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读书课 第六卷-人类的声音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海天  作者:严凌君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地球,是这茫茫宇宙中一颗年轻的行星;人类,是这行星上一个年轻的物种。从猿猴时代算起,人的生物学历史不过一百七十万年;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算起,人类的文明史不过寥寥数千年。
然而,人类说话了,万物沉寂。人类的声音凝成文字,文字运载着思想,思想把人类推入加速进化的时光隧道。很快,人类就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以致人类也对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深感惊奇与恐惧。
从没有一个物种如此残害同类,也从未有一个物种如此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从没有一个物种如此丑恶和愚昧,也从未有一个物种如此热爱美与创造;从没有一个物种如此野蛮地破坏自然,也从未有一个物种如此辉煌地装点了地球,如此伟大地塑造了自己。
人间代谢,众声喧哗。聪明的人类发明丰富的符号,创造多彩的文化,人由自然的生存演进为文化的生存,因而,每一个现代人身上,不仅保留着人种的基因密码,也负载着远祖的文化遗传。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北京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澳洲的袋鼠就要感冒。你与我,中与外,民族与世界,各种间隔人们的有形与无形的藩篱都被纷纷推倒,任何人为.的封锁都阻隔不了人们的声息相通。世界,是我们共有的世界;一切的文化,都有我的一份;一切的声音,都有我的音量。让我放眼看世界,开心看文化,在人类的精神家园中,中国,作为文明源头的重要一支,理应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
回望人类的足迹,人的心灵在过去都做过些什么呀!那些在探索的漫漫长夜中的璀璨星辰,那些展示人的伟大的灵魂,那些使人高贵的人,他们的光辉无不照耀着今天,照亮了我们。那些日出之光的大发现、大发明,那些月明之色的神奇想象,那些群星之灿的美丽思想,那种连萤火虫也要发射生命之光的自尊倔强,无不感动着我们,遥指着未来。

书籍目录

上编 文学的力量
 作家自白
 致斐丽斯【奥地利】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奥地利】卡夫卡
 这是可能的【奥地利】里尔克
 给青年诗人的第一封信【奥地利】里尔克
 诗的威力【智利】聂鲁达
 为《草叶集》辩护【美国】惠特曼
 我创造了一个人【法国】罗曼·罗兰
 旧曰的回忆【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诗意地度过一生【英国】济慈
 生活正模仿艺术【英国】王尔德
 大众应该用文学的语言说话【美国】布罗茨基
 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美国】福克纳
 以生命写成的文章【日本】有岛武郎
文学之梦
 柯尔律治之花【阿根廷】博尔赫斯
 书【阿根廷】博尔赫斯
 阿尔贝·加缪【美国】福克纳
 请勿在此张贴【德国】本雅明
 一件事【英国】麦克斯·比尔博姆
 普通读者【英国】伍尔夫
 洞烛世界的艺术【苏联】帕乌斯托夫斯基
 ……
下编 诗意的栖居
修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饥饿艺术家    一个表演饥饿的艺术家,相当古怪的行业,在卡夫卡的想象世界里,所有的古怪都是隐喻。表演饥饿的艺术已经被世人遗弃,这是一门没落的艺术。最后一名饥饿艺术大师被马戏团收留,人们宁愿去看兽笼,也不对饥饿艺术感兴趣,最后他被人遗忘,饥饿艺术家饿死在铁笼里。几处隐喻提请注意:1.为什么说“也3许他压根儿就不是因为饥饿,而是由于对自己不满而变得如此消瘦不堪”?2.小说多次提到孩子们,“他们炯炯发光的探寻着的双眸里,流露出那属于未来的、更为仁慈的新时代的东西。”用意何在?“孩子”和“成人”的表现有何不同?3.怎样理解饥饿艺术家的遗言:“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4.艺术家死后,他表演用的铁笼里换上了一只小豹,作者为什么说“它那高贵的身躯,应有尽有,不仅具备着利爪,好像连自由也随身带着”?    这是卡夫卡本人最珍视的短篇小说之一。在去世前一个多月,他在病榻上校阅本稿的出版清样时,禁不住泪流满面。卡夫卡本人,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孤独的“饥饿艺术家”。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饥饿表演的兴趣大为淡薄了。从前自行举办这类名堂的大型表演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今天则完全不可能了。那是另一种时代。当时,饥饿艺术家风靡全城;饥饿表演一天接着一天,人们的热情与日俱增;每人每天至少要观看一次;表演期临近届满时,有些买了长期票的人,成天守望在小小的铁栅笼子前;就是夜间也有人来观看,在火把照耀下,别有情趣;天气晴朗的时候,就把笼子搬到露天场地,这样做主要是让孩子们来看看饥饿艺术家,他们对此有特殊兴趣;至于成年人来看他,不过是取个乐,赶个时髦而已;可孩子们一见到饥饿艺术家,就惊讶得目瞪口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互相手牵着手,惊奇地看着这位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这位艺术家甚至连椅子都不屑去坐,只是席地坐在铺在笼子里的干草上,时而有礼貌地向大家点头致意,时而强作笑容回答大家的问题。他还把胳臂伸出栅栏,让人亲手摸一摸,看他多么消瘦,而后却又完全陷入沉思,谁也不去理会,连对他来说如此重要的钟鸣(笼子里的唯一陈设就是时钟)他也充耳不闻,而只是呆呆地望着前方出神。双眼几乎紧闭,有时端起一只很小的杯子,稍稍啜一点儿水,润一润嘴唇。    观众来来去去,川流不息,除他们以外,还有几个由公众推选_出来的固定的看守人员。说来也怪,这些人_般都是屠夫。他们始终三人一班,任务是日夜看住这位饥饿艺术家,绝不让他有任何偷偷进食的机会。不过这仅仅是安慰观众的一种形式而已,因为内行的人大概都知道,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点食不进的,你就是强迫他吃他都是不吃的。他的艺术的荣誉感禁止他吃东西。当然,并非每个看守的人都能明白这一点的,有时就有这样的夜班看守,他们看得很松,故意远远地聚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地打起牌来。很明显,他们是有意要留给他一个空隙,让他得以稍稍吃点儿东西;他们以为他会从某个秘密的地方拿出贮藏的食物来。这样的看守是最使饥饿艺术家痛苦的了。他们使他变得忧郁消沉;使他的饥饿表演异常困难;有时他强打精神,尽其体力之所能,就在他们值班期间,不断地唱着歌,以便向这些人表明,他们怀疑他偷吃东西是多么冤枉。但这无济于事,他这样做反而使他们一味赞叹他的技艺高超,竟能一边唱歌,一边吃东西。另一些看守人员使饥饿艺术家甚是满意,他们紧挨着笼子坐下来,嫌厅堂里的灯光昏暗,还用演出经理发给他们使用的手电筒照射着他。刺眼的光线对他毫无影响,人睡固然不可能,稍稍打个盹儿他一向是做得到的,不管在什么光线下,在什么时候,也不管大厅里人山人海,喧闹不已。他非常愿意彻夜不睡,同这样的看守共度通宵;他愿意跟他们逗趣戏谑,给他们讲他漂泊生涯的故事,然后又悉心倾听他们的趣闻,目的只有一个:使他们保持清醒,以便让他们始终看清,他在笼子里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让他们知道,他们之中谁也比不上他的忍饿本领。然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是,当天亮以后,他掏腰包让人给他们送来丰盛的早餐,看着这些壮汉们在熬了一个通宵以后,以健康人的旺盛食欲狼吞虎咽。诚然,也有人对此举不以为然,他们把这种早餐当做饥饿艺术家贿赂看守以利自己偷吃的手段。这就未免太离奇了。当你问他们自己愿不愿意一心为了事业,值一通宵的夜班而不吃早饭,他们就会溜之乎也,尽管他们的怀疑并没有消除。    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这种怀疑却也难于避免。作为看守,谁都不可能日以继夜、一刻不停地看着饥饿艺术家,因而谁也无法根据亲眼目睹的事实证明他是否真的持续不断地忍着饥饿,一点漏洞也没有;这只有饥饿艺术家自己才能知道,因此只有他自己才是对他能够如此忍饥耐饿感到百分之百满意的观众。然而他本人却由于另一个原因又是从未满意过的;也许他压根儿就不是因为饥饿,而是由于对自己不满而变得如此消瘦不堪,以致有些人出于对他的怜悯,不忍心见到他那副形状而不愿来观看表演。除了他自己之外,即使行家也没有人知道,饥饿表演是一件如此容易的事,这实在是世界上最轻而易举的事了。他自己对此也从不讳言,但是没有人相信。从好的方面想,人们以为这是他出于谦虚,可人们多半认为他是在自我吹嘘,或者干脆把他当做一个江湖骗子,断绝饮食对他当然不难,因为他有一套使饥饿轻松好受的秘诀,而他又是那么厚颜无耻,居然遮遮掩掩地说出断绝饮食易如反掌的实情。这一切流言飞语他都忍受下去,经年累月他也已经习惯了,但在他的内心里这种不满始终折磨着他。每逢饥饿表演期满,他没有一次是自觉自愿地离开笼子的,这一点我们得为他作证。经理规定的饥饿表演的最高期限是四十天,超过这个期限他决不让他继续饿下去,即使在世界有名的大城市也不例外,其中道理是很好理解的。经验证明,大凡在四十天里,人们可以通过逐步升级的广告招来不断激发全城人的兴趣,再往后观众就疲了,表演场就会门庭冷落。在这一点上,城市和乡村当然是略有区别的,但是四十天是最高期限,这条常规是各地都适用的。所以到了第四十天,插满鲜花的笼子的门就开了,观众兴高采烈,挤满了半圆形的露天大剧场,军乐队高奏乐曲,两位医生走进笼子,对饥饿艺术家进行必要的检查、测量,接着通过扩音器当众宣布结果。最后上来两位年轻的女士,为自己有幸被选中侍候饥饿艺术家而喜气洋洋。她们要扶着艺术家从笼子里出来,走下那几级台阶,阶前有张小桌,上面摆好了精心选做的病号饭。在这种时刻,饥饿艺术家总是加以拒绝。当两位女士欠着身子向他伸过手来准备帮忙的时候,他虽是自愿地把他皮包骨头的手臂递给了她们,但他却不肯站起来。现在刚到四十天,为什么就要停止表演呢?他本来还可以坚持得更长久,无限长久地坚持下去,为什么在他的饥饿表演正要达到最出色的程度(唉,还从来没有让他的表演达到过最出色的程度呢)的时候停止呢?只要让他继续表演下去,他不仅能成为空前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这一步看来他已经实现卜而且还要超越这一步而达到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峰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饥饿能力是没有止境的),为什么要剥夺他达到这一境界的荣誉呢?为什么这群看起来如此赞赏他的人,却对他如此缺乏耐心呢?他自己尚且还能继续饿下去,为什么他们却不愿忍耐着看下去呢?    P5-7

后记

关于《青春读书课》    《青春读书课》缘起于我在深圳市育才中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时值1999年,当时可能是中国内地中学开设的第一个成系列的语文选修课。原本定位于人文精英课程,由于得到众多学子的喜爱,于是校方慷慨决定印制教材。开课的同时,教材陆续印制出来,并且不胫而走,成为一套民间流传的人文读本,引发了网友和媒体的新奇关注。2003年,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套教材,《青春读书课》遂成为公共话题。有教育学者认为“青春读书课”这几个字就有很高的时代价值;香港媒体称之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私人编著的语文教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人员表示要向海外推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深圳读书月等机构将此书列为推荐书目;中语会专设“课外语文”课题组持续研究推广相关理念;国内上百所中学选择作为语文课校本教材正式开课;更多的学校推荐为学生常备课外阅读书籍;甚至有一些大学和小学分别选用其中的某卷作为教材。    关于读本的编辑理念,早已向芸芸媒体告白,不再饶舌。    《青春读书课》人文读本,一套七卷十四册,近五百万字,导读文字就有四十多万字。十年磨一剑,“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这个漫长而快乐的岁月中,仿佛与自己心仪的古今中外的人杰约会了一遍。有的匆匆而过,有的侃侃而谈,有的悄声细语……我遥望他们远去的背影,期待着以后的再次约会;我记住了其中一些深情凝注的眼神,一些万语千言的叮咛,一些柔肠寸断的长叹,一些热血沸腾的激情……这些高贵的灵魂,将继续滋养我的生命,因为有了他们,我的人生才不虚此行,并且幸运的是,通过我,给中国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传递着巨大的柔情。    孩子们的反馈是对我的最大激励。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丁梦琪给我来信:“严老师:我是你的书的新的读者,我今天读了你的《成长的岁月》,真是激动得想跳楼。真是太好看了!!!!”我回信:“非常理解你阅读时的欣喜之情,老师编读本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好好活。”深圳大学一位学生偶然读到《白话的中国》,其中尖锐的思想刺激得他彻夜难眠,第二天跑来自费购买十余册,说是要送给他的同学好友,让朋友们能够在一个共同的精神层面对话。我的学生赵真、高薇等留学国外,在超重的行囊里,依然塞着读本,一份关爱伴随游子走四方。    学生的评价是最本真、最重要的。请允许我引用几句他们的感言:    杨建梁:青春读书课,可以说是一门给你自由,教你自由的课。    程羽博:原来精神也有家园,也需要归宿。于是,我也开始寻找并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切从《白话的中国》开始。    于乐实:每次上完读书课,都会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    谢予:在读书课上,我肯定了许多问题的价值,文学的价值,思考的价值,,想象的价值,而在以前,我都是有所怀疑,或是轻视的。    南昌外国语学校是最早引进《青春读书课》教材开设选修课的学校之一,听听这些可爱的声音:    唐嘉辰:年轻的心是躁动的,本以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制服它,遇到了“青春读书课”,它却出乎意料地平静了下来,滤去一切繁杂。我们真的沐浴在中国文化的精髓中,我甚至站在了前人文化的高峰上看中国的文化遗产……    钟鸣:这里没有陈腔滥调的教化,没有任何强制接受的压迫,毫不经意之中,实现了思想的交流、沟通和碰撞。站在此处再回首,蓦然发现思想真的可以如苍鹰般展翅飞翔。而青春读书课就是将我们送上天空的风。当我们的灵魂一次一次地经受洗礼与升华之后,我看见了自己稚气未脱的脸庞上那无比坚毅与坚定的目光。    肖旭:《青春读书课》是对我青春生命的救赎。    因为《青春读书课》,听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声援,体会到“道不孤,必有邻”。早在读本正式出版之前,蛇口工业区的创始人袁庚先生,看到读本后约我见面,并流利地背诵韩翰咏叹张志新的短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听说,他向许多人推荐这个读本,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人慕名找到学校来。数年之后,年近九旬的袁老,在我再次拜访他时,竞然向我这个编者推荐我编的读本——他已经不认得我了,但还惦记着这个读本,并关心它的出版。广东省语文教研员冯善亮在听课后肯定:“以往我们总说语文课脱离时代,严凌君老师的读书课就贴近了时代脉搏,把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变得博大精深。”珠海市语文教研员容理成多次带领珠海的老师不下百人前来听课研讨。四川的李镇西老师在K12教育网站率先推荐:“从这本教材中感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一点点希望!”山东的王泽钊老师在联系出版自己的教材时,从中青社某编辑手上获得《白话的中国》,自言“如获至宝”,并千里迢迢前来深圳会晤。国编《语文》教材主编顾之川先生告诉我:“人教社新编《语文》教材,从《青春读书课》读本中吸收了不少东西。”并邀请我参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的编写。《读写月报》副主编漆羽舟引着编辑部全体成员来到育才中学召开第一次“读本研讨会”,随后亲自在南昌外国语学校操鞭执教。善良诚挚的摩罗先生积极为我联系出版,并建议增补“小说”一卷,这就是后来的《世界的影像》;远在美国留学的梁讯,欣然加盟《世界的影像》一卷的编写。还有那么多我的同仁,在全国各处发出呼应:新疆的冯远理老师撰文支持;北京的赵谦祥老师将读本引进清华附中作选修课教材……我从老一辈教师身上感受到庄重大气的品格。师心纯厚的钱理群先生闭户半月,为读本欣然挥笔写下2万多字热情洋溢的长序;虚怀若谷鹤发童心的商友敬先生甚至说:“你编的读本后来居上。”这两位前辈都是《新语文读本》的编者。在徐州参加“中国青年教师论坛”,初识《那一代》的几位作者蔡少阳、干国祥等人,他们正在热烈聚谈,一见我,立即没头没脑地嚷道:“严老师,你说你说。”那些热血纯真的年轻面孔,让我感受到万象更新的“五四”氛围……这些相互感应的人们,还有那些素昧平生的使用读本的老师们,他们都是我的同道、我的族人,也是像我一样为书本所蛊惑、为理想而痴迷、为教育而揪心的书痴吧?    我怀着温情在这里记下三位素昧平生的朋友:两位青年和一名工人。    2004年2月,《南方周末》发表记者徐楠对我的采访——《严凌君:还语文教师以尊严》。全国各地问询的、支持的电话不断,有学生家长,有记者,也有教师。一天,我的办公室来了一位青年,先拿出学生证给我看,证明他是贵州警校法律系学生,然后拿着本子,上面写着一些问题,非常认真地一一提问,话题集中在“青年的精神家园”。不是采访,是他心中的困惑。交谈中蹦出一句:“老师就像当年的鲁迅先生一样。”让我突然感到巨大的悲哀!21世纪了,我们的青年多么需要真实的精神资源,他们一旦看见好东西,就如此轻易地矮化自己,我们的社会没让他有机会成为自立的人。我惶恐辞谢,转告他鲁迅先生的话:“不要寻什么‘乌烟瘴气的乌导师’,自己从荆棘中闯出一条路来。”    有一天,一位瘦高的青年来找我买书。自我介绍是山东潍坊人,大学园林专业毕业生,在深圳工作。因为是独子,要离开深圳回老家了。说是在走之前要“带回去一点能够代表深圳的精神和文化的东西”,浏览深圳的报纸和网站,知道了《青春读书课》这套书,就来了,说是要送一套给他在老家当老师的女朋友,要我签名题字,还说自己的学生时代没有这样的书、这样的老师,希望女朋友拥有这样的书,当这样的老师。临别,我伸手与他握别,他突然后退一步,给我一个毕恭毕敬的九十度的鞠躬,让我惶惑不安。    2004年3月的《南方周末》,载文反驳我的一些观点,说语文就是技术,不同意我的“尸检说”。这是在意料之中的:这恐怕是目前中国教育界的“主流声音”,一些一线教师正在成为教育变革的第一阻力。6日子夜,接到一通电话,来电者自称是黑龙江佳木斯市的一位下岗工人,他声音激动地表示要著文反驳,并说:“你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曙光……”这样的期许,让我惭愧难当。其后,又接到他的深夜来电,表示自己水平不够,已经请当地一位教授代为撰文。    这三位特殊的友人,我至今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那位工人甚至说:“你不需要知道我的名字,我只是一个支持你的中国人。”是啊,只要是关爱中国的中国人,这就够了。    关于修订本    《青春读书课》初版至今8年,此前作为校本教材使用至今已经12年。这些年,读本在教学实验和公众阅读中,得到众多师生及各界读者的积极反馈,他们为读本的修订提供了诸多智慧的建议。我也在一边教学一边进行修订,于是就有了这个修订本。    与初版比较,修订版共删除文本56篇,新增文本89篇。删除的基本原因:用更合适的文本替代,使主题更为结实有力。增补的一般理由:发现更佳或更新的文本,对诠释主题更有代表性。修订版较之初版,全套书更为经典和新鲜。    下面逐卷简介修订情况,重点提示一些“欣喜的发现”。    《成长的岁月》卷,删去6篇诗文,新增文本10篇。增加了两本可爱的童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和《芒果街上的小屋》。还增加了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致全世界儿童的一封信》。小说《受戒》用全本替代了节本,《小王子》则增加了章节,新增《小毕的故事》,补充了男孩成长的主题。    《心灵的日出》卷,原《悲壮的两小时》一文,经读者提醒并查实,是一篇虚构的航天故事,删除。增加了几篇精品文字:台湾作家张大春的《小说稗类》一篇,大陆文字高手阿城的短篇小说《遍地风流》三篇,另有诗人海子的散文以及关于时间妙想的一本奇书《爱因斯坦的梦》。    《世界的影像》卷,根据教学实践,对多个栏目做了重组。删除了7篇小说;增加了《有人弄乱了玫瑰花》一章,集合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后现代文风的作品,让学子亲近当代大师,一窥新小说风光。新增王朔的《我的千岁寒》,鼓励一种有活力的汉语书写探索;而《肖申克的救赎》,是小说电影俱佳的作品,喜欢该电影的读者再读原著,或有鸳梦重温之快。巴别尔是重新出土的俄国文学大师,尤瑟纳尔是罕见的智慧型女作家,都有新作入选。    《古典的中国》卷,是我私心最爱的一卷,导读就写了13万字。除保留余冠英和萧兵二先生的《诗经》《楚辞》译注之外,对全书译注做了全新修订。散文的译注力求准确生动,诗词曲的注释新鲜发散,倾情展示中国文学中韵文强项的独特魅力,以注释而论,几乎是一本新书了。本书散文部分,为适合学生阅读,特别邀请刘曦耕先生注释并白话翻译,对老友的智力支援,不敢言谢。感谢钟叔河先生慷慨提供多篇笔记小品译文,这种不同于传统直译的串读式译述,本身是别具情味的小品文风;感谢台北“中央研究院”的华玮教授提供清代才女吴藻的《乔影》一文,为《书生意气》一章补充了女性题材和女性视角,被漫长历史遮蔽的男一半书生有机会崭露头角;感谢素昧平生的热心读者冯良遵先生提供的校对建议,使本书更为完善。得与素心人谈诗论文,不亦快哉。    《世界的影像》与《古典的中国》两卷,初版的疏漏较多,修订版改用原稿重新排版;两卷都补上了受读者喜爱的彩页插图,保持全套书体例统一。    《白话的中国》卷,删除25篇,增补38篇,是全套书中文本调整最大的一卷。多个栏目面目一新,重新认定了各位作家的代表作,以求更全面地反映当代白话文的成就和华语文学的新收获。“启蒙者鲁迅”主题,用陈丹青先生的《笑谈大先生》替换了王晓明先生的学术文章,便于学生读者亲近鲁迅。“诠释中国”主题,在李敖解剖国民性的犀利之外,扩大阵容,增添对书生风骨的温情回顾,于是有了魏晋风度和苏东坡的话题。原“文化随笔”改名“重读古典”,文本大幅增删,确定为对中国诗史的全面扫描,入选的都是妙不可言的名家名篇。《当代诗抄》与《海外中文诗》两章,重新增补了当代华语诗人的代表作,替换较大。其中雷平阳《杀狗的过程》,是我近几年读诗最震撼的发现。而木心先生的“横空出世”,为当代白话文增添了高雅的文化含量,我通读其全集寻章摘句,收拾起一地碎金,编辑成一个语录体文本以飨读者。    《人类的声音》卷,与其他各卷以放为主不同,这一卷主要是收,删去了不够经典的篇目,长文压缩节选,让青少年读者容易进入文本。较好的发现在《话说中国》主题,新增一篇传播(《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篇吸收(《唐代的外来文明·胡风》),呈现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面貌。    《人间的诗意》卷,删8首,增24首,增补较多。这要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等近年来致力于引介外国诗歌的出版机构,使多语种的外文诗进入中文读者的视野,也让我们的新选本更为精粹,主题更为丰厚。比如《我是谁》一章,扩展了自我探寻的精神领域;《亲爱的母亲》一章更名为《我的父亲母亲》,让诗歌中较为少见的父亲主题得以出现。另外在多个主题补入了上佳的诗作,连我自己也愿意不时重温一下。    读本的整体装帧设计,三个版本三套封面:作为校本教材的16开本,精美大气,现在还是许多读者的珍藏品;商务版,被迫添加了较多商业元素,有点杂乱;这一回的修订本,采用赤橙黄绿青蓝紫阳光七色,清雅可人,体现了海天出版社的出版品位与对读者的关怀。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引导中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缘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也是严凌君这套读本的归结点:这里充溢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与语言之美,相信孩子们会喜欢它,成年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受到许多启示。    ——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假如三十五年前我能读到这样一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读了这套书,依然感到内心深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作家  莫言    《青春读书课》是难得的阅读宝库。这套书文化视野开阔,编选者身手不凡,志向远大。作为一个求学者,无论将来固定于什么专业,都需要这种广博和扎实的阅读,如果仅仅为了应试而读书,机械地读几篇课文,那就会错失精神上成长的良机。在一个声像网络时代,这套书的出现显然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作家  张炜    纵观全部选文,主编者很好地把握了中学生生理、心理成长过程中对文化、思想的特殊需求,这种素质教育方式的成果,在未来的几年里就能显现出来。    ——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来自民间的声音最为宝贵。如果一个人能在最想读书的时候看到这套书,他们的读书世界里就有了生气,你一生都会怀想这段时光,因为它使你的人生充实和明朗。    ——学者  谢泳    “青春读书课”是一门教你精神自由、让你心灵自由的课。    ——深圳育才中学学生  杨建梁

编辑推荐

青春读书课,滋养一生的语文课。呵护你成长的岁月,守望你心灵的日出,拓展人文视野,构筑精神家园,打造一代“新青年”,为民族的未来播种。    世界,是我们共有的世界;一切的文化都有我的一份;一切的声音,都有我的音量”。严凌君主编的《人类的声音(世界文化随笔读本第2册修订本)》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人类的家园”意识:一切非本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它者”,而是“我”的一个部分;“我”也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创造作出自己的贡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春读书课 第六卷-人类的声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太棒了,人类的文明史相对于浩大的宇宙来讲,似乎显得很微不足道。但是这对于人类自己,对于地球来讲,是一群有智慧的高级生物在一个小小的星球,在自己的家园上,用尽自己的力量和汗水来铸造的一场文化的奇迹,这是美的表达,也是对自己最高的奖赏。这也许也是人类跟自己的游戏,带来美好的,同样也带来灾难的,就连所谓人类自己也不知道为何要这样行进。
      弗洛伊德说:“第一个以辱骂性语言代替拳头的人是文明的创造者。”所以说,文明虽然宏大绚丽,但并不代表它的创造者就像它本身一样高尚。文明取代野蛮,也仅仅在于这至关重要的短暂一瞬,这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生存发展。无论是文明还是野蛮,我们都没有资格,也不会有勇气去用言语去辱骂任何一种生存方式。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是否可以说,是这些才使人形成了思维的模式,甚至是把它们表现出来。
  •   青春读书课 第六卷-人类的声音:世界文化随笔读本 第二册
  •   人类的声音:世界文化随笔读本
  •   青春读书课 第六卷-人类的声音:..”
    青少年的好书
  •   内容很丰富 总有一篇适合你 思想性很高 如果中国的孩子用这样一套教材来学习 必定能培养出一些有思想有正义有头脑的学生 可惜中国的教材太政治化了 不喜欢学生自己有思想 所以培养奴性的人
  •   老师推荐的2册寒假阅读书籍。
    领略名人精神世界的足迹,用心倾听和感悟。
    确实是本好书。
  •   看了凤凰大视野的“语文课本的变迁”,知道了这套青春读书课,想想其实自己虽已经接近中年,其实对生命、社会也有很多不解和迷惑,想补补这些精神食粮。书只看了很少一部分,慢慢看,仔细体会。
  •   买了下来,然后让我的一个学生从下篇抄起,抄书,作为对她的治疗的一部分。感觉不错。
  •   看一看这样的书,与深刻的思想对话,让心灵沉淀, 严凌君老师编的这书,真好。
  •   买了一套,其中这本很好,有助于了解世界
  •   不一样的世界。很喜欢
  •   编者严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不仅在于他对文章的精选,更在于他对作者写作思想独到的理解和品味!
  •   太喜欢它了。很多好的句子都可以直接用到文章里头。孩子阅读后,思想境界得到快速提升。
  •   坦率地说这本还没细看。因为买了一套,不过总体感觉非常好。看了第四卷(因为最喜欢),第一卷的一部分,帮着孩子挑了几篇适合他这个年龄的准备假期一起读。
  •   好书,一直买给学生用。
  •   卖给女儿的,自己也有读过,很好的一套书。
  •   印刷很好,封面也很喜欢,很不错的一套书。
  •   以前上学时候没条件读这么多书,现在买来给自己补补
  •   不错 学校推荐的
  •   推荐给初高的同学们
  •   不错,物流速度相当快,当天下单当天就收货了。
  •   深刻有内涵,要求要有较好的文学功底才能在短时间懂得其中的理论道理小女不才,但看了感觉非常充实!~
  •   非常经典的一部著作,孩子看了会很受益。
  •   书有些皱 但总体还不错 只是疑惑 新书的话 为什么书没有用塑料包住呢
  •   在读者上看到作者的介绍,买了这套课本。推荐阅读。
  •   同事托我帮她儿子买的书,她对书的质量很满意
  •   书的质量还不错哦!好评!
  •   很不错,作者选的文章很好的,值得一读
  •   书本内容比较适合小学生看
  •   朋友推荐的,还没看呢。
  •   很好,读者推荐的,应该没错的吧
  •   还担心白色书会不会很脏,挺干净的
  •   青春读书课·人类的声音(第2册)
  •   给中生学生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