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看中国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薛涌  页数:248  字数:27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主要是对当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经济发展的心理面向问题,廉价劳动力而产生的富士康N连跳、能源问题、盗版而导致的创新不足、高房价及住房制度的改革问题等大众关心问题的反思,指出我们不幸福的根源,同时告诉我们在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背后我们该如何去选择。

作者简介

  薛涌,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北京晚报》、社科院政治所工作,后赴美就读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现在美国任教。已经出版作品有《坏民主》《怎样做大国》《右翼帝国的生成》《直话直说的政治》《仇富》等书。此外,他还长期为海内外报刊撰写评论文章,被认为是中文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公众意见领袖。他的新浪博客有3000多万的访问量,新浪微博粉丝10多万,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读者,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类博客的冠军。
  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yong
  微博:http://weibo.com/xueyong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危机在哪里
排行榜上的中国
失败的中国足球
中国幸福吗?
胡润百富榜揭示出的落后
均富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平等刺激经济发展
中国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度过大
参赛者的奥运与看客的奥运
中国要为失败作准备——答《上海电视》记者木叶问
怎样做大国——答《华商报》记者王锋问
第二章 血汗中国的心理诊断
为什么日本工人的收入比中国工人高50倍
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心理学基础
困乏中的“科学管理”
N连跳背后的心理机制
清算“衬衫经济学”
第一出口大国的未来购物指南
“衬衫经济”的现实
张五常经济学的道德基础
第三章 创新社会的挑战
加薪、工潮、人民币升值中的历史机会
工会的逻辑
讨薪:沃尔玛告诉了我们什么
寻求“熊皮特增长”:政府停止给企业当保姆
国家心态:为什么不愿意被称为“第一能源消耗大国”
创新社会的管理
盗版盗不出创新社会
贫富怎么才能均
银行的贷款应该流向何方
“刘易斯拐点”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富人怎么当穷人的大哥
二十年后,我们能告赢下一代吗
第四章 住房——国家红利
房价为什么会高
房价究竟高不高
房价上涨的后果与中国城市的目标
中国能从新加坡、荷兰学到什么
高房价会降低城市人口素质
“逃离北上广”说明了什么
中国不能再向土地资源要房价
中国如何面对城市化社会
中国城市的未来构架
为什么不能圈自家的地
为什么要收房地产税
精英城市与精英阶层的前卫生活方式
买房阻碍经济发展
中国的村治比日本落后两百年
“住房涨价部分要归公”的底牌是什么
发展经济适用房的两策
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精英城市与精英阶层的前卫生活方式 21世纪的城市化,明显地有一股走出汽车城市的潮流。关于“绿色城市”、“再生型城市”、“可持续性城市”的讨论和书籍汗牛充栋。在这一潮流中领先的,是一批“精英城市”,我们前面大致也都提到,如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阿姆斯特丹、苏黎世、波士顿、旧金山、波特兰等等。在广义上说,像纽约这种大都市,也正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些城市的生活很“酷”、很“前卫”。这种“酷”和“前卫”,和中国中产阶级的时尚几乎是相反的,进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主要是这些“精英城市”是后工业社会的核心,属于创新社会,社会文化习性为低碳生活、热衷运动、偏好步行和公交。中国的大城市,其实还是制造业的核心,即使是白领阶层,其习尚也是蓝领的习尚,比如工作之余不好动,喜欢机动车等等。这就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一阶层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在本章最后的部分,我希望谈一谈这种不同的城市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毕竟,我生命的前三十三年在北京。这是典型的中国大都市。如今,我生活在波士顿地区已经有六年。这是所谓世界“精英城市”之一。亲身的生活经验所呈现的反差实在太大了。 比如,2010年初我看到一则新闻:重庆体检数据显示了日益恶化的中国城市健康状况:脑溢血这种老年人的病症已经潜伏到30多岁的人群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也逐渐年轻化。重庆的这一数据,和《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所揭示的全国性数据大致相似。这后一项调查回收答卷300万份,针对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十余个城市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阶层。其结果表明: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在35~~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快,平均超过实际年龄10年左右。 白领是否比别的阶层更加早衰?目前缺乏比较研究加以证实。我怀疑,白领健康状况之所以一直成为新闻热点,一大原因是白领的话语权比较大,使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能够吸引媒体的注意。毕竟白领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比民工阶层好得多。我很难相信他们的健康状况会比民工阶层还差。 不过,抛开和其他阶层的比较,白领健康状况的恶化本身还是足够令人震惊的。在发达国家,白领的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近年来突飞猛进。比如2008年哈佛的一项研究揭示:美国受过十二年以上教育的人口,平均寿命达到八十二岁。受过十二年教育以下的人口,平均寿命仅七十八岁。当然,前者主要是白领,平均寿命上涨明显;后者主要为蓝领,近年来平均寿命没有上涨。除了白领医疗状况好外,最大的原因就是白领的生活习惯好。比如,吸烟是影响健康的最大因素。在这方面,白领比蓝领的吸烟率要低得多。 我个人在美国的所闻所见,也基本证实了这样的结论。白领阶层大量从事体育运动。比如,硅谷IT精英中最流行的是极端体育运动,如铁人三项、马拉松、长距离自行车、深海潜水等等。而中国IT精英早夭的新闻则不绝于耳。美国白领的饮食也非常清淡讲究,甚至有人给自己定出卡路里“预算”,严格遵守。良好的教育,又使他们在执行自己健康食谱时有足够的知识,并及时吸收最近的健康研究成果。 为什么中国的白领不能如此?以我个人的经历和观察,首要原因大概是中国的教育轻视体育。“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观念深入人心。进运动队的人多是功课不好的。在美国则正好相反。体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的运动明星经常学业出众。对白领来说,体育是终生之事业,乃至七、八十岁还乐此不疲。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DavidBrooks曾经在书中写到,在河上荡舟时你会发现:开机动游艇的经常是劳动阶层,在那里吭哧吭哧划船的往往是白领。当然,一天到晚骑自行车的也是白领。蓝领多半开车出门。J。P。MorganChase这一大名鼎鼎的金融机构的副总裁LuzByrne,就坚持骑车上班。他几年前才放弃冒雨骑车上班的习惯。那些吃自然食品,不吸烟,注意锻炼身体,又日程繁忙的白领精英,是这一生活方式的领导者。一位波特兰的律师说,他过去每年上班开5000英里,如今每年骑车5000英里,三年骑车上班,竟帮他减了30磅体重!2009年股市大跌时,金融分析家上电视给观众推荐最保险的股票。其思路是先确定什么产品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不会因为经济萧条而牺牲。其中一项竟然是体育用品!那专家问观众:想想看,经济不管怎么萧条,难道你能不运动吗?难道孩子能不打球吗?可见美国人的体育习惯是多么根深蒂固。 这方面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不久前退休的美国联储的第二号人物DonaldKohn。此事在金融界颇有些震动。DonaldKohn在1970年研究生毕业进入联储时,现任联储主席伯南克还是个高中生。前任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如今已是“大老”了。但格老当年也公开承认,DonaldKohn是他在联储的第一个老师。DonaldKohn目睹联储四十年的沧桑,可谓老马识途,被称为是联储的“机构记忆”。伯南克在金融风波中,也事事求助于他。可见他是掌控世界金融神经系统的“财神”。 除了金融界的大佬资格外,他的另一则佳话就是骑自行车上班。《纽约时报》在报道他退休的消息时登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传统的头像,一张则是他在联储专有的停车位:两辆轿车之间宽敞的车位上,摆放着一辆孤伶伶的自行车。 DonaldKohn是位低调人士,不作秀、不声张。他坚持从郊区骑车上班,究竟是为了环保,还是为了锻炼?大家不得而知。因为他从来不以此说事,媒体除了照张照片外,实在也找不到采访的线索。不过,仅他骑车上班本身,就让国际金融界吃惊不小。要知道,金融界的工作压力不仅大,而且穿着十分讲究。几年前有位朋友研究生毕业到华尔街大银行上班,天天西装革履不说,干某行系什么领带都有一定传统,不能错乱,每天衬衣要换洗。他抱怨说,一个月的干洗费就几十块钱。过去有报道说一些CEO骑车上班,并号召员工也这么做。但困难在于,企业界一向衣装整齐。骑车上班,刚到办公室就已经一身臭汗。有些人需要淋浴更衣才能工作。等骑车回家后又要进淋浴冲一通才行。实在非常麻烦。况且有几家公司有这么方便的设施呢? DonaldKohn如何做,我们不得而知。从报道上看,他总是把两条西装裤角绑紧,以防被车挂住。看来,他大概不走便装骑车然后再沐浴更衣的程序。一身臭汗如何处理?这些对圈外人来说也实在是个迷。抛开这些细节,他日常骑车进入世界金融的神经中枢,似乎也没有保镖。这一奇闻异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自行车复兴”。 应该说,美国是个汽车之国,开车上班乃生活之必需,骑车则主要作锻炼休闲之用,公路上很少见。另外,公路上自行车少,开车人也不会意识到自行车的存在,你要反潮流骑车的话,反而非常危险。我在九十年代中期在美国街头骑车,竟还有开车人向我吆喝,大概觉得我行为异常吧。可是,这几年,眼瞧着骑车的人越来越多。 2004年的调查显示,80%的城市准备建新自行车道,甚至有一个拼比哪个城市对自行车最友好的竞赛,有160个城市参加。对骑车人的态度好坏,已经成为城市形象问题。参议院还在审议法案,要用税收优惠,鼓励雇主给骑车上班的雇员每月40到100美元的补贴。我现在住在波士顿地区,亲眼见有人推自行车乘地铁。有的人从郊区的家里骑三英里(将近五千米)到地铁站,然后推车上地铁,出地铁后,再在城里骑三英里到办公室。公路上纷纷划出专门的自行车道。西装革履、裤脚绑紧、顶着个头盔的骑车怪物,也见怪不怪了。除了波士顿外,在首都华盛顿、Boulder等城市,自行车早可以搭乘地铁甚至公共汽车(公共汽车设装载自行车的架子)。最热闹的纽约,自在曼哈顿西侧修了17英里的自行车道后,从2000年至今,骑车人数增加了50%,达到日12万人次。芝加哥的自行车俱乐部,开办第三年,会员增至500人。 骑车的人多了,不仅有助于“减排”、缓解了交通压力,而且能够增进人们的健康。中国本是自行车王国,是个很适合骑车的地方,但“自行车复兴”之说,似乎闻所未闻。这里的一大原因,大概就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缺乏发达国家精英阶层的文化品味和社会责任。人类学家早就说过,精英的生活习性经常被全社会不自觉地模仿。DonaldKohn这样的人多了,人们哪怕多麻烦也要骑车秀一秀。在中国,精英们把骑车看作是贫困的标记,哪里会以此来炫耀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更何况,在这么一个媚富的时代和社会,精英不骑车,城市交通的设计就越来越欺负骑车人。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三十年有片面追求GDP的倾向,有时到了不计环境代价、不计社会代价的层面。这一发展模式影响到了个人的价值观念。中国的白领对成功的界定太狭隘,动不动就要攀比年收入。美国的白领则相对比较重视生活方式。比如,许多成功的白领女性辞职在家教育孩子。有不少人放弃高管的位置以更多地和家人呆在一起。 几年前我曾经介绍过,香港的空气污染太严重,导致跨国公司难以找到高管到香港就任。一位银行家放弃了香港的职位,理由是他作为业余马拉松选手,在香港的气候和空气污染中很难训练。 另外,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陋习太多。比如,做生意一定要吃喝。白领这方面机会太多。每周要到宴会上应酬,又缺乏运动,自然会染上“三高”这种富贵病。最近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市场。私家车的流行,将进一步减低本来已经非常少的肢体活动。我有位朋友,刚当教授就买了辆车。后来他承认,开车几年,屁股越来越大,最终盖住了整个驾驶席。 我的生活圈子里,成功者较多。这当然和我个人的高学历教育背景有关系。最近渐渐发现,我的这些朋友们,虽然全是中国人,全和我一样是博士,但居住在美国的和居住在中国的在业余喜好上越来越不相同。 有位在北大当教授的朋友,可以说在本领域是顶尖了。最近电话交流,他抱怨自己年纪大了(其实比我还小两岁),身体越来越不好。他把一切归结于中国成功者典型的生活习惯:应酬多,大场合多,一席一席地吃,一杯一杯地喝,出行足不沾地,总坐在车里……我接触的国内同类型的朋友,大致也都如此。 另外一个在美国的中国朋友,最近则刚刚完成一次长距离自行车比赛,距离超过200多公里,在夏日里奋斗十个小时以上。我听罢吃惊不小,过去可从来没有听说她有体育的嗜好,如今怎么变得这么“极端”?听她说,她还在比赛中碰到另一位中国女性,跑了马拉松,成绩三个半小时。哇,你在国内见过几个马拉松能跑三个半小时的三十多岁的女性? 这一切,大概都是入乡随俗。她在大科技公司工作,同事平时就不停地互相比长跑、长距离自行车。她丈夫也搞高科技,最近也迷上了自行车,约我出去骑40公里。我一直算是长跑好手,自信不会输给他;但结果是大败而归。心里不服气,现在开始用室内自行车进行训练了。明年我正好五十岁。十多年前一直想跑个马拉松,闯进3小时大关。但是,女儿出生后过度繁忙,腿又受伤,长期放弃训练,要冲击3小时,必须拿出非常多的时间刻苦训练才有可能。这时间我怕是没有的。但是计算一下,发现铁人三项破三小时的可能比较大些。铁人是1500米游泳,40公里自行车,还有我比较拿手的万米长跑。算下来自行车耗时最多,我必须先由此入手。 那天刚在健身房的自行车室内训练器上苦练完,一个素不相识的中年男子友好地打招呼,并问起我的里程、时间、进步速度。我一听这些问题,就知道对方是位老手,马上讨教。这才知道,人家曾经创下一天骑350英里(560多公里)的世界纪录,后因为把膝盖练坏,被迫中断训练,正准备卷土重来…… 这就是我所生活的“精英城市”的前卫文化氛围。不妨再举几例。不久前《纽约时报》登了篇长文,是一位当父亲的为了和子女一起参加铁人三项,从头开始练游泳。这对五十多岁的人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他讲述自己如何在水中挣扎时想起了肖邦的音乐,如何把自己当年的钢琴训练和游泳触类旁通。而文章配图下侧注明:纽约铁人三项比赛星期天早晨5:50开始。算上赛前早饭和交通的时间,这意味着你至少要四点多起床。 《华尔街日报》则刊登一篇文章讲如何进行长距离蝶泳竞争的经验。最近则再发一篇文章,介绍一个法学院出身的41岁的女士,拥有两家公司,但热衷于超长距离的铁人三项、山地自行车赛(一天160多公里)。她早晨从六点开始,趁八岁的儿子还在睡觉时训练90分钟,有时则要训练两小时,而且忙里偷闲地每周两次在晚间插半个小时的训练课。她的山地车7000美元,公路赛车4000美元,自行车鞋200美元,头盔200美元,全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但是,她消费和生活的方式,和中国的精英大异其趣。 以我的观察,美国的新经济技术含量高、竞争性强,需要年轻人的精力和开创性。我在《培养精英》一书中曾介绍过,在硅谷,极端体育是一大时尚。一位早晨四点起床苦练长距离游泳的女士讲,在这里,四十多岁就显得老了。所以,过了四十的人,要不停地证明自己。你在马拉松式的竞争中击败了二十多岁的毛小子,别人就对你另眼相看了。总之,成功意味着奋斗,意味着“过程”。你的整个生活格调,都应该体现出你正在这种奋斗过程中。这才叫“酷”。这也难怪,最近美国的生活趋势是:骑车渐成了中高产的时尚,高尔夫则开始在劳动阶层大为流行。 在中国则是另外一回事,成功更意味者“果实”,成功者仿佛都进入了既得利益集团。所以,成功者的文化,以享受为上。比如到宴会上“吃香的喝辣的”,去捏捏脚,或者打打不需要太大体力的高尔夫,觉得自己很“上流”,甚至一些豪华的会议都提供这种服务。骑车则是很土的生活方式。 城市环境和市民的生活方式是互相塑造的。非汽车城市的环境,往往给运动留下诸多便利,鼓励人们从事体育锻炼。我自上大学起就跑步,但工作后放弃多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北京到处车水马龙,实在没有地方跑。九十年代初试图恢复训练,外面跑万米回来,咳出的痰全是漆黑的,自己看了都觉得恶心,怎么还会继续锻炼呢? 到美国后,学习繁忙也没有想起跑步来。直到有一天到了郊外,面对一望无际的美景、一尘不染的空气,觉得不跑步实在辜负了这好山好水。这才重操旧业。现在住在波士顿远郊,镇里就是个自行车训练的理想场所:公路坡度大,对赛车运动员很有挑战性。前后车辆非常少。偶尔有机动车,人家老远就慢下来,甚至开到逆行道上绕开自行车。这里公路的主人是骑车人,不是开车人。这已经形成了文化。再到自行车专用道就更令人心旷神怡了:二十公里之长,直通新罕布什尔州,一路森林、湖泊,梦一样的地方……因为大家都喜欢户外运动,因而更珍惜环境,愿意把一切都维护成这样。有了环境,则又刺激人们参与户外运动,使更多的人关心环境。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编辑推荐

《薛涌看中国》编辑推荐:薛涌最新力作,谈民生,说经济,论时政,公民的身份,对照的视角,寻常生活里绕不开的话题与思考。薛涌写文章都是一种草根的观点,核心的东西就是,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人跟一个街头卖肉的老头都是一人一票,平等的,他们在公共领域有平等的发言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薛涌看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3条)

 
 

  •   我写文章都是一种草根的观点,核心的东西就是,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人跟一个街头卖肉的老头都是一人一票,平等的,他们在公共领域有平等的发言权?顶老薛,说到心里了。
  •   之所以喜欢薛涌,喜欢《薛涌看中国》一书,是因为薛涌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真正对中国有用的学者,他不是所谓的“体制内”人物,他只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社会现状,也许很多人觉得他犀利,甚至偏激,但是其实,他所有的论据都有数据支撑,他提出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跟他常年生活在美国有关,从《薛涌看中国》一书中,我看到一个有着理性分析,对祖国深刻关怀的学者,他的态度不偏不倚,他语言犀利、观点直指一些“当权者”、“大佬们”,他把普通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所有的观点都是在“政府应该如何让民众得到幸福”为宗旨。我觉得中国需要这样的学者,需要更多。这本书,可以让普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让当权者反省,借鉴。
  •   《薛涌看中国》这本书,我最开始看的就是第四章,房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新加坡的“组屋”,其实也就相当于中国现在的“廉租房”,新加坡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特别是土地资源,人口多,资源少,因此房价相当高,但是新加坡的民众没有像中国现在的大城市的民众一样,整天为房子奔波。因为他们有政府出资建的“组屋”,收入在多少以下可以买什么样的房子,政府有明确的规定。这种住房,变成了“国家红利”,人人有份。但是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房价一天比一天高,连租房都成了问题,人民生活得毫无尊严,更不用说是“体面的生活”了。所谓的“廉租房”从来也落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点,我相当赞同。这本书关注的都是民生问题,很有启发意义。
  •   薛涌看中国涉及面很广,基本上是聊家常式的观点论述。但我不认同书本介绍的“看清中国问题的第一本书,比郎咸平更客观,比茅于轼更真实,钱文忠隆重推荐”。经济学上的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薛涌只不过道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罢了。
  •   本书作者非常可观的指出了现在中国存在的很多现实问题,并且给予一定的改革建议,应该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对吴敬琏和茅于轼等主流经济学家进行批评,本人也比较支持。但是作者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所谈问题没有达到经济学家的高度,符合作者自己的定位“我写文章都是一种草根观点”。
  •   薛涌的评论一向是大刀阔斧,从《草根才是主流》就开始关注,这会儿这本《薛涌看中国》感觉是集大成之作了,集结了从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他所有的评判中国的文章的精华,周围人看了都大呼过瘾。
  •   薛涌的著作每出一本我必买,这本也不例外,看到微博上很多人对他的评论,有时候感觉薛涌更想一个孩子,有一颗赤子之心,难得他在美国还常常关注国内的时政,发表文章。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   前天北京大雨,看到薛涌的微博里面贴了这本书中的文章,中国不能在向土地资源要放房价,薛涌是真正的精英,当之无愧的公众意见领袖。
  •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三经济大国,第一奥运金牌大国,但中国人的幸福感却排名在世界一百多位。薛涌用了大量数据,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指数与国外进行比较,对生活在“大国”梦里的人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
  •   几年前看薛涌的《直话直说的政治》《仇富》《北大批判》等书,到现在这边《薛涌看中国》,如果说前几本书中薛涌有更多的愤青成分,那这边薛涌看中国,让我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薛涌在犀利的同时更多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   很早以前就知道薛涌先生,从南方周末到南方都市报,曾经在媒体上炙手可热的的时评家,记得那时候看柴静的一篇文章写过他也经常看薛涌的文章。而今南方周末渐渐失去原来的味道,已经很少看,可薛涌的文章却依然尖锐、有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也有建设性的意见,希望中国更多这样的时评家、更多这样的书。
  •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不同的思路,不一样的观点。其中今年发生的有些经济问题都被薛涌在几年以前预言了。很受启发。
  •   看了这本书,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总是处在新闻联播的欢乐里,应该是时候认清真相,我们都希望国家强大,但是虚假的强大我们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直面现实,虽然我们只是普通大众,但是我们也要做薛涌在书中所说的“公民”,我们要了解国家的现状,并尽自己所能去改造它,我们不承认自己失败,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   很好,观点很独到,从公民的角度看中国,薛涌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角,个人感觉薛涌和其他作者不同的地方也在于他独特的视角。
  •   薛涌看中国一个公民的极致评论,一个民族的提花灌顶,推荐
  •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成绩举目共睹,社会问题也如影随形,薛涌先生的视角非常广,基本上把中国的现状和问题梳理清楚了。
  •   我们太多的人思想都被禁锢,没法超脱现实,薛涌老师由新加坡到日本再游学美国,眼界开阔。虽然偏激些,大多还是有道理,只是我们的文化、国情、现实,难于承载他的观点,官员们也不会认同他的偏激,让他来做官,也未必能超脱,或者能有大作为。近墨者黑啊!
  •   在时评方面,薛涌确实是一把手,每次读他的文章都让我视野开阔了很多,这也和作者在国外有关系吧,他总能看出我们感觉有问题又不知道出在哪儿的问题。书中创新社会的挑战对我的作者尤其大,建议企业管理者都多读读这样的文章。
  •   作者薛涌,自称是平民作家,但正是这个平民作家,确实实在在的把社会当中,最常见的,最被人忽视的东西给挖掘出来,一针见血的道出的事情的本质,作者的知识是渊博的,洞察力是极其敏锐,文笔也好,这才写出的这样的文篇,这本书非常值得大家去看,看了之后不要激动,要思考我们怎样去身体去改变这样的现实,而不是骂人、器街......
  •   薛涌的草根是接触的第一本书,后来他的书几乎买全了的,喜欢看他谈事请,评论之类,愿意看下去。
    这男人客观公道。
  •   中国的问题很多,看问题的角度也很多,这本《薛涌看中国》给了许多新的解读,提供的资料也很新,值得关心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读者读一读,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
  •   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普通人应该知道的,中国经济现状,我们的生存困境已经我们的未来在何方。那些当权们也应该看看,中国应该做怎样的改革,作者提到了关系到民生的各个方面,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一些国家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受用!
  •   中美之间最宏大和有力度的对比,莫过于薛涌老师的著作了,已经是“中美国批判”的代言人,想不被闭塞的、内循环式的消息围困住,就看薛的书了。
  •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飞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问题累积的三十年。每一个中国人恐怕都要关心一下我们未来的命运。是继续现在的模式,还是勇闯新路,已经到了节骨眼。本书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   这本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国成败只在一念之间。但凡大国,都不太容易感受到危机的隐患,而一旦危机真的降临了,为时已晚。薛老师每个方面的论述,比如贫富差距、富士康N连跳、幸福感、创新、房价、城市化等等,都直面问题核心,从细节处,让你感受到危机的迫在眉睫。
  •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薛涌天天说北京空气,这几天又在说大雨,买一本看看他的思想,了解一下。
  •   每个人眼中的中国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中国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就在于你是怎么看?如何看?把自己放在何种社会地位和角度去看……薛涌看中国自有他的独到之处,很多地方可以借鉴一下。不错!
  •   相对于《坏民主》,这次薛涌的文字更加贴近中国百姓生活,装帧也比前一本书好了很多。
  •   薛涌的书我一直比较喜欢,原因是它总是能提供善意的建设性意见。我们的国家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   今天在新浪博客首页看到推荐薛涌的文章,就迫不及待的买来了这本书,学习学习。
  •   读了薛涌先生的书,对当下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描述的种种现象,令人深思。中国距离世界一流大国,还是很远啊。
  •   薛涌是我一直追读的作者,对他的情况一直关注,想当年他还在《北京晚报》工作过,他出每一本书,都会或多或少地看到或听到他在北晚曾经的同事提到他难掩佩服或赞同的意思。
  •   看清中国问题的第一本书,从一个公民的视角
  •   原来在《南方周末》就看过许多薛涌的文章,这次终于一次收集到了许多,看得很沉重,也很过瘾!让人深思
  •   他的文字对中国的现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揭露社会种种问题时,给人感觉更真实。文章页加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推荐此书
  •   没有资格对薛涌先生的书进行评价,个人人还是比较喜欢。
  •   薛涌的书很有独立见解,很欣赏这样独立思考的人。
  •   我们的经济怎么啦?薛涌给你启迪
  •   写的不错,作者非常敢言,不过跟其他学者的书联系着读,会更好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史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都有义务为中国经济做贡献!
  •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薛涌的文章。书本中更全面。
  •   薛涌现在好红。书是正品。
  •   认识自己、认识这个民族、认识这个国家,有时难做到,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楚。一个人走出去,反观他的国家,视角会新一点,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欲了解中国的中国人不妨拿来读读。当然,要批判地读书。比如:作者说他的辩论对手不敢应战,原因是一应必败,我就不赞同,你是自由人,人家是体制内的人,不能放开说。看清自己,才能走得更好、更稳。
  •   详细拜读了本书,我很赞同作者的一些观点,有些看法与我相同,可惜我不会写书,也不掌握那些详细的数据,同时没有发表我的观点的机会,只能在闲聊时和朋友说说。我曾想给李克强等人寄一本过去,后来想想,有些问题他们未必不知道,只是因其他原因而装作不知道而已,这也是我买另一本书《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原因。
  •   我们国家需要更多敢讲真话,敢讲实话的专家、学者,可惜这方面的人在国内太少了。现在敢讲的学者包括此书的作者(以及郑永年、陈志武等)大都在海外工作,这从另一面来看,是否国内的言论自由出了问题呢?我想我们的党政宣传出版部门,应该很好检讨检讨了,看看问题在那?现在不少中央、地方部门往往打着维稳的旗号,干了不少蠢事和错事。
  •   作者虽然不是学经济的,但比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识中国的经济问题还要深刻的多,站在政府、人民的角度都非常实用,写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分析问题十分深刻到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强烈推荐!
  •   看了之后,很想买薛涌的其他书来看。
  •   以前看过他的<坏民主>,很喜欢。这次看到他的这本书,果断买下。如今写商业评论的所谓学者很多,但能够凭良心说真话的不多,但此人能引用真实的数据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不怕得罪某些人。这才是学者应该有的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强烈推荐!
  •   作者常年旅居国外,以客观的眼光评论中国国事,并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对比,文字很通俗,观点很独到,评论一针见血,直击要害。
  •   长期跟踪买薛涌教授的作品,继续支持·!
  •   每次都喜欢薛涌的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   薛涌的书都非常的好。
  •   薛涌的书
  •   薛涌的书有了就买!
  •   中国现在到了一个坎。我们多少年发展的红利已经耗尽。需要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才能把,这些年积累的转变为现实的红利。一个操作错误可能这些财富瞬间变为乌有。
  •   貌似繁荣的背后,中国其实隐藏着无数的问题。揭开现象看本质,这本书就是让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国。很棒,推荐。
  •   看清中国问题,很值得看的一本书,我很喜欢
  •   一个美国学者来看中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这本书和郎咸平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一样,都是警世之作。值得阅读。
  •   关于房价问题,作者分析得很准确、深入,很受启发。这真是一本了解当下中国、分析当下中国最好的一本书了。
  •   薛老师看中国,更能看出问题,而且,和郎咸平角度不同。
  •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现在生活在开放的社会能读到这样的书 看到另一种观察社会的角度读后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更有信心了其实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了的实在是难舍手不释卷的感觉趁这次有活动出手了好书不嫌多知识无价宝
  •   看清中国问题
  •   开篇就很吸引人,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分析很深刻独到,值得回味和反思。
  •   中国的诸多问题,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此书涉及范围之广,足以令人对诸多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为近年来政经领域不可多得之书。
  •   经济越发展我们越贫困。增长率越高我们越没幸福感,工厂越多但是我们的利润越少。中国病了,病在那里,还需要我们深刻的反思.
  •   写的很好,很能体会到中国的问题。
  •   看到凤凰网的专题推荐这本书,书中提到的房地产方面和精英社会的问题很感兴趣。
  •   对于奥林匹克而言,“重在参与”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民主社会运转的灵魂。奥林匹克的悲也好,喜也好,是西方社会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中国这样的“看客”社会,自古崇拜的就是关云长这种“过五关斩六将”、在战场上动不动就“如入无人之境”的英雄。由普通士兵组成的千军万马仿佛毫无用处,只能充当几大英雄比武的看客。
  •   讲出中国很多问题,但是太亲美了
  •   作者的观点比较客观。希望我们的国家不是“一个不能谈失败的国家”。
  •   曾经在各大报纸、专栏评论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后来是看作者的博客,作者的很多观点还是很尖锐的,不过他的每本书倒是都紧跟时代热点。
  •   很高兴结识这位学者,希望中国多多出现有志之士,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看这类书籍,更希望有人讨论采纳书中意见,至少争论争论也好
  •   公民社会,需要每个人更多的思考!
  •   书中关于高房价的评论非常认同,薛老师总是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任志强、潘石屹真应该好好看这本书!!!
  •   谈民生、谈经济、谈政治的好书
  •   反映了当前中国比较欠缺的一面,看多了觉得没有斗志,前途充满黑暗。可以了解问题,但不建议大家多读。
  •   独具慧眼,对中国问题的观察,至深至切,值得关注
  •   看中国的问题, 问题即机会!
  •   这本书先不管其他,至少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看中国,开拓思维,很好!
  •   从草根角度重新审视中国,非五毛党
  •   中国想做真正的大国还相距甚远,光有工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内心的强大和自信。
  •   很独到的眼光看清了我们看不清的问题,自己生存的国度,不管你关心还是不关心国家大事,都与你有关,让我们一起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   这个商品不错,观点碰撞下错,读者可以多方面分析问题,看问题。
  •   从局外人的角度观察问题,客观的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   一个问题,看的角度不同,会有100个答案
  •   无意中发现的这一本 对作者的大部分观点比较赞同 也能激发了本人对时政的兴趣 还想进一步了解该作者的其他书籍
  •   不同观点看问题,有助于正确立意。
  •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政治的书。见解独特。值得一看。
  •   推荐了解关心中国认识中国的实情
  •   目前在我看的书当中,您你是第一个敢说真话,敢于批评,敢于担当,真实的老师,经济学中不能少您这样的人才,喜欢
  •   本书看起来心情也很沉重···中国怎样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和富裕!?
  •   本书写中国现状,看了才了解中国实际的情况跟身边的一些情况是非常相似,真的是平民实话实说.
  •   本书所阐述个人观点,从另一个维度给予我们认知事物,很受启发。
  •   喜欢他的视角,比较独特吸引人
  •   客观的看中国
  •   旅美学者回过头来看中国,客观,理性,值得一读。
  •   较深刻分析了中国的一些客观现象,蛮好
  •   也还没有打开,不过很想看看作者对我国当前问题的看法
  •   中国应当补课——补资本主义的课
  •   了解中国国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