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散文经典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谢大光 编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拉丁美洲是一个文化地理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拉丁美洲文学就是由对本土历史的书写与辨正开始的。1492年,正是这个被称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年份,成为美洲历史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土著民族创造了以玛雅、印加、阿兹特克为代表的灿烂文化,虽然没有留下多少文字的历史,却以建筑、雕刻、冶炼、医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丰富的传说、特异的习俗独立于世。随着西班牙征服者毁灭性的杀戮和掠夺,土著文化被迫中断了自然发展,甚至失去了命名的权利。印第安是征服者加给土著人的称呼,哥伦布至死都还认为他所到达的是印度。  关于这片土地的历史,出现了不同的记述:征服者撰写的历史伴随着谎言和欺瞒,似乎这里的一切,由于他们的到来才有了开始;有良知的亲历者也在拿起笔,将耳闻目睹印第安部族的生活状况和殖民者带来的不幸书写下来,以正视听。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约(1496—1584)是西班牙远征军的普通一兵,当他带着一身创伤回到西班牙,读到的满是对殖民者歌功颂德的谎言,和他的经历相去甚远。他花费15年心血,写出《征服新西班牙的真实历史》,“描述他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他的叙述不咬文嚼字,因而风格特别清新。描写细致、生动而具体;一切事物无不栩栩如生。”(托雷斯·里约塞科:《拉丁美洲文学简史》)拉斯·卡萨斯(1474—1566),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教士,1502年来到新西班牙,目睹殖民者的暴行,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写下的《西印度破坏简述》,以亲身经历的事实揭露了“由  于西班牙人的残暴和人所不齿的作为,比西班牙的疆土还大的十几个王国如今荒如大漠”。卡萨斯的文字感情浓烈、爱憎分明,“他写作跟讲话一样,辞令有力,灵活多变,飞溅着墨水的火花,像骑手催迫飞驰的马,蹄下尘土飞扬,石路进发着火花。”(何塞·马蒂:《可敬的卡萨斯神甫》)以良知对历史发声,以斗争为历史作证,从开始就成为拉丁美洲散文的主旨,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第一部美洲人写下的关于美洲的散文著作,应该是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的《印卡王室述评》。他生于原为印加帝国都城的库斯科,父亲是西班牙贵族、殖民军的统领,母亲是印加太阳族公主。他在印加贵族和西班牙征服者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懂克丘亚语(秘鲁印第安人通用语),也熟悉西班牙语和拉丁文,青年时代还曾去西班牙接受高等教育。在美洲印加文化和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双重熏陶下,他的写作鲜明地呈现出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印记。《印卡王室述评》是他晚年避居西班牙小城科尔多瓦时写的回忆录。全书在自然质朴的记述中,流淌着作者对故土的痛苦的怀恋,开创了全新的文学范式。文化的融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殖民者对美洲的财富掠夺和精神控制日臻“完善”的过程中,造就一代又一代土生白人、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反抗者;两种不同的文化在长达三百年的磨合碰撞中相互影响,形成代表新兴美洲利益和宗主国相抗衡的新文化。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相继爆发独立运动,文学,特别是散文成为揭露殖民统治罪恶、宣传独立自由的武器。这一时期著名的散文家大都是政治活动家,如,胡安·蒙塔尔沃、冈萨雷斯·普拉达、何塞·马蒂等。他们首先是立足于现实的战士、实践者,然后才是作家、学者。这个传统延续下来,20世纪,面对纷繁多变的欧洲大陆文艺思潮的浸润,拉丁美洲作家汲习与反叛兼而取之,始终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化彼为我,形成独有的文学景观。鲁文·达里奥的《蓝》(1888)和何塞·恩里克·罗多的《爱丽儿》(1900),是世纪交替时期拉美散文的第一批收获。恩里克·罗多认为,“如果没有广泛的思想基础和人性目标,从而深刻地影响人心,任何文学流派都是无足轻重和昙花一现的东西。”  他面对美洲青年,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站在新世纪高度,对理想、信仰、教育、休闲等诸多话题给出前瞻性的预言。他提出的“无论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不应该只有独一无二的目的”,“恰恰在文明取得了全面和高雅文化成就的时代里,种种精神的局限性危险有着更加实在的分量和导致更加可怕的危险”,至今都有其现实意义。《爱丽儿》被视为“拉丁美洲新纪元的伦理福音”。达里奥的诗和散文在融会欧洲各种文学流派的基础上,突出灵动不羁的个人特色和思想的自由表达,语言上追求当时西班牙散文尚未讲究过的音乐感,注意内在的韵律。《蓝》的问世“超越了潮流”,标志着“固定的格式一去不复返了”,为拉美文学在20世纪世界文坛上获得独特地位打下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的拉美文学,在学习和创造中积蓄着力量。阿尔丰索·雷耶斯的《阿纳瓦克风光》(1917)是这一时期的散文杰作。阿纳瓦克原为阿兹特克文明的中心,1521年西班牙征服者洗劫摧毁了这里。雷耶斯以多变、怀旧的笔触再现了当两个民族、两种文明彼此对峙时那种梦境般的时空奇观,记录了殖民者对印第安土著人横施的暴力,使殖民前墨西哥的一切从浩瀚丰富的历史传说中一跃而起。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誉之为拉美无韵文的绝唱。米斯特拉尔和聂鲁达均以诗歌创作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散文作为各自文学生涯的见证和注解,或细腻或奔放,或柔美或豪迈,都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他们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危地马拉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以叙事散文《危地马拉的传说》走上文学道路,一开始就将作品植根于自己的民族和印第安人传统之中。这传统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意象与象征的源泉。阿斯图里亚斯并非个别的文学现象。由于印第安土著历史的佚失,拉丁美洲作家普遍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寻历史真相的责任感。探寻的进程扩展了作家的视野,增长着创新意识,使得拉美作家最少偏见,最富于艺术探索精神。20世纪60年代的拉美文学“爆炸”就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学“爆炸”的代表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巴尔加斯·略萨和何塞·多诺索等,面对尖锐、复杂而严酷的社会现实,冷静思考,积极介入,勇于探索,创作出一大批风格独特、影响广泛的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他们为阐明见解,总结经验,相互声援,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而在跨越文学“爆炸”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散文领域独树一帜、享有世界声誉的领军人物,当属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奥克塔维奥·帕斯。他们写作时间的跨度之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散文的特性。  博尔赫斯的文学观念里并不看重文体的区分,地域的特色,他看重的是语言,语言背后的奥秘。从少年时代起,父亲的启蒙“让我明白了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神奇的象征和音乐”。他酷爱读书,博采东西方文化的精华,着迷于不合情理的词义变化,隐喻暗示的魅力,散发着迷宫气息的象征。中年以后,因眼疾渐至失明,想象的世界使他思维更加宽广。他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观念,试图表现和探索语言背后世界的多元、时空的交错、人生的迷茫、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他的散文和小说一样驳杂丰饶,表现新颖,犹如一条条智慧的河流,常起于平实,流向曲折迷离不可预测,至浪涛拍岸时,震撼读者的是思想的力量。帕斯曾准确地指出:“博尔赫斯同时为两个互相对立的神祗效劳,一个是朴素,一个是奇崛。他常把两者合而为一,收到令人难忘的效果:自然而不失于平淡,奇崛而不失于怪异。”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超越所有奖项的荣誉,被称为作家的作家。  帕斯出身于书香世家,以诗歌名世。他学识渊博,著作丰富,对东方文明了解颇深,曾从英文转译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的诗作,其评论文字见解透辟,气势磅礴,极其雄辩,富于批判精神。略萨称他为“西班牙语世界最后的知识泰斗”。他的散文代表作《孤独的迷宫》(1950)从分析“帕切克”(花衣墨西哥青年)现象入手,揭示了墨西哥人(抑或是全球性的)在现代化过程中成为精神孤儿的根由和出路,表现了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990年,由于他“视野开阔、充满激情的作品”“将拉美大陆史前文化、西班牙征服者的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融为一体”,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抒写作家间肝胆相照的友情,是拉美散文最感人的部分。写作环境的艰苦,固然需要相互砥砺,相互扶持,在更广大的背景上,从第一代知识分子开始,就为之奋斗的拉丁美洲一体化的共同诉求,是他们相惜相重、心息相通的纽带。加西亚·马尔克斯给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一席话说得好:“我们大家在写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说:我写哥伦比亚的一章,你写墨西哥的一章,胡里奥·科塔萨尔写阿根廷的一章,何塞·多诺索写智利的一章,阿莱霍·  卡彭铁尔写古巴的一章……”本书在编选中,亦将拉丁美洲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不按国别,统一编目,以示尊重。  谢大光  2011年5月1日于津门

内容概要

这本《拉美散文经典》由谢大光主编。抒写作家间肝胆相照的友情,是拉美散文最感人的部分。写作环境的艰苦,固然需要相互砥砺,相互扶持,在更广大的背景上,从第一代知识分子开始,就为之奋斗的拉丁美洲一体化的共同诉求,是他们相惜相重、心息相通的纽带。加西亚·马尔克斯给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一席话说得好:“我们大家在写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说:我写哥伦比亚的一章,你写墨西哥的一章,胡里奥·科塔萨尔写阿根廷的一章,何塞·多诺索写智利的一章,阿莱霍·卡彭铁尔写古巴的一章……”这本《拉美散文经典》在编选中,亦将拉丁美洲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不按国别,统一编目,以示尊重。

书籍目录


印卡王室述评
知识分子与工人——1905年5月1日在面包工人联合会上的演说
三位英雄
鲁文·达里奥——致恩里克·戈麦斯·卡里略(巴黎)
莱翁神甫的伞
黄金之歌
坚硬的荒原
树木是神圣的
镜子
墨西哥素描
忆母亲
微笑
阿拉丁的神灯
艺术杂谈
杰出的音乐家
现实与想象
清凉的水罐
危地马拉
长城和书
布满蓝色镜子的国度
归来的温馨
布达佩斯
我的自传
迪巴科克日记
当外婆的艺术
美洲的发现
大海中的男子汉
真正的骄傲
窗外
悠远的记忆
一位作家的自述
加西亚·马尔克斯——梦中守夜
影子
我没有写的那许多篇小说
千年的安魂曲
异国散记
致一位青年小说家
博尔赫斯在巴黎
让美洲发现自己
别了,博尔赫斯
我的回忆
别了,曼哈顿
安第斯山进行曲

章节摘录

  1945年我第一次旅居布宜诺斯艾利斯期间,从巴塔哥尼亚回来时我第一次看到了博尔赫斯。在暮色里,他挽着一位夫人的胳臂像影子一样穿过圣马丁广场。我尾随着他走进市中心的街道——不知为什么,我记得当时那些街道空寂无人,平平静静——因为我有一种癖好:我要是对什么人感兴趣,就不近不远地跟着他,看他在不知道有人观察他的时候表现如何。他不时和他的同伴停在一家门前或窗前,用手杖指着高处的大阳台或某一盏灯,对他的女伴做一番解释,然后继续往前走。他们走进地铁口,我也跟了进去。他们坐在一条长凳上谈起来,仿佛是在图书馆或客厅里。而与此同时,火车一列接一列停下来,下车的旅客挤满了站台。但是转眼间,站台又变得冷清了,只剩下他们两个在半明不暗的光线里交谈。我真想听一听他们的对话,但是他们的声音随即消失在空旷幽深的地铁通道里了。又一辆客车停下来,旅客又把站台淹没在脚下。这时,博尔赫斯抱着女友的胳臂站起来,用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不知注视着什么幻影,走进了那群旅客,仿佛想感  在那个时候,博尔赫斯的文学形象对我来说还是很模糊的。为了逃避当时智利小说考古式的克里奥约主义,我读起爱德华多·马列亚的作品。他是阿根廷人。跟我一样,也是美洲人。他不认为社会斗争、印第安人和农民是唯一的现实,他认为城市也是,甚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艺术,都是小说应该反映的现实:《寂静的海湾》,特别是其中描写年轻知识分子的几章,都把我迷住了。《九月的节日》也是如此。但是博尔赫斯的作品不然。在智利,一位姨妈和一个表兄喜欢文学,他们对我说博尔赫斯在马列亚之上。但是我浏览了一下,读了一点博氏的书,觉得不怎么样,也许因为我太偏爱马列亚了,也许因为我听不进来自身边的亲戚的意见。而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恩里克·埃斯库拉和阿利内·博斯卡很起劲地对我谈到博尔赫斯。那些不属于《南方》杂志的作家群但跟他们有联系的作家,也同样热烈地谈论博尔赫斯。这一次我读了博尔赫斯的几十篇作品,人们在街上也对我介绍他。很少听到人们谈论马列亚,人们谈得更多的是博尔赫斯。  我不很了解他。但是在这最后十二个月中,有那么多大名鼎鼎的阿根廷作家去世。因此迫切需要形成新的一代负责人。然而看起来,面临的情况是青黄不接的。我们失去了穆希卡-拉因内斯、玛尔塔·林奇、佩佩·比安科,特别是博尔赫斯。在当代人类的印象史上,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但如今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个弯腰拄手杖、顺着中心街道移动的影子。  许多年前,在拉瓦列街一家咖啡馆的餐桌上,有人对我介绍过博尔赫斯。我记得那家咖啡馆在文学系对面。当时我已读过他的书,对他很钦佩,他的智慧激发了我,使我感到极不平静。此事大概发生在1959年:布兰切·克诺弗刚刚把他的短篇小说集的英译稿拒之门外,因为译稿仅仅是短篇小说,而他认为这是一种小东西;并且对存在主义的隐痛时刻来说,短篇小说未免太过于文学性了。左派作家认为它太高雅,且缺乏人性。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拉美散文经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的质量不错,就是受到的时候有点点变形了
  •   The Latin American litera***e has been always amazing.
  •   入选的作家和作品,从时间和水准上来说跨度都很大。所以抱着来一顿饕餮大餐心理的人未免会大失所望,权当在一个寂寥的海滩上漫步吧,没准还能为几片贝壳小小地惊喜一下。
    选入的科塔萨尔的这一篇,貌似是一部短篇小说吧?呵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