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年轮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冠生  页数:34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  一个人的纪念  读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事和人,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时代  一  父母花钱让我上学,老师费心思教我认字,大概始于五十年前。  认得些字,能读书了,眼界就开了。文字里边,有远方的事,比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就职演说里说了什么;也有远古的事,比如春秋时钟子期和俞伯牙是怎样的知音。  华盛顿的第一句话是“人生在世难免经历种种忧患沉浮”。  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破琴绝弦,不指望再有人能懂自己的心事。  总统也有寻常悲欢,贤良名士也不愿孤独。这样的心情让一般读者感到亲切,读而有感,有悟,有共鸣,会让人想读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事和人,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时代。  二  一个美国学者说,想把一段历史看清楚,说出道理,需要放到更长的历史背景上。他确定的时间段落是五百年。一个中国教授主张,中国人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个全盘清理,为全人类好好相处贡献思想资源。他说的时空场合是五千年。  大学问家眼界本就开阔,学问又需要,读书很多,看得也高远。我属普通读者,无心于学问,无力于学业,无缘于学术,看书不是职业需要,随意得很。  最该读书的年纪碰上“文革”,书不是封了,就是禁了,或是烧了。后来下乡,偶尔有书传到手上,像是雁过,刚?一眼就远了。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入校求学,才算开始有点像样的阅读。起步晚,起点低,自然读的不多,看得不远。  三  2008年底,我曾去深圳参加“30年30本书”文史类优秀读物评选,现场感受很强烈。想懂点书,多少要懂点这个时代。评选三十年的书,大体要理解这三十年。要理解这三十年,至少要看六十年。这六十年也有来处,远的先不说,百年吧。  那一刻,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的精神滋养,大概主要得益于这百年中国的思想激荡、社会变迁和文史读物。没有这些,就没有我的如今。  应有个纪念仪式。不是一群人的纪念?是一个人的纪念;不是广场仪式,是内心仪式。  纪念父母让我上学,老师教我认字,让我有阅读能力。纪念著书立说人和出版者的心血劳作,惠我读及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搅动百年历史风云,使我看到并感受家国顺逆沉浮。  四  纪念仪式是一次年轮式的阅读。在百年间出版物中每年找出一本,读一读,作点笔记。  以1949年为原点向两边延伸。一边是“新中国”的书,一边上溯“民国版”。“新中国”在家可基本找齐,“民国版”太缺,多数要去跑旧书店、旧书摊了。  脚力不足,呼援于朋友。小朋友帮助找到了《少年》杂志创刊号,老朋友帮助借来了《法意》,深圳朋友慷慨出借,任我在他们书房翻腾。  逐渐聚拢的天南地北百种书,各有命运。如今聚在家里,是人海中一个寻常人和书海中一些寻常书的偶然相遇。既遇上,诚相待,看几页,写几行,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几天前,一位农民工朋友来还书,看见他捧着书的样子就想,如果他来读这些书,可能比我读得更好。他比我阅读愿望更强烈,心地也比我单纯明净。  就算是我先替他试试吧。借助这次阅读,纪念自己识字念书五十年,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以感谢父母生养,感谢老师启蒙,感谢百年时?中的思想甘霖。  2010年3月9日  于京西北厢黄旗

内容概要

一个普通读者,以淳朴心情,在寻常可遇的读物中,从辛亥革命那年起,作了一次年轮式阅读。百年烟雨里的百种读物,书里书外的千字短文,渐聚成纸上年轮。
“轮”中之书,有名著,如《宽容》、《傅雷家书》,也有教材、课本;有政治,如毛、邓著述,也有经济;有战争,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也有和平;有歌颂,如《中国》,也有批判,如《娱乐至死》;有民国初年的《新修身》,也有新出不久的《荒废集》……不拘一格,随遇而读,如年轮之成,不规则,却自然,真实体现出了阅读的平民性质,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
书中文字质朴,史料丰富,时见精彩。书影则匠心独运,蕴涵丰厚,味道绵长。

作者简介

张冠生,生于1954年,祖籍江苏,现居北京。公务员、学者,供职于民盟中央委员会。曾作为费孝通先生的助手十多年,深受费老先生田野调查的熏染。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读书》、《东方》、《随笔》、《天涯》等刊物发表文章,出版有《乡土先知》、《世纪老人的话:费孝通卷》、《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等书。

书籍目录

自序 一个人的纪念 / 张冠生
甲辑 一九一〇年代 〉〉〉
1911年(辛亥):《少年》杂志
/ 009
十四岁的费孝通见自己的文章发表于《少年》杂志,“突然惊呼起来,一时不知所措”。
1912年(壬子):《中华初等尺牍》 /
012
那时还是文言。如今的孩子中,能这样运用文言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1913年(癸丑):《法意》
/ 015
蔡元培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
1914年(甲寅):《中等国文典》
/ 018
据说,章士钊先生最早为汉语引进“词”的概念和术语。
1915年(乙卯):《作文法》
/ 021
“文章如佛像之庄严,而无跳梁之为患。”如此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916年(丙辰):《袁世凯轶事续录》 / 024
“中华民国初建,四方鼎沸,众派纷争,具有统一能力者,中外皆推项城。”
1917年(丁巳):《共和女界新尺牍》 / 027
一个女性的家居忧乐及所思所行,是其有志向、有能力走向社会并推动变革的明证。
1918年(戊午):《新修身》
/ 030
识字渐多,始能阅读,初有理解能力,此时的品行熏陶将留下终生的心灵底色。
1919年(己未):《短篇小说》
/ 033
“世界的生活竞争一天忙似一天,时间越宝贵了,文学也不能不讲究‘经济’。”
乙辑 一九二〇年代 〉〉〉
1920年(庚申):《亚里斯多德》
/ 009
面对着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自己对其中任何一科的知识储备都远远不够。
1921年(辛酉):《清代学术概论》
/ 009
“现代学问上笼统影响凌乱肤浅等等恶现象,实我辈所造成。”
1922年(壬戌):《中国地理沿革图》
/ 009
时局介绍,格局观察,变局分析,大局判断,无不精心安排。
1923年(癸亥):《中国关税问题》
/ 009
“中国经济学社”据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个全国性经济学术研究群众团体。
1924年(甲子):《汉书艺文志讲疏》
/ 009
能跟在一位学养丰厚的读者之后,待有了高人手泽再行开卷,算得上有福。
1925年(乙丑):《史推拉》
/ 009
“文章的美婉流丽,情节的哀婉悱恻,真不愧为世界文坛上第一流作家的手笔。”
1926年(丙寅):《古史辨》
/ 009
要有真实的哲学,只有先从科学做起,大家择取了一小部分的学问而努力。
1927年(丁卯):《社会论》
/ 009
作者对“劳动阶级”表示敬意,称“改造社会之职务将必归于劳动阶级者”。
1928年(戊辰):《读书堂西征随笔》
/ 009
在北京旧书店见到这本书,扉页钤有“周一良所藏书”、“毕竟是书生”两印章。
1929年(己巳):《理想国》
/ 009
苏格拉底认为,“不正义的人生活总要比正义的人过得好,是个严重问题”。
丙辑 一九三〇年代 〉〉〉
1930年(庚午):《进步与贫困》
/ 009
“发财的阶级更发财;穷困的阶级更依赖;……社会上的贫富之隔日见显著。”
1931年(辛未):《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 009
“进化论是达尔文的蛋,孵化它的就是赫胥黎。”
1932年(壬申):《历史哲学纲要》
/ 009
“从前人们的目光瞥向神圣的东西,现在是过于执着于世俗事务了。”
1933年(癸酉):《诸子概论》
/ 009
“先生卒后,迄今六十余年,其人已为世所久忘,其书亦罕见其全貌。”
1934年(甲戌):《欧洲近古史》
/ 009
“从历史长期趋势看,总是人道、正义、自由、理性取得最终胜利。”
1935年(乙亥):《达尔文》
/ 009
为观察鸟兽行迹,有过“诸幼松鼠竟走至其背上及腿上,其母在树上惊吠”的奇遇。
1936年(丙子):《八贤手札》
/ 009
“先大夫据案起草,动辄盈尺;诸名贤书札往还,日或数十百通。盈积箱簏。”
1937年(丁丑):《战后国际政治条约集》 / 009
想着这些文字的起草、修改、定稿、签署、翻译、传播是如何不易,心生感动。
1938年(戊寅):《全民族战争论》
/ 009
张君劢曾在英国、法国、德国之间穿梭,观察延续了四年的欧洲战场。
1939年(己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 009
在物质上掠夺衣食,使广大人民啼饥号寒;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丁辑 一九四〇年代 〉〉〉
1940年(庚辰):《辅仁大学体育竞技运动手册》
该校的历史转换直接对应于中国当代政治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大有意味。
1941年(辛巳):《在世界之顶上》
“他们非常淳朴,重视美德,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很高的文明程度。”
1942年(壬午):《家庭教育》
“儿童终日处于家庭环境之中,其一切学习,几乎全靠家庭环境所给予之刺激。”
1943年(癸未):《中国史话》
一本写给饥渴于民族历史知识的广大的劳苦群众或初学者阅读的常识书。
1944年(甲申):《列宁底母亲》
乌里杨诺娃让书房的阅读通向日常生活,让孩子们的心灵趋向书房里的思想阳光。
1945年(乙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这类史料,现在按照记载抄录,不难。当时要按史实详细记录在案,不易。
1946年(丙戌):《南侨回忆录》
“中国境内任人翻印发售,但切勿增减改易及运销南洋,因此方面版权保留。”
1947年(丁亥):《罗曼?罗兰传》
“俄罗斯这个伟大心灵的光焰照亮了大地,是照亮我们青年时期的最纯洁光芒。”
1948年(戊子):《政学罪言》
“即使销路如此好,也还是赔的……事情真不好办!真是太难办了!”
1949年(己丑):《列宁生平事业简史》
“那种使全体听众倾服的特别力量,简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的。”
戊辑 一九五〇年代 〉〉〉
1950年(庚寅):《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当时顶级的职业革命家有兴趣研究学术专业问题,还有工夫和青年人讨论。
1951年(辛卯):《毛泽东选集》
“起初大家非常紧张,有的简直不敢下手,一动就怕出错。”
1952年(壬辰):《绞刑架下的报告》
“人类在走向进步的路上已经经历了几千座牢房?还要经历几千座牢房?”
1953年(癸巳):《红楼梦》
那年与顾颉刚讨论红学的往来书札,成了俞平伯的“消夏神方”。
1954年(甲午):《欧根?奥涅金》
查良铮的满脸阳光与奥涅金的浑身忧郁反差实在太大,居然就相遇了。
1955年(乙未):《胡适思想批判》
毛泽东说:“到21世纪再研究恢复胡适名誉的问题吧。”
1956年(丙申):《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1955年的下半年,中国的情况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
1957年(丁酉):《毁灭》
“我很愉快地摆脱这个丑恶的社会,有如离开向我泼卑鄙、谎言和诽谤脏水的世间。”
1958年(戊戌):《鲁迅全集》
把所有射过来的箭统统接过来,攥在手里,一有机会就向射箭的人进攻。
1959年(己亥):《中国》
为编辑《中国》,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北京的印刷力量全部动员起来,由上海抽调技术工人来协助。
己辑 一九六〇年代 〉〉〉
1960年(庚子):《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都已思考过,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重新思考。
1961年(辛丑):《红岩》
撕下红花被面,找来黄草纸刻出五角星,留下剩饭粒,粘成了五星红旗。
1962年(壬寅):《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
“正义感、书卷气、对大自然的热爱、谦虚和腼腆、果断和直率。”
1963年(癸卯):《亭子间里》
“一切伟大的作品,差不多都是社会和人物的勤恳的观察的成果。”
1964年(甲辰):《南斯拉夫大事记(1945—1963)》
半个世纪前的“铁托主义”,是欧洲出现的南斯拉夫特色社会主义。
1965年(乙巳):《王杰日记》
为求表扬而做假的细节没被删去,也许很偶然,却保留下非常重要的历史真相。
1966年(丙午):《中国地图册》
孔夫子旧书网上说该图册为“文革版《中国地图册》”,这说法并不确切。
1967年(丁未):《毛主席语录》
台湾版《毛泽东语录》出版后热销,扉页上印着“献给对这个世界还有梦想的人”。
1968年(戊申):《鲁迅诗注》
鲁迅讲课,经常逗得哄堂大笑。有位北大学生听他的课,笑得受不了。
1969年(己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苏联青年们的想法也就是进大学,就高职,拿高薪,娶个漂亮的老婆。”
庚辑 一九七〇年代 〉〉〉
1970年(庚戌):《常用药物手册》
那几年,为儿子买书寄书,成了叶圣陶老先生经常的功课。
1971年(辛亥):《柳文指要》
尚在手稿阶段,毛泽东就一读再读,可见他对《柳文指要》的看重。
1972年(壬子):《多雪的冬天》
人类的冲突、忧伤、烦恼,在森林庄严肃穆、亘古长存的气氛中足以被化解。
1973年(癸丑):《落角》
以前看过的苏联小说,书名没有费解的。这本《落角》是个例外。
1974年(甲寅):《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第三帝国覆灭之后被缴获的纳粹档案,仅属于其外交部的就有四百八十五吨。
1975年(乙卯):《福特言论选集》
“穿过这个幅员辽阔的土地,这种感到一个巨人在动、一条龙在走的感觉促使我们深思。”
1976年(丙辰):《只有一个地球》
来自五十八个国家的一百五十二位“通讯顾问委员会名单”上,没有一个中国人。
1977年(丁巳):《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
1978年(戊午):《哥德巴赫猜想》
知识分子第一次成为报告文学的主角,产生了非常广泛和强烈的社会影响。
1979年(己未):《西行漫记》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辛辑 一九八〇年代 〉〉〉
1980年(庚申):《围城》
写的是社会之一部分,人类之一群体,背景上浮动着世道人心的退化。
1981年(辛酉):《傅雷家书》
“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
1982年(壬戌):《世界史纲》
为什么沙皇帝国会像梦一般地消逝了呢?为什么君士坦丁堡在世界上这样重要?
1983年(癸亥):《第三次浪潮》
一个刚刚告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听到了描述社会形态的非政治化概念。
1984年(甲子):《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
“第三世界一味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已使争取发展的努力走上歧途。”
1985年(乙丑):《宽容》
“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
1986年(丙寅):《江村经济》
“作者的一切观察所具有的特征是,态度尊严、超脱、没有偏见。”
1987年(丁卯):《随想录》
“有话不说,将骨头全吞在肚里化掉,我并无这种本领。经常有个声音催促我:‘写吧!’”
1988年(戊辰):《山坳上的中国》
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是现在的高级技工。
1989年(己巳):《球籍:一个世纪性的选择》
“现在是我们卧薪尝胆的时候,而不是高唱赞歌、大摆宴席庆功叫好的时候!”
壬辑 一九九〇年代 〉〉〉
1990年(庚午):《大寨红旗的升起与坠落》
这里发生了“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群众运动”。
1991年(辛未):《人文类型》
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是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同门弟子中的首尾两人。
1992年(壬申):《吴宓与陈寅恪》
半个世纪的深厚交谊中,留意录存并研究陈寅恪的诗作已成吴宓一个习惯。
1993年(癸酉):《邓小平文选》
审定这本书的最后一批文稿时,邓小平用“大功告成”表达自己的快慰。
1994年(甲戌):《顾准文集》
他想的问题过于不合时宜,表现出那个混乱年代极为罕见的清醒和勇气。
1995年(乙亥):《陈寅恪的最后20年》
视力正常的许多学者“闭着眼睛”,倒是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看得清楚。
1996年(丙子):《老照片》
中国的记史传统何其悠久?百姓能走上历史前台,进入史籍,难得一见。
1997年(丁丑):《历劫终教志不灰》
垂暮之年,顾先生抖着手留下一个题目:“我怎样度过这风雨飘摇的九十年?”
1998年(戊寅):《徐铸成回忆录》
近年写回忆录的人越来越多,徐氏所说,会是许多著名知识分子的共同期待。
1999年(己卯):《中和位育》
1932年,潘先生说:教育如不能使人安其所,遂其生,那叫办学,不叫教育。
癸辑 二〇〇〇年代 〉〉〉
2000年(庚辰):《世纪学人自述》
他们的故事,会“构成一幅20世纪中国学术史和知识分子命运的全景图”。
2001年(辛巳):《20世纪的书》
在这个历史现场,以十年为一个断面,能同时看到十个累积层的百年叠加。
2002年(壬午):《我向总理说实话》
他上书总理,陈明农民之苦,农村之穷,是为农民争取同等国民待遇而仗义执言。
2003年(癸未):《胡风三十万言书》
胡风在每个时期都留有红色篇章。“三十万言书”应是他一贯立场和主张的逻辑延伸。
2004年(甲申):《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2005年(乙酉):《我最宝贵的》
六十余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故事中,主题是上学、读书、识字、书写的有十个。
2006年(丙戌):《这个世界会好吗》
三十年前梁先生的十余次长谈,终于可以逐字逐句不作任何修饰和增删地全本出版了。
2007年(丁亥):《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国家像一个人一样,是否被人尊重,不在块头和蛮力大小,而在是否具备美德。
2008年(戊子):《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历史》
“那些人真是放屁!”这么见性情的语言,若不是借助口述方式,很难保留下来。
2009年(己丑)::《荒废集》
“无人喝止,自亦无人当真。此可庆幸,亦足堪沮丧。”
2010年(庚寅):《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辛亥革命已百年,还有多少老大帝国的因袭?作者善意提示,我们确该深思。
代跋 《纸年轮》摄影手记 / 沈继

章节摘录

  《袁世凯轶事续录》 见到这本书,最先想到的是此前会有一本《袁世凯轶事录》,只是迄今 无缘得见。如果真的有,作者大概会是同一人。这本“续录”,版权页上署 名为“编辑者野史氏”,这个名字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 的一个笔名相同,也该是同一人吧。 《袁世凯轶事续录》一书所收第一幅照片,是“小站练兵时之袁世凯” 。袁站在高处,位于图片中央,一身戎装,回望镜头。其身旁有人手执帅旗 ,有人似在望远。这一场面,无疑是袁世凯当年小站督练新建陆军的一个瞬 间。 百多年后,为做袁家往事的口述实录,曾随一位袁家后贤走到小站练兵 之地。眼看满地荒草,石轮横躺,一派沉寂,遥想当年车辚辚马萧萧,有时 空错位之感。在清军编练现代化拉开序幕的地点,金戈铁马气息连一丝也没 有了。如今看见这幅照片,似又稍稍能回过神来。史迹虽已杳然,毕竟上演 过“气吞万里如虎”的活剧。 自从知道袁世凯这个名字,听到的,读到的,基本上是个历史的丑角形 象。毕竟历史上有段时间,意识形态是扭曲变形的,发展到“文化大革命” ,甚至是癫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指望对历史人物有客观评价。后来 有个说法,“把颠倒了的历史颠倒回来”,意思是恢复历史原貌。 读读这本“续录”,可知当时对袁世凯并不一味作负面描写。虽首页即 说其“少时……在金陵,日与无赖少年游,酗酒纵博,意气自豪”,像个小 恶霸,次页又说他在课堂上与塾师为难,其文字也庸劣肤浅,但老师写下“ 一两三点不成雨”一句而苦无下旬时,袁世凯立出“东南西面皆有风”一句 ,令“师为之惊叹不已”。 野史氏对袁的文字相当留意,收有其“祭李文忠文”。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病逝,袁世凯接任。野史氏说:“项 城亲为人祭之。文字殊不雅驯,然项城不肯请他人捉刀,以为非如此不足表 敬爱之忱也。” 袁的祭文为四言,说到李的事功,日:“手平匪乱,朽拉枯摧。邻邦握 手,敦睦无猜。我公之政,游刃恢恢。我公之德,山岳巍巍。出将人相,振 外耀中。湘乡并驾,他人难同。天佑我朝,生此巨公。中兴伟业,青史奇功 ……” 袁世凯当然知道,若找人代笔,会有更好的文字流传后世。但他宁肯“ 殊不雅驯”,也由自己书写。在代笔成风的官场顶层,已算是诚实无欺、值 得称道了。 见过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的一幅题词,说的正是袁世凯。“中华 民国初建,四方鼎沸,众派纷争,具有统一能力者,中外皆推项城。以其地 位、经验与才量,可称为适当人物也”。也见过继袁世凯出任民国大总统的 黎元洪的一幅题词,赞袁世凯“进退成规矩,从容若龙虎,其气象足以安民 ,其精神足以立武”。、 这一类史料,目前可以越来越多地见到了。一个历史人物,有从更多角 度和侧面记录、描述其生平、事功的文字,对如实了解、客观评价他,总是 有益。 《共和女界新尺牍》 “女界”这个词,现在不大见得到了,连《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都 未收。清末民初那段时间,中国媒体上常说这个话题。1903年,上海大同书 局出版了一本《女界钟》,倡导男女平等,主张婚姻自由,敦促妇女教育, 呼吁妇女参政,产生了震动性的社会影响。《女界共和新尺牍》这样的书, 应该就是响应妇女教育的人士之作。 “新尺牍”编者为“萧山孔宪彭”,孔氏宗亲网上介绍他参与编纂过《 孔氏宗谱》,孔夫子旧书网上有其多部著述,如《中华民国最新字典》、《 共和新尺牍》、《共和新论说启蒙》、《初学论说必读》等,看来是民国初 年比较活跃的一位作者。 书中设有多种收信人角色。亲族之间,诸如叔侄、姐妹、亲家、夫妻、 母女、姑嫂、表亲等。亲族之外,如朋友、同学、师长及陌生人等。另有公 文类的推荐书、筹款书、婚礼祝贺书、劝娼从良书、劝僧还俗书,等等,都 照顾到称谓、格式、敬语、谦辞、落款等。如今读这类文言书信,觉得老气 横秋,在当时已属“新尺牍”了。 初读其文字,以为是作者模拟编写。读到“女士参政同盟会代表”贺章 太炎、汤国黎结婚书,又觉得像是对成品的选编实录。如是,则该书不仅有 模本的使用参考之用,更有史料价值。 例如,署名“汉英”的一位女士写给其伯母、叔母的信,说到自己的生 活,其郁闷、快慰、心愿当中,都可窥见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与需求。 其郁闷处,是她“幼年惟知入校读书,他非所长”。结婚后,丈夫家的 女孩都擅长纺织,“乙乙之声通宵达旦”,她在校所学无从参与。 其快慰处,是她发愿组织一个女子学艺会,“以我之文字易彼之手工” ,得大家赞成。遂“上午讲诵,下午纺织,颇有成效”。 至于其心愿,是她发现改良纺织的阻力极大,“且纱昂布贱,获利甚薄 。意欲撇去旧法,而别开新面”。她想起伯母、叔母平时所织之布,“有各 种花样,灵巧雅致,鲜艳夺目,拟请尊驾传授”。由此,一个女性的家居家 事、所忧所乐、所思所行,很自然地接通了学校教育、家庭副业、纺织改良 、社会变革、新旧交替等题目,大有意味可品,且是女性有志向、有能力走 向社会并推动社会变革的明证。 “汉英”可以代表的这类进步女性,很可能都读过《女界钟》一书,至 少受到过该书的影响。这本被柳亚子称为“女界黑暗狱之光线,女界革命军 之前驱,女界爆裂丸之引电”的激进革命之书,是中国近代鼓吹女权的第一 本,对此后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匹妇亦有责”更成为流传广泛的一时名句。 《女界钟》的三篇序言,作者都是女性。她们的序文是大写的“女界新 尺牍”,写给了全体姐妹,写给了全社会,写出了黑暗中的缕缕光明。正是 有这样的优秀女性,书中才有如此的赞颂:“善女子,汝之眼慧眼也,汝之 腕敏腕也,汝之情热情也,汝之心肠悲悯之心肠也……汝之身天赋人权、完 全高尚、神圣不可侵犯之身也……吾国民望之久矣!禽名精卫,终填海其有 时;虹号美人,看冲天而一起。” P25-29

编辑推荐

  1. 百年辛亥,一纸沧桑。从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以来,到2010年,每年取来一本书细读,百篇墨迹汇成年轮,勾连民国与共和国,传统与当下,故人与新知。书中史料丰富,读来多有趣味,时笑时叹,笔调质朴谦逊,向书后的鲜活生命投去诚意与敬意。作者是学者,也是读者,寻书读书心情与你并无二致。穿过烟雨,与书相遇,是爱书人之大愉悦。  2.百年间,最精彩的大脑。胡适、梁启超、H?G?威尔斯、陈寅恪、房龙、费孝通、尼尔?波兹曼……个人与时代的成败悲喜之间,思想的力量生生不息。透过纸年轮,这些人和他们的思想光芒隐现。若循着年轮延伸至本尊,便是意外之喜。  3.百年书影,呈现名家摄影真切质感。著名摄影师沈继光专门为?书拍摄了数百张图片,书中精选百幅书影。残损纸页,印章批注,虫蚀水渍,留下真实的岁月笔迹,触手可及。沈继光以拍摄老北京建筑和旧时物件闻名,曾为《老舍的北京》、《城南旧事》等书插图摄影,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  4.百种藏书,勾勒书香地图。关于书的书,对于藏书爱好者,不啻为经典读物的点评指引。除直接写到的百种书,更有纵横对比,背景牵连。看名家交游,出版人苦心,命运裹挟,版本传承,藏书印叠加流转,淘书者或可嗅到线索,按图索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纸年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3条)

 
 

  •   纸年轮。
    首先被这个书名吸引了。
    发觉最近买的书,好像有一大半的原因是因为书的名字。就像《理想的下午》这个书名一样,看到这个书名后纠结了很久,总是在想,这个家伙到底会在书里说些什么呢?怎么样才是理想的下午?妈的!可惜的是看了《理想的下午》之后,虽不至于失望,但也总感觉跟之前的纠结不能对称。
    所以,憎恨给书取个好名字的作者或者编辑!

    《纸年轮》书名没有给我太多纠结,但是内容却有些小小的惊喜。百年中国百本书,一年一本读中国。很好的想法。其中也有一些我比较喜欢的书,读来颇有些同感。
  •   不管什么事,只要是经过了一百年,总能让人感慨、纪念。

    1911年到今天,历史走过了一百年历程。
    这个一百年对于现在的每个中国人都十分值得去各种追忆、反思。因为相对于整个中国历史,刚刚过去的一百年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不只是因为它离我们近,而是因为它的新。两千年来,中国一直在重复一样的历史,中国人在重复一样的生命。从1911年,中国的历史开始了截然的变化。

    《纸年轮》采用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纪念方式。

    一年例举一本书,一百年岁月,一百本图书。每一本都是相应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书,都是那个时代的“畅销书”。这本书中所列举的书中(好像有点绕啊),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一些书让我们印象深刻,足以勾起我们的回忆,甚至曾经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而我们不熟悉的书,也是我们了解百年中国沧桑前行的脚步,聆听时代的声音,感触各个年代芸芸众生的心灵。
  •   很好的一本书。作者做了一次年轮式的阅读,在百年出版物中每年找出一本,阅读,做笔记。很诚恳的一个人的纪念和内心的仪式,但对读者来说却很受益。让你看到这100年间中国人阅读史的细微变迁,虽然只是极小的一个侧面,但足以窥探出历史的年轮是如何蔓延生长的。
    一本越读越有味道的书,推荐!
  •   你可以说这些说我都读过,可是就像鸟儿飞过天空,什么也没有留下,哪怕在心里。很多时候,很多书读过就是度过了,不做回味,不做梳理,没有印迹。

    作者一定不仅仅只读了这些书,其实每一次阅读让人流连忘返的恰恰是岁月。
    这本书帮你回顾了百年。
  •   自序写得真好,读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人和事,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时代。
    作者大概属于典型的老派读书人,诚恳,虔敬,用心考证,也独立思考。而且姿态放得很低,好像一个普通读者,长者,看他读书随想,跟着他看看过去一百年的书,想想风云变幻的事儿,顺便感慨下古往今来。读着很舒服,还算有营养,属于优质水果。

    有好多书还真是头一回听说,据说当年还很红。比如日本留苏学生写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囧。还有一票老出版界轶闻桥段。。
  •   100年的纸年轮!奇特之至。值得一读的书评。。。(如果还能摘录点原文就更好了?)
  •   这书名很亲切温暖,拿到手后的感觉不一样,里面每篇文章配书影啥的,都很用心、贴切,没想到有人这样爬梳百年来的历史,虽然只涉及每一年的作品,选的作品也是个人喜好,但其实挺不错拉,能看出作者“野心”,希望借书之一角,窥见百年来社会变化状况的一角。
  •   天干地支,历史有轮回。辛亥以来的的百年中国,没有例外。
  •   读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事和人,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时代。这句话说得多好!

    1911年到2011年,一年一本书,这种写作设计还真是很有意思。作者的文字很平实,就是老一辈的那种文字,简简单单,但很有感情。

    很长知识,是本好书!
  •   中国百年历史走了一个马鞍形,至今不论是创造力和自由度都没有回复到民国时的水平。
  •   纸上年轮,好!
  •   书的内容形式(每年一部作品),虽有见到过,但这种私人化的阅读还是头一次见到。粗翻阅了下,内容还过得去。
  •   被书名和介绍所吸引,于是就买了。昨天收到书,很是激动的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一年一本书,但是内容似乎太过简短,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深入,抑或是我读的少,理解不到位?但这本书实在是和我想要看到的内容大相径庭,感觉不过瘾,不是很吸引人,有些许的遗憾,哈!
  •   书的主题设计很有创意,不愧为大师级学者,很不错的一个经典检索
  •   希望能把其中的书读一半就好
  •   很不错的书,看罢不由感叹,历史总在重演,但令人惋惜的是为啥有时不是进步反倒是退步。浮躁的心哪个时代都有,但是需要很多能沉下心来做事的人,否则愧对前辈。
  •   阅读不是一群人的纪念,是一个人的纪念。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但特别喜欢。

    即便为了有一天让我们能够回想一下,过去做了什么,我想到的是,那阵子我经常在阅读,只是忘记了都读了些什么东西,这就足够了。

    话说回来,这本书初读感觉挺浅的,但越是细翻翻,越有些意思,尤其是前三十年的,那时候的出版真繁荣啊。作者每篇文章都不常,都是极好的书评样板,可惜现在连好看的书评,也不大能看得到了~~
  •   对于旧书,我是充满喜欢的,但此前并不了解,通过这个本,多少让我们认识了一些民国旧书,还有一个私人阅读的兴趣所在,有意思!
  •   作者将他读的每一本书讲述给你我,也许会了解一段不曾注意的历史,也许会知道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会有一些启发。。。不论如何你总会有所收获。。
  •   写了很多关于民国时期的东西,对于历史的学习很有帮助
  •   收藏旧书的人,也许可以看看,值得按图索骥,中国这100年不简单,里面有轮回。
  •   都说老书籍越来越值钱——这本书比拍卖图录更有意思,可以了解一百年的中国。道理很亲切,文笔很近人。封面有书香。
  •   很有意义的汇编,适合平日读书较少的人用来补补课
  •   指导性读物
    学习,学习,再学习
  •   既具有时代缩影,又反映个性阅读。
  •   我本来只是想买来看一下而已。发现看了之后,内容有思想
  •   喜欢。一年又一年,看出时代的变迁。
  •   本来想买毛边的那一本,可惜一直缺货,只好买了这本………
  •   给领导买的.
  •   慢慢翻看,细细品味,让人心静!
  •   内容涉猎广泛!
  •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在南京先锋书店晃悠时遇到这本书,携带不便,后在当当购之。

    上周初读,内容同预想差异甚多。然其用书代年,一年一本的编年体叙述,让我耳目一新。

    由于篇幅有限,只涉及100本书籍,然其却可以说是辛亥之后中国出版行业的缩影,亦可以从百部图书中窥见这百年来在华夏这片大地上社会、文化、政治的变迁。

    当然,本书的方式,更为书斋化,更为书生气,但却不妨碍它用书作为切入口,再回望。

    当得知本书作者张冠生曾长期担任费孝通先生助手,并拥有学者、公务员多种身份,供职于民盟中央委员会时,我更能够体会作者以如此方式切入,并如此积极地回望。

    读书过半,我在书的首页写下初读之感受:

    “辛亥百年已逝,迷雾浓重。唯有从不同的入口钻入这雾一般的历史中,我们有可能获得一个清晰的百年历程的全息图像。而开辟这些入口,对于吾国吾民都极为重要。此书,正是一个入口。”



    书中百年,又以十年为一辑,分为甲至癸十辑。

    1911年至1920年,是本书的甲辑。

    按照书籍出现的先后,排序如下,《少年》杂志、《中华初等尺牍》、《法意》、《作文法》、《袁世凯轶事续录》、《共和女界新尺牍》、《新修身》、《短片小说》。

    即便无法阅读如上书目,但光看书名,我们也大概能够知晓其中说些什么。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每当一种对旧体系的破坏结束后,就会有一种新力量去构建新的体系。

    而在这场新世界的建设中,对于青少年的关注,往往超过任何一个时期。甲辑中的《少年》、《中华初等尺牍》、《作文法》、《新修身》,这四本书,均和青年人或青年人的教育有关。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应当说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而那些长在封建社会,有接触了西方社会的,当时的中国的社会改良或改革精英们,无疑认识到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对于这个新时代的重要性。也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以新少年成新中国。

    也因为重教育,1912年,陆费逵等人筹办中华书局,成立宣言如下:

    “立国之本在乎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之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

    陆费逵先生也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是小的行业,但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

    回看陆公之言,甚憾。至今日,书业无奈颓靡,教育沾满权财。国于各项指标,从数值来看均是翻天覆地之变,然于社会、于国人,似仍处百年之前,或退之更前。当然,这是后话。

    1913年孟德斯鸠的《法意》由严复翻译并引进国内,当然,引进的还有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名学》、甄克斯的《社会通诠》、耶芳斯的《学名浅说》。人以“严译八大名著相称”。严复是最早翻译国外思想著作的人。亦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先河。

    《共和女界新尺度》代表的亦是新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启蒙。浩浩大国,当男子们都忙着为这个国谋出路,女子们自然也不可能闲着。除去封建枷锁后,随之西方文化与思想的流入,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义,伴之女性主义之萌芽,亦是情理之中。之后,中国社会中的女性更多的走向前台,甚至引领潮流,知名如宋氏三姐妹、邹容、江姐、林徽因等等。

    胡适翻译《短片小说》,提倡白话写作,亦从语言方式上,给予革新。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其产生意义的并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的组合关系。而语言革新,实际上改变的就是这种组合关系。而这种组合关系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作为社会文化交流的载体,其改变,无疑为社会其他领域的变革提供了温床。

    而《袁世凯轶事续录》作为野史,但其依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无论在写作时间上,它离主人公更近,同时它比后续的关于袁的写作更为自由,意识形态的东西不会过于强。当我们回顾辛亥时,对于袁的印象大多是跳梁小丑。不过当越来越多的史料开始得见天日后,我想,对于袁的历史评价会更为全面。

    当然,这种全面,不只有袁一人可享有,该有更多被后人有意无意图上了各色脸谱的历史人物所享有。



    1920年至1929年,本书乙辑。

    乙辑提到的书目多为学术著作,有中华书局引入翻译的《亚里士多德》、有梁启超为蒋百里作序而成《清代学术概论》的佳话、有苏甲荣“上起禹贡下迄民国”中华历史版图变迁的《中国地理沿革图》、有马寅初先生早年的经济学著作《中国关税问题》、东吴大学出版的《汉书文艺志讲疏》、有歌德忏悔之作戏剧《史推拉》(现在多译为《斯黛拉》)、有疑古派史学大家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有东吴大学元老张东荪和吴献书先生共同翻译的《社会论》、也有清代文字狱研究材料之一《读书堂西征随笔》、有柏拉图的《理想国》。

    如果说,辛亥后的第一个十年,是全社会在压抑后的爆发期,各个领域均有突破。那第二个十年,大概就是所谓的社会精英分子,坐下了实实在在的为民国谋求出路了。而书生之所为,所想,自然同军阀、政客有所不同。自然,深究社会纹理,引入西方思想,成为他们的力所能及也急切想做的事情。

    “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聚民心”此等治国良方也大多出自学者之口,然良方虽好,却鲜有人问津,即便偶有问津,也只做做表面文章,踏踏实实践行者少有。

    《清代学术概论》的出版,有一佳华。1918年,蒋百里先生组团出访欧洲,游历一年,期间对欧洲文化非常感兴趣,同欧洲名流交流,整理成稿,名曰《欧洲文艺复兴史》。而梁启超也在团中,故邀其写序。梁启超觉“泛泛为一序,无以善其美”,不如取中国之类似之历史时期相互印证。梁启超一直把清朝的学术发展看做“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半月之间,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流变,洋洋洒洒三十三节文字。完成后才发现,序言已于蒋著的篇幅相当。故只能另写序言,而此书单独出版。

    梁在疏理三百年间发展脉络时,也指出晚晴学术之弊端。“将现在学风于前辈学风相比照,令吾曹可以发现自己种种缺点,知现代学问上的笼统影响凌乱肤浅等等恶象,实我辈所造成。此等现象,非彻底改造,则学问永无独立之望。且生心害政,其流且及于学文社会之外。吾辈欲为将来之学术界造福耶?抑造罪耶?不可不取鉴前代得失以自策励。”

    当下学者,见此文不知作何感想?当然,大多数学者也没时间做啥感想,毕竟要拉项目、要搞关系,不然日子难过哦。

    ……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以书窥史以明世”的书
  •   《纸年轮》

    这个创意真不错,作者从1911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每年选择一本当年出的书,拍下照片,然后配上他的介绍,形成了一个百年的纸年轮。这是一个用纸张组成的年轮,看着那一本又一本的书,真的好像是树木的年轮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时光也把书变得越来越像树木了,尤其是看看那些超过了五十年的书,黄褐色的纸张散发出来的味道,真的和数一个颜色一个味道。其实书本来就来自树木,最后自然又回归了树木。

    用纸做成的年轮,比树做成的年轮更能够记载人类的历史。每年出版的书浩如烟海,可是具体到某个人的书房当中,就会发现,如果你真的要按照年代来编排书的顺序,其实并不容易。我家书不少,分类的时候先是按照书的大小,16开本的放到大书架中,32开本的放到小书架中,然后才是按照书的种类分,这里面还有一种,那就是时间太老了的书单独放到一起。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才是太老的书呢?我把时间选择在1960年,其实我的老书都集中在1960年到1949年的比较多,基本上每年都有好几本,1949年以前的书就越来越少,很难按照年来连续下来了。

    作者最难收集的也是解放前的那部分,从作者的记录中看到,很多都是从北京的中国书店、潘家园等地还有孔夫子网一点一点买到的。虽然每本书的介绍都并不多,但是从中能够看出作者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喜欢书的人,也是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里面介绍的不仅仅是书本身,也由书的内容引发出很多作者本身的思考和感想,让我们跟着这些书一起回顾了中国的百年历史,一起回顾了百年的出版史,让我们从这些书里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脚印。每个时代每个重大事件都把烙印清晰的留在了书的里面。其实这里面很多书我也读过,很多书我也见到过,所以我想每一个读书人、每一个爱书人都会喜欢这本书,都会喜欢这用书用纸组成的年轮。
  •   这是一本很有特点的书。其一,它虽是写书评的书,但非一般书评,他是在100年中每年选出当年出版,作者认为最有代表意义的一本书加以评论,一年一本从民国诞生至今;其二,所选之书各异,既有名著,也有教材、课本;既有政治,也有经济;既有歌颂,又有批判。总之,此书读来,文字质朴,史料丰富,颇觉精彩。
  •   吸引我的首先是书名,纸年轮,像大树一样。作者按照收藏的阶段,一年举出一本书加以说明。所举的书虽然有一定的年份,但有的并不具有代表性。说是私人读本,也不为过。各人藏各人的书,各人读各人的书,全凭各人的智慧与兴趣了。读一读,也能了解一些与我们远去的时代有关的一些事情。
  •   送朋友的,他说内容非常的好,很推荐大家去读,每个年代都选出一本代表的书,非常好
  •   作者搜集资料详实,丰富了民国的可读历史,装帧也好~!值得收藏~!
  •   书是买给朋友的,是她自己钦点的,肯定是很好的哦,很好的书,看了很有收获!
  •   个人认为比较优秀的书没有收录在内
  •   本书的构思别开生面,选择了近现代以来一些重要文献,按时间次序交代背景,并给出内容摘要。这可以为日后他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指引
  •   作为阅读史,还是有必要读一读的。
  •   以一本书见证一个世纪,气势不凡
  •   我们的历史,我们自己品尝
  •   无论从换口味(审美疲劳)还是从本身内容来说都是值得的好书!
  •   历史就和年轮差不多,有清晰的一面
  •   本来以为是按照时间顺序每一阶段挑出一本对这时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书,结果不是,作者可能是藏书家,是按时间顺序挑出一本自己收藏的那个时间出版的书,阅读性并不是很强,只能说还可以吧。
  •   可以做一部阅读史,其实可以做某一部书的一个章节,作为一部书太厚,太浪费。
  •   有些书暂时没办法找到看到,从这书中可以大概了解。
  •   完全就是一本流水账,没价值
  •   可能是自己学识浅,没啥滋味,感觉有点浪费时间!
  •   刚翻了一下,还行。
  •   别列入广西师大社“书天堂”系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