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7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作者:[挪威]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 H. Eriksen) 译者:周云水,何小荣
Tag标签:无
前言
致中国读者本书讨论的内容与速度、压力和信息技术有关,写作的动机源自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到1991 年的时候,我在自己工作的奥斯陆大学,已经可以实现计算机的在线连接,一年之后就可以登录互联网。大约在同一时间,移动电话开始普及,几年之后,斯堪的纳维亚大部分人都有了一部以上的手机。计算机革命意味着生活更简单,而不是更复杂。我们本来期望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邮件能为自己节省时间。同样,我们期望自己得到的信息增多之后,就能变得消息灵通。然而,这一切并未按照我们的意愿发生,尤其是我更没有如愿以偿。到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就我个人而言,很明显信息革命产生了两个巨大的悖论:一是所有可能节省时间的技术,产生的结果都与人们的预期恰恰相反,而且与以前相比,我们感觉时间越来越少,压力却越来越大;二是到处都能得到的信息不仅没有让我们见多识广,反倒令我们更加茫然无措。我感觉很有必要好好理解目前发生的一切,特别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这就是我坐下来写作本书的缘由。很快我就发现,信息革命促使各种与通信有关的事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广义上来讲,从航空运输到电子邮件、印刷品和越洋电话,无不在快速地发展。在一些领域,这种增长呈现指数级发展。一切事情都比以前更快了。我们之前能够看到的各种空当和空隙,逐渐被零碎的信息、任务和活动填满。慢速的时间正在变成一种稀缺的资源!本书第一版以挪威文出版10 年来,世界仍在快节奏地发展。10 年前的短信已经很少有人再用。今天,每个人一天要发送很多条短信。所谓的Web2.0——用于通信而不是提供资讯的互联网——至今仍未出现。Facebook、Twitter、YouTube 和MySpace 是最近的发明,不在本书的讨论之列。目前,写博客的人已经很少了,每十七个挪威人中只有一个人还在坚持写博客,我就是这十七分之一。本书的观点不是要我们返回计算机出现之前的世界,也不是要我们恢复使用手写的书信而不使用电子邮件。然而,我的确相信我们的生活有必要更慢一些,用更多时间专心思考,并按照我们自己的节奏做事情。当任何事情都在快速推进时,一定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事情。非常高兴看到本书的中译本面世,本人深感荣幸之至。西方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注意到,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进步,中国正在向超级经济大国的地位迈进。当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与西方国家一样,面对许许多多的挑战——污染、环境退化、压力和“专横的时间”。尽管在本书所谈及的许多问题上,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会有差别,但也有很多相似性。尤其重要的是,东西方社会都要面对本书中讨论的难题。因此,我期盼中国的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找到与中国相关的问题,就像西方国家的读者一样,清醒地看到技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本质后果。最后,我要感谢几位优秀的译者,特别是现在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工作的周云水博士,他为本书作翻译甚是劳苦,还要感谢诸位编辑老师,他们为本书中译本的面世,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托马斯·H·埃里克森2011 年夏季挪威奥斯陆
内容概要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的21世纪,能够长时间保持头脑清醒专注,并且善于从海量信息中甄别出最重要信息,这种能力是无价之宝。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相信这本深入浅出的《时间,快与慢》会对你有所启示。
——丁小云,知名撰稿人、专栏作家
谁绑架了你的时间
在这个速度至上的社会里
你还能认真地读一本经典名著么?
坐下来亲手写一封书信,写一篇日记么?
你还能心无旁骛地休息一整天么?
关掉网络和手机,只是陪家人聊天,陪孩子玩耍么?
你还能安静地思考一个复杂问题么?
整理一条清晰的逻辑,甚至只是想象一种全新的可能么?
慢速时间为你保存那些属于思考、休憩以及亲密的空间
让你重新寻回生命的原生创造力与人性本真的快乐
本书已被译为英、法、德、意、俄等20种文字
计算机化和信息大爆炸带来了焦躁不安、转瞬即逝的快速生活,提倡肤浅的“速度”文化和“效率”模式,这不仅损害了个人生活和文化创造力,对社会的整体进步和长期发展也极其不利。
本书一反当下潮流,系统全面地剖析了加速发展方式引发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畸变。作者提出,慢速时间保护复杂的思考和逻辑,同时为人们带来高质量的产品、创造的空间和心灵的乐趣,应当予以保护。作者颇具勇气地提出了一整套折中解决方案,呼吁个人、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一同合作,在活跃的快速时间与有机发展的慢速时间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共同维护一个宽容平和、兼收并蓄的空间。
作者简介
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 H. Eriksen),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政治、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等问题,已出版多部社会学著作及相关主题的书籍。因为个人亲身经历了信息革命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遂决意写作此书,分析和阐释当下社会发生的一切。还撰写了多篇论文、杂文性的随笔和一些书评。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警惕空隙 第二章互联网的神来之笔:信息文化与资讯崇拜 2.121世纪始于1991年 2.2互联网的神来之笔 2.3养猪都要信息技术 2.4得不到信息才稀奇 2.5消除差异的快节奏 2.621世纪的自由等于脆弱 2.7文化马赛克时代 第三章印刷机才是灾难起源:书本、时钟和货币的时代 3.1写在白纸上的文明拐点 3.2刻在表盘上的时间片段 3.3藏在钱夹里的抽象社会 3.4标在五线谱上的乐曲声音 3.5印刷机里的信息蔓延 3.6流水线上的产品模板 3.7发展的标尺 第四章速度是种传染病 4.1风驰电掣的历史 4.2令人上瘾的速度 4.3要速度,越简单越好 4.4要速度,流水作业是必须 4.5要速度,只能糙 4.6要速度,信息全打包 4.7速度是种传染病 4.8越想省时,越是费时 4.9技术变革的结果你hold不住 第五章等你发现就晚了:指数级增长 5.1象棋盘里的麦粒陷阱 5.2指数增长的欺骗性前奏 5.3指数增长的魔术式拐点 5.4所有的一切都在增加 5.5网络空间的爆炸式扩张 5.6指数增长末端的时间无穷短 第六章信息的俄罗斯方块:堆垛 6.1肥皂剧中的文化变迁 6.2徒劳的信息过滤器 6.3MP3式的网络发展 6.4信息片段取代了整体 6.5垂直堆垛 6.6信息世界的报酬递减法则 6.7被腰斩的连续性 第七章睡觉都可以工作:乐高积木综合征 7.1“弹性”工作的假象 7.2“金表时代”的远去 7.3专横的时间中的家庭生活 7.4谁都想做年轻人 7.5消费的堆垛 7.6效率的罗生门 7.7空间污染 7.8节省的时间堵路上了 第八章闲逛是一种美德:慢速时间的乐趣 8.1预设你的慢速世界 8.2闲逛也是一种美德 8.3保护你的慢速时间 8.4让社会慢下来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三章印刷机才是灾难起源:书本、时钟和货币的时代 如果把大自然的进化史压缩到24个小时,包括从第一个单细胞生物到当今结构学上的人类的进化过程,那么人类只是在午夜12点的前5秒钟才出场。农业革命似乎在午夜前1.5秒才登场。那么互联网呢?只能忽略不计了。 如果这个视角让人眼花缭乱,或许我们可以忘记三叶虫和雷龙,只把人类的历史范围看做一天一夜。用24小时代表10万年。当前考古学者倾向于认为现代智人比较古老,而他们的近亲则更古老。那样的话,西亚农业的首次亮相,大约是在晚上的9点半。大约1小时之后,出现了最早的楔形文字。德国古腾宝印刷机大约在午夜12时差8分出现,而欧洲战士与冒险家征服美洲则在几秒钟之后。电话和流水线生产几乎只有一分半钟的历史,而电视与商用空中运输则只有30秒的年龄。那么因特网呢?也只能忽略不计了。 从文化历史的视角来看,如果整个过程是一个故事,农业就是一个脚注,而现代性则是脚注里的补充说明。人类历史有90%以上的时间是狩猎采集阶段,在工业和信息社会显著发展之前的几百年内,农业和园艺业逐步取代了采集狩猎,即使在与外界隔离的边远地区——北极荒漠、澳洲荒原和中非的雨林,人口密度也在快速增长。 大型分水岭在技术史上的时间差距已经日益减小。在使书籍普遍化的印刷机出现之前,书写方式已经存在了4500年。印刷术使用了500年之后,遭遇了电子文本的挑战;无线电广播流行数十年之后,就把主导地位让给了电视,因为后者能够提供更合适的产品。同样,人背马驮的历史已经延续了5000年,直到被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代替——罗马时代的旅行者如果在1890年参观皮卡迪利广场,应该不会为城市新发明的交通技术感到震撼——但是如果看到20年之后的飞机,定会目瞪口呆。 出版业的模式与产品更新速度之快,使得任何生产商都不愿意在最新的模式面世之前就规划下一个模型。理论上讲,任何产品在上架之后最终都会过时(在计算机领域,这更频繁地发生)。 要描述最近10年、100年、200年或者1万年的文化史,只需屈指算算人类创造的世界具有多大的中心范围。这个视角是当前整个分析的基础。然而,在考虑加速度及其效果之前,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生活形式的主要特点,当然我是指现代社会。我认为,不需要对历史分期——现代社会或文化究竟何时开始——进行复杂的讨论,只需对现代社会与非现代社会进行简单的对比。学术界的人不喜欢这样做,理由如下:不仅现代性是一个相当麻烦的词语,并对赖以谋生的学术界人士产生了副作用,而且非现代社会也各有差别。换句话说,当有人要着手做我将要做的事情时,需要面对几个学术团体的反对。作为防御,我要强调下面这些描述在一般层面上是正确的,能够从具体到抽象,清楚地说明文化史的方向。这很重要,当一个默默无闻的苏美尔天才发现身体符号可以代表口头语言时,专横的时间就成了漫长历史的最终产品。他会让语言摆脱说话者的束缚。 3.1写在白纸上的文明拐点 在说话和视觉艺术之后,书写代表着信息时代的主要转折点。任何人在给文化史罗列重要发明的时候,都会将书写排列在前面。自然,如果没有这项技术,我们的社会类别将会无法想象。甚至我们可能不是一样的人类。 书写作为一种工具,是思想、事实、论断和情感的外在化表现。它几乎采用与博物馆定格文化同样的方式,冻结了这一切。在四五千年前的西方农业社会,书写主要有两种用途:列表和宗教信仰。列表主要是记录库存、登记居民户口(为了征税和征兵)、清点粮食袋数和奴隶的数量。因此,统治者可以采用一种完全不同的全盘视角鸟瞰自己的帝国。若没有书写技术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最终,读写能力扩展到了算数,并且,有人认为古代地中海世界中腓尼基人熟练的簿记,是他们为贸易带来的传奇礼物。
后记
若要描述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也许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叙述最恰当不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类社会的第三次革命——信息革命,带我们进入了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不仅建构了这个时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更建构起了这个时代的核心运作原则——快速与加速。在这个充斥着“高效运作”、“时间管理”、“快者生存”等加速概念的时代。本书一反潮流,指出这种加速发展引发的生存困境和生活模式畸变。计算机革命和信息大爆炸带来了焦躁不安与转瞬即逝的生活模式,提倡肤浅的“快餐”文化,这对基本的价值观极其有害。慢速时间作为当下的一种稀缺资源,支持复杂的思维方式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维护审慎的思考和有深度的钻研工作,同时为高质量产品和创造力提供存在的可能。作者托兰德·H·埃里克森在本书的最后,埃里克森教授也没有盲目走向回归古老的极端,而是颇具勇气地提出了一整套折中解决方案,呼吁个人、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一同合作,在活跃的、过载的、加速发展的时间与平和的、累积的、有机发展的慢速时间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共同维护一个足够宽容、兼收并蓄的空间。在此,我们衷心感谢本书作者埃里克森教授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序言,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周云水博士和嘉应学院的何小荣老师为本书所做的辛勤的翻译工作,以及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房学嘉教授为本书开篇撰写的推荐序。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5月
编辑推荐
谁绑架了你的时间在这个速度至上的社会里你还能认真地读一本经典名著么?坐下来亲手写一封书信,写一篇日记么?你还能心无旁骛地休息一整天么?关掉网络和手机,只是陪家人聊天,陪孩子玩耍么?你还能安静地思考一个复杂问题么?整理一条清晰的逻辑,甚至只是想象一种全新的可能么?慢速时间为你保存那些属于思考、休憩以及亲密的空间让你重新寻回生命的原生创造力与人性本真的快乐本书已被译为英、法、德、意、俄等20种文字
名人推荐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碎片化的21世纪,能够长时间保持头脑清醒专注,并且善于从海量信息中甄别出最重要信息,这种能力是无价之宝。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相信这本深入浅出的《时间,快与慢》会对你有所启示。——丁小云,知名撰稿人、专栏作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