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第81辑)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冯克力  页数:189  字数:12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老照片》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书籍目录

徐宗懋黄杰与郑洞国
李亢美海伦的故事
陈懋谱走出炼狱(上)
倪艮山七虎山一夜
唐龙潜我的两次高考
吴新我的奶奶和爷爷
袁刚怀念母亲廖家珊
龚向阳父亲和母亲的故事
嘉蔚清末旧照《立宪万岁》
雷志华何嫣一组日俄战争老照片
刘巍峰老镜头里的孩童
邹士方北大访师记
李竹林参与建设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基地
闪发雷建国初期的干部业余学校
马仁华公安派出所纪事
吴家祥对“瘟神”的记忆
李知生抗日时期白云洞遭劫始末考
冯克力时代转换之种种
封面海伦在北京(李亢美)
封二 英国海军少校在刘公岛的婚礼(张军勇)
封三 母与子(韩英)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走出炼狱(上) 陈懋谱 正是莺飞草长、布谷催耕的季节。 早晨,生产队长派我去耙栽秧田,限我要在上午耙好一块两亩左右的水田,说是下午要插秧。我不敢怠慢,草草吃了几口饭就赶着牛,扛上铁耙,挽起裤脚,跳下水田忙碌起来。耙栽秧田是水稻种植过程中一项很费力的细活,要耙好一块栽秧田起码要横一遍竖一遍耙上六遍,才能达到土平泥绒的要求。一个上午要耙好两亩田已经超出正常工作量的一倍。牛喘着粗气,在我的吆喝鞭打下不停蹄地赶超时问。 太阳当顶的时候已耙完四遍,我正奋力压住耙杆,鞭牛把一堆高出水面的泥土往低处推,因推泥太多,纤绳不堪重负,“嘣”的一声断了。我去结断了的纤绳,老牛也许是要发泄对我的愤怒,尾巴一甩,正打在我的脸上,甩了我一脸一身的泥浆,我气急败坏地对牛大骂起来。这时,突然听见身后田埂上一个女人的声音:“老陈……老陈……”我的名字前面从来没被人加上“老”字,所以不知她在叫谁,没有理会,仍埋头结绳。 “陈懋谱……同志……” 听得出,“同志”一词是迟疑一下才补上去的。回头一看,原来是公社妇女主任、驻村干部在叫我。我好生纳闷:这么多年,无论是男女老少,非和我说话不可时,都是直呼其名,今天为何一个公社干部呼我名字后破天荒地加了一个“同志”,而且那语气已没有往日盛气凌人的严厉和鄙夷?边纳闷边听她继续说:“你马上把牛下了,到生产队保管室(平时集会的场所)开社员大会。”我更吃惊了,这些年,只有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训话会才叫我参加,这社员大会的神圣殿堂,我还从来没有享受过登堂人室的殊荣。惊疑之余,预感到我的命运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这变化也许就从这声“同志”开始。 匆匆下了牛,连鞋也来不及穿,赶到保管室,室内已坐满了社员。蹑脚跨进门槛,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惴惴坐下。公社妇女主任宣布社员大会开始,接着郑重宣布:“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公社党委决定,摘掉陈懋谱右派分子帽子。”听见“摘掉”二字,我如逢大赦,心跳不已,赶忙站起来向社员们弯腰点头,感激涕零。为了这两个字,我用血泪青春奋斗了整整二十年,它标志着长达五分之一世纪的人生炼狱的结束,宣告我生命历程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不容于世的孤魂野鬼终于获得一张重返人间的门票。伸出双手,分明已触摸到还略带冬日余寒的料峭春天。 当天下午,遵照公社的嘱咐,我背上行囊,身穿破衣,脚着草屣,满身泥浆,风尘仆仆赶往区公所知青办报到——他们要我去辅导全区知青参加当年高考。 从此,我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十五年,洒下血汗,交织爱恨,苦我养我,患难与共的川北小山村,沿着崎岖的小道走向人生下一段漫漫旅程。 这天是:1978年5月5日,距彻底改变我命运的那个“不平凡的春天”刚好二十一周年。 写了张“犯上”的大字报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宽松的政治环境,浓郁的治学氛围,丰厚的学术蕴藉,蓬勃的求学热情,构成了大学独特的人文景观,为莘莘学子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我奋力攀登在知识的崇山峻岭:或据案苦读,或挥毫笔耕;饮智慧之琼浆,餐文华之芳蕊;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生活丰富而多采,思想浪漫而充实;不知什么是忧愁,不知什么是烦恼;乐呵呵铺筑着五彩路,美滋滋编织着成才梦。天上明霞似锦,心中好歌如潮。我们是新中国最幸福、最自豪的第一代大学生! 好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匆匆而过,转眼到了1957年。这一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劫难年。几十万无辜的读书人在一场政治运动中遭遇灭顶之灾,一下子从天堂坠人地狱,用他们脆弱的生命和惨烈的经历为历史留下了一曲曲旷世悲歌。 这年春天,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整风运动,清除党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毛泽东主席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号召人们“不要怕向我们共产党人提出批评建议。‘舍得一身剐,把皇帝拉下马’”,鼓励民主人士大胆地“放”。4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继续放手,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接着在13日、17日、26日又连续发表号召“鸣放”的社论。在全国上下一片“放”的鼓噪声中,在各级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大鸣大放”很快在全国卷起狂澜。只要翻开那时的报纸,每天大部分版面都是“鸣放”消息和著名人士的“鸣放”言论。 四川大学作为巴蜀名校,是高级知识分子、人才精英的荟萃之地,理所当然成了“大鸣大放”的热土。运动开始只在教师中召开各种座谈会,号召大家向党提意见,局面显得有些冷清。 一天傍晚,图书馆门前贴出一张题为《清华来信》的大字报,内容是介绍清华的“鸣放”情况。这是川大出现的第一张大字报,在全校引起强烈震撼,出于好奇,观者如堵,天黑后还有不少人秉烛夜读。这把火立即在川大熊熊燃烧起来。第二天,学生开始贴出大字报,很快把图书馆外墙贴得密密匝匝。学校为保证张贴大字报的场所,又在校园中心荷花池周围临时搭建了木栅栏,供师生张贴大字报,很快又被张贴一空。整个校园成了大字报的海洋。 这时我正担任川大学生会宣传部长,当然不可能置身“鸣放”之外,像参与历次政治运动一样,政治热情又一次高涨起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运动,5月的一天,校党委宣传部召集团委会、学生会干部开会,要求我们负责组织学生中的“鸣放”。会后,我们从各系团总支、学生会到各班级,层层进行动员,大字报、油印报、板报、自由论坛等各种“鸣放”形式大量涌现,全校师生都卷入这场规模空前的政治漩涡。 正是“鸣放”高潮之际,四川省委宣传部长来川大看大字报,了解“鸣放”情况,我是陪同参观的学生会干部。结束时,他把我们带到校党委办公室,对川大的“鸣放”作了指示。他说,川大的“鸣放”已发动起来,形势很好,但只是涉及了党政工作中一些具体问题,对一些重大政策问题还“鸣放”不够,应继续深入“鸣放”。根据他的指示,我们再一次进行发动,要求各系对重大政策问题提出批评建议。于是很快掀起第二波“鸣放”高潮。我为了带头,也借用冯梦龙“三言”的书名为标题写了《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等大字报。其实,我这些大字报也并未涉及什么重大政策问题,因为我对当时党的方针政策根本就没有反感,只是对一些看不顺眼的时风世象发了些牢骚,作了些讽刺,语言不免尖刻,背后还有一种出出风头的顽童心理。 5月下旬,省委宣传部长再一次来川大看大字报,我又是陪同者之一。他边看边说,川大的“鸣放”在方向上有问题,应引起警惕。当时我完全不知道他说这话的背景是党中央对“鸣放”已改变初衷,正准备开展反击,幼稚地认为他的谈话与党中央的“鸣放”政策相抵牾,和他上次来参观时的谈话也自相矛盾。于是毫无顾忌地写了一张犯上的大字报《质问×部长》。这一无知之举铸成终身大错,成了我后来被打成右派分子的铁证。 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一改过去鼓吹“鸣放”的调子,发出了反右派的强烈信号,全国政治形势风云突变,“鸣放”偃旗息鼓,反右派的呐喊响彻全国。川大的反右派,开始只是批判章伯钧、罗隆基等全国知名人士在报纸上发表的言论。以及校内最典型的人物——写大字报攻击毛泽东思想的生物系女生冯元春,还没有点名给谁戴右派帽子。当时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又积极响应号召,像当初响应号召投入“鸣放”那样,参加到反右派的斗争中去,大会小会踊跃发言批判章、罗等的所谓右派言论。放暑假前反右派暂告段落,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约我写了篇谈反右派体会的文章,8月10日在川台广播。 我轻轻掸掉几个月来的政治风尘,无忧无虑回到乡间消夏,尽情享受故乡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编辑推荐

《老照片(第81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以崭新的视角回望历史,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照片(第81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从第一辑到现在,每辑必买。希望卓越到货能更快一些
  •   期期都买!希望内容有所创新!
  •   一直看老照片,发现确实不错。几乎每篇文章都能让自己深深的思索。
  •   要死了 还剩十几本没评价啊
  •   很喜欢老照片系列,从第一辑到如今,出了82期了,只缺两本还没买到。
  •   每册必买!
  •   我会一直买下去
  •   一直是归档在收藏类的书
  •   很好,每期必买
  •   不错,喜欢老照片
  •   老照片81
  •   好书,一直很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