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

出版时间:2011-3-1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英] John Mack  页数:239  译者:杨洋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系列可称为是由大英博物馆资深馆长领衔的人类探索丛书。这些著作通过对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寻常物件的研究,承接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探寻的亘古命题。透过这些常见的物品,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人类不断挣脱束缚、超越现实的执着与坚韧。

作者简介

作者:(英)约翰•马克 译者:杨洋  约翰•马克,曾长期在大英博物馆从事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世界艺术研究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
关于面容
面具术语
万千变化
面具与戏剧表演
秘密标志和象征
非洲面具
神话和历史
面具与性别
面具和身份
大洋洲面具
美拉尼西亚
新几内亚
俾斯麦群岛
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
墨西哥和南美高地的假面装束
西班牙殖民前的美洲
殖民地和当代拉丁美洲
美洲西北岸面具
面具和赠礼会
风格和含义
典礼中的面具
欧洲的影响
日本面具
神乐
伎乐
舞乐
佛教典礼中的面具
狮子舞
能剧和狂言
其他使用面具的场合
希腊和罗马面具
面具与死亡
面具与戏剧
古埃及面具
面具与祭祀
葬礼面具
欧洲面具与假面活动
争论与问题
面具:在危机时刻掌握变化
季节流逝、亡者归来和不良青年
付出的代价:祭品、野人和怪物
结构与历史

章节摘录

  很多社会——确切地说,是社会中不明了其中奥秘的人——拒绝接受这样一种认知,即有人在有目的地操控面具。正如笼罩在西方世界的圣诞老人传统,正在实践中渗透向那些原本对之一无所知的人。即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佩戴面具也不会就此被描述为伪装。重点不在于隐藏了什么,而在于创造了什么。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并非一个恰当的解释,因为假面表现的原型常常来源于神话和口头传说,而非如我们所说是个人的创造。  在中非的很多地方,术语“迈基石”和“恩克希”指一系列面具以及包含了佩戴面具的表演。这些盛典通常发生在男子割礼纪念的表演中。但是“迈基石”也指复苏状态的死人,这个词一般翻译成“祖先之幽灵”;文献记载中有一种让灵魂复生的方法是将鸡蛋在坟墓上打破,用棕榈油揉散,同时念出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神秘咒语来达成法术。此外,该词还被广泛用来指代护身符、符咒和相关的魔法器具。更久远的联系则显示,“迈基石”是一系列原始生命力量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我们所说的“面具”一词,只承载无生命的联系。  从驱魔到戏剧 在斯里兰卡,情况虽有不同,但也相当复杂。在这个岛国的很多地方,直到最近才出现两种基本的面具表演循环——“科兰” 和“珊尼”。“科兰”基本上是一种神话戏剧或者流行戏剧,剧中角色佩戴面具进行表演;“珊尼”则是一种包含了驱魔过程的治疗仪式。据古纳提勒卡所说,“科兰”可以恰如其分地译为“面具”——因其重点在于使用假面装束进行掩饰。我们从其他方面得知,“科兰”面具表演的起因可追溯到“维萨穆尼”的神话,这位幸运之神创立“科兰”是为了减轻一位僧伽罗皇后的痛楚。  这两种形式的面具表演通常都与治疗仪式有联系,因而有重合之处,但实际上这两个词语及其使用的语境都判然有别。“珊尼” 意为疾病,与其说它是一种庆典,不如说是通过在病人及其亲戚面前表现出由某种魔鬼带来的疾病特征来达到驱魔的效果。有趣的是,面具组舞渐渐脱离了最初的典礼功能,而趋向于将面具称为“伪脸”的流行戏剧。“珊尼”就是疾病的化身,至于如何去模仿扮演倒无关紧要。佩戴面具是典礼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舞者进人暂时的恍惚状态,全身摇摆,显得已被魔鬼附身。  不同组系的面具表演若是互相联系的话,就像是从不同的方向到达了魔鬼附身这一状态。卡普费雷认为,喜剧化的面具表演展示了自身之外的另一世界,这与吞噬一切的魔鬼附身过程截然不同。  我们试图将面具和其他一切可能与之相关的事物从伪装实践的角度进行区分,但英语的语言习惯使我们的这一期待落空。因此,我们将“面具”和假面装束分开谈论。但是,像“迈基石” 那样的术语同时包含了面具、与之相配的衣服、装备以及所代表的人物等等——它实际上主要是指面具佩戴的场景和它所表达的整个文化内涵,而非面具这一单一的、可分割开来的物体。当面具是充满象征意义的表演中的一个因素,而这表演又发生在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时刻时,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把面具当作有考古价值的文物是本书的一个重点,但是本书也强调假面舞蹈和面具使用中的文化习俗。因为归根到底,我们并不是在讨论“面具”这种物体,而是在讨论“佩戴面具”这种人们至今仍在经常使用的变形方法。很多时候,我们所谈论的问题,其界定也不是那么清楚,形象变化可能并不彻底,而正是面具所隐藏的和所展现的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和相互作用让人着迷——它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混合体。  ……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引领人反思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丛书。它以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日常可见的寻常事物为切入点,向人们展示了人类不断挣脱束缚、超越现实世界的执着努力和坚韧意志。  1.本系列选题新颖有趣,内容充实,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历史味觉; 2.本系列书籍作者或为大英博物馆资深馆长,或为该领域权威学者,能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有深度的阅读体验; 3.整个系列装帧精美,图文并茂,适合收藏品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面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7条)

 
 

  •   读完《面具》,对于副标题“人类的自我伪装与救赎”有些疑惑,我以为这是从人性的角度去阐述面具的意义,可是整篇阅读过后,我才知道并非如此。此书以大英博物馆的资料,挖掘一切面具的资料,综合梳理出一本关于面具文化的发展史。
    由于面具的广泛性及多样性,作者以洲为单位考察探究面具,不难发现,作者所选的地方都是古文明辉煌的地方,但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大国却没见到,是因为大英博物馆欠缺这方面的资料么?非常遗憾,本还想着通过面具了解中国更多的过去,对比中国与其它地方在这方面的区别。不过现在却发现这么一个共同点“面具在一个封闭社会存在的意义就是营造一种权威感,仪式感,是维持这个社会基本的统治秩序的重要道具。由面具带来的社会地位的变更,面具“能力”的变更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作者在书中也提过,这书更多的是在诠释文化模式,比如这些使用面具的时候:入社仪式(对神灵的尊敬)、巫师施法(祈求法力降临)、重生复活仪式(与神沟通,赐其力量)等等这些现象,都是人类初期低下文明,以致对自身力量的认识不清,并对一些未知力量产生敬畏而衍生出来。而面具近些来已被人们误读,被不断遗弃或者赋予新的意义,原本面具文化不发达的地方也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感觉面具文化像断层了一样,断层不可怕,可怕的是另起炉灶,尤其数千年累积才成型的艺术更是如此。
    面具的作用不断在消弱,但是另一种形式(心理面具)不断在加强,网络改变世界,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网络征婚,网上交友,网游组队等。无疑是方便了和添加不少娱乐,但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的交往无形中已带上一个“面具”,带来的问题也耳熟能详:青少年沉迷网络,网恋骗局,宅男腐女单一生活诸如此类多的是。这会不会成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瓶颈,未来值得去观察。
  •   面具作词语解释是起遮挡作用的外罩,节日欢乐或戏剧上用来伪装的,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它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被学术界所重视,当然通过一册书来全面地反映使用面具这一现像是不可能,但书本作者除一位,都曾是或仍然是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并有大英博物馆提供插图会有助提专业性和收藏鉴赏性。毕竟大英博物馆是世界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书本并不是讨论“面具”这种物体,而是在讨论“佩戴面具”这种人们至今仍经常使用的变形方法,“面具”一词无疑承认了人类的力量:他们戴上面具,改变自己的外在,带来了恍如是另一人或另一物亲临现场的效果——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佩戴面具不过是某人的装扮而已。正如当今社会,当你戴上“面具”的时候,有想过其实别人都知道你在“装扮”自己吗?我想大多数情况下都被“面具”定格了,分不清楚外和内。
    书中的一种面具令我刻像非常深刻——死亡面具。当几乎所有假面装束都是为了改变佩戴者形像的时候,死亡面具却是为了让佩戴者的形像停止改变,肉体走样,腐坏,化灰,开始以为是出淤泥而不染,但后来想想,这难道不是掩饰死后腐烂的事实吗?
    面具所隐藏的和所展现的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和相互作用让我着迷---他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混合体。是否突然想起某人是这样混合体?呵呵,那实属正常不过。
  •   对于人文的探究一直很感兴趣,非常高兴有这么一本面具专著摆在我的面前,面具是古老的传承,范围遍布全球,几乎各种种族和文明都会有不同且丰富的面具文化,此书不仅将这一门类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更是展示了很多世界珍品面具,大开眼界。面具的话题看似冷门,却又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一方面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过程,是神、魔、英雄及其他的膜拜对象(或憎恶对象)的视觉化,这个过程有2个。
    一是借助于绘画、雕像等平面和立体形式加以表现,这种形式相对比较固定,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佛像神祗的造型;而另外一种形式就是面具了,人穿戴神魔或其他赋予象征的面具后进行活动的,相对前一种过程恰恰补充了灵动性,是“活”的,既有“通神”的天人合一之寓意,也可以延伸出更加丰富的用人类肢体动作表现的语言,如祭祀、法事等活动里面使用面具,加上吟唱和舞蹈,共同构筑活动整体,今天我们依然能在一些民族性的表演中看到这些,如东巴祭祀。其他的包括舞蹈、戏剧中也大量使用面具符号,包括现代,一众西方影视塑造的魔幻般英雄人物都有强烈的面具符号,蜘蛛侠、蝙蝠侠、青蜂侠、钢铁侠等都有面具,是一个普通人到神人转变的特有标识(超人的面具符号在内裤外穿?),是正义的象征,也是符合面具精神层面的意义。

    -----二方面是自我伪装,掩盖表情,大玩神秘。无论电影和现实中,一些匪徒作案,也常常戴着面具,比较有印象的是有部电影里面,打劫银行的匪徒居然都戴着修女的面具,搞笑和抢劫的紧张,矛盾而有机地融合了;假面装束在假面舞会上使用,是参会人自己想要表达意愿的流露,对面而看不到真面,喜怒哀乐都在一个不变的“表情”下不为人知,徒增神秘色彩,这会让人多一分遐想和期待。人类故意掩盖某种传递信息的功能而只靠其他的功能进行沟通,这是个别开生面的游戏方式,犹如我们闭上眼睛,用耳朵来聆听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睁开眼睛看的那种所不一样的。当人不再望面生“意”的情况下,只靠语言和举止来传达信息,不是很有趣吗?

    -----三方面赋予自我价值的道具,戴什么面具让人会产生与面具相对应的自我认同,这方面,孩子特别容易有这种想法,当孩子戴上蜘蛛侠面具的时候,他便会产生自己是蜘蛛侠的认同感。

    我们常说生活中的带面具做人,其实我的理解是做不想做的那种人,不敢或不愿流露真实的情感就是带上了面具,虽然有点极端,但试想想,不就是这样的吗?人人都有表演能力,可以装扮,明明很在乎可以挂上一幅平淡,“明明动了情却又不靠近”,心在哭脸在笑(或相反)的事情少吗,对上司的布置很恼火,却表现的很配合,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这难道不是带面具吗?说到底,虽然这种面具带起来累,话说回头谁又能不遮不掩地快意生活呢,也许面具性是社会性一个方面吧,只要跟人打交道,可能都逃不开。不带面具的时刻在厕所里的情况算一个,痛苦也好,畅快也罢随你,当然外面有人等的话,还是会敲你的门。
  •   被一些电视剧给洗脑了,对面具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什么五光十色的假面舞会那种带着羽毛的精致但是也就停留在漂亮层面的东西。打开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面具不单是有漂亮,还具有各种象征意义。
    它也可以是狂野的,意味深长的,甚至带有极其强烈的艺术冲击感,通过它传达出人类内心的喜怒哀乐,信仰、崇拜等等,而另一方面,人却又隐藏在面具之后,将自己藏起来……
    到底是自我的伪装还是内心的展现,也许,二者兼有吧
  •   看来大英博物馆名不虚传,那些面具做得很吸引,不简单呀。
  •   感觉这书还有点那样的味道,材质,封面,内容等等都设计还算可以,比较符合悠享优阅,不过文字觉得需要通俗易懂才更加适合休闲,可能这与书本是翻译过来的有关吧,期待下次这系列的书能更符合休闲一些。
  •   大英博物馆资料所涉及范围之广和深是世界闻名的,作者发掘了不少专业性和收藏性的资料,值得去鉴赏。
  •   面具真的具有象征意义,研究面具就是研究人类!这类书真的很少,以后断货就不好找了
  •   觉得面具在人类发展上,有一定程序帮助过人类。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朋友。
  •   放置在木乃伊头上的面具无一例外地模仿了人类的面部特征,它们表现的是处于神明状态的死者,这是他渴望在死后所达到的状态——与神明成为主体。这样的面具含义我喜欢。
  •   那些面具的发展文化,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那时的文化水平,并且对人类自身的认识程度,还算不错的书。
  •   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都在面具中得了具体的表现,不同的面具,不同的表现手法。
  •   人面具的发展史上,看到以前的人类文化,会反思现在的社会,也会反思自己的价值观。
  •   有大英博物馆的资料提供,使种类看上到的确多,而且很有鉴赏价植,并带有背后的故事,这样读起来就爽一些,起码不会无聊。
  •   在现实世界中,不带面具的时刻真的少之又少,甚至你眼里那个真正的自己,就真的是你的原形吗?很多人对自我认识还不够呢。
  •   就当做你要去大英博物馆之前做的功课吧
  •   真的好想去大英博物馆走走,哈!
  •   想起了多年前参加的一个面具舞会,在面具的遮掩下,很多人玩得更加放开,怀念。可惜现在人们更注重的是面具的款式,而不是个中文化,看了之后对面具的欣赏层次更上一层楼了。
  •   之前对面具不怎么了解,因为现在面具的用法,一般是活动才用到,在生活中,不是很常见,但看这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面具有这么多文化。
  •   有趣哦。
    威尼斯的面具文化在欧洲文明中独具一格,是极少数面具溶入日常生活的城市。18世纪以前,威尼斯居民生活完全离不开面具,人们外出,不论男女,都要戴上面具,披上斗篷。
    公主贵族们戴上夸张的面具,穿着华丽的复古装束,聚在河边或者乘船夜游。面具掩盖了大家的真实身份,所以人们可以毫无顾忌,恣意狂欢。整晚的音乐,整晚的欢庆。这是一场不散的夜宴。 狂欢节的习俗最初起源于那些喜欢隐姓埋名到赌场赌钱的威尼斯贵族。后来演变成为欧洲最具有异国情调,多姿多彩的节日。
  •   无可否认,网络游戏是有瘾的,也正如媒体报道的所讲,在网游中玩得起劲的,玩得牛X的,一般是现实中不得志的,把自己完全代入网络中的角色中,荒废学业,事业,有点在载面具的感觉,只不过在虚拟世界里,这样的趋势是否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我觉得是会的,所以国家才慢慢出台各种政策,比如未年人上网游戏不得超过两小时,注册用户需用身份证进行实名制,但是还是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这个互联网令时代进步迅速的同时,也尽量能降低它带来的副作用。
  •   英男硕士生戴女生模样面具混进女厕所偷窥。文化高,不代表修养高,戴着面具一样做坏事。
  •   感觉书里面那些插图中的面具,都是雕刻的精品,说都是艺术品一点也不过。推荐。
  •   面具可以同时变化和固化身份,而且能够维持世界的秩序,面具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持久的历史生命力,尽管其像征意义不断被更改,它们的形式却一直清晰可辨持续至今。现在不列颠群岛和北美仍然有使用文具的万圣节,至少这一大文化还在。正如笛卡儿所说,我戴着面具前行。
  •   没想到,真的好有收获,对面具算是比较了解,但这里面的是博物馆的为主,了解更多了。
  •   在那些封闭社会,面具的作用如些重要,甚至代表一个民族的权威,这我真的没想到,现今社会面具貌似逐渐被遗忘,其社会作用已被取替,以前会经常用到的表演作用,现在的演员,都是用表情,眼神,肢体语言来取悦观众,何需面具,面具一定程度限制了表演者的发挥。
  •   在现在看来以前戴面具借助神力,的确是装神弄鬼,但以前那个社会的科技不发达,人的力量相对较小,这也是一种寄托。
  •   对面具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对当地一些文化作一些了解,虽然面具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其很大的价值。
  •   大英馆藏还算全面,虽然有点局限,但不妨碍畅游这个神秘的文化世界。
  •   面具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最早出现于十分遥远的古代。许多部落和部落的面具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毕竟不是为造型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成就。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他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它表明人们已从表面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迈进。
  •   终于看完,最大的感觉就是,以前的人类文明有点可怕,有点神秘。
  •   以前的表演,表情的展示只能靠面具,感觉挺单一的,因为这样已经限制了表演的发挥,像中国的皮影戏,来来去去就是那几个角色。
  •   没想到以前的人用面具通神呢,呵呵,其实想想,也不无道理,在当时文明低下的情况下,要借助外力。无论真假,其权威也是一种力。
  •   看古代人都喜欢通过面具获得一些神力,我认为以前那个社会的文明,人们的力量还十分小,科技远远没有现在发达啊,那不去求神,求谁呢?
  •   人都不想带着面具那么累,但是在现实中,能不带上吗?有时确是有种无奈的感觉,悲催。
  •   追溯到古文明,原来面具在社会的使用频率远高于现在,而且其作用与现在的也不能同日而语。
  •   作者其实将重心放在描述某一物定地域的面具特征和其延伸出的仪式,梳理了一部精练的面具发展史。在资料和鉴赏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这一传统可追述到1700年前。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富人变成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在这短短的节日里,这个被称为威尼斯的小共和国,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其他国家要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的社会大融合。
    在面具后面,年龄差异被消除,老人变年轻了,年轻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来。年轻人和小人物借助面具代表的权威把自己装扮成大人物。而老人极力将自己装扮得很年轻,甚至越无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也可以变成男人。
    可想而知,在那个社会,面具的作用是巨大的。
  •   已经收集了基本关于面具文化的书,这本从装帧到内容都是喜欢的
  •   小丑这个名字在我心目中,是略带贬义的,虽然小丑常给人们带来快乐,不过是通过丑化自己,有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感觉。小丑的“面具”也是带丑化的。
  •   上去到一个展会,看见不到面具,可是在日常生活中,面具的确不常多见,这个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   才发现是一本好书,面具这个物品,作用已不远不及从前,而且文具的文化也值得去了解了解。
  •   变脸的主要手法有三:抹暴眼、吹粉、扯脸。前两种属涂面化妆,如抹暴眼是演员手指抹上预存于眉头或鬓的墨青,一抹即变;吹粉更是粗糙,即演员吹起色粉,以改变脸色;后一种则加用面具,一层一层套在脸上,松紧死活有度,变时一个个扯下来。没懂这个之前,觉得变脸挺有趣的,但知道了,就觉得原来只不过是这样,所以有些东西还是保持神秘感和距离感比较好。
  •   发展到现代,虽然面具在生活中没怎么出现了,但却以其它形式出现,表情以古代更会伪装,网络,电话等等,仍然有着面具的影子。
  •   中国以前的戏剧的“脸谱”,从表演者的角度看,限制了个人的表情,只能通过唱腔表达自己的风格,现在的演员打破了面具的限制,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等都可以打动观众,这个想必与社会有关,以前的封建社会,不仅戏剧限制性大,男女恋爱,风俗仪式,中洋文化结合等等都具有很大的限制,每个地方都像有一个框框,不能越过边框,导致社会的进步缓慢。
  •     经常在贵州各地采访,经常见到那些色彩鲜艳、造型特异、鬼异神奇的面具,每次的遭遇都让我又多了一些神秘和未知的欲求,一次去到村子里,老艺人听说我们要看戏, 翻箱倒柜,在红烛、信香中把“神面”从箱子里请了出来。村民们说:这是神,平时不能随便乱动,开箱要祭拜……戏开始的时候,他们借着酒兴唱起了酒歌。 地戏的演员们,不戴面具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戴上面具,戏神的灵魂就进入了他们的体内,具有了神的意志和性格。跳戏,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
  •   面具从文化神坛走向消费市场的经历,也是目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的困境。一方面,消费经济确实引导人们关注了这一长期被忽略的领域,但是另一方面也侵蚀了其中隐含的文化意味,更多地以消费性和机械生产取而代之,实质上也是加速了这一文化的消亡。看完这本书,希望更多人能思考一下消费环境下古典文化的保护该何去何从。
  •   里面提到借及神力的时候,突然想到小时候看过的漫画《灯神》,有个小孩捡到一盏灯,擦一擦那灯,就跑出一个神来,可以帮你实现愿望,那时仅仅觉得神奇,好玩,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人有时候对于实现的无奈,也会产生幻想,希望通过某种突变而改变现状,正如面具中的面具通神,我觉得也是当时文明低下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方式,当然现在看来是迷信,但在当时那个条件之下,也实属正常之举。
  •   现在让我第一想到的都是小丑,哈哈,戴面具表演的,的确小丑给人带来欢乐,不错。
  •   现在才知道,为什么面具会在馆上出现,原来以前的面具在生活中如此重要的。
  •   以前的面具还是挺丰富多彩的,功能也挺多,也看到了不少有趣的面具,也有一些让人感到恐惧,现在的面具大多是简单,功能都比较单一,一般是娱乐的作用。
  •   国外的学者研究这些偏门比较多,中国的学者哪去了?中国的面具文化也是精彩纷呈,可惜无人整理,昨天看了个达人秀,一个女孩表演“耍牙”绝技,的确“绝”,因为这门技艺目前也只剩下4个人懂了,传承了四百年,一直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可惜没有男孩愿意学了,只好传女了,这种技艺充分利用口腔的各个部位(舌、牙、嘴唇、喉咙、腮帮)来控制最多8副猪的獠牙,来表现各种神情,初学时候,口腔会烂,无法吃东西有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一种怎样的坚持,他们也没想过有天会大鸣大放,只是对一种传承赋予极深厚的感情,并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为这些坚持鼓掌!

    所有的行为如果都赋予经济价值,那些精神学术将不复存在,期待哪天有本中华面具的学术论文出来,即使不能成书,也值得庆贺的。
  •   朋友从澳洲带了个土著的面具给我,据说这个面具有2千多年的历史,当然是仿制品了,挂墙上做装饰。
  •   整篇读下来的感觉,对于面具历史文化增加不少知识,而且书中的文字通俗易懂,个中故事也不乏趣味,总结几个字,怡情,长知识。
  •   关于这个面具的历史文化,有很多故事!
  •   看到面具,我就想起上一年的万圣节,我和女朋友,还有一些玩得好的朋友都打算开个面具party,还要自己整个面具,唉哟,那个制作过程可烦死了我,真不是一般的麻烦,材料准备费功夫不说,还得画一个面具轮廓,再剪,再涂颜色,不过还好party玩得好high,没有白费功夫。早点看到这本书就好,整一些更奇怪的面具,哈哈,今年Halloween再玩一次,yeah。
  •   发展到现在,面具相对大众的作用估计就只还有保护和娱乐的作用了,面具舞会,口罩,防毒面具,这些常见的,和以前大不相同。
  •   主要讲面具的成因,外形,使用场合等等,可以了解更多问题,看看一些没有常见的面具!~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讲到文具文化知识,主要讲述的故事趣味性还是挺强的。
  •   面具介绍到的世界文化知识虽然不是很新,但角度独特能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和奇异,值得一读。
  •   没有面具的世界太残忍。重症在身的伤者将直面冷酷的诊断书,不再有善意的安慰;一时的错误只会招致无情的非议而非贴心的宽慰。而世上又有几个真勇士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视惨淡的人生。
    在迪斯尼乐园中,你常可以看见扮成米妮、米奇、白雪公主的“卡通人物”,他们总是又唱又跳不知疲倦。令人惊叹的是,不管有没有人,只要是身着道具服,他们就必须表现得像个卡通人物。脸上的面具让他们意识到此刻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或许,这能够解释,为什么更多情况下,戴着面具的生活更令我们感觉舒适和安心。
  •   之前去参加一个复活节的party,见到好多种面具,都是很有趣呢,呵呵。
  •   一般说来,我不过其它的老外节日,唯独这个与圣诞觉得有趣,喜欢和朋友在工作之余欢乐一下,也喜爱各种面具。
  •   一开始我都觉得有点奇怪,问他挂面具在墙上干什么,他说这能辟邪,一开始我还不理解,看这书知道我倒是明白了,面具在以前的文化可深了,通神的也拿它来,哈哈。
  •   这书讲述面具的外形,和其外形的成因和使用面具的场合,从某种程度上,也涉及面具的文化模式,看到了利用面具掩饰并改变面貌所反映出的社会变更。
  •   面具在不同文化中有明显的共通点,面具在一个封闭社会的意思是权威,仪式感,是维持这社会的秩序的一种重要道具,
  •   忠言逆耳,人们都怕面对真正的那个自己,戴面具也是人性使然吧。!~
  •   这个虚拟世界里面,大多数又带上了“面具”。
  •   现在明白了这系列的意思了,悠哉悠哉的feel,在有空的时候看起来是一个放松的状态。不错。
  •   讲述了面具对人的作用,以及他的发展,也加入了许多的图片
  •   一般人都不喜欢听别人对自己真实的评价,哪怕自己知道这是好的,但有时候却无法接受,所谓忠言逆耳,所以有了宛转的方式,也可以把忠言说得不逆耳,而这种宛转也是一种“面具”啊。
  •   在新的杂志上看到素白的面具~就已经相当心动了。。。 今天逛了市集,一口气就买下2个! 一个要画上喜欢的图案,一个舍不得画,要留着。 突然觉得把面具当礼物送人,多有意思!
  •   活动的主题是寻找你的专属,在酒店,来者全部带上面具,还有明星在,那天还真的玩疯了,看到戴面具人能壮胆啊。
  •   天使从折翼跌落人间的那一起就戴上面具了,因为他也成为人,不再是天使,人间不存在不戴面具的。
  •   随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变化,以前面具当中的文化放在,很多都是无稽之谈,反过去,现在的思想放在以前去,也无法接受。就像毛主席之前讲过一句: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把这句话放在现在,恐怕很多人会说你死板,不可理喻,或者过于传统。所以我们了解过去的时候,主要是借鉴其原理以及有帮助的思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过去的内在,总有需要学习的地方。
  •   电影版《头文字D》当中杜文泽讲了一句这样的话“神其实也是人,只不过做了人做不到的事,他就成了神”,其实我觉得这句话挺搞笑的,如果放于那些面具盛行的时代,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   我在想,一个肉眼看不清的人,给他弄一个面具有多难?哈哈。
  •   现在估计除了某些职业,应该很少人戴面具了,不过以前的面具文化还是可以去看看,了解下。
  •   一般人看别人,通常是看脸,所以脸是传递信息重要的身份部位,面具之所以存在,是面具可以妨碍这些信息的传递。
  •   看过一些介绍,人皮面具用于易容,据说很逼真。唉,人有时就是要掩饰自己。
  •   我想起变相怪杰,那人的面具戴上之前也有神力,其实这样的面具,好多人都想拥有,难怪以前的人会赋予面具能通力的作用!有点唯心的感觉。
  •   现在形像对一个人来说好重要,第一印象几乎决定后面的交往,所以很多公司都需女性化淡妆上班,没错这也是一种对别人的尊敬,用自已更好的形象面对客户,同事。不过近几年,由于化妆越来越普遍化,市场需要求大,发展得也快,发展到我认为在某些时候,化妆等同乔装,为什么?因为化浓妆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年轻一代,相信很多人在网上见过一些化妆前后的区别,感觉是同一人吗?你还认得出来吗?或者网上的为了吸引更多眼球,有点浮夸,但我一哥们就是做化妆师的,每次工作都有拍照留念,那些对比,判若两人,很多瑕疵可以遮盖,五官不标准可以通过高光阴影修改,我迷惘了,感觉化妆前后差别巨大的,都像带了面具一样,这种发展趋势是好是坏,我持保留意思,不过向来存着两大流派,一种是自然美派(追求自然,不做作),一种是艺术美派(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美,即化妆),各说各有理,或许事物本该那样,其衍生至发展到灭亡,都存在两面性,只不过随时期不同,好与坏的倾向程度也不一样。
  •   其实书还是很好的,觉得了解到世界各地与面具有关的文化,以前的面具可不像现在那样用于隐藏自己的真面目或者扮演什么小丑角色,以前的人用面具来祭祀,驱邪,当然也用于表演,功能比现在复杂多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封面那个面具太凶悍了,甚至有点狰狞,有时都不敢正视,不能用于好好的欣赏。
  •   一个面具,在古代可被认为有神力,并是权力的代表,厉害,那些面具可能是在很多人都梦寐以求吧。
  •   每个人都有一张面具,不管这个人是多么诚实和善良,他总有虚伪的一面,也有“不可告人”的一面,人生中藏匿着面具,面具里也折射着人生。
  •   如果人与人之前的交往都是以直接的语言沟通,那么不难想像,社会有多么的不和谐,夫妻每天都会吵架,同学天天都打架,公交,地铁的骂声满天等等,所以戴面具还是必要的,在某些时候。
  •   “人格是由面具构成的。一个面具就是一个子人格、亚人格或人格的一个侧面。”人是多面的啊,哈哈。
  •   三星堆面具,每张面具都隐藏着独特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应来源于以神为中心的神话。神话是原始宗教最丰富、最生动的演绎。原始人对神灵的依赖必然表现为对神的祈求,献祭等崇拜行为。祈求与献祭在放大神的作用的同时,又限制了人的作用,产生种种禁忌。神话则是对禁忌的突破,人也只能在神话中既保持住禁忌,又最大程度的表达对神的依赖和崇拜。早期面具的出现,正是对神话的演译,戴上面具的祭祀仪式,正是无所不在的超自然力的神话威力的表达。
  •   那个面具明显给人一种恶的感觉,有点符合书中的味道啊,那些文化故事都带一点神秘色彩。
  •   说到面具,就会想到“虚伪”和“隐藏”,有些人整天笑嘻嘻的,并不代表他们就真的快乐,其实,笑容有时也是一副让人迷惑的面具。
    我想无论生活再怎么残酷,我们也脱下自己的面具,撕开自己的伪装去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
  •   《变相怪杰》,相信好多人都看过,将懦弱无能的银行职员史丹利变身成为一个无所不能,专与恶势力抗争,并最终拯救了城市和自己心爱的人的超级英雄—变相怪杰。而这个能将人内心深处最真实欲念予以最夸张和极致显现的面具,也成为了一个罪恶欲念的象征,可是玩笑一般的闪过,却会带给观众无尽的快乐。
  •   总觉得戴面具的角色很有神秘感,人就是要满足好奇心。嘻嘻。
  •   看了这本书,不禁联想起眼镜。
    从我开始上小学的那个时代,就开始有人戴眼镜,后来慢慢与展,直到大学里面,一个班上,没带眼镜的人少之又少,没带的一般都近视,但近视却不是很深,不近视的人极少。
    话说回来,长时间戴眼镜会影响人的眼睛,并会变型,相信经常戴眼镜的朋友都知道,戴上半年以上,发觉眼睛是陷下去的。所以现在的眼镜款式越来越多,戴上眼镜虽然不能说和面具一样,改变原来的样貌,但眼镜也可以使一个人的样子发生些微妙的改变,一幅同样的眼镜,戴在不同人的脸上,可使其变得或可爱,或精明,或斯文,或猥琐。近年来更有些说法,那人戴上眼镜头,仿佛看不到镜片背后的眼睛,猜不透那人在想什么。我觉得这句也不是空穴来风,必定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尔虞我诈,哪能猜透人的心思呢?
  •   还记得蜘蛛侠,钢铁侠,变相怪杰的面具,戴上了,变了另一个角色,担当不同的责任,做不同的事,当然这只是科幻片,但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说,不难看出大部份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当英雄的心理,这毕竟是完美浪漫主义,在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戴上面具变了一个可恶的自己,连自己有时对自己都感觉到陌生。
  •   几个企业家在聊天,都戴着面具,他们聊天的内容看起来好融洽,嗯,我想这就是现代社会。
  •   除了面具的款式奇特,讲解的面具文化也好值得去了解,了解其它地方的人文,决定给儿子也看看。
  •   什么小丑,蝙蝠侠,变相怪杰,但这里看到面具虽然没有时代感,但包含的东西比现代的面具要多,关于面具的知识还真的好多。
  •   虽然封面的面具有点不雅,但手感还是可以。
  •   在西北岸,面具可以家庭,组织或者宗系拥有的幑章,表现的是自然现你,神秘生物和祖先。
  •   但面具涉及的范围太广,我觉得能介绍全球就最好了。
  •   在不同的环境下载不同的面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