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

出版时间:2011-7-1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卫东  页数:1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春秋时期,列国政权机关中的要职均由贵族担任。各级贵族亦按照其政治等级占有土地,并对隶属于自己的人民进行统治。贵族的家族内部,则由家族长依据宗法血缘关系对其族人进行管理。因此,春秋时期的政治形态是典型的、贵族政治。在春秋三百多年中,贵族政治由盛而衰,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马卫东编著的《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从五个视角对春秋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考察。《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五章。  在绪论中,我们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原因和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我们认为,研究贵族政治在春秋时期的衰变过程,对于深入认识周代社会形态演进的特点与规律、正确理解中国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和历史作用、理清周代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的基本脉络,皆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以往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对春秋贵族政治演变的规律性、春秋贵族兴衰与政治变迁的互动性、春秋列国内政变迁的特殊性等具体问题的挖掘,还不够细致和深入。因此,有必要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搜求和深人分析文献典籍,并结合地下出土材料,对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研究。  第一章对霸政体制下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坏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随着天子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历史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霸政时代。在霸政体制下,春秋列国不再依爵制而是以实力来论大小强弱。传统的诸侯五等爵制遭到了破坏,五等爵制徒有外在的礼仪形式,而其原有的政治功能则丧失殆尽。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破坏,标志着周代分封制度在“天子建国”的层次上已经走向解体。五等爵制的破坏对春秋政治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摆脱了五等爵制约束的部分强国,不断地兼并弱小国家,这就改变了西周以来小国林立的局面,促使区域性统一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一些诸侯国突破了五等爵制的限制,大肆扩张领土,又以新占领的土地分封卿大夫,致使卿大夫势力膨胀,进而引发了春秋中后期“国”与“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第二章论述了春秋时期“国”与“家”关系的内在矛盾。我们认为:在先秦典籍中,与“国”相对而言的“家”,是指以卿大夫家族为核心、以采邑为基础的地方政权。在春秋时期的历史条件下,“诸侯立家”是贵族政治的一种必然形式。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之家具有公、私双重性质,这决定了春秋时期“国”与“家”的关系,一方面相互依赖,另一方面矛盾斗争。春秋时期“家”与“国”的矛盾斗争,最终导致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政治局面。同时,“国”与“家”的斗争亦促使春秋时期的国家结构形式向集权的方向转变。  第三章探究了春秋时期公族的分化及君统、宗统关系的嬗变。我们认为:周代公族在其分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层次的亲属团体:时君的家族、公子之宗、别子之宗。时君的家族只包括时君及其直系子孙,而不含旁系亲属;“公子之宗”指先君遗族中未立新氏的公子、公孙;“别子之宗”指别立新氏的卿大夫家族。随着公族的分化,君统和宗统分离开来,宗统不可觊觎君位,君统利用宗统以为藩屏。春秋时期,宗法制度的君、宗分野原则逐渐失去了对贵族的约束力,君统内部、君统与宗统之间,无不围绕着权力和财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春秋公族政治全面陷入了危机之中。  第四章考察了春秋列国卿族废兴与内政的变迁。我们认为:春秋列国政治发展总的趋势是相同的。除楚国外,中原列国均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但由于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不同,列国表现出来的政治特色不尽相同。如鲁、郑、宋、卫四国基本上是因循旧制,任用公族执政。其中,鲁、郑公族专权最为典型,鲁国还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而宋国君权较之于鲁、郑、卫稍强,政权下移相对要晚二些。齐国则亲羁并用,以公族执政为主,间用异姓之人,并利用宠臣牵制国、高二氏,因此异姓宠臣得以崛起,从而造成“田氏代齐”的结局。晋国于春秋之初发生“曲沃并晋”,从此剪除公族,任用异姓、异氏执政,终致公室灭于异姓、异氏卿大夫。楚国重要官职被王族垄断,却因对世族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故政不下移。但世族制的顽固,又终致战国时期楚国的衰落。列国卿大夫的兼并和夺权斗争,客观上削弱了宗法贵族的势力,为官僚政治最终取代贵族政治减少了阻力。  第五章探析了春秋卿大夫家族政治的衰变。我们认为:春秋卿大夫家族的政治形态,处于新旧交迭的矛盾斗争之中。一方面,宗法等级制仍然延续,家臣世袭制得以存留,二者相互应和,构成了春秋卿大夫家族政治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逐渐瓦解,个体家庭摆脱大家族成为可能,社会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普遍。与之相联系,传统的宗法制和家臣制亦不断走向瓦解,这构成了卿大夫家族政治衰变的一面。总体而言,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家臣制度的崩溃,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卿大夫家族政治的衰变,使春秋贵族政治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书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概括了春秋贵族政治历史变迁的两个总的趋势:一是从鼎盛走向衰落;二是由分权走向集权。

作者简介

马卫东,男,1972年生,山西天镇县人。1994年吉林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2007年吉林大学古籍所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和中国史学史研究。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史学集刊》《周易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一、研究的原因和意义二、已有研究成果述略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 霸政体制下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坏一、天子的衰微与诸侯的强大二、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坏(一)五等爵制的存留(二)五等爵制的破坏第二章 诸侯立家及“国”与“家”的内在矛盾一、“家”的涵义及“诸侯立家”的历史必然性二、“家”的双重性及“国”与“家”的矛盾关系三、“国”与“家”的矛盾运动在国家结构转变中的作用(一)分封制下“国”制约“家”的若干原则(二)县制的产生及其在国家结构转变中的作用第三章 公族的分化及君统、宗统关系的嬗变一、君统的范围及君统内部的斗争二、“公子之宗”的形成及其与君统的斗争三、“别子之宗”的建立及其与君统的矛盾(一)公室与“别子之宗”的相互依赖与斗争(二)“别子之宗”之间的联合与斗争第四章 列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的变迁一、鲁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二、齐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三、晋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四、郑、宋、卫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一)郑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二)宋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三)卫国卿族的废兴与内政变迁五、楚国的世族及楚国政治的特点第五章 卿大夫家族政治的衰变一、宗法制度的延续及其瓦解(一)宗法制度的延续(二)宗法制度的瓦解二、家臣制度的延续及其变革(一)家臣的设置及其职能(二)传统家臣制的延续(三)春秋中后期家臣制度的变革结语参考文献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后记

编辑推荐

  春秋时期,贵族政治发生了深刻变革:在霸政体制下,一些诸侯国突破五等爵制的约束,大肆扩张领土并分封卿大夫,从而引发了“国”与“家”的斗争;“国”与“家”的斗争,导致了大夫专政的局面,但各国的政治特色不尽相同;由公族分化而来“公子之宗”和“别子之宗”逐渐成为“君统”的对立物,公族政治走向衰落;卿大夫家族内部。宗法制度和家臣制度也逐渐瓦解。春秋贵族政治历史变迁的总趋势是:从鼎盛走向衰落,由分权走向集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