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人生纪实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凤凰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 编  页数:全2册  字数:102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从历程、交往、珍闻等三个方面记述了朱德同志成长、革命、战斗的一生。其中包括朱德同志的战友、同事、亲人等对与之交往的回顾和评价。也有关于朱德同志的真实的轶事。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编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研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和生平的部门。1980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改名而成。主要职能是:编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现任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编辑党和国家及军队重要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撰写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其他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年谱、传记及传记性作品,研究他们的著作、生平和思想;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收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必要的交流;审核或协助审核、审查准备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和现任中央常委未发表过的历史文稿、有关音像制品,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重要图书、文章及音像制品等,以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作品;负责联系中央指定由中央文献研究室联系的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和历任中央主要领导人著作的编辑和年谱、传记的撰写工作;承担党中央交办的其他任务和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具体事务。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早年岁月(1886—1908)
 历程
  家世
  母亲
  曲折求学路
 交往
  山高水长的清韵——与张澜
  “您永远是我的老师”——与席国珍
  师生情谊重如山——与刘寿川
 珍闻
  “我永远想念着她”
  在丁家私塾的日子
  觅水挖泉
  对“吃大户”的记忆
  老织匠的故事
  迁回大湾
  “出水才看两腿泥”
  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
  把《民报》藏在枕下
  在县高等小学堂当体育教习
第二编 投身革命(1908—1927)
 历程
  考入云南讲武堂
  参加护国战争
  从黑暗中走出来
  远涉重洋寻真理
  在北伐革命中
 交往
  同志战友知己——与周恩来
  一次历史性会见——与孙中山
  相遇贵相知——与孙炳文
  良师益友——与蔡锷
  “我就是新任警察厅厅长朱德”——与赵镕
  两次戏剧性会面——与陈独秀
  “应世人间”——与了尘法师
  “学好本领,准备挑更重的担子”——与殷长科
 珍闻
  跟着马帮和“足客”去云南
  冒籍考进讲武堂
  “红色的品德”
  “偷梁换柱,李代桃僵”
  一次特殊的操练和表演
  打秋操
  云南重阳起义
  吓跑反动提学司
  纳溪大战,百炼成钢
  读史籍
  惩办税官高天祥
  为民申冤捕凶手
  亡命天涯
  在柏林的革命活动
  异国他乡遭驱逐
  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活
第三编 创建红军(1927—1937)
 历程
  南昌起义
  “赣南三整”
  井冈山会师
  三占永新城
  鏖战大柏地
  在古田会议上
  与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
  在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中
  宁都起义和第四次反“围剿”
  在遵义会议上
  与张国焘反党分裂活动的斗争
  抗战的号角吹响了
 交往
  朱毛不可分——与毛泽东
  从对头到挚友——与刘伯承
  “没有文化可以学嘛”——与徐松林
  草鞋情深——与黄甫开
  “有难大家当嘛”——与杨锦华
  挥泪哭军医——与史芳
  多做党和红军的建设工作——与伍云甫
  军长与老将对弈——与吴子尹
  “我真正认识了共产党”——与邱岘章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与王光佑
  隐蔽目标,积蓄力量——与范石生
 珍闻
  祠堂遇险
  换房子
  排队理发
  给老乡送盐
  “难怪他这样爱护穷人”
  一根扁担
  一头抵万金
  烤棉衣
  给战士洗脓血
  “只绑一只手,行不行”
  拆桥与架桥
  第十次死讯
  草地情深
  飞马解围
  草地钓鱼
  司令住帐篷
  是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
  “要走一着想三着”
  “特别展览会”
  炉霍运动会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一件皮大衣筒子
  球场风波
  为部属朱云卿写传
第四编 誓师抗日(1937—1945)
 历程
  八路军总指挥
  创建根据地
  指挥东路军
  击破“九路围攻”
  反摩擦
  开垦南泥湾
  百团大战
  皖南事变
  领导军事高级学习组的整风
  迎接抗战胜利
 交往
  特殊的寿礼——与邓小平
  “将军莫唱大刀头,沦陷山河寸寸收”——与叶剑英
  “在党内谁有不同意见都可以说”——与雷英夫
  “到抗日前线去”——与韦杰
  赤诚与共——与李根源
  “没有让出的道理”——与朱怀冰
  真诚的合作——与卫立煌一
  友谊逐日深——与史沫特莱
  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与柯棣华
  “他简朴得像个农民”——与斯特朗
  “我曾期望与您联合作战”——与史迪威
 珍闻
  不徇私情
  没接着总司令
  宽待日军俘虏
  副司令长官和司令长官的一次会见
  不拿枪的工作
  暗查夜哨
  借釜酿酒
  抗大一分校的“老园丁”
  “呀!真是朱总可令!”
  密切联系群众
  卫士长的回忆
  接遇乡农霭似风
  戒烟
  谒黄帝陵
  “电台工作很重要啊!”
  女儿记忆中的父亲
  给雪人点燃一支香烟
  海量
  “放下,不许赖!”
  “南泥湾就是你们的家”
  在集中营里的女儿
  不当“剥削户”
  吊唁左权
  一套旧棉衣
  背糜子
  带头遵守革命纪律
  保育院的“高参”
  球队顾问
  要做“球场健儿、沙场勇士”
第五编 走向胜利(1945—1949)
 历程
  与国民党作针锋相对的斗争
  提出积极向东北发展的主张
  人民的光荣
  石门战役“要勇敢加技术”
  在冀中巡视工作
  在长春、沈阳攻坚战役中
  在大决战的日子里
  视察唐山铁路机厂
 交往
  “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与陈毅
  总司令要我“努力学习”——与杨得志
  “义声昭著,全国欢迎”——与陈明仁
  “共产党人是不讲私人关系的”——与李师弼
 珍闻
  “谁也不许搞特殊化”
  一顿午饭
  组建晋察冀野战军领导机构
  在西柏坡
  “就要这个土布的”
  “你对他要严格管教”
  “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他们的功绩”
  亲切的接见,谆谆的教诲
  “战术就是钱串子”
  与敌同行
  “钓大鱼”
  赔鸭子
  儿子去当司机
  “我就在这里吃面条”
  “朱德桥”的来历
第六编 开国创业(1949—1956)
 历程
  参与筹建新中国
  开国大阅兵
  第一任中央纪委书记
  “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
  情注西藏高原
  “朝鲜人民在等着你们”
  “把手工业工作做好”
  视察钢都
  情系龙烟铁矿总厂
  共和国第一元帅
  历经四个月的出国访问
 交往
  战友情——与彭德怀
  宽阔而温暖的心灵——与黄树则
  “可别忘记替我们向陕北人民问好”——与高克恭
  “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与王葆真
  一张借据的际遇——与傅德辉
 珍闻
  “我们要有海陆空”
  “量才录用”
  中南海永福堂
  严肃党纪治病救人
  珍贵的文物
  杭州疗养
  做了爷爷和外公
  幽兰报人民
  总司令的海军月
  难忘的接见
  伟大的水兵
  前线归来访本钢
  “不要孝子贤孙”
  老两口在北戴河
  关心警卫员
  南下广州、上海
  上白云山
第七编 曲折探索(1956—1966)
 历程
  海南岛之行
  “把长江以南管下来”
  锦绣河山收拾好
  参观韶山
  庐山会议上提意见
  七十四岁访故乡
  视察大庆油田
 交往
  “览之自怡悦,述与子同歌”——与董必武
  “要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与方志纯
  邕城偶遇情如故——与潘少洲
  朱老总教我种兰花——与水静
  “您过去是我的老师,今天仍然是我的老师”——与李鸿祥
 珍闻
  “国家领导人更要想着国家”
  一条旧毛毯
  兰花情
  读碑临帖 一生不辍
  走遍全国
  “终归胜利属人民”
  秘书的怀念
  总司令与群众
  飞渡大连湾
  爷爷的家教
  蓬勃挺秀 天下流芳
  “不要宣传我”
  关心华北制药厂
  拜农民为师
第八编 “文革”风云(1966—1976)
 历程
  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来临
  遭受诬陷和攻击
  艰难的境遇
  疏散到广东
  在最后的日子里
 交往
  庄严的军礼——与罗瑞卿
  “历史是公正的”——与肖华
  “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与王诤
  永远的怀念——与成仿吾
 珍闻
  闲居生活
  天伦之乐
  勤奋才能出天才
  加速人民海军建设
  严格要求子孙
  “革命到底”
  “我们是夫妻,又是同志”
  最珍贵的遗产
编后记
说明

章节摘录

母亲在朱德的心目中,他最崇敬的人是自己的生母。母亲把伟大人格:忍耐、宽厚、善良,溶入朱德的血肉之躯,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母亲生于1858年,祖上是漂泊四方的艺人,母亲的父辈在仪陇定居后,仍然保持着钟家的传统,靠卖艺为生。遇到有人家婚娶、丧葬、生日,她家就被主人雇去吹吹打打;遇到过节赶集,便搭台演戏,以此勉强糊口。在朱德的记忆中,“那是一帮爽朗而愉快的人,一般老百姓对他们喜爱得不得了。”虽然这类艺人是百姓们不可或缺的,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生活也没有保障。钟氏生育朱德时,才28岁,却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过多的生育,繁重的劳动,缺衣少食的生活,使这位年轻的母亲过早地显露出苍老、憔悴。额头上、眼角边的皱纹记录着这位农村劳动妇女的沧桑岁月。朱德后来在向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谈起他的母亲时说道:“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伏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慧,充满了忧愁。”“听说,我临出生的时候,母亲正在烧饭,还没等饭烧好,我就呱呱落地了。母亲生了我就立刻起身,接着做饭。”在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农民,而农民中最苦的又要数农妇。她们除了劳动、生儿育女,没有任何个人权利,这种封建的传统观念在朱家也毫无例外地保留着。孩子越多,母亲就越苦。钟氏生了朱德以后,又生了九个儿女,因为实在无力抚养,被迫溺死了五个。只留下六男二女,这在钟氏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啊!随着弟弟的降生,朱德就失去了吃奶的资格。而且由于母亲的大半时间被家务和种田占去了,没有更多的精力照料自己养育的孩子们。幼年的朱德便离开了母亲的抚爱,在土里滚、泥里爬,在大自然的沐浴下,他竟然没有得过什么病,相反的却磨练出一副健壮的体魄。为了抚养众多的孩子,钟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饭。白天在地里干活,种田、种菜、挑粪,回到家里要挑水、做饭、喂猪、养蚕,晚上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线,一直到深夜。由于钟氏的勤劳、聪慧,一家人的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下去。她做饭时,用菜籽油放在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里做调料,让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钟氏亲手纺出的线,请人织成布,染上颜色。这种“家织布”有铜钱那么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老二、老三接着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钟氏就是这样终日忙碌着。在朱德的记忆中,母亲性情和蔼,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朱德稍懂事时,经常和哥哥们围坐在母亲身旁,在“吱扭扭、吱扭扭”的纺车声中,听母亲讲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每当母亲讲到穷苦人怎样受苦时,孩子们的眼睛里时常充满了泪花,每当母亲讲到有钱人为富不仁、欺负穷人时,孩子们又恨得攥紧小拳头。

后记

在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能够编辑出版这本《朱德人生纪实》,感到十分欣慰。作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我馆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我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资深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包括朱德在内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工作中经常对我们予以指导和帮助。其次,我馆藏有大量有关中共领袖方面的图书资料,这是我们的特色资源。另外,我馆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步熟悉和掌握了许多有关领袖生平业绩及思想方面的知识,积累了不少资料。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编辑有关领袖方面的图书提供了较多的便利。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相继在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诞辰纪念日推出了《毛泽东人生纪实》、《邓小平人生纪实》等资料性图书,将学术界及社会上研究领袖的有分量、有价值的文章著作进行系统的梳理,编辑出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作为我们编辑的领袖人生纪实系列中的一册,这本《朱德人生纪实》从酝酿、收集材料到编辑出版,前后近两年时间。它的出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要特别感谢书中所选文章及著作的作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不可能有本书的诞生。尤其是研究朱德的专家学者,如刘学民、庹平、姚建平等同志,他们的成果很多,本书从中选用了不少他们的研究成果。还要特别感谢不少原作者对我们的大力支持,他们曾提出过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希望其他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编辑体例及编者水平的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领袖人生纪实:朱德人生纪实(套装上下册)》是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朱德人生纪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不错,精装,一开始少发了一本,但是有点旧。
  •   评价有点迟。书挺好的,物流也不错
  •   书的价格比**有优势,书的总类也比**全面。配送也比想象中快点 呵呵
  •   精品,领袖风范,包装完好,服务一流。
  •   挺好的一本书,挺喜欢,
  •   书的内容占且不说,就精装和平装我真分不出什么区别??硬皮封面?好吧,你有必要比平装贵上近一倍吗??40,50块的钱就买了个封面,装帧也不精致,很多连页
  •   这套书,卓越网是以垃圾来卖吧。先是封面装反了,换货,封面又是破碎样。内容更垃圾,是铁幕国家那种宣教小碎文。我只好买来做废纸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