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修辞研究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启庆  页数:2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修辞研究》是在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庄子)修辞策略探析》基础上所作的拓展与延伸研究。就在本著写作到了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时刻,及时传来了两个好消息:一是学位论文获得了福建师大研究生院2009届非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一等奖,二是本研究——《(庄子)修辞研究》——已通过福建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研立项。这两个消息无疑为本著的最终完成加注了燃料、增添了动力,给了我信心和鼓舞,因为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本研究给予了应有的鉴定并作出了价值认证。

作者简介

陈启庆,1965年出生,福建仙游人,汉族。莆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文学硕干。迄今为止,已独立承担并完成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二项,参与校、厅级课题多项,并已在《修辞学习》等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庄子》的囊达与接受修辞理论研究  第一节 《庄子》的语言观与修辞主体认知  第二节 隐喻:《庄子》的表达修辞观  第三节 直觉:《庄子》的接受馁辞观第二章 《庄子的修辞行为研究  第一节 “匠石运斤”:《庄子》的修辞行为认知  第二节 “存人先存己”:《庄子》修辞行为的基本前提  第三节 “逍遥游”:《庄子》修辞行为的最终目标第三章 《庄子》的修辞原则研究  第一节 “以天合天”原则  第二节 “与时俱化”原则第四章 “义设于适”:《庄子》修辞语境观研究  第一节 言与境合  第二节 设境显旨第五章 “说不可说”:《庄子》的表达修辞策略研究(一)  第一节 “寓言”之说  第二节 “谬悠之说”  第三节 “不谴是非”之说第六章 “和以天倪”:《庄子》的衰达修辞策略研究(二)  第一节 庄子的选词策略  第二节 庄子的择句策略  第三节 庄子的谋篇策略  第四节 庄子的文本布局策略第七章 《庄子》的接受修辞策略研究第八章 《庄子》的修辞方法研究第九章 《庄子》的修辞风格研究附录1附录2附录3附录4附录5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道”之所以不可言,这既决定于“道”本身的特性,同时也是语言的局限性使然。在庄子看来,“道”自然无为、“道”混成无形,名言的特性正是与“道”的这两大特征直接相对的。如果说“道”自然无为、混成无形,“名”则是人为的造作,是有形的区分。“道”“无为无形”,“名”则“有为有形”,二者在性质上截然相反,相离相悖,这是道不可名、道不可说的主要原因。正如有学者所分析的那样:“道”,是世界的绝对性存在,是世界的绝对根据的概念。“道”的境界就是大自然自张自息的律动。它的产生是来自中国古老天道观的缘发构成境域。这使它不是一个客观的现成的存在,也不是一个等待着被揭示的世界,更不是作为宇宙的实体而存在,它是一个随着生命体验和自然经验不断显现、不断深化的缘发的场域。因而对“道”的把握是在生命的过程中,日常语言反倒不是最佳的诠道之言。求道更不能运用逻辑分析,运智诠理了。面对“道”,语言茫然不知所措。语言的对象是物,具体存在的物被语言规定而且被语言把握。这是语言的功能。但是“道”是绝对性存在,而不是具体的存在者。它是包容一切规定性于自身的大全。然而“道”却没有任何一种具体的规定性,因而用语言无法去把握“道”,命名“道”。定名分,就是分高低,人为地宰割“道”,强加给它某种规定,使之具体化,也使之片面化。“大制无割”,混沌本是浑然不分的整体,可是被凿七窍就死去了。刻意人为的知性命名,只会造出人伦意义上的世界,而不是宇宙的本然。  “道”不可言,但“道”又不能不言,那么又当如何来言说这不可言传的“道”呢?执着的庄子会有答案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庄子》修辞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同事收了,还没给我,回头去看看
  •   很适合专业人士读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