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页数:225  
Tag标签:无  

前言

《牛棚杂忆》写于1992年,为什么时隔六年,到了现在1998年才拿出来出版。这有点违反了写书的常规。读者会怀疑,其中必有个说法。读者的怀疑是对的,其中确有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并不神秘。它仅仅出于个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点私心而已。我本来已经被“革命”小将——其实并不一定都小——在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可否极泰来,人间正道,浩劫一过,我不但翻身起来,而且飞黄腾达,“官”运亨通,颇让一些痛打过我、折磨过我的小将们胆战心惊。如果我真想报复的话,我会有一千种手段,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进行报复的。可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打击、报复,穿小鞋,耍大棒。难道我是一个了不起的、宽容大度的正人君子吗?否,否,决不是的。我有爱,有恨,会妒忌,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动报复之念,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 我期待着有人会把自己亲身受的灾难写出来,也期待折磨人甚至把人折磨至死的当时的“造反派”实际上是打砸抢分子的人,为什么不能够把自己折磨人的心理状态和折磨过程也站出来表露一下,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呢?在我的两个期待中,其中一个我无能为力,而对另一个,也就是对被迫害者的那一个,我却是大有可为的。我自己就是一个被害者嘛。我为什么竟傻到守株待兔、专期待别人行动而自己却不肯动手呢?期待人不如期待自己,还是让我自己来吧。这就是《牛棚杂忆》的产生经过。我写文章从来不说谎话,我现在把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希望对读者会有点帮助。但是,我虽然自己已经实现了一个期待,对别人的那两个期待,我还并没有放弃。在期待的心情下,我写了这一篇序,希望我的期待能够实现。

内容概要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我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吧。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自序    一 缘起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三 1966年6月4日四 对号入座五 快活半年六 自己跳出来七 抄家八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九 千钧一发十 劳改的初级阶段十一 大批斗十二 太平庄十三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转移十八 半解放十九 完全解放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一 后记

章节摘录

据说从6月1日起,天天如此。到北大来朝拜“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人,像潮水般涌进燕园。在“马列主义”信徒们眼中,北大是极其神圣、极其令人向往的圣地,超过了麦加,超过了耶路撒冷,超过了西天灵鹫峰雷音寺。一次朝拜,可以涤除身体上和灵魂中的一切污浊、一切罪孽。来的人每天有七八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先是附近学校里的人来,然后是远一点的学校里的人来,最后是外地许多大学里的人,不远千里,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赶了来。本地的市民当然是当仁不让,也挤了进来凑热闹,夹在里面起哄。这比逛天桥要开心多了。除了人以外,墙上,地上,树上,还布满了大小字报,内容是一边倒,都是拥护“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的。人的海洋,大字报的海洋,五光十色,喧声直上九天。我在目瞪口呆之余,也挤进了人群。虽然没有迎接,没有欢迎;但也没有怒斥,没有批斗,没有拳打,没有脚踢。我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混入人海中,暂且逍遥一番。一同回来的那一位总支书记,处境却不美妙。一下车,他就被革命小将“接”走,或者“劫”走。接到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他是钦定的“定资派”,罪有应得。从此以后,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我就没有再见到他。我在外文楼外的大墙上,看到了一大批给他贴的大字报,称他为“牧羊书记”,极尽诬蔑、造谣、无中生有、人身攻击之能事。说他是“陆平的黑班底”,“保皇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骁将、急先锋”。陆平的日子当然更为难过。他是马列主义大字报上点了名的人,是祸首罪魁,是钦犯。

后记

我从1988年3月4曰起至1989年4月5日止,断断续续,写写停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为本书写了一本草稿。到了今年春天,我忽然心血来潮,决意把它抄出来。到今年6月3日,用了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抄成定稿。草稿与定稿之间差别极大,几乎等于重写。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谎了。定稿与草稿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定稿中的刺儿少了一点,气儿也减了一些。我实际上是不愿意这样干的,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尔。我在书中提到的人物很不少的。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有三种情况:不提姓名,只提姓不提名,姓名皆提。前两种目的是为当事人讳,后一种只有一两个人,我认为这种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危害极大,全名提出,让他永垂不朽,以警来者。我只希望被我有形无形提到的人对我加以谅解。我写的是历史事实。我们“文革”前的友谊,以及“文革”后的友谊,我们都要加以爱护。

编辑推荐

《牛棚杂忆》编辑推荐: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专家、佛学家、印度学家、翻译家,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专家,作家,在佛经语言、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众多领域,成果丰硕,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数几位被誉为“学术大师”的学者之一。同季老的学术成就相比,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很容易被忽略。其实季老的文学创作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老的文章,尤其是散文,文笔清新、平实又饱含深情。《牛棚杂忆》是季老用血和泪写成的,希望人们能从中照见善恶丑美。这本小书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抱负,而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牛棚杂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6条)

 
 

  •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他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他毕生的最大幸福,是他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他的祝福走向人间吧。它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它带去的是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于自己在文革时期亲身经历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购得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撰写的《牛棚杂忆》一书,我在斗室中闭门两天三口气看完,中间没有吃饭,偶尔睡一觉,总会被一位已经50多岁的老人爬行两个多小时去看病的影子、两位教授抬着煤筐黑而眼神麻木的脸、红卫兵用自行车链条抽打季老的脸等等镜头惊醒,醒来就再也睡不着,继续读下去。看完全书,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更难以置信的是季老在《牛棚杂忆》中是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在痛斥“文革”中那些非人的行为时是如此发展了鲁迅先生的话的:“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畜生吃人,因为它饿。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而人则不然。”前一句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某的独裁统治,季羡林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由于经历了各式各样无数的批斗,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的,竟然用了这样看似调侃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这次批斗就是如此。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小时喷气式。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读到此处笑不出来、哭不起来,心中波澜非语言能形容。很难想到的是季老竟是以这种笔调记述那段历史的,他把自己的痛苦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不知是否有姬昌食子的感觉。季羡林先生是诚实和宽容的。他毫不掩饰自己在“文革”期间对“文革”和“反右”的错误认识,同时也处处可以看到先生的宽容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我自己在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在“外调”的时候,季先生受到来自山东老家“外调”人员的粗暴对待,甚至是带着家乡口音的粗口”国骂“。那时候,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在清华大学的老师吴宓先生的一句诗”如此乡音真逆耳“!这倒是其次,季先生想到更多的却是别人,他写到:“我在被折磨得筋疲力尽之余,想到的还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那位朋友:‘碰到这样蛮横粗野没有一点人味的家伙,你的日子真够呛呀/”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对像季先生这样所谓的“黑帮”的惩罚更是“花样翻新”,比如:不允许翘”二郎腿“;甚至规定不让这些“反动权威”抬头说话,以至于后来季先生重获“自由”后抬头说话反而觉得“不习惯、不自在”了。对于“不听话”的老教授是让他们在烈烈夏日睁眼看太阳一个多小时!!!至于用自行车链条抽打、用较细的铁丝挂较沉的牌子于脖子上等等更是家常便饭了。
  •   牛棚杂忆(季羡林作品珍藏本)
  •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写的散文随笔,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回忆文革时期自己在北大所遭受的种种磨难,对文革是一个深刻的剖析,让我对文革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在同情他的同时也做了深刻的反思,很好的一本书。
  •   值得一读的好书,季老用血换来,用泪写成的,留给后代的最佳作品,那段历史值得铭记。
  •   看了牛棚杂忆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执行极左路线时期,对人的迫害惨绝人寰,毛骨悚然,令人发指,让人很难想象,真是名副其实的、史无前例的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何况仅仅只是一个大名鼎鼎享誉世界的季老遭受此运呢!全国无法计数。一些挚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知识分子,他们中许多是学术和科技尖端人才,抛弃海外高薪生活,千里迢迢几经周折毅然回到祖国,满腔热情的投身到振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但是由于三年年两头搞政治运动,每次运动首开刀于知识分子名曰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封资修、那是封资修,你是反革命,他是间碟,你是右倾倾,他是修正主义。批来批去,这次运动你斗我,下次运动我斗你。这次运动这部分人整那部分人,下次运动那部分人整这部分人。斗来斗去,到处树敌。知识分子挨整被斗是司空见惯的事。一些老革命家被巫被冤,什么叛徒特务、走资派修正主义,活活被整死,有些人被投入监狱长达十几年,一二十年,被迫害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致残致死。结果学术尖子、高端人才,没有被迫害致死的他们带着百病缠身的身体,抛洒着热泪,恋恋不舍的、失望的离开了祖国。难道只有林彪、四人帮最革命吗?真叫人难以理解。一举粉碎四人帮以后,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光辉思想指引下,祖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私家车与日俱增,别墅、高楼大厦林立,全国粮食年年丰收,吃不完,与极左时期相比粮食供应低标准吃不饱得浮肿病饿死人,买豆腐、卖火柴、买肥皂、买点心、买糖......等等都要凭票。过春节买豆腐凭票还得排队。买辆自行车不吃不喝需四个月工资,即是有钱没票也买不成,有了票大家抓阄,或单位领导掌握,不给你还是买不成的时代相比真是天壤之别。邓小平挽救了国家、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甩开膀子大干吧!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强大的祖国将屹立于世界东方,为时已经不远了,我们努力锻炼身体,踏实工作,和以***为首的党中央保持一致,遵纪守法,一切行动听指挥,健康的活着,亲眼看一看我们民富国强的伟大祖国吧!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季羡林先生从文字中表达出的真诚、真实
  •   季老的<牛棚杂忆>是经过别人推荐读得,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用季老自己的话说,那都是用学和泪写成的,字里行间透出老人间高尚的品格,以及对任何事情不服输的精神。
  •   写文革的书很多,但如此真实、传神让我震惊的还是季羡林的这一本!
  •   装帧精美,纸质良好,季羡林的书与我们是不同的时代,需我们这个时代好好的深思!
  •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没的说~书的包装设计我也很喜欢~~~
  •   季羡林老师是一位我比较敬佩的前辈,希望能从他的书中汲取一些人生的历练。
  •   季羡林值得一读的作品,感觉不同于一般的伤痕文学,睿智
  •   很喜欢季羡林大师的作品,尤其是这一本
    包装很精致,书页的手感也很好,对得起“珍藏版”的名号
  •   季羡林先生的书写得的确很好,买了一本还要再买。百读不厌。
  •   季羡林在文革中的经历,滴滴血泪
  •   沉痛的历史,季羡林式的叙述,把灾难叙述的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这个境界。
  •   真实的回望历史,虽然岁月无情,但在季羡林笔下感觉不到怨恨无奈,有的是真情。
  •   季羡林的文笔其实不怎么好,但是贵在真实!
  •   季羡林大师作品集 值得一读
  •   一个民族,重要的不是她犯过什么错误,重要的是从中反思。季羡林的这本书就是帮我们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一本珍贵档案。
  •   很感激季羡林爷爷把这些事情说出来,了解了很多文革的事,感触颇多
  •   上学时历史课讲到文革,教材一言带过,老师也不多讲,所以对文革总是模糊。倒是看过那时的照片,觉得那时的青年手拿小红本,热血沸腾!呵呵……葛优电影《活着》,也演到了文革,是这个原因电影被禁的吗?在网上看了季老的《牛棚杂忆》,终于了解了文革!于是决定买此书收藏!有空时再翻看!
  •   牛棚杂忆里面记载着中国时代变迁的一段历史小的缩影,是中国知识份子的一个痛苦历程
  •   《牛棚杂忆》之前看过,非常不错,这次买一本收藏。
  •   牛棚杂忆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真实写照!
  •   这是一本让我了解历史的书,让我明白了人性恶的书,十年浩劫,本来是多么痛苦的经历,没想到季老写得居然那么轻松,有时候还是让我看着看着不觉得笑出声来,我有时就在想如果我经历了那十年是不是会疯了傻了…
  •   绝大多数人的随波逐流,一部分人的坚强隐忍,少数人的舍身取义,显然,这本书的作者应归于中间一类。然而正如作者做说,如果没有阴差阳错的批斗,他本人也早已不在人世,更无从将那一段官方始终没有正面面对,公众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取,尤其是年轻人知之甚少的文革岁月呈现出来。迫于对过去对未来的责任,他担心再不说,可能慢慢的,那段残酷荒唐的历史真的将被中国人所淡忘。书中,他从政治高度上的大字报、睚眦必报的批斗会、只知破坏的抄家,到入厂下田劳作、软禁牛棚等的几番改造,以自身的经历和听到的消息为读者们勾勒了知识分子被打入社会最底层的各种生存形态。用自我解剖式的人性探讨和审视,把文革当时的中国(部分面貌)政治的盲从和良知的泯灭揭示得淋漓尽致。
  •   这个牛棚不好住啊!!
  •   季老的作品写的真实、质朴,流露着真切的情感,值得去读
  •   很美的散文集
  •   喜欢季老先生的作品,值得我们认真拜读与学习
  •   季老先生的作品应该是很好的,只是书本质量一般般
  •   书是该给5分的。老先生朴实的叙述,笑中有泪,乐中有哀。
    可看着书里的泥水印记,还有撕扯了的口子。很难过。当时就给送书的电话想退了,说还不能单本退。麻烦。就这样吧
  •   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一个高山仰止的背影,在那个血与泪交集的时代,让我们记得还有那么一份温情与理性……
  •   10年浩劫,经历无法想象,能选择活着,是多么大的力量
  •   这是一个,我们无法了解,却至今还在影响我们,不堪回首的年代。季老告诉了我们发生了什么。也告诉了我们,在无望的生活里,该怎样真正坚强的活着。
  •   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只有大师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   朋友推荐的作品,说非常不错,还没细读,书的品质很好,正版,值得购买。
  •   很喜欢季老的朴实无华,读他的书,就像在倾听一个渊博老人的谆谆教诲。同样感受到的是朴实文字后的杰出智慧。所以,能遇见他,真的是一种幸福。
  •   写的很真实,写的也很感动!
  •   内容是写的文革时期的人整人,语言生动活泼,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正常,但我觉得最好的还是序和后记,值得我们去反思.
  •   写得很真实,很坦诚,朴实而略带诙谐的笔调,却让人感悟颇多.
  •   这本书是直面文革反思灾难的好书,季大师用自己切身之体验亲身之经历写出了荒唐时代的一幅幅人性的丑态,其中对知识分子的惨无人道的摧毁,令人发指,那个老教授病倒在床还的被迫接受点名批判的情节,令人潸然泪下,伤感伤感。
  •   我想这本书应该是真实的写出了文革十年的一些东西。
  •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80多岁的人写的
  •   看完后心情很沉重很沉重.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来自于人类,最丑恶的事情同样来自于人类.
  •   据说是季大师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期待
  •   季老用诙谐的语言描绘了那个疯狂的年代,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很期待大师的这部作品
  •   大师的作品,值得一读
  •   国学大师作品,必读
  •   老季作品
  •   挺喜欢他的作品。自己要认真的好好读一读。
  •   大师级作品 很喜欢 包装不错
  •   还是不错的,只是运送过来的时候,书上的那个小广告烂了~不过不挨的~
  •   不是我看的书,不错评价哦,小文艺的感觉
  •   之前买了一本,感觉很不错又有精美卡片,就又买了一本送同学
  •   包装精美,了解那段十年动荡的岁月。
  •   包装精美 没有一点损坏
  •   封面好好看 但是里面纸张纯白色 像复印的一样 瞬间档次就低了些 内容还没看 应该很棒 先生是我的奋斗楷模
  •   此书中可见季老先生的文笔优美,和其对当时社会的感悟,受益匪浅
  •   如季老序言所讲,真的怕多年之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D,会忘记这场浩劫。我是80后,我的祖父母、父母都经历这场劫难,但是我们获得的只有只言片语。多数人不了解,不少人甚至羡慕可以不用上学到处游逛。多少精英惨死、多少古迹被破坏、多少文物被毁坏、更多的是人在D的舆论的引导下变成了非人。
    抗战八年、动乱十年。我每每看到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时,每每听到ZF要求日本承认侵华暴行时,我总在想,对“文革”这场民族灾难到底深入反省了没有,我们要求日本反省的时候,批评日本没有深刻反省的时候,我们自己有没有深刻反省呢?我们是怎么反省的呢?
    不要总是一笔带过,不要希望我们会忘记。这是D的错误。
  •   能够深刻的剖析自己的内心,并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试问世间能有几人?不愧为一代大家!“
  •   袋子不好,其余的那是非常好,能够难道这本书,真的让我很高兴
  •   学校推荐的书,我觉得还行
  •   书好,发货快,到货也快!赞一个
  •   很好的书,帮朋友买的,他很喜欢。。。
  •   帮一个朋友带的,书很不错,
  •   喜欢作者,想了解他,想了解那个时代,细细看,值得看。很少有那个年代的书,值得拥有。书的排版很别致哈,喜欢。
  •   寒冷的冬日,看着这样的书,只能说幸运,有幸见识到了那时候的样子,很赞
  •   书是不错...就是不知到外面的书皮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无力吐槽...
  •   对于文革的各种创伤和打击,作者早已释然。可他在彷徨,文革荼毒不能被世人谨记,以至于白白牺牲了那一代被迫害致残致死的人们!强烈推荐!季老的书总是教人欲罢不能。
  •   最近对文革类的书籍很感兴趣,季老的书从看的这部分来看还是很好的还原了当时的情景。笔风谦虚,更是透出那个时代的变态
  •   可以了解过去的一些历史,虽然只是些碎片!但是那样的年代,不能不知!季老的书强力推荐!!
  •   非常好看的书,性价比高。支持当当!
  •   书是正版的,能让我们了解那个特殊年代的故事。很好。
  •   季老的书真的很好看,非常喜欢,经典。赞一个!!!!
  •   很好,内容肯定很好,没想到书也这么好
  •   书很好 质量很高 很喜欢!!!
  •   外研社给季老出版的这套书质量都很好!
  •   喜欢的书,书的封面很古朴,很有感觉,整套书收藏了
  •   书还没看,目前正在看季老的自传,落笔大气。
  •   刚收到,还没看呢,相信季老的书不会让人失望的!
  •   季老的书很发人深思。
  •   季大家的书,有种穿透历史的厚重感却又自然而平易近人
  •   从季老的书中,深深感受到了,季老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啊!我的爷爷、姥爷也曾受过如此痛苦经历,借此书让我也感受到他们的艰辛日子。
  •   比我想像中的质量好一点,书的内容也很耐读,总体还是很满意的
  •   很好的书,睡前看一些,让没有经历过的人了解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事儿。
  •   和留德十年是一起买的,都是珍藏版的,季老的书内容就不用说了,书的质量也确实不错
  •   季老的书详实感人,再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   这是一本关于那个特殊年代的书,也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较为中立和客观的一本书,只想说,难得的一本佳作~~
  •   季老的书没的说,外研社这个出版社也真好,从纸质到印刷再到包装都一流的。就是当当配送时对书的保护仍需加强啊~~~
  •   我想与其读史料,这样的书对于了解文革更生动鲜活
  •   在同学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很好的书,记录了那个别样时代的癫狂和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执着。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也许就是在他人为时代所左右时,他已然抽身退出,旁观时代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的上演,清醒地、执着着自己的人生真的追求、美的追求。这本书让我们较为清晰地了解那段历史。
  •   摸上去很有手感,而且作者叙述的诙谐幽默,这书实在不错O(∩_∩)
  •   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有意义的书。
  •   季老的书就是精品,细读那个年代的事。非常感人!
  •   刚拿到书。晚上就去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