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藩屏翰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张友庭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07出版)  作者:张友庭  页数:32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晋藩屏翰: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是一份关于卫所的历史民族志。基于宁武关城的田野调查,以边疆卫所的城市形态和生命历程为中心,通过历史人类学方法考量晋蒙边疆地带的文化图景及其历史进程,以期在一个大的文明体系中重新发现“城市”的价值。

作者简介

张友庭,男,福建漳平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卫所研究:从制度转向城市  第三节  研究路径:边疆、边人、卫所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第二章  分水岭:边疆地带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图景  第一节  分水岭:宁武的地理和历史  第二节  夷夏之间:中间地带的文化意涵  第三节  天池、台骀之争:两宋辽金时期的边疆政治第三章  宁武城的空间营造与观念世界  第一节  “常山蛇势”:凤凰城的选址传说  第二节  “建城为关”:宁武城的肇建及扩建  第三节  关帝、城隍、学宫:宁武城的空间营造  第四节  “文野之间”:宁武城观念世界的层级展演第四章  卫所时代  第一节  “据险扼吭”:从千户所城到山西镇城  第二节  军兵与民壮:宁武关城的边疆戍守  第三节  盐、米、马:宁武关城的物资流动  第四节  间谍与边卒:蒙汉之间的壁垒与中介第五章  从卫所到府县  第一节  改卫所为州县:宁武城的历史性变迁  第二节  魏元枢:士人理想与边疆实践  第三节  周遇吉:从忠义英雄到道德楷模  第四节  晋蒙之间:从边疆战事到边境贸易  第五节  木材贸易与争端:宁武城商业的兴起第六章  从天下到国族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  第二节  南桂馨:军绅的现代性实践  第三节  “走口外”:晋蒙边疆的周期性移动  第四节  龙华法会:宁武关城的历史绝唱第七章  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公元1465-1521年),明朝沿边防线全面南撤至长城一带,蒙古部族重新占领漠南、河套等过渡地带,开始全面掌握蒙汉战事的主动权。而这一时期的山西北部地区,原处腹里的三关地区逐渐成为对蒙战事的前沿阵地,以大同、偏头关为中心形成了内外两道防线,以保卫省城太原及内地州县的安全:“三关者,偏、老为边,而宁为腹,大同居东北为左臂,偏头、老营居西北为右臂,此山西之极边也,外户也。大同以内为宁武、雁门二关并峙,而宁、雁以内为省会,故宁、雁重门也。”[1]就这一防御体系而言,大同居东北为左臂,以长城为边,镇城高拱完固,总兵携精兵驻防,而偏老居西北为右臂,副总兵驻守,防秋驻老营堡,防冬驻偏头关,由此,大同、偏老分列东西,互为犄角,构成了第一道防线。外有大同、偏头关,内有宁武、雁门两关,雁门关有勾注之险,宁武则筑城设险,山西巡抚每年防秋驻扎雁门关督战,形成了山西北部的第二道防线。在此基础上,大同、偏关两地互相策应,抵挡了蒙古小王子部、也先部、火筛部的轮番进攻,虽时有越过宁、雁防线且南下侵扰,但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晋中、晋南一带的和平安宁,确保了边地的物资供应来源地的安危。但是,自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起,大同发生两次大规模兵变,偏关失去了掎角之势,这一防御体系就此瓦解。  嘉靖三年甲申,大同五堡军叛,杀巡抚张文锦、参将贾鉴,时总兵江桓坐视不能讨贼,朝廷罢桓以桂勇代之,令桂疾驱入大同,诛首恶,抚胁徒。且遣都督鲁纲、总兵侍郎胡锭提督军务,率兵屯阳和堡,候勇诛首恶抚定,即班师。勇已诛郭巴子等首恶十七人,锭、纲以为功非已有,起营而西。大同军复闭门,及骂勇倒鬼诳我,缚勇欲杀之。勇不屈,言:“汝等再杀我,阖城无焦额矣。”乃释勇,尽杀勇家。代王微服走宣府,锭等又妄言功奏捷,中朝皆知之,不得已召还京,是时,内阁费宏不欲再用兵,幸无事。余及瓯宁李然各上疏乞讨贼。李疏报闻。余疏乙酉正月十七日进,留中。蓟州总兵马来亦请自率兵讨贼,不听。以故大同叛军至今为边镇大祸。[2]  ……

编辑推荐

张友庭编写的《晋藩屏翰——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着力通过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基于拉铁摩尔的亚洲内陆边疆理论,尝试全面呈现作为“整体性社会事实”的卫所形态:就城市形态而言,宁武城的空间营造虽遵循了传统城市的宇宙观模式,但也出现了其不同于州县城池的特殊之处;就生命历程而言,基于不同时期的边疆局势,宁武城呈现出从军镇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长城沿线城市的发展模式。由此,作为“关系结合体”的边疆城市便“勾勒”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世界,这对于经由“城市”来研究大的文明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晋藩屏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