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骏,张松,编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历史保护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城市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倍受瞩目。“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课程作为城市规划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外城市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欧美等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保护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历史街区调查研究与整治技术,文化景观保护与旅游观光开发,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和发展趋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历史演进、保护规划的编制、遗产管理与开发利用等内容。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一)写在前面(二)制度·理论·方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行政制度分析  众里寻“她”千百度——我们的“历史遗产观”  关注今朝吾之所有——归档可能成为历史遗产的现存环境  百姓声音——浅论我国历史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反对“本本主义”提高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程度  留住故乡——基于江西陆村实践调查的思考  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两种保护策略的比较  我国文化生态学相关研究综述争鸣·讨论·探索  从长江到雅鲁藏布江——我国遗产保护之弊端剖析  危险的权力  浅析中国名城保护中的若干问题  留住真实的北京——有感于南池子改建工程  制度之前的反思——对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历史保护为了谁?——从上海市提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想开去  喜欢上海的理由?——我看上海提出最严格的保护制度的建设目标  保护:为历史,为大众——对桂林“宋城”景区的一点看法比较·借鉴·吸收  三城记——南京、苏州、上海的历史保护比较  苏州与成都名城保护工作的比较  市民关怀的缺失——北京与京都历史保护的比较  古建筑的拆与建——由“式年迁宫”和“复建永定门”所想到的  城市保护中公众意识的觉醒——以香港和上海两地民众的保护行为为例  鱼与熊掌可否兼得?——韩国河回村和我国宏村的保护与开发探讨  水网城市——论威尼斯的水景观特色  全球化背景下的印度文化遗产保护浅谈城市特色·景观·风貌  留住城市的记忆——历史遗产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分析  虚构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浅析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特色创造的关系  残缺的历史风貌流失的场所精神  历史遗存的景观再生  历史的第四维度——浅论城市景观的和谐再生  拾取的与遗忘的——浅谈城市特色建设中的历史保护问题  留不下的宽窄巷子——有关城市特色保护的思考  楚风汉韵兼收并蓄——浅议武汉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历史街区保护整治  对普通旧城区在历史保护中之地位的思考  什刹海因“野趣”而精彩  城市精神与街区保护  厦门鼓浪屿的保护状况与问题剖析  谁动了我的泉城路?——评济南历史街区改造工程  关于天水古民居现状与保护问题的思考产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印迹·记忆·共鸣——对产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认识  产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方式——以韩国首尔仙游岛为例  产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以上海莫干山路50号为例  苏州河上看LOFT——关于产业遗产保护模式的点滴思考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保护而非保留——论述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要驱壳,更要灵魂——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  千年古井可否打出千年的水?——古镇旅游开发中“生活”与“文化”的保护问题  留不住的昨天回不去的今天——有关“边城”旅游性破坏的断想  江南古镇未来发展的几点假设——旅游开发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  为周庄鸣不平——对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思考  不要“逼良为娼”上海城市遗产保护  大都市上海城市设计中的保护观  守住最后的“滩”地——对上海城市遗产保护的认识  上海城市遗产保护实践的创新  从“外滩源保护规划”谈历史地段复兴  历史保护重现还是延续?——对上海提蓝桥地区修缮工程的看法  谈上海旧里生活形态的保护  上海工人新村的保护价值  乡村聚落现存问题及发展思考——以上海青浦区为例  城市保护的历史钩沉——50年代上海历史保护的史料整理调查与记录   葡萄酒与夜光杯——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特色商业调查  苏州河外滩源地区历史保护调研  失落的小维也纳——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调查报告  记忆缝合——上海提篮桥历史地段调研报告  核·合·和——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调查报告  城市再生中的景观环境和历史风貌——上海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区调查报告  从狄思威路到溧阳路——溧阳路、海伦路历史街区调查报告  上海石库门建筑群保护可能性初探——建国西路建业里的保护设想  上海静安区泰兴住宅区调查报告  寻踪——上海华山路大胜胡同地段现状调研及保护建议  老厂房,新故事——杨树浦路产业遗产调查报告  危机·生机?——第五毛纺织厂(老怡和纱厂)近代工业地段调研报告  上海青浦区传统民居调查报告  正在消失的村落——青浦中心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保护现状调研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古镇历史调研报告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行政制度分析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严格讲,还不能称其为“制度”。因为,任何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制度”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看上去谁都在管,实际上谁都不管。这种行政制度上的混乱,从根本上阻碍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活动的进行。  从现阶段的实际操作来看,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央由建设部和文物局负责,在地方则由很多部门同时负责,实际上,在地方还有种较为先进的管理体系,就是设立专门的名城保护机构。,而这类保护机构根据其职能范围有可划分为“主管部门”和“协助部门”两种。  从中央来看,一件工作由两个部门合作并不稀奇,然而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因为名城保护工作在中国还是一项刚起步的工作,在这样一种没有监督和工作校核的体系下,一项以社会公益性为主的政府工作被搁置就不奇怪。就如2000年炒得火热的历史文化名城立法问题:1997年,建设部与文物局历时3年多,起草了一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交建设部。建设部认为很难操作,至今仍无结果。原来建设部把任务交给城市规划司,而规划司的业务力量比较弱,因此就耽搁下来了。  早在1982年,当时的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文物事业管理局、城市建设总局联合向国务院提交《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然而,历经10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仍止步不前,立法、监督体制无从提起。文物局的专家反复强调“我们现在参与得不太多”,建设部专家则解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完全归结为没有《条例》”。那么,历史文化名城的立法工作到底由谁来做呢?  名城保护工作缺少监督机制。以前规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应共同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监督及指导工作,新的国务院职能分工后,对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部比国家文物局多了一项“监督管理”职责,负有实际管理职责,国家文物局只参加名城规划、参与每年名城重点项目补充方案的审议。从学科分类的角度说,建设部主管名城在情理之中,但在法律不完善的条件下,结果非常消极。一项工作的实施与监督检查由一个部门在没有任何依据(法律)的前提下“自说自话”地完成,怎么才能保证质量呢?而且,我国针对名城保护的民间组织几乎没有,因此,也根本没有来自于政府外的监督力量。  从地方上看,针对名城保护问题的行政体制问题就更复杂了。一方面,一些城市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有的甚至已经超出中央体制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只是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的头衔,根本没有相应的行政机构就保护问题实施具体的操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值得收藏,好书
  •   这本书主要是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教师将学生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调查进行挑选汇总,作为学生阅读感觉很亲切和受到启发,从而集思广益。
  •   内容比较丰富!!
  •   很多小文章,很有意思,大家很有思想,调查也很细致。
  •   内容比较充实,有逻辑性,但个人觉得缺少具体的改造方法及思考,一本不错的书
  •   这是一本学生论文汇编,被外表迷惑了。不过看来看去,有些观点还是因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尽管论证可能不充分,论据可能不完整,但并不妨碍新思维、新论点的产生,有空翻翻也还是好的。
  •   完全一本学生作业集,完全没有系统的说明任何问题,更适用于于讨论会,而不是出书,出书也可以,但请不要把标题写得那么大,这样感觉很不真实。没有系统的探讨,没有系统的思考,凌乱的分散的,跳跃的,这些作业里的观点也是很常见的。当然也不是说作业不能出书,但出书就实实在在的写是学生作业,不要搞个这么大的标题。总之感觉挺上当的,挺失望的,开来所谓的学术精英也得搞这一套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