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的哲学之思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荫榕  页数:172  字数:158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信息化的社会现实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就如何准确把握、正确评价和科学预测信息化对社会的种种影响,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全书内容共分三编:第一编:社会信息化与社会进步。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社会信息化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作用。第二编:社会信息化与人的发展。从微观层面上探讨了社会信息化对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诸方面影响。第三编:虚拟社会与虚拟实践。着重研究了社会信息化催生出的新型社会形式——虚拟社会和新型实践方式——虚拟实践。    本书可作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哲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李荫榕,1949年生于哈尔滨,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社会学学会理事。自1983年本科毕业留校以来,一直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从事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实践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科研管理》等主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转载、引用,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参与或承担了多项该方向的国家、省部级课题,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社会信息化与社会进步 信息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 信息高速公路将引起社会结构变革 信息技术革命和可持续发展 论生产方式及其在信息时代的变革 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时空变革 关于网络时代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 交往实践视阈下的多元文化共存 技术何以可能?——海德格尔论现代技术本质的形而上学基础第二编  社会信息化与人的发展 试论网络社会的实践与人的主体性 人类实践及其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实践方式变革 社会信息化对人类实践方式影响的效应分析 社会信息化对人的主体性影响的二重效应 主体能力及其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社会信息化与主体能力的“负发展” 主体价值观念与社会信息化 论信息时代的主体认识结构第三编  虚拟社会与虚拟实践 虚拟社会的建构 实践基本形式初探 虚拟实践中的信任理性 虚拟实践视野下的主体性危机 论虚拟实践方式 虚拟实践的价值分析

章节摘录

  第一编 社会信息化与社会进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交叉渗透所形成的信息网络技术获得飞速发展,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使社会日益信息化。面对社会信息化的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信息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  摘要:首先,分析了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示了社会信息化发展所呈现的主要特征;最后,对信息科学技术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效应进行了探讨。  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其他科学技术交叉渗透导致社会的信息化,由此对社会各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人类社会开始迈人信息社会。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科学技术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信息科学技术、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1.信息科学技术为社会信息化提供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形成一个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加速、信息量剧增的“信息环境”。如何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提取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开发、储存有效的信息等问题随之产生,这对发展、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提出了社会需要,智能化生产工具应运而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信息化的哲学之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