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凌泽炎 编  页数:186  

内容概要

  高效的学习过程,科学的训练方法,独特的呈现方式,学习的良师益友。为您精心设计,过程 高效率生产高收益,方法 好方法练出真本事,形式 好形式助您快提高!

书籍目录

第一单元学习导航·学习目标·阅读推荐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2.我用残损的手掌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4.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第一单元综合能力检测第二单元学习导航·学习目标·阅读推荐5.孔乙己6.蒲柳人家(节选)7.变色龙8.热爱生命(节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检测第三单元学习导航·学习目标·阅读推荐9.谈生命10.那树11.地下森林断想12.人生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关注我们的社区)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检测第四单元学习导航·学习目标·阅读推荐13.威尼斯商人(节选)14.变脸(节选)15.枣儿16.音乐之声(节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第四单元综合能力检测第五单元学习导航·学习目标·阅读推荐17.公输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9.鱼我所欲也20.《庄子》故事两侧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第五单元综合能力检测第六单元学习导航·学习目标·阅读推荐21.曹刿论战22.邹忌讽齐王纳谏23.愚公移山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第六单元综合能力检测参考答案及提示

章节摘录

  一、背诵这两首诗,思考“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我们从标题人手,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涵。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明白“土地”的象征意义,最后结合诗的内容,即可把握全诗的内涵。理解“乡愁”,要着眼于诗人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变化。情绪随人生的变化而变化,由个人思乡上升为普遍的思国。  参考答案: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则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理解这首诗的两处难点,进而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完成第1题要紧紧围绕“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爱”这一情感来回答。完成第2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弄清楚第1节在表达上的作用及全诗的主旨,这样才能回答好这一问。后一问要着重从诗歌内容的因果关系来思考。  参考答案: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做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诗人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三、《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点拨:此题意在引导我们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四个物象的特征,要结合人生的四个阶段进行。  参考答案: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诗人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地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无穷的余味。  四、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语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