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回归与守护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山东大学  作者:于海广  页数:2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在传统的文化遗产研究中,对于自然遗产暂且不说,仅就人类文化遗产方面,人们普遍关注的是有形文化遗产,在有形文化遗产研究中,对古代的主要从遗迹、遗物着手,对近现代的则侧重于民俗文化,在具体研究时,是以物品形态、人们可以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实物为基本对象,所以称之为“有形文化遗产”。在研究有形文化遗产时,不管是遗物还是遗迹,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无形文化遗产的存在。例如,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历代乐器,其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一方面说明乐器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引导人们思考当时乐曲的存在和发展。孔子感叹听到“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是今天听不到的乐曲声和看不到的情景。又如,出土的夏商以来的青铜器,其中很多是古代的礼器,说明当时存在一定的礼仪制度,这在传世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周礼三百,仪礼三千”是周代礼制的真实写照,但仪礼活动的场面是留不下来的,这些无形的、动态的财富不能再现,成为人们虽感遗憾但又无能为力的习惯认识

书籍目录

加深对无形文化遗产的理解促进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代序言)    于海广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认识过程及研究现状    王巨山论无形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李慧竹关于无形文化遗产分类研究的辨析  高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    陈淑卿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  于海广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初探  杨海燕山东聊城地区无形文化遗产的探索与保护    陈昆麟试述菏泽地区的无形文化遗产  张启龙孙明日照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及其保护的思考    张雪晨韩国无形文化财考察纪行  李慧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研究    王巨山  张冬菜附录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附录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附录三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附录四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附录五  上海宪章:博物馆、非物质遗产与全球化附录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附录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录八  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参考文献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活态性,是指无形文化遗产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在《公约》中已经指出:“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无形文化遗产不断地创新;二是群体和团体具有的创造性使无形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正是由于无形文化遗产的不断创新,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使无形文化遗产得以发展并代代传承,也因此更具有生命力。    无形文化遗产除了具有上述基本特征外,笔者认为无形文化遗产还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可接受性、目的性和非孤立性。    可接受性是从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讲的,是指无形文化遗产能够被共同体、团体和个人所接受。无形文化遗产是由一定的共同体、团体或个人创造的,是对自然界认知的流露,是共同体、团体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和表现形式,是各种制度的社会实践,等等。这些表达和实践只有能够得到共同体内成员的认可,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文化价值上的认同,能被共同体或个人所接受,才能成为其民族文化财产。如果无形文化遗产不具有可接受性,其无形的文化创造不能得到认可,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文化价值上的认同,那么无形文化遗产从诞生之日起就会夭折,其也就不具有可传承性,也不会寻找到《公约》中描述的认同感和历史感。    目的性是从无形文化遗产的指向而言的。可以说无形文化遗产一经诞生就有很强的目的性。分析《公约》所列举的五项无形文化遗产分类,透过其现象看其指向,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或者说是功利性,有的是为了自身情感的表达,有的是为了实现功利的获取,有的是为了表达自身认知的结果(对自然的实践)。举个例子,烹饪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八大菜系各具特色,作为无形文化遗产的烹饪艺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外,烹饪艺术也在追求一种审美和精神享受,在具有食用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也是烹饪大师常讲的色、香、味俱全之所在。再如中国的国粹之一京剧,在京剧艺术中,脸谱是其表演的必需,四大脸谱个性鲜明,而且具有明确的表达象征,人们一看到脸谱就自然联想到具体的人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其配乐曲调也表现了一定的情感,节奏明显,好恶分明,除了欣赏娱乐外,还具有教化民众的作用。正是无形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指向,才使无形文化遗产能够被广泛的接受并代代传承。    P4

编辑推荐

本文集中的各篇文章均为作者的新作,前面6篇分别是作者近期的学习心得,其后3篇是结合山东地区3个地市的实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情况、大致内容的介绍和今后保护工作的分析和探讨,目的是全书能够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框架。并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近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件作为附录收入书中,使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有准确的了解和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统的回归与守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