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时代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秋原  页数:221  
Tag标签:无  

前言

  2009年1月6日晚,京师世贸天阶,在华谊兄弟为《非诚勿扰》举办的庆功会上,意气风发的冯小刚举起一张折成八页的红色条幅。这张纸幅上记录了一个以“3”开头的九位数,这不仅宣示了该片内地票房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同时也宣告冯小刚成为继吴宇森之后、第二个内地单片票房突破三亿人民币的电影导演,以及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内地票房累计突破十亿人民币的导演。而早在2004年年末,他就凭借《天下无贼》进入亿元俱乐部,成为内地五个亿元票房导演之一(另外四人是2002年的张艺谋、2005年的陈凯歌、2009年的宁浩和陆川。本书不涉及香港籍导演)。尽管没有任何官方权威机构和新闻媒体对冯小刚取得的这一成就给予认证、总结和评价,但从1997年《甲方乙方》以来实实在在的票房统计数字便足以证明这个殊荣。如果说,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张艺谋是内地艺术成就最为卓著的“多元”导演,那么冯小刚可以堪称内地商业价值最为可观的“多产”导演。  一个从没有经过影视剧导演专业的高等教育、以美工开始做起的“野人”,从当初剧组里的老戏油-子成为今天中国电影界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代表性人物,这个既成事实里面除了冯小刚个人的成就以外,也堪称中国娱乐圈乃至整个文化圈里一个戏剧性的奇谈了……  在拙文《我的电影观》第七章节的末尾,我就表示要专门撰文讲述一下华谊兄弟和冯小刚,这是一个我已经“蓄谋已久”的意图。起码在我撰写分析电影档期和票房的《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系列文章当中,我就明确透露过这一想法。不得不承认,之所以迟迟动笔,多少是出于对同业和同行们的顾虑。  无论冯小刚导演个人还是华谊兄弟公司,自2000年之后的最近十年中,于内地影视界纵横捭阖,名震四方,呈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于公司业绩和社会声誉两方面多有收获,迄至今日,俨然成为娱乐圈的焦点、业界的宠儿、民营影视娱乐型公司当中的典范和领跑者。尽管多年来各路媒体对他们的关注和报道已经可以用“连篇累牍”去形容,然而过去对他们的大部分“曝光”,几乎都出于娱乐宣传的目的,仍然停留在炒作的范畴之内。直到2009年,华谊兄弟在创业板申请上市的计划获得通过,招股书和财务审计表大白于公众目光之下,结合透露出来的各项运营数字,对其深人、系统的介绍与分析才逐渐丰富起来。然而,这些报道在“娱乐”气氛的浸染之下,又迅速偏向到对那些华丽的“明星股东”和他们各自持股量的反复比较当中了。  就如同那部出自华谊兄弟的谍战大片一样,甭管是刻意故弄玄虚还是的确神秘莫测,谜底总该被揭示。现在,针对华谊兄弟和冯小刚的话题终于开始了。

内容概要

本书以冯小刚和华谊兄弟这一电影界最为成功的组合延展中国电影近年的发展历程,围绕着商业电影、票房、档期、大片制作以及“冯王组合”等来勾勒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局面。基于对电影的深刻理解、对冯小刚与华谊兄弟多年的细心关注,本书作者用有别于以往商业炒作和娱乐宣传的文字深度分析了冯氏电影与华谊兄弟之间丝丝缕缕的紧密关联,除定格聚焦于冯小刚与华谊兄弟之外,还与我们共同分享了其对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独到见解。在已经到来的大片时代,除了享用大片喧嚣、热闹的盛宴之外,这样一部电影人自己的真诚之作更值得我们阅读。

作者简介

秋原,1979年生于北京,纯属七十年代尾巴梢儿上的“70后”,影视文化行业的晚辈,执著且冷静的电影工作者,顽童脾气犹在的电影人,有血有肉的文艺顽主。

书籍目录

前言写在前面的话上篇 “狗怂”冯小刚 双拼组合 最佳性价比友谊 中流砥柱冯小刚 醉翁之意,岂止在酒 2004,华谊“元年” 华谊兄弟的“三七岁”(上) 华谊兄弟的“三七岁”(中) 华谊兄弟的“三七岁”(下) 《夜宴》和“盛宴” 华谊的“名片”《集结号》(上) 华谊的“名片”《集结号》(下) “手足”和“衣服” 平静的“地雷阵”(上) 平静的“地雷阵”(下)下篇 “驭手”和“侦察兵”——我眼中的华谊兄弟和王忠军 从王宝强到张靓颖 华谊与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 名导和明星的作用 “档期战争” (上) “档期战争” (下) 我和华谊兄弟的“分歧” 我的张涵予,我的集结号(上) 我的张涵予,我的集结号(下) “非华谊”人物传——葛优 “非华谊”人物传——徐帆 “非华谊”人物传——范伟 解读——“盛市”临凡了? 解读——不讲故事要讲理 我们怎么看待王忠军和冯小刚?(上) 我们怎么看待王忠军和冯小刚?(下) 穷导演、富演员 分析“国十条”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华谊兄弟以电影院或院线这些新事业来抵消过于依靠影视剧制作而存在的经营风险;以多部电影、电视剧制作这些新途径来抵消过于依靠冯小刚等少数创作人员而产生的业务风险。但就目前的状态来看,华谊兄弟仍然没有找到足以摆脱严重依赖少数创作人员这个桎梏的良药,“冯小刚因素”可以极大地促成非上市公司的成功,但谁也不能轻易断言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什么影响。在2009年10月30日之前,对冯导个人言行和身体健康问题的报道和关注,是娱乐圈、传媒界和社会公众的事;这个日期之后,势必还将影响到金融证券界——这恐怕已经不只是娱乐媒体惯用的一个“八卦”概念了。在同期内,类似的转变也会出现在大王总身上——这个董事长也由以前的只对董事会负责改为面对所有持股人甚至整个创业板的考验。一个股市账面价值超过九十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其前途发展与某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也说明目前的华谊兄弟尚不是一家完全成熟的公司,至少不是一家成熟的上市公司。从2005年开始直到今年,华谊兄弟影视传媒(A)下打着导演或制片人名称的工作室就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每个工作室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有专属业务特色的小团队。而在其中,从事电视剧制作的制片和导演人才又逐渐多于从事电影创作的人员。在稳固电影业务的同时,着重发展电视剧业务,这既能把影视剧制作这一大块整体业务继续做大,同时也可以被看做是华谊兄弟分担电影事业所占比重、降低风险的一种策略。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电影具有自己的生命。她的孕育、出生、成长,铭记着每一个外部因素的影响。本书打开了电影的切面,细细分析水土、阳光、营养,使我们了解幕后的故事,浮华之下的真实。  ——著名导演、电影策划人赵宁宇写企业的书,大多容易成为一部歌功颂德的流水账。所幸的是,秋原的这部作品却是用严谨的专业知识、清新易懂的笔触,深刻地剖析行业及对手的同时,将华谊兄弟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写得流畅好读,实乃是一本电影产业的普及读本。  ——资深媒体人、制作人郎启波

编辑推荐

《大片时代:冯小刚与华谊兄弟》:一次来自影视圈内部的“维基解密”一位新锐“学院派”电影人的深刻洞察一份献给中国电影的真诚贺礼。冯小刚的“野人”路线和转型征程,他与王忠军号的“双拼组合”华谊兄弟及中国电影界的真实运行模式和经营策略,“冯五组合”的辉煌与隐患。第一部冷眼记录中国电影工厂的专书,著名导演,电影策划人赵宁宇,资深媒体人郎启波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片时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冯小刚和华谊兄弟的模式值得学习
  •   作者是业内人

    对影视业不仅仅是知道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
    还有对影视业有深厚感情和理解
    这是捉刀代笔的写手无法伪装的

    作者写作的态度称得上中正平和
    写到冯小刚和众明星时,能摆脱粉丝心态
    写到王忠军和名马豪宅时,又能避免对财富的膜拜

    自始至终,作者用一个业内人的眼光去解读华谊的发展在中国影视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看待王忠军、冯小刚等人物的作用和关系

    书中文字,幽默、简练
    看得出作者花了很多功夫

    美中不足
    字太小了,看起来有点费劲
  •   秋老师书里爆的各种料还是很真实的。
  •   昨天晚上八点多在网上定的书,今天上午收的货,别忘了,我们是烟台,可是个三线城市啊,竟然也这么快,确实佩服当当网的神速,一个企业的竞争的底牌是什么,这就是,比起某些购物网,牛一样的速度,当当网的优势一览无余。赞一个
  •   书写的还是不错,不过比预想中的小很多薄很多。内容上对华谊兄弟王中军和冯小刚的关系分析的比较透彻。
  •   一看就是影视专业人士写的,虽然成稿与2010年,作者还盛赞了张艺谋和张伟平的组合,但是还是角度很独到的,并且作者介绍了一些娱乐圈不太为人知的内幕细节,很受益
  •   一个多小时看完。本书就是翻一翻的价值。不过看完全书,看到了几句有价值的。不枉读一遍。
  •   买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已经过时了,对冯小刚感兴趣,就来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