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释义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南京中医药大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01出版)  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  页数:216  

内容概要

  《中医老课本系列·全国中医学院2版教材重刊:温病学释义》共分三篇:上篇总论,详述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下篇各论,论述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湿毒、温疫的辨证施治;附篇收录叶香岩、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的五篇温病学名著并加阐释。  《中医老课本系列·全国中医学院2版教材重刊:温病学释义》原为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二版教材),现重新印行,供西医学习中医者、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自学者或爱好者参考。

书籍目录

上篇总论 第一章 绪言2 一、温病的概念2 二、温病与伤寒的区别2 三、温病与温疫的关系3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4 第三章 温病的病机6 一、卫气营血6 二、三焦9 第四章 温病的诊断12 一、辨舌12 二、验齿16 三、审五官、察神色、别气味16 四、切脉象、按胸腹18 五、辨温病中几个主要证状20 第五章 温病的治法25 一、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25 二、温病兼夹证的治疗31 三、温病瘥后调理和劳复、食复的治疗32 下篇各论 第一章 风温36 概说36 辨证施治37 一、邪袭肺卫37 二、热入气分39 三、热人营分43 四、热陷心包44 五、热盛动风45 六、热烁真阴47 附一风温病案51 附二临床参考53 第二章 春温55 概说55 辨证施治56 一、邪在气分56 二、邪在营血58 三、肝肾阴伤59 附一春温病案61 附二临床参考62 第三章 暑温64 概说64 辨证施治65 一、暑人阳明胃65 二、暑伤津气65 三、津气欲脱66 四、暑伤心肾66 五、暑入营血67 六、暑湿困阻中焦68 七、暑湿弥漫三焦68 八、暑兼寒湿69 附冒暑暑厥暑风暑瘵暑秽69 附一暑温病案74 附二临床参考74 第四章 湿温76 概说76 辨证施治77 一、湿遏卫、气77 二、邪在气分78 三、邪在营血86 附一湿温病案88 附二临床参考91 第五章 伏暑93 概说93 辨证施治94 一、里热兼表证94 二、邪在少阳胆95 三、热结胃肠95 四、邪在营血96 附一伏暑病案98 附二临床参考98 第六章 秋燥100 概说100 辨证施治101 一、邪在肺卫101 二、邪在气分102 三、邪在营血104 附一秋燥病案106 附二临床参考108 第七章 温毒109 一、大头瘟109 二、烂喉痧110 附温毒病案114 第八章 温疫117 一、湿热疫117 二、暑燥疫119 附温疫病案121 附篇名著选释 一、叶香岩《外感温热篇》126 二、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162 三、陈平伯《外感温病篇》166 四、薛生白《湿热病篇》175 五、余师愚《疫病篇》194 方剂索引215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昔人治春温热在少阳胆,以黄芩汤直清里热,虽有根据,但从临床实践看来,尚嫌不足。本方只是苦寒清热,却无透邪作用,且方中白芍一味,虽有甘苦合化、酸甘化阴之意,但不免有酸收之弊。柳宝诒主张加豆豉和玄参,既能清里,又能透邪,比较切合。但若因里热下迫而导致肠热下利者,则黄芩汤又为的对之方,可以无须增减。 春温邪在卫分或传人气分,而未至阳明热甚者,于泄卫清气方中加蝉衣一味,退热之效较显,以蝉衣善于清透之故。又阳明热甚用白虎汤至为的当,但若邪在阳明而兼有肺热的,可于白虎汤中加入薄荷、竹叶、牛蒡等,助其外达,既有分解郁热之功,又无凉遏冰伏之弊。此为辛凉甘寒清解表里之法,较诸单用白虎汤方法灵活得多。 邪入营分,其深浅程度亦有不同,有邪初入营的,有营渐传血的。若邪初入营,舌色虽绛,但必苔黄未净,是气分之邪尚未撤清,治必透热转气,于清营剂内加入金银花、连翘等,使营分邪热,仍从气分而解,切忌早用血药;如黄苔尽退,舌转深绛,则为营渐传血,此时就须于清营剂中参以生地、丹皮等凉血之品。以此时热邪已离气分,势不能透热转气,因之必须撤去气药,方为合拍。 春温邪热在里每多阴液先伤,治必滋养阴液,以合滋阴退热之旨。然兼有湿邪者,则阴柔滋腻药物,又须慎用,以免助湿不解。但又不能纯予化湿,以防更伤阴液。此等证候,治疗最为棘手,必须掌握化湿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原则。 春温一证,胃热波及营血,易于发斑,如斑疹外发,邪热乃有外达之机。但有因里热气壅过甚,斑出反而不快,则须微予通腑之剂,使里气一通,斑乃外透。通里以金汁最妙,以其能泻热解毒。若阳明燥结甚者,亦可使用调胃承气汤,但不可令其大泻,免致内陷生变。 温病邪入下焦,虚风内动,如兼有湿邪不化,则为虚中挟实之证,若治虚则碍实,治实则碍虚,用药比治单纯虚证更难,然此证终究以虚为主,加上湿邪用事,更令正气转虚,此种证候,预后大都不良。 春温既有里热,又有表证,治疗时即便是表证较重,亦只可予微辛解表,切忌羌、独、荆、防等辛温发汗,以风药性多刚燥,误用最易耗伤津液,而产生变证。

编辑推荐

《中医老课本系列•全国中医学院2版教材重刊:温病学释义》原为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二版教材),现重新印行,供西医学习中医者、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医药自学者或爱好者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病学释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我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看的都是七版、五版,甚至七年制教材,这次二版重印,甚感欣慰,这还是师祖那一代中年时期编撰的,较之后来的教材,薄了不少,但存在的都是精华。愉快地收藏了一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