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胜今. 林盛中.  页数:318  字数:370000  

内容概要

  《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人口经济社会的全方位视角描述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总结了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和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作者运用人口发展功能区的创新理论及研究方法,紧密与主体功能区理论及实践相衔接,统筹谋划未来农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合理利用国土空问,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创造性地把自然条件相同的现代农庄(国营农场)与传统村庄30年发展差距进行对比分析,强化了加快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人口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文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农民家庭发展能力,增强农村发展软实力的基本路径,值得借鉴,发人深省。

书籍目录

1 科学架构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
 1.1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展简要回顾
  1.1.1 农村发展恢复期(1978—1984年)
  1.1.2 农村发展活跃期(1985—2003年)
  1.1.3 农村发展黄金期(2004年至今)
 1.2 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
  1.2.1 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的支撑点
  1.2.2 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的着力点
  1.2.3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的关节点
  1.2.4 依靠亿万农民是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的立足点
  1.2.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基本要求
 1.3 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的“瓶颈”
  1.3.1 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基本特征
  1.3.2 制约农村发展的人口因素
  1.3.3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4 破解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瓶颈”指南
2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碰撞
 2.1 传统农业对农村发展的促进和制约
  2.1.1 传统农业及其特点
  2.1.2 传统农业对农村和农民发展的促进作用
  2.1.3 传统农业文化对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制约
 2.2 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1 现代农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2.2.2 现代农业对传统农业的挑战
  2.2.3 现代农业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发展机遇
 2.3 现代农业对农民发展的促进
  2.3.1 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2.3.2 现代农业对农民发展的促进作用
  2.3.3 中外农民素质比较
3 现代农庄(国营农场)与传统村庄发展的案例分析
 3.1 山河农场与科洛镇的基本状况
  3.1.1 同等的自然地理条件
  3.1.2 人口发展及特点
  3.1.3 山河农场与科洛镇人口分布
 3.2 山河农场与科洛镇经济社会发展对比
  3.2.1 粮食产量对比
  3.2.2 经济收入对比
  3.2.3 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状况对比
  3.2.4 山河农场与科洛镇的城镇化进程差距大
 3.3 现代农庄(国营农场)与传统村庄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
  3.3.1 山河农场建设现代农业起步早于科洛镇
  3.3.2 山河农场农用机械化水平高于科洛镇
  3.3.3 现代农庄(国营农场)与传统村庄发展差距引发的思考
4 人口发展功能区与农村发展布局
 4.1 人口发展功能区的理论表述
  4.1.1 人口发展功能区的概念
  4.1.2 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指标体系
  4.1.3 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指标评价方法
 4.2 人口发展功能分区对农村发展布局的影响
  4.2.1 科学引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4.2.2 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4.3 人口发展功能区理论的实践应用
5 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5.1 城市化理论与模式
  5.1.1 全球城市化发展趋势
  5.1.2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与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
  5.1.3 东北亚周边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
 5.2 中国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及其发展特征
  5.2.1 中国城市化发展
  5.2.2 中国工业化道路
  5.2.3 中国东北三省城市化发展
  5.2.4 中国城市化问题
 5.3 农村城镇化对人口的吸纳
  5.3.1 农村城镇化对人口吸纳的选择性
  5.3.2 农村城镇化对人口吸纳的有序性
  5.3.3 农村城镇化对农村人口文明开发的促进性
 5.4 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5.4.1 农村城镇化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5.4.2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5.4.3 中国农村城镇化道路的理性选择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路径选择
 6.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必然性
  6.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生产发展的促进
  6.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6.1.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技能的影响
 6.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
  6.2.1 农村劳动力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6.2.2 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有限性
  6.2.3 农民思想观念的陈旧性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6.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则和途径
  6.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原则
  6.3.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路径
  6.3.3 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7 农村人口老龄化与构建积极老龄社会
 7.1 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
  7.1.1 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7.1.2 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家庭问题
 7.2 新农村建设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7.2.1 农民“未富先老”新农村建设起步艰难
  7.2.2 农村老年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7.3 构建积极老龄社会的政策体系
  7.3.1 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
  7.3.2 调整生育政策减缓未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
  7.3.3 完善人口经济社会政策
  7.3.4 繁荣尊老养老文化,构建文明、进步、和谐老龄社会
8 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培训与人力资本积累
9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与乡风文明
10 家庭能力建设与激活农村社会细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