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园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从周  页数:192  字数:37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全书谈景言情,论虚说实。诚如叶圣陶先牛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文笔清丽可诵,引人人胜。不仅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又是文学作品,別具一格。  本书以中、英两种文字同刊,并附中文毛笔精书影印,另有中国古代造园图三十二幅,相得益彰。既可使读者了解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也可供园林建筑、旅游事业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陈从周  1 陈从周  [编辑本段]个人概述  [近现代]别名梓室,原名郁文,自称梓翁(1918——2000)中国闻名的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人。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对国画和诗文亦有研究。尤其对造园具独到见解,他认为:“造园有法而无式,变化万千,新意层出,园因景胜,景因园异。”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中国民居》、《绍兴石桥》、《春苔集》、《书带集》、《帘青集》、《山湖处处》、《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说明文《说“屏”》被选入中学课本。一九七八年,曾赴美国纽约为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园林"明轩"。一九八七年,设计并主持施工上海豫园东部园林的复园工程。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陈从周先生还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画家,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岁时,在上海开办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蜚声海上画坛。随后出版《陈从周画集》,张大千慨然为之题签。中年以后,所绘兰、竹,评家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 1978年冬,他应邀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明轩”,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作为散文作家,出版过《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  陈从周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很多宝贵的东西。在这些遗著的每一页里都浸透了他的心血,浸透了他对我们华夏民族文明的热爱和真切的感情。潜心地细细阅读这些遗著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渐渐地沉醉到那些字里行间中去,尽情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浓郁与香淳,充分地领略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的景境之神韵。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说园》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从周兄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由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提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立了陈从周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纪念和弘扬陈从周先生的道德风范。  [编辑本段]生平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191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童年时期即喜欢养花种草、叠石理水和观察工匠造房起屋,并喜爱绘画,喜背古诗。  1938年,入之江大学文学系中国语文学科。诗词师承夏承焘教授。  1942年毕业后,受聘于杭州省立高级中学,市立师范学校、上海圣约翰附属高中任国文、历史教员,  1944年,与海宁蒋婷结婚,蒋婷为徐志摩姻兄妹,得悉志摩轶事,开始了对徐志摩的钻研。同时,被著名画家张大千所赏识,成为张大千之入室弟子,攻山水人物花卉。  1948年,在上海首开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的诗情画意引起画坛的瞩目。  1949年,发表处女作“徐志摩年谱”,成为当今研究徐志摩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宝贵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工作。他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晚年参加多处园林设计实践,直接参与指导了上海、浙江诸多古园的维修和设计工作。  1950年,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史,结识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教授,开始了陈从周教授的古建筑生涯。同年秋,执教于圣约翰大学建筑系,正式教授中国建筑史。  1951年,出版“陈从周画集”,兼受聘于之江大学建筑系,还兼课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课余开始了苏州古建筑、古园林以及诸多的名人故居的考察。  1952年,院系调整,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土木系合并组建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执教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并受黄作燊副主任之托筹建建筑历史教研室。  1953年,于《文物参考资料》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古建筑考察专文——吴县洞庭东山杨湾庙。  1954年,参与指导上海龙华寺塔修理工程,  1956年,代表作《苏州园林》问世。它是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在这本书里陈从周提出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论断,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诸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  1959年,参与主持上海建筑三史工作,所谓“三史”是古代史、近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年史,皆为建筑史,在上海市建委领导下,对于搜集、保存上海近代建筑史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0年代初,参与指导上海豫园、嘉定孔庙、松江余山秀道者塔的修复、设计工作。同时,由苏州到扬州,开展扬州园林的考察研究工作。在浙江古建筑考察中发现了安澜园遗址,在扬州园林考察中发现了石涛和尚叠石遗作——片石山房。协助、参与梁思成设计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陆续在《文物参考资料》、《文物》、《同济大学学报》上发表有关古建筑、古园林考察文章。  1963年,获硕士导师资格,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陈从周受到了迫害,  1971年,下放皖南干校,1972年,开始参与连云港海靖寺塔修理工程,  1974年,指导阿尔巴尼亚进修教师。考察了济南、曲阜、泰安、聊城地区的古建筑,为保存聊城明初光岳楼大木结构做出重要贡献。  1975年,在极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著述《梓室余墨》40余万字,详细记述了一生中的交往、研究、各地山川风光、民俗、民情、遗闻轶事。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陈从周绝处逢生。多年积压在心头的话,一下子爆发出来,这就是《说园》的第一篇,对古建筑、古园林的正确评价和多年破坏的无情抨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说园》五篇情真意切,融文史哲艺与园林建筑于一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纷纷出版不同版本、译本,前后有英文译本、日文译本,以及德文、法文、意文本。  1978年,将苏州园林局部模制,输出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即明轩,成为新中国以来园林文化建筑对外输出之先河。贝聿铭雅嘱他写就长卷水墨丹青《名园青霄图卷》,复请国内文化耆宿、书法名家题咏,现存纽约贝氏园,成为一件极为珍贵的书画名品。  1980年秋,首次指导日本来华研究学者关口欣也博士。为适应全国各地的旅游热,修复名胜古迹热,提出“还我自然”、“文化旅游”、“先绿后园”、“绿文化”等响亮口号,针对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倾向,提出“梓翁画图不要钱”,“一文不取,敞开供应”,学校教师应是“万卷户”等。到处演讲报告,所到之处极受领导、群众的欢迎和接待。有心人对陈从周的散文、杂谈、诗词歌赋先后编辑出版了《园林谈丛》、《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山湖处处》。1985年,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  1986年,编辑出版《绍兴石桥》,同年秋,应邀赴日参加日本建筑学会成立百年庆典。  1987年,主持上海豫园东部的复原设计,成为上海招待国宾最佳处所之一。并于同年,获日本园林学会名誉会员称号。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出版。1988年,宁波天一阁东园竣工。  1990年,香港、台湾联合出版《中国名园》,全书用诗词一般的语言描述各地园林之精华。  1991年冬,云南安宁楠园竣工。陈从周自评说“纽约的明轩,是有所新意的模仿;豫园东部是有所寓新的续笔,而安宁的楠园,则是平地起家,独自设计的,是我的园林理论的具体体现。”  1991年底,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从周的最新散文集《书边人语》。  陈从周是位才华横溢的人,具有诗人、画家的感情和气质,又有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幽默诙谐。他并不善于言辩,但他的演讲或报告,常是风趣横生,令人捧腹大笑。他很努力,勤于耕耘,每日必写必画,从不停笔。他心地极好,虽然受过许多打击、排挤的伤害,但他从来没有害人之心。他没有架子,对人对事一律平等.  先生去世后,由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提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立了陈从周教育奖励基金,每年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以纪念和弘扬陈从周先生的道德风范。  【简历】:  1918年11月27日 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38—1942年 就读于之江大学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42—1949年 任杭州、上海等处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育史、生物学教员。  1950年 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并执教于圣约翰大学。  1951年 任教于之江大学建筑系,兼任苏南工业专门学校副教授。  1952年 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筹划组建建筑历史教研室。  1955年 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教研组组长、副教授。  1978年 任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1985年 受聘为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  1989年 应聘为台湾《造园》季刊顾问,并获日本园林学会海外名誉会员称号。  主要论著:  1.《徐志摩年谱》(1949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1989.  2.《中国建筑史图集》,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3.  3.《漏窗》,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3.  4.《窗修集录》,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4.  5.《江浙砖刻选集》,北京朝华出版社,1956.  6.《苏州园林》,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56.  7.《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8.《书带集》,花城出版社,1982.  9.《扬州园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10.《说园》,同济大学教材科出版,1985.  11.《绍兴石桥》,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2.《中国名园》,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0.  13.《书边人语》,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

书籍目录

说园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说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说园》是陈从周先生谈古建筑和园林艺术的一本散文集,对此书自己仰慕已久。本书装祯精致,特别是一正、一反,正反皆可阅读这种印刷方式,耳目一新,只得购读。
  •   是3种版本的合订版,有作者毛笔写的繁体原文和简体排版印刷的中间是英文版和一些手绘园林图~~~装订的很精致的书,让我都有点舍不得翻了~~
  •   形而上的,如诗如画的阐述方式,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细节知识参杂其间,其文章自身就如一所精心雕琢的园林.有起有伏,有续有屯.
  •   此书名气恨大。在许多教课书中都引用过,缘于它确实为中国古典园林做出了一番贡献,值得一藏!!!
  •   书本包装精美,内容分为三个版本,插图亦是很精美,我很喜欢这本书!
  •   这本书资料非常全面,收藏送人都很好。喜欢
  •   书本身是很经典的,将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一一讲述,同时文笔还相当优美,甚至可以当做文学典范来读。但这个版本有点浪费了,把简体中文版、英文版、图片版、手写版印在一起,更适合收藏。向陈从周先生致敬,偶也来收藏这本书了。。
  •   翻开后才发觉原来是3个文字版本的拼合.硬质封面感觉夸张嘞不少..其实也难为出版社的.中文版就那么点字..要是出本书就觉得分量不够.不拼合其他的东西反而还觉得拿不出手..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还没有来得及看,应该也不错。送货也很快,前一天晚上买的,第二天下午3点就给送到了。
  •   是一本可以送给外国友人的书中文+外文+书法全说的是一个内容本来可以30页就说完了
  •   看的以作为个人爱好收藏。
  •   拿到书一翻,非常后悔。书看上去很美,价格也不便宜,但实质的内容实在是少的可怜,性价比太差。因为喜欢旅游,所以想通过此书,读一些园林艺术的文章。没想一本不算小的书,来回就几篇文章,也太虚肿了!不知道能退货吗?
  •   让一个非园林专业的人如临其境
  •     同济大学当年为德国人创办,以建筑专业闻名。虽说大学是以大师而闻名,但像我这样专业以外人士对同济建筑专业的大师仅听说陈从周先生一人。这些年在中国大地上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上海浦东那些标志性的高层建筑就不逊当年的万国建筑群,遗憾的是我并不知道有关建筑师大名。我只知道上海同济有个陈从周先生。屈指算来,对于建筑方面的知识真是少的可怜,对于建筑大家的大名更是孤陋寡闻,仔细回想也不会超过5人,如贝聿铭、梁思成,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算一个,当今的是吴良镛,还有一个就是陈从周了。
      还是在1984年,我偶尔在书店里发现一本散文《书带集》,封面是叶圣陶题字,由俞平伯作序,书的作者就是陈从周。那时我对散文的兴趣正浓厚,只要市面上有且自认为又不错的散文集能买的就买了。看到《书带集》我当然不犹豫,不仅是冲着叶、俞两位大家的推许,也是因为对陈从周先生已经有所耳闻。当时浙江各地正掀起旅游热,到处都在建设景区,能邀请到陈从周先生前去指导是件很值得夸耀的事。确实,有些地方在景点建设上经过陈从周先生的指点真有点石成金之效,曾亲耳闻听当地人士的赞扬之声。
        手头的《书带集》只有11万字规模,只能算是小册子了,可内容甚为丰富,谈园林建筑,谈山河游记,还谈人说事。就是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陈从周和徐志摩的关系,并从他的文章中知道了徐志摩的不少佚闻。当时徐志摩的作品正开始流行,而我对现代文学史上一些问题也有相当兴趣,陈从周的文章无疑使我了解相关情况多了一个路径。在《书带集》中,我就发现作为建筑学家的陈从周先生在文艺界的人脉有多么丰富,叶、俞二先生之外,他的学画老师是张大千,和徐志摩有关的林徽因,梁思成,还有沈从文等等。由是我对陈从周的一切便更关注起来。
        在《书带集》中,我得知《徐志摩全集》当年都打好了纸型,却一直未能出版。因为我那时也急盼徐志摩的文集,但就是没有打听到,直到199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才有《徐志摩诗全编》、《徐志摩散文全编》出版。有关徐志摩的八卦当时也很多,也很传奇,成为后人创作有关题材的主要来源,如后来拍摄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就选自其中的一段传奇。
        这些传奇甚至还留下了不少谜语让世人去猜疑去侦破。如当年凌叔华与林徽因为争夺徐志摩的日记就发生了一段公案,还把胡适都搅和在里面。事情起因是徐曾有八宝箱寄放在凌处,内有日记数本,可能怕徐日记中谈及和林、凌二女士的拍拖,两人都想把日记据为己有。在这件事上,反而陆小曼倒成了多余之人。而胡适软硬兼施拉偏架,凌委屈只好交出日记,可后来日记再未见天日。日记到底写了些什么?日记到底在何人之手?从此这些成为难解之谜,到现在还有人撰文提出各种推测。在《书带集》“记徐志摩”一文中,陈从周就提供了很多线索。他曾问过林徽因,“徽因告我她一直保存着,她死后,我问思成新夫人林洙,说是遍找无着。如果她女儿梁再冰拿去,但愿仍在人间”。
        为徐志摩撰《年谱》,是陈从周的一项亲历亲为的主要工作,也是他的主要成果之一,虽然他的专业是古建筑学家。正是那本《年谱》,如今成为研究徐志摩的最重要依据。编撰《年谱》本来不是陈从周的份内事,可是他对徐志摩的情意促使他自觉自愿地担当起这项工作,这里有亲情的关系,按他书中所说,:“志摩父申如先生,是我妻蒋定的舅舅,又是我嫂嫂徐惠君的叔叔,我是由我嫂嫂抚育成人的,因此有着双重戚谊”。但更多的是他对徐的敬佩和感情,这在文章中表现的是那么浓郁。正是他,为了让徐的画像给在国外子孙做永久纪念,他请画师胡亚光画了徐的头像,并请他的老师张大千补了衣褶加上题字,现在国外所用徐的画像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了这份情感,使陈从周成为年谱编撰的最佳人选。因此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认为他对志摩的感情超过了儿孙辈,只要陈需要徐的材料就很爽快地提供,而陆小曼对陈也非常相信,临终前把所有关徐的资料都托付给了他,徐的其他亲属也一样把有的资料无条件地给了他。陈还从徐的朋友和学生中了解徐的材料,包括赵景深,徐悲鸿,张宗祥和沈从文。陈从周先生不付所托,于1949年完成了《徐志摩年谱》,另外把陆小曼去世后交给他的资料做了妥善处理,《全集》纸版交给了北京图书馆,有的交给了浙江博物馆,从而使徐志摩的这些资料经乱世而得以保存,陈从周先生在文章中多次表达了欣慰之情。
        1986年我买了《说园》。《说园》系列是陈从周先生的代表作,部分我已在其它书中读到过,后结集成书。这是本讲园林建筑理论的书,通过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方面阐述告诉人们不少园林建筑知识。同时这也是一本艺术教科书,书中以园林建筑为例,告诉读者什么是美,怎样去欣赏美。不过,它又不同于理论著作,不同于一般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的文字非常优美,充满了文人雅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即便不是园林专业的人,阅读这样的书也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不过说实话,让我买一本读过的书完全是被这本书的装帧所吸引。在书店拿到这本书时我就爱不释手,书有普通杂志大小,软精装,封面画是清人汪荣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由俞振飞题眉。内文分中英两部分,其中中文部分用毛笔精心缮写影印,中间插图为清人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后记应该是行书影印,与正文书法不同,估计是陈从周先生亲笔。后来我买过线装本的《石头记》里面是抄本影印与此类似。《说园》可能是我从只买内容为主的书到内容和形式都讲究的转折。
        在《说园》中,陈从周先生提出了关于园林建筑理论的一些概念,如静观、动观、仰观、俯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曲直含蓄等,虽然说的都是审美方面的事,但也关乎构园的关键。正如先生所言:“能品园,方能造园,眼高手随之而高,未有不辨乎味能著食谱者”。这让我想起严济慈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青年就应该“好高骛远”,没有对高的理解和境界,怎能做出冲高的努力。话说回来,书中一些专有概念中有几个字对我很有触动。
        如“叠”字,在《说园》中多次提到,过去我对“叠”于山的意义并不是很明了,印象无非是重重叠叠这么一种意象。看了《说园》后,我对“叠”字有了一定了感觉,我感到叠不仅是个构园假山的技法,其实也是欣赏园中假山的关键字眼,记得有对名联的上联就是这么比拟的:“书似青山常乱叠”。陈从周先生对“叠”字在构园中有很高的要求:“叠石重拙难”,他还具体提出:“叠黄石山能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叠湖石山能达到宛转多姿,少做作,此难能者”。
        又比如“曲”字,陈从周先生也非常讲究。他认为“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我过去受龚自珍《病梅馆记》影响,对“曲”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可是具体到园林,“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在有度”。联想起现在搞水利建设,把过去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河道都截弯取直,好像更有条理,更为壮观。可是这种一统的审美观造成了自然的极大破坏,如近年洪水要么不发一发则不可收,一泄千里,造成的破坏远远超过没有治理之前。
        陈从周先生自号“梓翁”,其书斋为“梓室”,可是因为我读书一贯不求甚解,看到后从来没有细想,以为所谓“梓”总与园林建筑有关系吧。后来读《梓翁说园》一书的前言后方明白其中的道理。原来,在我等外人看来作为建筑大师的[陈从周先生,在其任职的同济大学内却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说他不是所谓“科班”出身,比如认为他设计园林拿不出像样的设计图,是到现场指点,等等,因此称他为“匠理”工程师(工匠)。而陈从周先生听后并不介意,索性自称为“梓人”,这是取自《周礼.考工记》的词语,“梓人”意即木匠,“梓室”就是匠人所居也。
        和梁思成专业科班出身不同,陈从周先生是中文系毕业,又师从张大千学画,并有不俗的业绩。他是从美术切入到园林及古建筑专业上去的,在这过程中,他从《木经》到宋代的《营造法式》再到载有梁思成等文章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这么一路自修下来,并问学前辈建筑学家如陈植、朱启钤、刘敦桢及梁思成等先生,拜他们为师,如此成就了陈从周在园林和古建筑方面的名望,他不仅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而且成为了大家。其实在陈从周先生这样的年代,像他那样非本专业出身而后跨界成为大家的人很多,比如在人文学界就有鲁迅、郭沫若、陈梦家、闻一多等。更何况园林和古建筑专业本来就和文史和美术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陈从周先生成为这方面的大家也有水到渠成的因素。
        与同济园内那些不同看法不一样的是社会上对陈从周先生的认可,他在园林和古建筑方面的多种著作都成为治园林与古建筑者的必读书或重要的参考书。贝聿铬聘他为贝聿铬建筑事务所顾问,日本科学院聘他为外籍院士,海外学术界称其为中国园林之祖。这里涉及的就是一个民族特色的问题,若用套话演绎,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如何能做到很民族的特色?怎样去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不是现代所谓科班教育所能做到。
        园林和古建筑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如果没有一定传统文化的浸染,是无法在园林和古建筑专业中脱颖而出的,但若仅有一定传统文化的修养,而不能化到所从事的专业里,也是不能出奇制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陈从周先生不仅不是匠,是家,而且是大家。读陈先生的几种著作,让我感到一通百通的感觉,里面有史有诗有画还有他的专业,而这一切都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他谈诗文,其中却有不少诗情画意,他谈山水画的审美理论,从中可以悟出他在园林古建筑方面的造诣,而他谈园林的布景造化,也能让人感受到仿佛跟他在一起欣赏一幅山水画。这种意象纷呈的感觉让人如行山阴道上,在摇曳多姿中享受着一种天然浑成的审美愉悦。
        同济园那些对陈从周先生的说三道四让我想的很多,在此次写作中我一直在自问:什么是匠?什么是家?我感到,能把各种知识融为一体的是家,而只能依葫芦画瓢的是匠。而这么多年来,我们一边打破原有的文化传统,一边是却食洋不化,或全盘西化或西装马褂混搭。正因为如此,所谓创新所谓原创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流行的都是那些贴牌的模仿的山寨版。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我想同济园内很多只能是器,像陈从周先生这样得道者只能是少数或是个别。
        对传统山水园林有着浓郁兴趣的钱学森,最推崇的就是陈从周写的一手好诗。研究园林和古建筑,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是成不了才的,陈从周由文史到国画,再到古建筑园林,恰是一条必须的“科班”之路。正像有人说的,路径决定了境界。如果没有文史的积淀,没有艺术的熏陶,陈从周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成就。这也是他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建造中国式园林“明轩”引起世人瞩目,成为经典的最好注解。据说,陈从周先生晚年醉心昆剧,一天不听昆曲便饭食不香,他还写过《园林美与昆曲美》等多篇谈戏说曲的文章。这是他浸染传统文化最好例子。如今昆曲和园林的结合范例已经耳濡目染,并不以为罕。
        说到陈从周的传统文化修养,我从他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书《梓室余墨》中略见一斑。这本书中所收随笔近500篇,内容虽以他的专业古建筑、园林为主,却涉及书画、古迹、文物、民俗、人物等领域,就像一本小型的百科全书,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作者的文字和学术方面的功力,也让人感到作者的知识之丰富,如此的知识储备足以让陈从周先生在专业上取得别人难以取得的成就。正如张舜徽给刘梦溪信中所谈到的:“如欲权衡人才之轻重,盖有专家与通人之别。专家路窄,通人路宽;专家但精一艺,通人则能开廓风气,影响于当时及后世者,则以通人为大。”陈从周先生正是这样一位通人。
        读陈从周先生的书让我想到了徐志摩、沈从文,想到了叶圣陶、俞平伯,想到了合肥四姐妹,想到了王世襄,那些走向新世界的传统文人们……
      
  •     昨天看了三本书,一本是讲园林的,叫《说园》,
      一本是几米的绘本,叫《星空》,
      还有一本科幻小说,叫《贵族们的游戏》。
      三本书都不错。
      
      《说园》是老先生写的,文笔很好,字字珠玑,
      我看了一篇半,已经觉得饱和,就是海绵吸收饱和的意思。
      有几个地方我印象很深,我感觉园林其实和电影有共通的地方。
      首先,园林是构园,讲究一个构字,很重构图。
      其次,原来,园林还讲究视角。
      廊檐,树梢,都是“引”游客仰视,往上看。
      再次,园林讲究一个层次。
      构图,视角,层次,都是电影的概念。
      第四,园林重以少胜多,大而不空。如果大,就要园中有园,湖中有湖。
      这让我想起剧作,如果写很长篇幅的故事,一定要大故事中套小故事,方能好看而不乱。
      最后,讲到色彩。这一点我最有感触,读了好几遍。
      老先生说,白本无色,但最能生色,水本无色,而色最丰。
      要在无色中求色,而不是色中求色,
      就像,动中求动难,静中求动易。
      这让我感慨异常。
      
      前天我们几个朋友一起看娱乐片,就想找乐,看了《熊猫大侠》,开始有三两笑声,
      之后看了《非常主播》,笑成一片。
      在我看来,现在的国产一窝蜂喜剧,就是在做“色中求色”“动中求动”的事。
      在众多喜剧人物中出喜剧,在大量行动中写行动,反而做不好。
      反而不如这部韩国喜剧,三两人物,一个故事,静静的,没有大行动,
      以少胜多,做得从容精致,游刃有余。
      
      看了《说园》,我很想把书中写的那些著名园林都好好的走一遍。
      
  •   从周先生是大家,说园大学时翻过几页,前不久买来又看,倒不是学习其中园林艺术,而是醉心于文辞之典雅,比之很多大作家亦不逊色啊。
  •   书评写得用心仔细 很打动人 最近正好对此有兴趣 谢谢你的书评
  •   真心写的很好,作为同济人,我对陈从周先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谢谢你的文章!
  •   唔,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
  •   江南的名园多巧思多精致.. 不过还是太小气了..
  •   什么叫小气,什么叫大气?
  •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   尺度小.. 意境不宏大..
  •   2010-01-07 17:34:48 青语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何遽不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