澳大利亚签证,但是经济上无法承受,改去了日本。   对日本,中国人也并不陌生的,通往日本的路也曾一度出现在我面前,那是因为我的女友。我的女友的外祖父母都是在日本出生的,她的外祖父身上,就满是日本男人的恶习,她很小的时候,外婆就教她唱日本童谣。但是我对日本毫无感觉,那个弹丸岛国,那个“小日本”,我潜意识里不怎么看得起。虽然关于它的经济成就已经塞满了耳朵,但我是个没有经济脑袋的人,甚至,有个反经济的脑袋,我厌恶金钱,而在我心目中,日本的“好”,无非是铜臭之“好”。   这种“好”,越是好我越蔑视。   当然还有历史的记忆。‘虽然我没有见过一个日本人,我也没有见到从日本回来的我女友的祖父母,但是我很知道日本人。   但是最终我却去了日本。原因就因为它容易去,明白地说,赴日留学费用便宜,借高利贷,我还借得起。还是因为钱!我不知道那个算命先生说的“国外”,是不是指日本,像我这种人,命中注定只能去日本。随后女友也来了,一呆就是五六年。最初是失重的,那种没有“根”的失重。本来,我这人也并不是很有“根”的意识,何以竟会在乎“根”了?我变得非常喜欢中国的东西,最“中国”的,无疑是那些传统的,所以我让国内的父母寄来中国传统音乐,整天塞在耳朵里听。一次在一个公共厕所,抬头看到墙上,不知谁拿水笔写的两行中文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几乎潸然泪下了。   本来,我也很反抗在国内时被灌输的思想的,但在日本,每到不如意,也会想到这是“日本鬼子”对我的欺压。那时候我应该还有许多从中国去的留学生,最喜欢唱的歌曲之一是“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在联欢会上,我们冲着日本老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的是中文,日本人听不懂,还傻呵呵鼓掌,我们很得意。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为什么出来的,当跟日本人发生冲突时,我会想:在国内,对我最坏的领导也没有这样对我。有一次,我甚至专门借了《红高粱》的片子,拿到学校去,在我上课的教室隔壁放,把声音开得很大声,企图激怒老师。不料老师却没发火,反而让我把片子拿过去放。当放到里面日本兵说话时,老师笑了,同学们笑了,中国来的同学也笑了,就连我,也觉得那些“日本话”不是日本话。奇怪,在国内看时,怎么觉得它很“日本”呢? 其实,当时我一方面在抵抗着日本,另一方面,已经开始沦陷。   我已经能说比《红高粱》里的中国演员地道的日本话了,渐渐的,见到一个物件,我头脑里闪现出的是日语单词,以至于许多年后回国,竟然无法顺当地想起中文词了。过去,我对日语很是嗤之以鼻的,什么破语言,罗里啰嗦,拉里拉杂,七拼八凑,参差不齐,这下,反觉得那是一种优点了。但我已经离开了日本。但回头想想,我在日本时,某种程度上说从没有觉得自己多么适应日本,自己多么喜欢这个国家。难道说是因为离开了日本,才逼出了怀念?就好像当初因为离开了中国,才逼出了爱国一样。这么说,我的这种感觉也是靠不住的了。   中国人“轻”日本,又“重”日本,“恨”日本,又“羡”日本,都是在一种情绪之下。比如“轻”,觉得日本文化不过是从中国搬去的,以己推之即可。挨打了,于是就把它当成巨大的敌人,就是“重”看。   这种“重”看,是带着“恨”的:你小日本不过是我的孙子,居然比我强!不服,还有不驯。中国人是很不驯的,宁可饿死,不可失节。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中国人又是极为现实的,对强者的“恨”,其实骨子里是“羡”。一个骄傲者看世界,是不可能客观的,同样,一个被伤害者看世界,也不可能客观。那么真的日本又是怎样的? 刚回国时,我还穿着日本带回来的风衣,结果发现,这风衣严重妨碍我的生活,不能往肮脏的座位上坐,不能在泥泞的路上走,不能骑自行车,不能跑,不能打。于是我明白了,国内人为什么几乎人人穿夹克,那是最适合中国环境又具有审美价值的服装。我走路常跟人家撞肩,后来才知道,我习惯于日本的靠左走。我几次在街上被飞来的污水泼了一身,才知道,在中国走路,是必须十分小心的。当时许多感觉是异常尖锐的,周围许多朋友觉得好,建议把它写出来。我终究没有写,主要原因是因为老想写小说,看不上随笔之类的东西。现在想来,幸好当初没有写。假如写了,那一定也是情绪的产物。   经过了许多年,我才渐渐地拿起笔写了。其实,说这些年完全不想写,也不是事实。它毕竟是关于日本的,写随笔比写小说直接,尽兴,所以我一直认为,随笔作家比小说作家幸福。虽然日本经历本身谈不上幸福,写之更像受虐,但是写作,不就是享虐吗?虽然我竭力回避日本,但是就像一个女人被强奸了,她无论如何也无法抹去这个事实了。她回避,就是在想;越回避,越是在想。特别是,如果对方在她身上种下了种子,她更是无法回避,只能把他生下来。   现在,这孩子终于生下来了。是我不愿意生的,但是终于生下来了,它是长期回避、抵抗、孕育之后的产物,是痛定之后的结果,它也许更接近本真,所以我索性名之为《真日本》。   但是虽然人们都呼唤着本真,但本真的东西其实是不让人喜欢的,比如真理,缪塞说:“真理的本质是骷髅。”所以追求真理是要被上火刑的,最终他自己对世界都绝望了。我写的日本,也让许多人受不了,但这就是真。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乃至文学,都是在追索这种真,这是它们的本职。但这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全部,我们毕竟活着,现实毕竟客观存在,所以我们还需要另外的东西来抚慰我们,那就是宗教,它属于善的范畴。   我们常常分不清真与善的区别,混为一谈。希望读者能明白这个区别。   当然,任何言说都仍然夹杂着情绪乃至偏见,所谓真,其实也是虚妄的。按现代物理学理论,人的存在都不是真的。人一谈真,上帝就笑了。   2011年元旦

内容概要

虽然人们都呼唤着本真,但本真的东西其实是不让人喜欢的,比如真理,缪塞说“真理的本质是骷髅。”所以追求真理是要被上火刑的,最终他自己对世界都绝望了。陈希我写的日本,也让许多人受不了,但这就是真。
当然,任何言说都仍然夹杂着情绪乃至偏见,所谓真,其实也是虚妄的。按现代物理学理论,人的存在都不是真的。人一谈真,上帝就笑了。
《真日本》作者陈希我的小说以对生活真相的不懈探求与坦率揭示著称,写随笔,他的表达更为直接、尽兴。他笔下的日本充满了奥妙,其中不乏令人费解之处,但在他心中都变得澄明。《真日本》以一种有机的眼光来看待“活”的日本,因而能体察其变动的生动与复杂。

作者简介

陈希我,小说家,福建福州人。曾留学日本,现居国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放逐,放逐》、《抓痒》,小说集《我们的苟且》,中短篇小说《遮蔽》、《凤吕》、《上邪》,随笔《我的后悔录》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和进入排行榜,获“人民文学奖”等若干奖项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部分作品被介绍到海外。曾被《中国图书商报》评为年度文学新锐人物,香港《凤凰周刊》称其作品是“活脱脱人性阴暗的浮世绘”。

书籍目录

樱吹雪
爱有期
泡泡袜之恋
穿和服的女人
女坂
白与红
东洋年
秋刀鱼之味
八公犬
茶之道
大写的吃
日本人的表情
向“生”而“死”
渡边
“缩”与“扩”
打屁股
另一道风景
不劳动的节
当“做”成为“活”的方式
放逐至水
自由下的囚徒
道歉
“终战”的一天
东京审判
日本病后
外人
苍井空的青空
丰田,你为什么要道歉?
鸭子的喜剧
暖昧与准确
谁在说“同文同种”?
日本的“欺负文化”
日本人的洁癖
好色
非色
请让我成为您的孩子
跪在她脚下
入佛界易,人魔界难
三岛由纪夫的行为艺术
永远的困境
罗生门下
你们有罪吗?反正我有!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穿和服的女人我所在的城市,有家日本料理店,门口站着四个穿和服的女子招徕客人。也许是工作时间太长了,累了,站得歪歪斜斜,和服的大领子也歪到一边了,甚至一侧几乎滑出了肩膀,乍一看,倒恍若风尘女了。穿和服是考验人的。韩国学者李御宁说日本文化是“包袱皮文化”,不像西方的“皮箱文化”。皮箱是立体的、把人装起来的,因此也有了把人端起来的功效,比如西装。而“包袱皮”是随形而变的,和服就是典型。《魏志·倭人传》这样描绘最初的和服:“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不“量体”,那就是考验你的“体”了,看你的身体能否像衣架一样把它撑起来。所以日本女人需要经过仪态训练。未成年的女孩子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她们是未雕琢的玉,从她们身上,难以看到她们母亲的模样。但是到她们成年了,就要训练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比如走路不能左右摇晃肩膀和腰肢;站立时必须五指并拢,两脚丫的开角应该是六十度;坐时要两膝并拢,不能叉开,更不能跷二郎腿,手要自然放在大腿上,臀部适当往座位深处坐,腰部虚倚椅背……如此讲究。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电车里,日本女性端端正正坐在座位上,两腿并拢。现代女性往往喜欢穿紧窄的短裙,只有这样坐,才不会走光。她们还把随身带的包压在大腿上,把仍有走光危险的三角区压住、遮挡。无论多久,她们都会保持这样的姿势。虽然中国人和日本人外形相似,但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中国女性很可能坐得懒散,两腿不经意就叉开了。并非对自己国家女同胞有偏见,只是就事论事。也许国人仍会不舒服,说,不就是端庄吗?咱们传统也有,日本人,还是从我们这学去的,和服也是我们的唐装。可惜我们已经没有了,总不能硬着嘴说“我的祖先比你阔多了”吧?中国人看世界,往往犯错误:面对人家好的东西,总觉得自己祖先早就有了。而在看日本上,还犯一个错误,就是想当然:你不过是搬我们的,我们很懂。但其实恰恰对日本,我们很不懂。比如对日本女人,在电车上,一个女子确实很端庄、稳重,但如果你跟她搭讪,她立刻会显出被惊吓的神情。这种神情,在几乎所有日本女性的脸上都可以看到,包括年届八旬的老妇,有的还伴以“元——”的惊讶声。(如今这语气似乎也流传到中国年轻女孩子这里了。)这并不是真的被惊,真的被惊,声色不会如此动人;这是训练出来的。训练出来的肯定有假,她们完全可以不惊的,这惊,只是为了显示天真、不更世事。于丹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解释成“女人和小孩难养”,在这里倒似乎得到了佐证。在日本,女人和小孩常被归为一类,她们跟小孩一样幼稚,所以丈夫对妻子说话,总是带着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神情,甚至是不耐烦的教训。而女人也乐于承认自己无知,做出惊惊乍乍的神情——与其是惊异,毋宁是挑逗;与其是无知,毋宁是乞怜。和服虽然源自中国唐服,一样的高腰、长裙、斜襟、宽袖,却跟唐服有着微妙的区别。它端庄,但又形似亵衣,柔软、大开领,无论是留袖、振袖、小纹,甚至是豪华的十二单衣,乃至有着神圣感的洁白的结婚装,一种端庄之下的放任。我曾说,和服把日本女人穿得像一朵花。此刻我忽然想起深作欣二导演、吉永小百合主演的一部电影名——《华之乱》。和服给人柔软而凌乱的感觉,让人想到暖昧的被窝,甚至引发被撕扯、被蹂躏的联想。即使是肃穆的丧服也有两面性。《失乐园》里的凛子就是穿着一身丧服,从父亲的丧礼上偷偷溜出来,跟婚外情人幽会的。情人久木企图跟她做爱,她抗拒,但她爱他,想满足他,于是她不脱丧服,为他用特殊的方式做了。在这里,穿着丧服的凛子把肃然和冒渎、强迫屈服与自愿奉献融聚一身,令人不忍目睹,又心旌荡漾。不像我们的《黄金甲》,只知道把唐装里的奶挤得爆爆的,整一个无脑的大奶痴。中国人的艺术感觉和日本人的艺术感觉,在这里见了分晓。日本人重的是暧昧的感觉,端庄是表,风骚是里,是一种“闷骚”。即便是风尘女,也是“闷骚”。日本许多时代剧里的风尘女,喜欢一拍熟客屁股。这种拍熟客屁股的细节,虽然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常有,中国也有“打情骂俏”之说,虽然都属于挑逗或者卖嗲,但在日本这里,更有着暖昧气味。这暖昧不止是:咱们是关起门来的一家子;还有:我不更事,比你傻,你可要让我哟!外国人是难以体悟其中之妙的,包括美国人。我曾说,虽然中国与美国远隔重洋,和日本只是一衣带水,但是中国跟美国倒离得近。对美国人来说,了解日本人,也比了解中国人难得多。所以在拍《艺伎回忆录》时,美国人导演罗伯·马歇尔犯了个根本性的错误,即让三个中国女演员演日本艺伎。单凭章子怡那瞪人的眼神、巩俐那豪迈气、杨紫琼那个硬朗,就满是中国风味,即使她们穿上了和服,也是中国女人穿上和服。毕竟,她们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壤里生长的,甚至是在半个多世纪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土壤里成长出来的,引用日本男人的说法:“中国の女性,强!”

编辑推荐

《真日本》:中国人轻日本,又重日本,恨日本,又美日本,都是在一种情绪之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真日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是 陈希我 的,就买了
  •   一個偉大有民族,認真學習別人的長處
  •   非常喜欢的一本比较文学类的书,作者以其在日本生活多年独特的视角评论“日本精神”,在我看来其中必然有一定片面性与主观性,但是仍然不影响我改变对日本的看法,也可以对我个人素养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很赞!
  •   作者有十多年日本生活经历,内容翔实,思维活跃
  •   先了解日本,为以后出国做准备,东夷岛国,什么力量让它如此嚣张?
  •   想了解真正的日本的推荐一下
  •   虽然有的内容在他博文上有 但是很支持他 ~他的每部作品都很有内涵。喜欢他 书的封面也不错 当时学校还没用买这本书 我自己买了
  •   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推荐大家看看
  •   值得
  •   是不是真地,谁知道
  •   帮朋友买的,看起来不错,包装很严谨。
  •   书好,质量不错
  •   书不错,呵呵,
    谢啦!
  •   作为我们的近邻,我们真的得好好的了解日本。整个书还没有度完,不过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   字体比较小,主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记载和发挥
  •   我的一个散文编辑的书
    作者原先编发过我的散文
    看了第一篇觉得不错
  •   包装很好,价格优惠,值得购买。
  •   质量还不错,内容还没读
  •   作者是在日本很久的中国人,所以分析的很真实。但是也做了很多历久研究,物品研究,这些不太感兴趣
  •   定价有点高,研究上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