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戏曲丛谈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作者:王慧,王云根 著  页数:244  

内容概要

  绍兴戏曲,品种丰富,特色鲜明,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夺人眼目。绍兴戏曲,无论古今,在绍兴本地及周边地区都拥有广大的热心观众和一批又一批执著痴迷的专业人员,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绍兴,素以[戏曲之乡]著称于世。

书籍目录

引言绍剧漫话绍兴越剧漫话绍兴莲花落漫话绍兴新昌调腔漫话绍兴目连戏漫话绍兴鹦哥戏漫话绍兴宣卷漫话绍兴词调与绍兴平湖调漫话绍兴古戏台漫话绍兴文人剧作与论著漫话后记

章节摘录

  “起殇”后,舞台上有专业人员大闹武场。先是“打大桩”(现称“叠罗汉”),由一彪形大汉打底,左右两臂各缠两人,骑到肩上叠起两人,另来一人用脚向后横跨打底人的腰部并作钩挽,双手合十,吊头直颈,面向观众,再在膝腿上缠住两人,肩上再骑一人,上下共九人,搭成后称“九鳌头石行牌”。打底者还要四角走动,观者哗然,这是最难搭的一种。上下把手都要紧密配合,否则行牌要倒。此外还要搭成“五鳌头”“七鳌头”“长三人”“双仙桥”“踏荷花”“调龙”等套式,甚是惊险。  接下来是翻“推车筋斗”。先由一人小翻上场,站立台中,另有一人大翻过其头顶时,立者用双手托其腰部,向前推变“前扑”,称前推车,向后推变“出场”,称“后推车”。翻者经其顺手一推,超过头顶,筋斗越高数尺,翻斗接踵而来,川流不息;推者摆开马步,逐一应付,使观者只觉得天花乱坠,目不暇接,连声叫好。民国初,有一个叫“大炮阿龙”的演员,此人力大无比,是武行中“打大桩”“翻推车”之能手,别人无所能及,唯有他才拿得下来。  绍兴目连戏中的“男吊”“女吊”“跳无常”是最具特色的三出,是艺术性极高的三出。江西目连戏中虽然也有“赶吊”一出。皖南徽班目连戏中也有“溺鬼、缢鬼争讨替身”的关目,均不能与绍兴目连戏中的“男吊”相提并论。“男吊”原有七十二吊,迄今绍兴能调七十二吊的仍有人在,且原汁原味,一吊不少。  “男吊”确实是一个杂技性的折子,无唱无白,好像并无内容,纯粹是一种武术表演。其实,内容是表演旧时一个赌徒,输得滑脱精光,又债务累累,四面逼讨,难以做人,只得投环自缢;但上吊自缢亦非舒适,故编排出种种垂死挣扎的动作来。另有一种说法,凡吊死鬼,总有三分阳气,夜晚出来,故技重演,以爽身心,伺机“讨替代”。  鲁迅先生对“男吊”有一段精辟的描述:“男吊一出场,台上吹起悲凉的喇叭来,中央的横梁上,原有一团布,也在这时放下,长约戏台高度的五分之二,看客们都屏着气,台上就闯出一个只穿一条‘犊鼻裤’,面施几笔粉墨的男人,他就是‘男吊’。一登台,径奔悬布,像蜘蛛的死守着蛛丝,也如结网,在这上面钻、挂、跌、宕。他用布吊着各处:腰、肋、胯下、肘弯、腿弯、后颈窝……一共七七四十九处”,如“童子拜观音”“脚踏荷花”等等,最惊险的要算“蜘蛛放丝,从台顶直泻台面,好似空中掉下一般,看客都为此捏一把汗”,“最后才是脖子,但是并不真套进去的,两手扳着布,将颈子一伸,就跳下,走掉了”。  有的村规定,要“赶吊”,就是将男吊死鬼赶出村外,赶得远远的,免得他来作祟,以保村落太平。因此,在“男吊”表演完以后,由护法韦陀拿鞭将“男吊”打落台下,“男吊”必须逃出村外,洗去粉墨,才可回转台上。这一着非同小可,演“男吊”的演员需在白天看好路径,确定逃跑的方向。演出时,台下必须有保护人员,等“男吊”跳下台,就护着他向既定的方向逃窜,动作不能慢。此时村民已擎着火把,拿着棍棒追来,“男吊”若被打着,只得自认悔气,逃到河边,连忙将脸洗净,才算万事大吉。这“男吊”最难表演,须有专门的技艺,非一日之功。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绍兴戏曲丛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