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

出版时间:1998-05-01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驰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生中有“生”与“爱”就会自然而“乐”。活着就是要活得痛快、开心。很难想象没有欢乐的人生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乐”不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且由“乐”可以美化生活,使生活变得有韵味、有意思。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快乐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完美。因此,有“乐”的人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而审美、艺术活动在根本上是滋养人生的欢乐情感的,因此,审美的人生是一种快乐的人生,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

作者简介

  彭锋,男,1965年生,湖南衡阳人。1983年八衡阳师专中文系,198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叶朗教授学习美学至今。其中1993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博士研究生。先后参加叶朗教授主持的大型科研项目《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已完成)和国家“九五”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古典美学专题研究”(未完成)。1995年获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奖”,撰写论文《“意向性”理论及其移植于中国美学研究中的意义与问题》(已完成)。1996年接受首届“韩国学研究奖学金”,撰写《儒家美学与东亚理想人格》(著作,未完成)。发表论文《试析(系辞传)中“神”的美学内涵》等数篇。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中的“生”与“爱”第一节 对几种流行的思想方法的批判一 中西比较二 按图索骥三儒道之争第二节 对两种具体观点的批判第三节 “生”与“爱”的初步提出第四节 对中国美学精神的体系说明一 几种流行的美学理论之检讨二 “道”:作为特殊的美学观念三 意象:对审美对象的描述四 感兴:对审美主体的描述五 境界:对审美成果的描述之六 艺术:对审美成果的描述之二第五节 对中国美学精神的历史说明一 意象的流变二 感兴方式的演变三 人生境界的提升四 艺术文明的进步第六节 小结:作为美学基础的“生”与“爱第二章 中国哲学中的“生”与“爱"第一节 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的还原第二节 “道”与“生第三节 “仁”与“爱第四节 “生”、“爱”与“乐第五节 孔子的艺术人生一 孔子与乐二 孔子与礼三 孔子的笑第六节 庄子的艺术人生第七节 小结:中国哲学的美学意蕴第三章 “生”与“爱”的自然和文化……第四章 作为一般观念的“生”与“爱”第五章 美学与美好生活后记

章节摘录

  在先秦儒家看来,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在于它最适合表达人类最基本的悦乐情感。《荀子·乐论》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乐是人心的自然流露,是人情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我们可以把乐看作儒家思想的情感主体。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悦乐的情感本体同仁爱的道德本体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孔子说:“仁者不忧。”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还称赞三月不违仁的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在直接的生活经验中体认到内心充满仁爱的人是永远不会有忧愁的。孟子则认为只要任凭仁爱的本心自然生长,它就会扩充到整个宇宙中去,人在本心弥漫的宇宙大家庭里就会感到无限的悦乐,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如同“仁”一样,“乐”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获得了某种本体地位。儒家认为这种经过不断修炼而形成的乐最终会成就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使诸如贫富、贵贱等日常生活中尖锐对立的价值被整个地超越,使日常生活中涌起的种种复杂的情感得以彻底的净化。正是这种与日常情感不同层次的乐成就了儒家圣人那种从容悦乐的圣贤生活。  事实上,孟子已经暗示了把仁爱之心理解为悦乐之心的某些理由。在孟子看来,仁爱之心只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如同五谷生长那样,要遵循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能揠苗助长。心灵在其彻底的自然流露中既显示了仁爱又获得了快适。所谓乐,其实就是心、身和身外之物处于和谐状态时自然流露的情感。孔子之所以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在于只有在悦乐的情感中才能最自然、无条件地显现心灵的仁爱。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