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贾波、 李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贾波,李冀 编  页数:26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方剂学(第2版)》主要分上、下两篇及附录三部分。上篇总论着重介绍方剂学发展简史、治法与方剂概述;下篇各论主要根据治法、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温里、补益等19类,选入基础方、代表方及临床常用方共348首,其中正方194首,附方154首;附录包括古今药量参考、常用剂型、方剂歌诀和方名索引。

书籍目录

绪言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治法概述 第一节治法的含义 第二节治法与病机的关系 第三节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第四节常用治法 第三章方剂概述 第一节方剂的分类 第二节方剂的配伍 第三节方荆组成的基本结构 第四节方剂的剂量 第五节方剂的剂型 第六节方剂的服法 第七节方剂应用的变化形式 下篇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大青龙汤 三拗汤 华盖散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芍药汤 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 香苏葱豉汤 加味香苏散 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 止嗽散 正柴胡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越婢汤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防风通圣散 升麻葛根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参苏饮 麻黄附子细辛汤 再造散 加减葳蕤汤 葱白七味饮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复方大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阑尾化瘀汤 阑尾清化汤 阑尾清解汤 大陷胸汤 第二节温下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三物备急丸 第三节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丸) 五仁丸 济川煎 第四节逐水 十枣汤 控涎丹 疏凿饮子 禹功散 第五节攻补兼施 黄龙汤 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 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柴胡枳桔汤 大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达原饮 截疟七宝饮 第二节调和肝脾 四逆散 枳实芍药散 逍遥散 加味逍遥散 黑逍遥散 痛泻要方 第三节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黄连汤 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苍术汤 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官汤 神犀丹 犀角地黄汤 第三节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泻心汤 清瘟败毒饮 凉膈散 普济消毒饮 仙方活命饮 五味消毒饮 四妙勇安汤 第四节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心莲子饮 泻白散 葶苈大枣泻肺汤 苇茎汤 龙胆泻肝汤 泻青丸 当归龙荟丸 左金丸 清胃散 泻黄散 玉女煎 葛根黄芩黄连汤 白头翁汤 芍药汤 第五节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 当归六黄汤 第五章祛暑剂 清络饮 香薷散 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 益元散 碧玉散 鸡苏散 桂苓甘露散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第六章温里剂 第一节温脏祛寒 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桂枝人参汤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大建中汤 吴莱萸汤 暖肝煎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第二节回阳救逆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白通汤 参附汤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第三节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阳和汤 第七章补益剂 第一节补气 四君子汤 异功散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保元汤 参苓白术散 七味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升阳益胃汤 举元煎 升陷汤 完带汤 生脉散 独参汤 玉屏风散 人参蛤蚧散 第二节补血 四物汤 胶艾汤 圣愈汤 桃红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第三节气血双补 八珍汤(八珍散) 十全大补汤 泰山磐石散 炙甘草汤(复脉汤) 加减复脉汤 第四节补阴 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都气丸 麦味地黄丸 大补阴丸(大补丸) 左归丸 左归饮 一贯煎 百合固金汤 补肺阿胶汤 第五节补阳 肾气丸 加味肾气丸 十补丸 右归丸 右归饮 第六节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地黄饮) 龟鹿二仙胶 七宝美髯丹 …… 第八章固涩剂 第九章安神剂 第十章开窍剂 第十一章理气剂 第十二章理血剂 第十三章治风剂 第十四章治燥剂 第十五章祛湿剂 第十六章祛痰剂 第十七章消食剂 第十八章驱虫剂 第十九章涌吐剂 附录一古今药量参考 附录二常用剂型 附录三方剂歌诀 附录四方名笔画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疼痛,手足不温,脉沉紧等。寒邪当温,积滞宜下,故常用大黄、芒硝、巴豆等泻下药与温里祛寒之附子、干姜、细辛等为主组方。若脾阳虚者,则宜配伍甘温益气之人参、甘草等。代表方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三两(9 g) 附子炮,三枚(12 g) 细辛二两(3 g) (用法)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或发热,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邪凝聚,糟粕不化,阻滞肠中而成寒积。积滞阻于肠间,腑气不通,则便秘;气机不畅,血行不利,则腹痛、胁下偏痛。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故见腹痛或胁下偏痛。”积滞留阻,阳气被郁,则发热;阳气不得布达于四肢,则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佐证。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大黄苦寒,用于本方,取其泻下通便,荡涤积滞之功;附子辛热,本方重用,一则温里散寒,二则止腹胁疼痛,三则制大黄之寒,使其寒凉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共为君药。二药相反相成,是温下的基本结构。细辛温经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之用,为臣药。三药合用,使寒邪得散,积滞得去而诸症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寒实便秘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腹痛甚,宜重用附子,并可加肉桂以温里止痛;腹胀满甚,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体虚较甚者,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3.使用注意 热结里实以及阴虚燥结之便秘忌用。 (原书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 (病案举例)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两月一发,每病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渐解。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脉沉弦而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病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以温下并行,而服理中辈无功,仅去其寒而不能逐积耳。依吾法两剂可愈。”彼曰:“吾因知先生善治已疾。倘得愈,感且不忘。”即书大黄12 g,乌附9g,细辛4.5 g,并曰:“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后半年相晤,据云,果二剂而瘥。(赵守真,治验回忆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8) 按语:腹痛有年,每病多由饮食寒冷所诱发,舌白润,脉沉弦而紧,似脾肾虚寒腹痛,而服理中、四逆辈虽间或可止,但不能根除,因属寒积,而非虚寒。理中、四逆辈虽能散无形之寒,却不能去其有形之积,故病可暂止,却不能根除。用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攻积,使寒积俱去,二剂而瘥。

编辑推荐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方剂学(第2版)(供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方剂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