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孙子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西书局  作者:郭志坤,陈雪良 著  页数:146  

前言

读诸子百家书,发觉古贤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提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yì)》)这个典故是人们熟知的。说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提问频率之高,问题触及面之广’使亲历其境的人们感到惊异:都说孔子知礼,怎么还提问不断呢?面对发问,孔子的回答既简洁又精彩:“是礼也!”其意是讲,我是个善于提问的人,善于提问才使我真正知礼啊!这是发生在孔子早年的事。“三十而立”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教学弟子,还是答问友朋,或者与列国君臣周旋,孔子都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真知。在诸子中,孔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学者宗之”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倡导的提问式思维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成为中华文化的好传统。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我们常说,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学习始于问题呢?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难,其价值也往往更大。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正是孔子等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我们着手策划这套有关前贤先哲的丛书的时候,孔子等先哲倡导的“提问”思维模式一下激活了我们这些后学的思维。先哲们的思想是不朽的。为何不把先哲请到“前台”进行访谈呢?他们的身世如何?他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为了传播学说,他们又是怎样远行千里的?说是学习,他们有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课堂?他们手里捧着的又是何种意义上的“书本”?他们四处游说的学术主旨是什么?……甚至他们穿的服饰、吃的食品、驾的车辆都会在我们的心头形成一个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将这套丛书取名为“提问诸子丛书”。这里有跨越时空的对话、通俗流畅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剖析、见解独特的解说、图文并茂的装帧、考之有据的典章、实地拍摄的文物图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冀望读者能喜欢这套独具特色的图书。    黄坤明    2010年春于杭州

内容概要

孔子是华夏民族前无古人的“文圣”,孙子则是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武圣”。《孙子兵法》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最杰出的“兵学圣典”,孙子也被称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慎战观、因形任势的制胜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兵贵神速的作战思想,成为永不凋谢的军事思想之花,时日愈久,愈呈现出它的魅力。
两千多年来,整理和研究《孙子兵法》专著不可胜数。人们已经大大超越纯军事论著的范畴,进而探究这部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元素。当市场经济主宰世界的时日到来之时,又有人将它视为“商战经典”,以为商战中的时间观念、效益问题、经营策略、组织原则、选才用人等,都可以从中寻找到指南。看来,这部作品步入“寻常百姓家”,只是个时日问题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兵家渊源
第二章 战略巨子
第三章 不战而胜
第四章 兵者诡道
第五章 上智为间
第六章 万世兵经
后记

章节摘录

一问    在说您的兵家学说的渊源之前,有一个问题得请教:历史上对于是否真的存在一个作为武圣的“您”,一直存在着分歧,而且争论还相当的激烈。对此,您能否做一点有说服力的解说?    孙答:错了,你们说对孙武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一直存在着分歧”,这话本身就错了。谁说“一直”有分歧?我看,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没有什么分歧。司马迁是严肃的,如果有分歧,或感到吃不准时,他会用“或日”这样的虚笔来表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日”者,有此一说也。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论述老子时,在《孟子荀卿列传》中论述墨子时,都多次用了“或日”字眼,那是因为的确有不同看法,或事实模糊不清。可是,他在写《孙子吴起列传》时,没有用过一个“或日”,说明在他看来他写的那些都是确有其事的,而且无可争议的。写我将《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阖闾时,写得是那样的细腻,那样的绘声绘色,不是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太史公能写得出来吗?后来,东汉人赵晔在《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写我的传略和事迹时,也没有分歧。他用的笔墨更浓重,描写也更细致。写我孙武帮助伍子胥“十年归报楚王仇”,写得那样的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司马迁离我四百来年,赵晔离我六七百年,他们都相信我作为一个军事思想家是真实存在过的,你们怎么会以为我的存在“一直存在着分歧”呢?这个观念应该纠正。    二问    不过,我们读过南宋时大学者叶适的《习学记言》一书,他在书中说:“左氏无(孙武)传。凡司马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想标指,非事实。”他这样说,后人就有人附和,说这一论断“破千古之惑”。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您的是否存在真的成了所谓的“千古之惑”了。先生,您看,对此该怎样解说呢?    孙答:叶适其人是公元十二三世纪的人,离我已有一千七百来年。他说的话与离我较近的司马迁说的话,谁更靠得住,不用我辩白,应该是不言自明的。叶适是南宋后期的大学问家,由他带领的永嘉学派主张的事功精神,我很崇敬,但唯有首创说“我”这个人是“妄想”出来的这件事使我很不高兴。    凡是《左传》无传的人都是靠不住的吗?不见得。我可以作这样的解说其一,春秋240年间,行事不见于经传者多矣,尤其不见于《左传》的,不独我孙武一人。《左传》是儒家经典,对像我这样离经叛道的兵家中人,看不上眼以至于弃而不置笔墨,也是在情理中的事。其二,我孙武大破楚军后,虽说还参与了一些吴国的国事,但看到后期吴王阖闾的变态、新吴王夫差的专横,就决意退隐了。尤其是目睹自己的密友伍子胥的悲苦结局,也就立意功成而不受官,将战功全归于子胥,所以《左传》不著我名也就顺理成章了。其三,《左传》以鲁史、晋史为底本,写入述事以中原诸国为主,对地僻南隅的吴国事记得不多,也是可理解的。其四,《越绝书》为东汉初年人根据吴越旧有史料整理而成,整理人为吴越人,东汉去古未远,书中记述应是靠得住的。其中说吴有“孙武之冢”,既有死后的“冢”,那当然得有生前的“人”了。怀疑我这个人的存在实在是大笑话—个了。    三问    后世有人说到,《孙子兵法》书中的某些记述与先生作为春秋时人对不上号,从而怀疑该书是否真是孙武所著。比如,《孙子兵法·作战》:“凡用兵之法,弛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清代大学者姚鼐就质疑说:“春秋大国用兵不过数百乘,未有兴师十万者也。”(《姚姬传全集》)由此推断出《兵法》一书“实非孙武所著”,这种推断似乎也有些许道理,您说呢?    孙答:这是因为相当多的学问家没有将春秋中后期各同兵力的实际情况弄准确所至。我是春秋中期偏后的人,当时一些大中国家的实际兵力已经超过十万。就拿晋国来说,在春秋中晚期,据史籍记载兵力至少达四千九百乘,一乘以三十人计,则有十五万上下的兵员,还不包括徒步而行的军队。吴鲁齐艾陵之战,齐国丧失兵车八百乘,全部兵力有数千乘,说这时齐同有兵员十余    万不为过。楚国楚灵王时,陈、蔡等四县的兵力有四千乘。陈、曹在春秋时期只能算是二三等国家,兵力也有十来万人,这足以证明我所说的“驰车干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是真实的。从秦始皇陵铜车马的豪华气派也可想象当年车乘的盛况。最为有力的证据是,战国时骑兵才兴起,而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没有提到“骑卒”,甚至全书没有一个“骑”字,凡说战争,全数说的是车战,这更充分说明书中内容与我的春秋时生年完全吻合的。    四问    《孙子兵法》中有五次称“君”为“主”,清代的大学者姚鼐以为:“田齐、三晋为诸侯,臣乃称君为主。‘主’在春秋时,大夫称也。”(《姚姬传全集》)意思是说,在春秋时,大夫的属僚称大夫为“主”,只有到战国时才把国君称为“主”。《孙子兵法》一书称国君为“主”,可见该书不是春秋时作品,当然也不是您的作品了。后来不少人都附会这种说法,因为老子说过“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老子·二十六》)这样的话,钱穆还定老子为战国时作品呢!一个“主”字,成了一个久疑不决的悬案,对此,您作何解说?    孙答:这里面的学问似乎更大,解开这一悬案不易。1985年,李学勤发表《东周与秦代文明》一书,其中说到陈璋壶铭“惟王五年”时,指出:“或读‘王’字为‘主’是不对的,田齐陶文,‘王’字常有上面一点。”老子为陈国人,陈田一姓,齐国陈田氏有“王”字上面加点的习惯。因此,“万乘之主”,实为“万乘之王”。后来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皆作“万乘之王”。我的情况与老子一样,我的祖上也是陈国人,又世居齐地,《孙子兵法》一书中的“主”字,亦当作“王”解,这样与春秋时代的称谓没什么冲突了。P2-5

后记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编纂了这套定名为“提问诸子”的丛书。我们的人手不多,写作这样大部头的书稿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好在大家都有决心.齐心协力地干,几易其稿,现在终于可以面世了。    有朋友看了样稿后赞道,这是对国学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这当然是同道的过誉和奖掖,对我们来说实不敢当。国学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除我们涉及的子学外,还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若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先秦时期就有所谓的“诸子百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体系。我们触及的只是整个国学中的冰山一角,岂敢以偏概全?所言‘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倒确是我们的初衷之所在。这个“子”那个“子”,历代统治者为了一己之利,早已把他们涂抹得面目走样了,为文化自觉和自信计,非得还其原本的真相不可。在“精当”两字上,我们确是花了不少气力的。至于浅化,那更是当务之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是国策。既然这是关乎“全民”、“国家”的事,岂有不浅化之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除了笔者的努力外,丛书主编黄坤明先生在选题和框架构想的设定上功不可没。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诸子故居所在地纪念馆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纳了张晓敏、江曾培、李国章、陈广蛟、秦志华等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有关编辑胡国友、刘寅春、李梅、李琳、贺寅、周俊、金燕峰、孙露露、王华、王凤珠等作了精到的修饰和校正,在图文合成中,得到了梁业礼、王轶颀、本本、曾初晓、卢鹏辉、卢斌等的帮助,倪培民教授为丛书简介作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作者学力有限,必有偏差、失当和粗疏之处,在此诚望方家好友不吝指教,以待重版时修正。书中的图片有的是请友人实地拍摄的,有的是购买或有关方面赠送的,在此表示谢意外,谅不一一注明了。还有极个别图片已多处使用,且署名不一,实难确定作者。有的图片虽经寻访,但仍然找不到原作者。日后这方面的工作如有所进展,定当按相关规定付以稿酬。    作者    2011年10月18日

编辑推荐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问孙子》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本书分六章,内容分别为兵家渊源,战略巨子,不战而胜,兵者诡道,上智为问,万世兵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提问孙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