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意气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日]藤本箕山,[日]九鬼周造,[日]阿部次郎  页数:251  译者:王向远  
Tag标签:无  

前言

序本书各章节作为单篇论文曾在《思想》杂志第九十二号和九十三号(昭和五年一月号和二月号)上发表过,此次成书时我又做了修改和补充。①后来,《“意气”的构造》(原文《“いき”の構造》)的单行本于1930年11月由岩波书店出版,1979年9月,又以《“意气”的构造(外二篇)》为题名收入“岩波文库”。一种有生命力的哲学必须能够有助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我们都知道有“意气”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那么,这种现象具有怎样的结构呢?“意气”会不会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一种“生”气的表现呢?如实地把握现实,并且把自己的体验加以逻辑的表达,是本书的课题。著者,昭和五年十月代译序日本“意气”论——“色道”美学、身体审美与“通”、“粹”、“意气”诸概念王向远江户时代近二百七十年间社会安定,文化重心由乡村文化转向城市文化,城市人口迅速扩张,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享乐化,导致市井文化高度发达。有金钱而无身份地位的新兴市民阶层(町人)们努力摆脱僵硬拘禁的乡野土气,追求都市特有的时髦、新奇、潇洒、“上品”的生活,其生活品位和水准迅速超越了衰败的贵族、清贫而拘谨的武士,于是,町人取代了中世时代由武士与僧侣主导的文化,而成为极富活力的新的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如果说,平安文化的中心在宫廷,中世文化的中心在武士官邸和名山寺院,那么德川时代市民文化的核心地带则是被称为“游廓”或“游里”的妓院,还有戏院(“游里”不必说,当时的戏院也带有强烈的色情性质)。正是这两处被人“恶所”的地方,却成了时尚潮流与新文化的发源地,成为“恶之花”、“美之草”的孳生园地。游里按严格的美学标准,将一个个游女(妓女)培养为秀外慧中的楷模,尤其是那些被称为“太夫”的高级名妓,还有那些俳优名角,成为整个市民社会最有人气、最受追捧的人。那些被称为“太夫”的高级游女、潇洒大方的风流客和戏剧名优们的言语举止、服饰打扮、技艺修养等,成为市民关注的风向标,为人们津津乐道、学习和模仿。富有的町人们纷纷跑进游廓和戏院,或纵情声色,享受挥霍金钱、自由洒脱的快乐,把游里作为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与温柔乡,在谈情说爱中寻求不为婚姻家庭所束缚的纯爱。当时的思想家荻生徂徕(1666—1728)在《政谈》(卷一第九节)中忧心忡忡地说:“……达官显贵娶游女为妻的例子不胜枚举,以至普通人家越来越多地把女儿卖去做游女……游女和戏子的习气传播到一般人身上,现在的大名、高官们在言谈中也无所顾忌地使用游女与戏子的语言。武士家的妻女也模仿游女和戏子的做派而不知羞耻,此乃当今流行的风尚……”在这种情况下,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以肉体为出发点,以灵肉合一的身体为归结点,以冲犯传统道德、挑战既成家庭伦理观念为特征,以寻求身体与精神的自由超越为指向的新的审美思潮。这种审美思潮在当时“浮世草子”、“洒落本”、“滑稽本”、“人情本”等市井小说,乃至“净琉璃”、“歌舞伎”等市井戏剧中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反映和表现。在这种审美思潮中产生了“通”、“粹”、“意气”等一系列审美概念,而核心范畴便是“意气”。从美学的角度看,这正是当代西方美学家所提倡的,而早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市井文化中就已产生的一种“身体美学”。身体美学及“意气”这一审美思潮由游里这一特殊的社会而及于一般社会,从而成为日本文学、美学中的一个传统。可以说,“意气”已经具备了“前现代”的某些特征,代表了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和最后一种形态,对现代日本人的精神气质及文学艺术也产生着持续不断的潜在影响。一德川时代的“色道”与身体审美“色道”这个词,在古代汉语文献中似乎找不到,应该是日本人的造词。色道的始作俑者是德川时代的藤本箕山,他自称创立了色道,是“色道大祖”。什么是“色道”呢?简言之,就是为好色、色情寻求哲学、伦理、美学上的依据,并加以伦理上的合法化与道统化、哲学上的体系化、价值判断上的美学化、形式上的艺术化,从而使“色”这种“非道”成为可供人们追求、可供人们修炼的、类似宗教的那种“道”,而只有成其为“道”,才可以大行其“道”。我们可以从藤本箕山的《色道大镜》中,看出所谓“色道”究竟是什么。《色道大镜》共分十八卷,构成如下:卷一《名目抄》,模仿日本古代类书《节用集》,从“人伦门”到“言辞门”共分六门,对此道中的“通言”(常用通用词汇)加以解释;卷二《宽文格》、卷三卷四《宽文式》,模仿古代律令书《延喜格》和《延喜式》,为色道制定法度规则,其中“宽文”是德川时代的年号,宽文年间也是京都岛原的青楼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格”与“式”即“格式”、“规矩”之意;卷五《廿八品》,模仿《法华经》八卷廿八品的格式,讲述色道修炼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一卷后来又被出版者单独抽出加以出版,称为《色道小镜》,可见它是其色道论的核心。《色道小镜》将“色”看成是一种修炼的过程,而修炼的极致目标是达到“粹”或“意气”的审美高度,是身在色中,却能入“道”,最终臻于类似佛道的境界。卷六《心中部》,“心中”指男女之间的“真心”、“真情”,进而是指表示为了真心真情而一起情死,该卷讲男女间为了表达情意而如何写信,如何书写相互山盟海誓的“誓文”、“誓纸”等及相关的规矩、典故;卷七《习器部》讲述三弦、古琴等乐器的弹奏、“双六”等棋艺,以及酒席宴会上的各种游戏及方法;卷八《音曲部》,讲酒席宴会上流行的各种歌曲小调;卷九《文章部》,讲游女如何给客人写“消息文”、“色纸”、“短册”等互通情意的文字;卷十《定纹部》(定纹是纹饰、徽章的意思);卷十一《人名部》;卷十二、卷十三《游廓部》,介绍全国各地二十八处“游廓”(公娼馆)的历史沿革、特色等;卷十四《杂女部》,讲述一般女子及私娼;卷十五《杂谈部》,讲述名妓及游里的趣闻逸事;卷十六《道统部》,讲述岛原的游女演变的历史;卷十七《烈女传》,是京都的岛原、大阪的新町、江户的吉原三处地方的名妓列传;第十八《无礼讲式》,列举游里中的不守规矩、不讲礼节的无赖之徒的恶劣行径,以示鉴诫。由以上标题及大体的内容介绍中明显可见,《色道大镜》大都模仿已有的古典古籍,目的显然是攀附古典,以利于“色”的道学化。他所要建构的色道,是游里中的一种有交往规则、有真情实意、有文艺氛围、有历史积淀、有审美追求的男女游乐之道。色道建构的目标,就是要将游里加以组织化、特殊化、风俗化、制度化、观念化,而这一切最终都指向审美化。正是有了审美的追求,才需要将“廓内”(妓院内)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来看待,从而规避了普通社会对它的伦理道德上的要求;正因为有了审美的追求,才需要订立一系列规范,并且使这些规范由一般的规矩规则上升为特殊的游戏、审美的规则;正因为有了审美的追求,原本肉体交易、卖淫买色这种丑恶无耻的下流行径,才能指向对身体之美的观照,从这个角度说,色道的本质就是将身体审美化,将肉体精神化。在藤本箕山之后,江户时代关于“色道”的书陆续出现,如《湿佛》(ぬれふとけ)、《艳道通鉴》等,甚至还有专讲同性恋——所谓“众道”——的《心友记》,此外还出现了一系列青楼冶游、与色道相关的理论性、实用性或感想体验方面的书,如《胜草》、《寝物语》、《独寝》等,也属于广义上的“色道”书。藤本箕山的“色道”可谓“吾道不孤”,蔚为大观,形成一种颇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这些书与《色道大镜》虽然看法上、写法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观念却是相通的。……

内容概要

  “意气”(いき)是17—18世纪的日本江户时代市民社会中兴起的一种审美观念。《日本意气》从现代学者的研究和古代原典两个方面,展现了“意气”这个概念形成演变的来龙去脉及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它独特的内涵外延与审美构造、它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从而揭示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的一个侧面。

作者简介

  藤本箕山又名畠山箕山,江户时代的俳人。曾从师与松永贞德学习俳谐,历经三十年对日本全国的花街柳巷做了体验和调查,写成《色道大镜》一书,是“色道”的开山著作。另著有《显传明石录》等。
  九鬼周造,哲学家,美学家,早年留学欧洲,曾任东京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意气”的构造》、《偶然性的问题》、《人与实存》、《文艺论》等书。身后有《九鬼周造全集》全12卷(1980-1982年)刊行。
  阿部次郎,哲学家,美学家,早年师从夏目漱石,曾任庆应大学,东北大学等校教授,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等,身后有《阿部次郎全集》全17卷(1960-1966年)刊行。

书籍目录

Ⅰ“意气”的构造(九鬼周造)
 序
 一绪论
 二“意气”的内涵构造
 三“意气”的外延构造
 四“意气”的自然表现
 五“意气”的艺术表现
 六结论
Ⅱ德川时代的文艺与色道(阿部次郎)
 自序
 前编
 德川文艺的特殊地位
 “士农工商”四民制与町人的胜利
 两处“恶所”:戏院与游里
 藤本箕山与《色道大镜》
 游里文化的生产力与贵族主义
 柳泽淇园及其《独寝》
 游里的崩溃与爱的堕落
 性情感的推移与笑话
 儒教思想与恋爱文化
 井原西鹤及其《好色一代男》
 后编
 井原西鹤与好色文化
 西鹤以后的小说
Ⅲ“色道”原典选译?色道小镜(藤本箕山)
 序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意气”这种现象究竟具有怎样的构造?以什么方法可以阐明“意气”的构造,把握“意气”的存在呢?不必说,“意气”已经形成一种特定的意义,而且“意气”作为一个词汇的存在,也是众所公认的事实。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意气”这个词在外国语言中是否具有一种普遍性?如果“意气”这个词仅仅在日语中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意气”在意味上是具有特殊的民族性的。既然它在意味上具有特殊的民族性,也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研究它呢?在明确“意气”的构造之前,必须首先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语言和民族通常有着怎样的关系,语言的内在意味和民族存在具有怎样的关系。意味的妥当性问题与意味的存在问题并不是无关的,甚至可以说,意味的存在问题才是最根本的方面。我们看问题必须首先面对具体性的东西。对我们来说,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而将“我们”加以综合的就是所谓“民族”。当一个民族的存在样态凝聚为该民族某种核心的东西时,就会通过一定的“意味”表现出来,而这种“意味”又是通过“语言”来打开通道的。因此,一种意味或是一种语言,不外是某一民族过去乃至现在的存在状态的自我表述,也是具有历史传统的某种特殊文化的自我展示。由此我们可以说,意味和语言与民族意识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前者的集合构成了后者,而是活生生的民族的存在创造了意味和语言。而且两者之间也不是一种局部先于整体的机械的构成关系,而是一种整体决定局部的有机构成关系。因此,某一民族所拥有的具体的意味和语言,必定体现该民族的存在,并带有该民族生活体验的特殊色彩。 本来,与自然现象相关的意味和语言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却不是绝对的东西。比如将法语中的“ciel”和“bois”与英语词汇“skywood”以及德语的“HimmelWald”相比较,其意味内容未必全然相同。但该国的任何一个人很容易马上就能领会。 用于描述抽象事物之意味的语言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不仅如此,一些以某个民族特有的存在形态为核心而形成的语言,很显然在其他不存在相同体验的民族语言中是找不到对应词的。比如,esprit这个词语反映了法兰西国民特殊的性情和整个的历史。这个词及其意味实际上所表现的是法兰西国民的存在,因此不能从其他民族语言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词。在德语中意思相近的一个词是“Geist”,但是“Geist”这个词义是由黑格尔哲学用语所确定下来的,因而它和法语的esprit含义并不相同。“Geist—reich”这个词语也没有完全包含“esprit”所具有的内容及色彩,除非是有意识地使用这个词语来翻译“esprit”。但这样一来,它本来的意味中就被强行赋予了新的色彩。不,毋宁说,是在原来的意味之外又导入了新的意味。于是,这个带有新含义的词语就已经不再是本国国民的有机创造,而是从其他国家机械引进的了。英语中的“spirit”或者“intelligence”和“wit”也都不等同于“esprit”。前二者含义难以涵盖,而“wit”则表达得过分了。再举一个例子。“Sehnsucht”是德意志民族创造的词语,与德意志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它表达的是被阴郁的气候水土和战乱所困扰的民族对光明的幸福世界的无限憧憬。对柠檬花开的国度的那种向往,并非只是迷娘①迷娘:德国诗人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式的思乡之情,而是德意志民族对明媚的南方地区所带有的惆怅的憧憬,“是对梦中也遥不可及的未来、对雕刻家们所梦想的更温暖热情的南方,对众神载歌载舞、不以裸体为耻的那个地方”所具有的憧憬Nietzsche,Alsosprach Zarathuswa,TeilⅢ,Vonaltenundneuen Tafeln.——原注,是尼采所说的“flügelbrausende Sehnsucht”(展翅飞翔的渴望),是全体德意志人共同的向往。然后,这种惆怅的情绪便被作为“noume—non”(本体)的世界,而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情调。因此,无论是英语的“longing”还是法语的“langueur”、“soupir”、“desir”等,都无法反映出这个德语词完整的含义。法国学者布特在题为《神秘说之心理》一文中,论述了“神秘说”。他认为:“它的出发点是一种很难定义的精神状态,德语的‘Sehnsucht’很好地描述了这种状态。”

后记

经过四个多月的日夜劳作,《日本意气》终于如期完成了。当初动手翻译时,还是天寒地冻、一片肃杀的隆冬时节,现在动手写“后记”时,窗外马路两旁的悬铃木已经悄然挂满了翠绿的新叶,楼上平台花坛中的月季绣出了一朵朵小小的花蕾,葡萄架上的嫩叶间也隐约可见桑椹一般大小的葡萄串……春天又来了,大自然荣枯交替,周而复始。人却总是蛰居在书斋里,不分四季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不过,其实书斋里也是有季节的。当一部新作将要完成的时候,仿佛看见了春天的绿;当拿着刚出版的新书,摩娑把玩的时候,就好像捧着秋天的果实。这本刚完稿的《日本意气》,在我看来,就是今春的第一片新叶。这新叶是从异域采撷来的,但我却把它看作自家园地所产,把它当作自己的“创作”来看。因为在翻译过程中,我投入了我全部的心力。有生命的译作不可能是机械的复制,而总是在创作的激情中诞生;有价值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移入,而是创造性的转换表达;有意义的书不应在翻译中受损,而应在翻译中增值。当译者面对着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也更能充分体验那种阅读理解的诱惑,感受到用母语加以传达的快乐。照着既定的谱子弹奏、按照别人敲的鼓点起舞,那又有何妨!在束缚中寻求自由、在限制中发挥创造,原本就是翻译的真谛之所在,也是创造的真义之所在。故而,在我的心目中,译作与著作一样,是我的创造。还有,每当完成一部译作,把外国的有价值的书译成自己母语的时候,相信不少译者都会产生一种“据为己有”的快慰;每当写出一篇译本序言或学术论文,对外国人与外国书“说三道四”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人为鱼肉,我为刀俎”的大快朵颐的甘美与酣畅。是的,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我们曾经缺乏那种随心所欲地译介出版外国书、评说外国事的能力与“余裕”,我们只能被别人说,而自己却不能说别人。活着的无语,如同活着的死亡。相反地,一直以来,对中国书与中国事,那些欧美人、日本人却译介得很多,评说得很多。归根结底,翻译外国书,评论和研究外国问题,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力、思想力的投射。当一个民族沉默寡言,只能任外国人说来道去的时候,他们就只好来做这个世界的随从,甚至奴隶了。当一个民族能以语言和思想把握世界的时候,就能做这个世界的主人。如此说来。翻译外国书,研究外国事,其作用和意义不可谓不大。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论,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译者,是缺乏这种能力的。不过,当如此来理解和感受翻译的时候,翻译就有了足够的动力,翻译的枯燥就变成了翻译的乐趣。有乐趣的枯燥到底还是一种乐趣。而有乐趣的事情,做着做着不知不觉就会上瘾,以至欲罢不能。我就是在这种状态中,伏案埋头,连续做了三年半的翻译,一口气译出了《日本古典文论选译》(四册)、“审美日本系列”(四种),共八本书,近200余万字,而这部《日本意气》则是其中的最后一本。回想起来,编译这本《日本意气》,是偶然,也是必然。两年多前,我在与作家、出版人瓦当先生商讨“审美日本系列”的时候,只是计划围绕“物哀”、“幽玄”、“寂”这三大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编译出《日本物哀》、《日本幽玄》和《日本风雅》三本书,并没有将“意气”纳入,直到去年8月我在为《日本风雅》写“后记”时,仍然称《日本风雅》是“审美日本系列”的最后一本书。但是当这三本书陆续做成之后,却觉得意犹未尽。因为我知道,在日本传统美学与文论中,除了上述的三个审美关键词之外,在江户时代还有一个“意气”。说起江户文学,那也是我最早涉足的日本文学领域,因为当年我的硕士论文选题就是江户时代的代表作家井原西鹤。为了写好硕士论文,我翻译了井原西鹤的《好色五人女》、《好色一代女》、《日本永代藏》和《世间胸算用》四种小说(后结集为《五个痴情女子的故事》,1990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注意到了“意气”及“粹”、“通”的问题。不过,由于当时论文所确定的研究视角主要是社会历史的、文化学的而非美学的,因而对“意气”的问题自然未作深究。不过,多年来,我对这方面的资料信息一直是留意的。至于要不要在“审美日本系列”丛书中再增加一本《日本意气》,我一直踌躇不决,主要是因为我原定工作计划中的翻译时间已经大大超出了。若要编译《日本意气》,那么九鬼周造的《“意气”的构造》作为专题名著,是必须选入的。就在我举棋不定的时候,发现九鬼周造的那本书已经由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汉译本。我想,假如该译本可靠,复译就没有很大必要了,《日本意气》的念头就可以打消了。但是,当我将该译本买回来阅读的时候,却发现那个译本除了关键概念的理解和翻译出现错乱之外,错译之处很多,生硬、含糊和不精确、不到位之处更多,因而感到有必要搞出一个新的译本,以便使读者有所比较、有所选择。于是,我最终决定把《日本意气》列入(准确地说是“挤入”)工作计划。另外,2009年台湾也出了一个译本《“粹”的构造》,我查到了译者的相关文章,但未查到译文,不能下判断。但愿有兴趣的读者能将上海、台湾的《“粹”的构造》两种译本与我的《“意气”的构造》译文加以对比。因而,我说这本书的产生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不止如此。再往前说,连整套“审美日本系列”的问世,其实都是偶然的。对此,我在《日本幽玄•译后记》中曾做过简单的交代。当初与我签订《“物哀”论》(后来的《日本物哀》)出版合同的某大学出版社复审人,以本居宣长“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不尊重”为由,命我将有关段落予以删除。我看了“复审意见”后,哭笑不得。近年来,我的好几本书的有关段落和章节,曾被以各种各样的非学术的理由强行予以删除。少则数百字,多者达上万字。但是,那是我自己写的书,在现在的言论环境下,这也不足为怪。然而,现在要我删除的却是二百多年前外国古典美学名著,这就更加匪夷所思了。我试图在电话中跟复审人讲道理,说这是一部纯粹的古典学术名著,里面有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批评,也有肯定,不管怎样都应该受到尊重;读者也有全面知情权,不可随意删改;我们要相信那些能够阅读学术著作的读者都是有判断力、有心胸和雅量的;如果连一个古代外国人的批评都不让译、不敢听,那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如此之类,苦口婆心解释,但没有效果。鉴于书稿内容完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出版合同的约定,我拒绝删改,乙方便久拖不出,最后他们终于想出了高招,要把《“物哀”论》作为所谓“重点选题”交最上级的主管部门“备案审查”。我明白接下来的结果将是什么,只好被迫中止出版合同,撤回书稿。好在毕竟世界很广,中国很大,善恶美丑,纷纭杂沓。背过身,掩鼻而去,就会柳暗花明。接着我很快联系了几家愿意接受此书的出版社,其中吉林出版集团的策划编辑瓦当先生,以他那新进作家和出版人敏锐的审美直觉,对这个选题大加欣赏,并引导我步步推进。如今,在阴差阳错、偶然必然的种种机缘中,“审美日本系列”四卷书陆续问世,日本古典美学四大概念的相关原典及代表性研究著作都有了系统的翻译。而且据出版社反映,前三种书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由此我感到满足,甚至圆满。现在两年多的光阴过去了,时过境迁,我对上述那家大学出版社反倒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谢”的心情,真所谓“欲损反益”,没有他们,哪会有现在的“审美日本系列”呢!当然,真正要感谢的,是为《日本物哀》及整套“审美日本系列”丛书作出决定性贡献的瓦当先生;还要感谢吉林出版集团的周海莉、孙祎萌、聂文聪、曾雪梅等编辑人员付出的精力与劳动,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朱岳先生帮助引荐;感谢帮我校对《日本物哀》、《日本幽玄》的博士后卢茂君老师、校阅《日本意气》的博士生韩秋韵老师,还有阅读和关心本套丛书的读者朋友们。《日本物哀》、《日本幽玄》、《日本风雅》、《日本意气》四本书就要出齐了,这是从四个审美关键词入手对日本审美原典的翻译。可以把这四本书作为“审美日本系列”的第一辑,如果条件具备,我还想继续编译第二、第三辑。日本的审美文化原典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近现代文学家、美学家和学者谈美论艺的著作很多,其中有不少已是公认的名著,很有必要一部部地译成中文。希望经过数年的努力,使“审美日本系列”成为一套有一定规模的日本审美原典名作译丛,为我国的审美文化建设提供参照,也期待着读者一如既往地给予宝贵的支持。王向远2012年4月30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向远教授编译的《日本意气》,第一次将有关“意气”这一诗学和美学概念的古今原典翻译出来呈现给读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艾和阅读参考价值。长篇译本序《日奉“意气”——论“色道”美学、身体审美与“通”、“粹”、“意气”诸概念》,站在美学、比较诗学的立场上,对“意气”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意气”的审美本质、内涵外延,“意气”与“色道”美学及身体美学,与“通”、“粹”等相关概念的关系,作出独到的分析和阐发    ——著名学者、比较诗学专家  曾顺庆

名人推荐

王向远教授编译的《慢书单:日本意气》,第一次将有关“意气”这一诗学和美学概念的古今原典翻译出来呈现给读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阅读参考价值。长篇译本序《日本“意气”——论“色道”羡学、身体审美与“通”、“粹”、“意气”诸概念》,站在美学、比较诗学的立场上,对“意气”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意气”的审美本质、内涵外延,“意气”与“色遭”美学及身体美学,与“通”、“粹”等相关概念的关系,作出独到的分析和阐发。 ——著名学者、比较诗学专家 曾顺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本意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日本意气》从现代学者的研究和古代原典两个方面,展现了“意气”这个概念形成演变的来龙去脉及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它独特的内涵外延与审美构造、它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从而揭示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的一个侧面。
  •   精神是贯穿内在的脊梁,面对这个世界,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一种精神,也许只是一个信条,也许是一种信仰,亦或是一种意气,扑面而来欣然领受
  •   此书可以作为日本古典美学经典来阅读。想了解日本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同学必不可少。是了解近世江户时期町人、游里文化心理、审美意识的钥匙
  •   王向远教授关于日本古典文艺理念的第四册,很不错,里面涉及到日本三位学者的著作,翻译很到位,有想了解日本近世社会的可以看一下。
  •   意气居然是这样
  •   日本人的色道,不同于金瓶梅!
  •   平时最喜欢随手翻看的一个系列 有一本缺货了 很遗憾没有凑齐 内容充实 翻译的很到位 非常适合日语专业的学生平时读 能够对日本风味有更独特的了解
  •   了解日本文化必须要读的一本书
  •   了解一下日本人的美学
  •   真学者,真学问,的确是慢书单,适合慢慢品读。
  •   好书, 可惜幽玄没货了
  •   是因为连为一套的缘故才购买的,内容还是不错的。
  •   其实我就是想了解一下日本人怎样剖腹
  •   - -这装帧封面只要一碰到水或者摩擦就掉色啊,而且直到露出白色为止一直在掉,买了好几本同系列的都是,最后只好包上书皮=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