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智慧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晓林 主编  页数:322  

内容概要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的宣言。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奠基者和统治者。记录其言行的《论语》更是被推崇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  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来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

书籍目录

《论语》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 孝悌则忠义 巧言令色非仁 一日三省吾身 千乘之国之治 道德为先 贵在孝忠信 君子之道 慎终为孝    夫子之求    观而察考    和  为  贵    信恭近于义礼  好学而已 贫而乐,富而好礼    君子之患   《论语》为政篇 为政以德    思 无 邪    道民以德    漫漫人生路    无违为孝    父母之忧    孝道之本    和颜悦色何其难    不违与愚    察人之道    温故而知新    君子不器    行丸言后    君子小人之别    学思结合    专邪害人    知为知,不知为不知    圣人的为官之术    亲贤远佞  民敬之策    参政与议政  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推古验今,鉴往知来    谄,勇之则   《论语》作佾篇《论语》里仁篇《论语》公冶长篇《论语》雍也篇《论语》述而篇《论语》泰伯篇《论语》子罕篇《论语》乡党篇《论语》先进篇《论语》颜渊篇《论语》子路篇《论语》宪问篇《论语》卫灵公篇《论语》季氏篇《论语》阳货篇《论语》微子篇《论语》子张篇《论语》尧日篇

章节摘录

插图:张向孔子请教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说话多听,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没有疑问的地方说话时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犯过错;做事多看,对不理解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对理解的地方做的时候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减少懊悔。说话少犯过错,做事减少懊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评析】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不可有求俸禄之心,学问中自有得俸禄的道理。如果特意费心去求,反而适得其反。从古至今,当官的,未必都是有真实能力的人。往往才华过人的,并不能得到重视。但为什么得不到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太过张扬,也很容易犯错误,也很容易让人不信任。你的才华有目共睹,但你让人不放心,不敢把重要的事情交付到你的手上。也许在你的身上,很容易出现错误和让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如果把一批人的命运交付到这样的人手上,其危险性就会加大。所以,宁愿使用平庸,却没什么危险性的人去做。也许他不会给别人带来惊喜,但最起码,这样的人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黎靖德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南怀瑾

编辑推荐

《论语的智慧(最新双色图文珍藏版)》:对于《论语的智慧(最新双色图文珍藏版)》,你可以一篇一篇地读,也可以一段一段地读。一点一滴地领会,一步一步地提高,即使同一段话在不同的时间读,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若你能读《论语》,思古圣贤安身立命之道;思《论语》,悟古明君齐家治国之策:悟《论语》。得己一生立身处世之方;然后,你自能建惊天动地之伟业。遗流芳千古之美名。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塑人生。每天读点国学,每天学点智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语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