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报业是如何讲故事的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杨兴锋,江艺平 主编,罗永新,吴自力 编选  页数:253  
Tag标签:无  

前言

读懂复杂中国的智慧实践    展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媒体领域的一大变革是,一批市场化媒体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诞生。若干市场化媒体最终能够在权力和资本的双重裹挟之下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就是依托它所生产的新闻的品质。一篇稿件的质量,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于它对转型中国的民主和法制的推动作用,如果再进一步说,在于它在保证每一个公民权利和生命尊严方面的力量。2003年《南方都市报》“孙志刚”案的报道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社会效果,原因就在于它是以新闻专业主义指导下的调查性报道而站在国内媒_体的前沿。    深受国人期待的媒体舆论监督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通过报道海量的信息,让公众知道权力是如何运用,并使权力运作透明化。第二种就是调查性报道,媒体对事件做深度报道。这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监督,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监督。调查性报道影响很大,但费时、费力、风险大。第三种监督形式就是媒体发表意见,刊登各种评论,对权力滥用以及相关的现象做抨击、揭露,依托报道从个案中有所升华。    2008年6月22日,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发表讲话时把我国当下的媒体划分为三种:官媒、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在这三类媒体中,毋庸置疑,对权力起到监督制衡作用的往往是都市类媒体和网络媒体,而囿于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权,只能在转发放大舆论效果上发挥强大的作用,所以真正的采访报道还要来源于都市类媒体。都市类媒体要真正承担公民社会“主心骨”的责任和力量,最终绕不开以上三种舆论监督形式。在这三种形式中,而尤以调查性报道最为当下中国人所瞩目。    调查性报道对当下中国的改革之所以管用和必要,原因在于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每当一起群体性事件发生时,人们在追逐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事件的真相。乌坎事件的妥善解决就是明证。在媒体和公众舆论的追问和倒逼下,广东省委省政府最终承认了人们维权行动这一乖实合情合法,从而促成事件向良性方向发展,任何扭曲真相的说法都可能促使事件向负面效果发酵。所以说,未来中国是调查性报道的天堂,这一说法并不为过。    调查性报道以深度挖掘真棚、还原真相为己任。调查性报道之所以费时、费力、风险火,核心的原因在于获取真相的难度极大。引用书中的话就是,“一次重火新闻事件的"目查报道,对于记者来说,无异于一场重大战役”。“潜伏富士康”报道、“77元廉租房”报道、“山西黑砖窑”报道、“汉:笛造假事件”报道等在调查取证上无不如此。正囚为有这么大的难度,真相的获取和还原也才是调查性报道的魅力所在。    那么,究竟怎样去挖掘和还原真相,这是个需要去做经验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但得到学界共识的应该是,在挖掘和还原真相上必须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只有在专业调查和取证的基础上,所呈现的事实才能够被人们所信服。新闻专业主义的打造和形成离不开两股力量,一种是他律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法制。一种是自律的力量,来自于新闻伦理。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如果自律作用不成,他律的作用必然就要介入,这种介入又和新闻白山是矛盾的。因此,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更应该依靠于媒体自身对伦理和规范的坚守。    本书中一些一线的调查记者和学者,从媒体法制和媒体伦理的角度,对新闻媒体究竟该如何挖掘和还原真相做出了实践性的回答。例如,傅剑锋从法制和伦理结合的角度,对富士康诉一财案做出了思考,在媒体的专业主义上提出了策略性的建议。这就是媒体的自律不成,必然导致他律介入的必然结果。这让读者想起了最近发生的“达芬奇”案中案,这也是媒体在资本的诱惑面前丧失职业伦理的典型案例。    在书中,记者们更多地是从媒体伦理的角度对新闻专业主义做出了思考。《邓玉娇案,一个记者的立场》、《警惕媒体与民意的断裂》、《黄健翔报道检视》、《许霆案:热点新闻我们该做什么?》、《现实的困境和媒体的选择——谈黄静案报道》、《(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天地广阔——我写重庆钉子户报道的两点体会》、《窦唯与八卦焦虑症》等。这些文章在向我们展示并回答了报道该如何平衡、客观、公正、准确等问题。这些都是新闻专业主义操作过程中重要且容易犯错之处,特别是在当下自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化在拓展话语空问的同时,也给传统新闻报道带来了难度。    通读本书,发现书中不仅呈现了记者们对采访技巧的理性思考,而且向读者展示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辛酸而又难忘的人生经历。无论是理性思考的阐述还是采访经历的回顾,都撇开了宏大叙讲,在细节处体现记者对新闻的执着与坚韧。也让我们感受到媒体法制和媒体伦理的研究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与推动作用之巨大。此外,南方报业的撰稿人素来注重文本的精粹,在厚重题材中展现生花妙笔,这也是南方报业的一个招牌。    对于新闻传播学界来说,本书是连接学界和业界的一座桥梁,书中一线记者们讲述的采访经历和体会以及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学界也应该多和业界的记者们互动沟通,这样学界研究的问题才能引起业界的关注和反思,才能从业界得到超出本书以外的一些宝贵的研究资料。    本书的作者,已经离开南方报业不乏其人,有的踏进新媒体探索新路,有的成了独立专栏作家,更多的转入其他传统媒体担任要职,将南方报业的血液和基因带入更多的报刊,影响了大江南北的新闻实践,带动了新闻专业主义在国内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本书不仅是一线记者学习的案头书,而且是立意做深度报道记者、特别是调查性报道记者的有志之人必备的一本活教材,同时也是学界了解业界,对其进行学术研究必备的参考书。愿本书的出版在以上这些方面发挥它应用的价值。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内容概要

 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闻冰山下的声音
 本书不仅呈现了南方报业记者对采访技巧的理性思考,而且向读者展示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曲折而又难忘的人生经历。

书籍目录

序言 读懂复杂中国的智慧实践
第一章 为真相我们一直在路上
 “潜伏富士康”报道出台始末傅剑锋
 一个“卧底”的“自白书” 刘志毅
 南都“77元廉租房”报道始末彭美
 读者,媒体的敌人之一杜强
 关于乡村女教师卖身供弟上学的采访经历傅剑锋
 模糊的伤口 杨瑞春
 山西黑砖窑采访全记录 朱红军
 于幼军的选择和媒体的责任 林楚方
第二章 来自新闻冰山下的声音
 曾十面埋伏过,孤独感不赤裸
 一于汉芯造假事件的记者日记 杨琳桦
 作为记者工具的blog 左志坚
 《系统》采访幕后 曹筠武
 《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社保案幕后 左志坚
 瞧,好选题在这里! 吴晨光
 我如何“侦破”《神雕之死》 傅剑锋
 那些你视而不见的真相
 ——《谁杀死了李丽云》报道背后 柴会群
 李丽云事件: 《南方周末》与《时代周报》的技术性分析 周海燕
第三章 坚持立场还是顺应民意
 邓玉娇案,一个记者的立场龙志
 警惕媒体与民意的断裂 黄秀丽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蒋志高
 我让一个人重温了一遍悲剧 林珊珊
 有弱点,更有灿烂光彩李海鹏
 为“新闻价值”遗弃了的人做点什么 杨继斌
 “渭南书案”是言说权利的胜利 上官敫铭
第四章 新闻江湖的自我检视
第五章 沟通是采访的最高技巧

章节摘录

潜伏:隐匿还是出众?    为了不在打工者中过分突出,我特地挑选了平日里最不常穿的几件衣服,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个刚从学校出来的打工仔。在小商店里购置日用品时,几乎全选最廉价的商品。说的话也一概去掉“对不起”、“请问”、“谢谢”等,唯恐太文质彬彬而受欺负,或是显得与众不同。事实证明,这些“隐匿”的方式让我的生活看上去与他们全无二致,说话方式的改变也让我不自觉地融入了他们的谈话之中。气场相合,方能聊出更多的信息来。这也成了后来得到不少故事的“语言基础”。    但是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采访大学生时,我要化装成正在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与他们平等地交谈;与线长组长交谈时,不光要想出让他们注意到你的“噱头”(事实证明,只有我说不想干了,他们最会和我谈),还需要拿出更多一点的见识来,去与他们探讨这个大工厂里基层干部的升迁与前途。当我号称自己“要离职”而与线长“谈心”的时候,他本来是想要留我的,但我完全不关心“我自己”的前途,却只从他的角度来看这个巨大的工厂:人多,机会少,基层干部压力大,带的人流’动性太强,出不了成绩,就爬不上去——这都是我这些天观察的结论。他仿佛换了个人,不像和别的有离职意向的员工交谈时那种家长式的“教诲”,而是真正谈起了他自己的故事。他说起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富士康等一些类似厂里的工作经历,现在做线长压力大了,但级别没动,工资一点也没涨。最后,连他自己也说“没办法,富士康就是这样的”,“要是情况还没有起色,也许我也就干到今年年底了”。坚持隐匿,但有需要时也不必害怕“出众”,极大地延展了我的“潜伏”体验。我甚至逮住一次占理的机会,直接与另一线的线长发生了争执,去看最终会怎样解决。    成功地变换两三个身份,去与受访眷平等地交谈,才是获得故事最好的途径。当然,“卧底”期间,兼有的身份越多越危险,所以这种变换最好在后期完成,以防有变。    文本呈现:过软还是过硬?    关于文本内容,我最初的设想是回答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他们为什么而死?他们又是怎样活着的?这一定是读者最感兴趣的点,也是我们可以下大力气深挖的点。    有观点批评我们的报道太软,没有回答第一个问题。然而调查采访的推进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力量难以正面解决的:死者死因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很抽象,并不由于具体事件;生者的状态中也难以找到突破性的线索,每日工作、下班,再工作,一个井井有条的巨型工厂按照自己的时问表不停息地运转着。没有先前想象的内幕,也没有之前试图建立的严密的逻辑链条,报道应该如何呈现?此时的报道已经转为一篇解释性报道而非之前的硬调查。那么文本的重点就集中在第二个问题上,这个问题是我们最有发言权的,同时也是具有极大价值的。只要这个生态可以在我们的笔下再现出来,这同样不失为一篇成功的报道。我们尝试用一种揭示与阐释的方法去描绘他们的生活图景,完完整整地摆到读者面前,在其中采用故事与细节进行充实,一定程度提高了报道的可读性。剩下的超出记者能力范围的问题,用配稿中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观点进行回答。范围外的问题不去强行求解,只需秉承真实情况进行反映,这也是记者的职业操守之一。    但是问题出来了,报道没有正面回答也没有强行去回答自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那么这就不再是一篇硬调查,但是否因为这篇报道缘起自杀,就必须在写作时一味筛选出与自杀有关的细节去描述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写作时以一般打工者的生活状态为主即可,呈现出的图景与自杀的因果联系,有则有,无则无(真实体现出来的状态不可能没有联系),不必刻意遮掩掉快乐与青春,而一味放火焦虑与痛苦,应以事实为基础平衡这一对矛盾。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的操作区别是天然存在的。    新闻本非:论文,记者心里可有预设的结论,并一步步证实之,但是这个结论本身并不一定正确,只有客观的事实材料才是最终可以倚靠的,呈现出的文本应以真相为蓝本。退一步说,即便这个预设的结论正确,也不能因为结论的存在就将事实本身进行目的性地增减、筛选。况且后来经过讨论这个选题已经变成了一个“语文题”,那么这道“语文题”的解法就应该更“发散”些。P11-12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不仅是一线记者学习的案头书,而且是立意做深度报道记者、特别是调查性报道记者的有志之人必备的一本活教材,同时也是学界了解业界,对其进行学术研究必备的参考书。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展江    在传统媒体面临挑战、高品质的新闻生产日益受到成本收益思维的制约的当下,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带有新闻的原初的质朴精神的操作,鼓励对人的关怀,鼓励安静的、置身新闻时尚之外的诚意:“有野心的年轻”正是新闻事业延展的基石。    ——南方周末原高级记者  李海鹏    在很多时候,评判新闻的高下,其实是在评判一种价值判断的能力。优秀的授道应该能够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优秀的报道应该赋予事件以意义。    ——腾讯网副总编辑、南方周末原新闻部主任  杨瑞春    一个新闻人,要想在更多的涉及社会重大命题的报道上超越同行,我认为仍需依凭于判断力和创造力的不断提升,依凭于对真相的谦敬,更依凭探究真问题的沉潜之心。    ——腾讯网新闻中心副总监、南方周末原资深记者  傅剑锋    悲悯之心,人皆有之。但作为记者,我的态度是,任何感情,都得让步于事实。如果完全顺从民意,写出来的真相,必然是制造出的另一个假象。    ——南方都市报深度记者部首席记者  龙志    世事多艰,多少采访都必须如此曲曲折折地进行,从外围渐渐逼近核心。其实,采访并无技巧,只有沟通。    ——南方周末记者、南方都市报原深度记者部记者  鲍小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南方报业是如何讲故事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9条)

 
 

  •   南方报业书,我买了不少,南方的东西,真实,充满活力,这本书是南方记者的参访报道心得,值得都市报记者,和大学新闻学,和新闻爱好者去阅读,我们可以体会到南方记者报道的艰辛,有助于提升我们自己的工作水平
  •   作为新闻工作者,南方报业的书都值得一看。
  •   南方报业是如何讲故事的
  •   记录了新闻背后的故事 包括选题 采访遇到的阻碍 后期的修改等 让我们对新闻的认识更进一步
  •   专业记者视角,告诉你新闻背后的故事。特别适合那些想成为一流调查记者的同行研读。
  •   南方报业,一如既往的好!!
  •   挺好的,南方报业发的东西大家爱看
  •   南方报业的书不用怀疑
  •   主要为了学写新闻才买的,这本书讲故事的,趣味性应该比较强
  •   我们的媒体会讲故事的太少了。南方算是个例外。
  •   这本很不错,写了一些事实案件以及报道背后,记者本人的客观叙述和以及对大众传媒的看法。
  •   对于学新闻的人来说,真的是一本很有用的好书。非常喜欢
  •   书我很仔细的看过两遍,很适合从事记者工作的人,有很多能够借鉴的内容,也引发了很多思考,真心感觉到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是怎样的一种责任和信念。每一篇我们看似简单的报道,都是他们泪水、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一切都不是看上去的那样简单!
  •   想考研就多看看这方面的,南方周末一直不错
  •   南方应该是当下最好的传媒集团之一。
  •   记者行业风险与挑战并存,我喜欢这种感觉
  •   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   很喜欢这样的书,学习中,大爱
  •   很喜欢这本书,对我很有用
  •   买了一本过后 又棒同学买了三本 非常棒的书
  •   很有价值。品质好。
  •   挺好的 准看中了 就是要上班 没太多时间
  •   书的留白挺多的,看起来应该比较舒服
  •   实用性很强。很好的指导作用。
  •   希望看着书能带给自己更多的收获……
  •   希望有所得@
  •   刚看一些、很好很好的书
  •   了解了一个行业
  •   购书还是当当好。
  •   很喜欢哦!~~~感觉书还不错,快递也不错。
  •   调查记者不容易,南方报业不容易。
  •   南方报业的书都值得一读。
  •   可以成为新闻实际操作的工具书。里面的案例很详尽,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众多南方报道经典案例实际操作程序,写得很详细,对于新闻采编人来说很值得一看。
  •   还没看,应该是挺好的一本书。
  •   内容很好,但是书的封面有划痕而且书的一角被折了
  •   看看人家怎么看社会,学学人家怎么写报道。
  •   大概翻阅了一下,感觉很好。作为一个媒体人,要好好学
  •   记者采访经历和过程写得比较多,但指导性并不强。与《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相比,略显枯燥了点
  •   中国最优秀的新闻集团背后的运作,新闻人必备的教科书,不错,但是当当网的服务确实有待提高,还得我自己拿着包裹单去邮局取
  •   我倒不是反对采用实习生的总结,但对于一个已经从业多年的记者来说,这本书显然不合适阅读。书本的水平从整体上来说也远不如《后台》高,但出发点却是模仿了《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显然要相差十万八千里。
  •   《记者不下班》文章太青涩,适合没有毕业的大学生看,如果你已经参加工作,这本书买了也白买。
  •   南方报业出的这本书说句实话,真不咋地。要想学好新闻,除了多看好作品,多模仿揣摩之外就是多实践、多思考。强力推荐李大同老师的《冰点故事》。我真正新闻入门就是得益于这本书。不过,现在好像基本上买不到了
  •   我觉得如果可以把原稿也附在前面就好了
  •   华尔街日报讲故事虽然更有名,但不得不说,这本书其实更适合中国的新闻学子
  •   故事性很强是南方周末经典稿件大大集锦!不错值得一读,我用了两天时间全部读完了!
  •   1、主要是一些南方报系记者的采访手记。可从中看出他们的采访及写作思路。2、如果图书馆可以借阅,就不用买了。3、有几篇介绍写作思路,要对照原稿读。如《系统》《少年杀母事件》4、重点推荐周海燕的《李丽云事件:南方周末与时代周报的技术性分析》。对一篇争议稿件准确性的比较,从关键性事实的准确度、核心信息源的占有、涉及不同利益方的信息平衡、叙事逻辑的清晰和缜密等方面入手。
  •   一直很喜欢南方的风格,这次终于如愿以偿,受益匪浅
  •   有这一群不畏惧说理想,且懂得和庞然大物周旋的“屌丝”们,广州因此更有魅力。讲故事,新闻叙事的专业道路在中国独具特色,更需从业者的坚持和智慧。建议和里面提及的相关报道一起看——如果还没删的话。
  •   是一本有参考价值的书,值得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