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

出版时间:1999-08  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本书编委会  页数:4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百年之交、千年之交之际,知识经济初露端倪。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这一历史重任。文化素质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本卷重点组织了一批有关知识经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演讲稿,作为本卷的核心内容。    本卷共收录39篇演讲稿,按内容分为:创新与大学、素质与人才、科学与哲学、中国与世界、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等六个部分。    演讲者当中,有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路甬祥、杨叔子、赵忠贤、柯俊、赵梓森、张勇传、吴小如、张岂之、高清海、蓝翎、顾明远、冯天瑜等。

书籍目录

代序  从“三注”到“三提高”——关于高校人才培养中教育思想观念的探讨创新与大学  路甬祥: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大学教育改革  赵忠贤:关于“创新”的几点看法  柯俊:学习Graduation Commencement——21世纪学会如何学习……素质与人才  周远清: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杨叔子:理想崇高 志于成人  张岂之: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与哲学  杨振宁:美与物理学  李政道:科学和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  张信刚:从活字版到万维网  ……中国与世界  王辑思:文明的冲突  沈致隆:美国各界在中美关系上两种不同观点的对立与斗争  赵林:文化保守主义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  ……文学与艺术  吴小如:《西洲曲》与《木兰诗》解析  孙道临: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体会  蓝翎:关于文艺欣赏  ……经济与社会  张光平:东亚重构和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李义平:中国经济改革的热点、难点和盲点  田森: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后记

章节摘录

  (2)高等教育面临着社会变革的挑战。首先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冷战已经结束,但竞争越来越激烈。科学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也引起了社会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却有下降的趋势。吸毒者的增加,犯罪率的增加以及其他伦理问题日益困扰着教育工作者。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我国,社会正面.临着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同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以上这些变革都要求高等教育作出相应的回答,作出必要的改革。  (3)对于我国来讲,当前还面临着两种文化冲突的挑战。一种文化冲突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的部分能够激发人们奋发图强,促进现代化的建设,但糟粕的部分则可能阻碍现代化的进程。例如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本位观念、学历主义等,都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展。  另一种文化冲突是中西文化的冲突。我国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西方文化有些是先进的,例如他们开放的思想、务实的精神、民主的传统,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吸收和融化。但是也有一些腐朽的,或者有些在西方是可行的,但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则要加以分析和摒弃。如何对待西方的文明,这是我国高等学校应该回答的问题。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对于文化一一不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还是外来文化的传统一一都有一个选择、改造的功能。教育不是被动地传播文化,而是要选择其中优秀的部分,并且结合国情和时代的要求,加以改造,创造出符合本民族要求的和符合现时代要求的新文化。高等学校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选择和改造,需要在办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多方面加以考虑。  二、面临挑战的对策  面临着如此众多的挑战,各国都在研究对策。80年代以来,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层出不穷,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例如:  1983年美国高质量研究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境危险,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告全国人民书;  1984年美国高质量研究委员会提出《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的报告;  1988年美国教育部长贝纳特发表了《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报告》;  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等等。  英国政府于1985年3月向议会提出《把学校办得更好》的白皮书;同年5月又向议会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的绿皮书;  1987年英国提出《迎接挑战的高等教育》白皮书;  1988年英国通过了《教育改革法》,对高等教育作了较大改革;  1991年5月英国又提出《高等教育的框架》的白皮书。  日本自1984年开始成立首相府临时教育审议会研究日本第  三次教育改革。三年中先后提出四次咨询报告,阐述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原则。  其他国家也都纷纷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案。  关于如何改革高等教育,《欧洲大学宪章》可以代表一大批大学校长的心声。1988年9月中旬,在意大利波隆尼亚大学创建900周年的庆典时,欧洲22个国家的300多所高等学校的校长、著名教授和学者聚集一堂,发表了一份{欧洲大学宪章}的宣言。其中提出:欧洲大学在继承其科研、职业教育、德育和智育这三项传统任务的同时,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情况,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与会者提出,持续不断、飞速发展的科技革命是当今世界发生的与大学密切相关的最重要的变化.科技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即使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的经验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不适用了,所学专业知识往往尚未完全付诸实践便老化了。与会者普遍认为,大学既要适应社会劳动市场的需要,但又不能完全跟着劳动市场转。大学首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职业教育与基础研究的关系。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使学业具有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终生不断接受教育的能力。强国要加强理论研究,这种基础研究过去和将来都是科学进步的根本.在职业教育方面,强调要培养具有尽可能全面知识的人才。大学生应打破学科界限,实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当使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认为人文科学对工业社会无用的观点是片面的”。要提倡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等等②。  三、国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向  高等教育的改革虽然因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和各自大学教育传统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处于同一个时代,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因而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英国政府1987年的高等教育白皮书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有效地为经济服务,必须与工商界保持更紧密的联系,以促进企业发展”。  法国1989年的《高等教育法》强调大学既是发明创造的基地,又是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要重视把科研转变为生产力,政府鼓励大学面向社会,通过提供科技咨询、签订科研合同、承担在职技术培训等方式,灵活而及时地满足工业界的需要。  美国高等学校一向有为社会服务的传统,战后受到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冲击,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科研的投入,但工业界与大学的联系反而少了。80年代发现,工业界许多技术被日本和德国超过了。政府、工业界和大学经过反思,得到共识:应该加强校企合作。1986年春,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要“重建伙伴关系”,提出美国社会的兴旺与大学的兴旺紧密相关,要重新思考重建大学与工业界的相互关系。必须采取广泛的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把重点放在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上,并以此促进高校与工业界的合作。在这个思想推动下,国家基金会在大学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ERC)。  英国于80年代建立了有大学参加的七个地区的技术中心,以加速技术成果向工业企业转移。  德国自80年代以来也大量建设“工学交流中心”,加速促进高校与企业在人员、设备、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促进知识向工业企业转移,政府还大力鼓励高等学校接受企业界委托的科研任务。  (2)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是专家最关注的问题,许多专家认为,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98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曾经提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必须有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③。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  从“三注”到“三提高”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中  教育思想观念的探讨  教育部副部长 周远清  1994年,针对当时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我们提出“三注”,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个性发展。没有个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创造性,但更重要的是加强素质教育。过去我们讲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五六十年代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我认为,光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也就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应该就是“素质”,其根本就是做人。一个知识丰富、能力很强的人,不一定就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所以培养人才,一要传授知识,二要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素质  这里所讲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作为基础的文化素质作用于人的一生,或者说作用于人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因而我们认为大学要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当然,我们强调加强素质教育,并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大学教育不能仅仅简单概括为素质教育,大学教育应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结合起来,应将三者融为一体。这些观点的提出,得到高等教育界有关专家和学者的赞同。所以当我们提出在高校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时,得到许多高等学校的积极响应。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52所高等学校进行了近三年 的试点。应该承认,每一年的工作都有新进展。通过试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已得到高等学校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 已经深入人心。  近三年试点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使得人们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上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文化素质教育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  育更集中地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等等。  实践证明,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弥补了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尤其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试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教育部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展,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确定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立若干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  然而,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我认为,当前特别应着眼于“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  ……

编辑推荐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对于当前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很有帮助。因为它体现了众多学科相互渗透、整合的新趋向,也提供了许多颇为珍惜的新思想、新信息。由于主讲人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儒雅渊博的老年学者,又有思想敏锐、勇于革新的中青年俊才,各抒己见,精华纷呈,为营造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  ——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 章开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几乎全是著名高校的教授、院长、校长,院士、各领域专家、著名学者,还有诺奖获得者,亦不乏大师级人物的讲演稿,本卷共39篇。虽然不能现场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能得此书细细品味,以慰内心遗憾。细读了几篇颇受教矣,完全称得上‘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精品’,非常适合在校大学生和即将跨入大学的学子们细细阅读。但字太小了,纸张太薄,要透字阅读时感觉不舒服。该启示录共六卷,但1、5、6卷缺货没有买到,不知道1、5、6卷何时有货?
  •   大二淘旧书时发现的,当时买了第一、二卷,看了下目录,便觉是本好书。随后到当当把其余的基本也都买了。好书呀,大学生必读。(*^__^*) 嘻嘻……
  •   对某些篇章再读新的感悟
  •   这整套书都很好看,名家大师,很受益
  •   前几年讲座系列书籍风行,但大多都是毫无价值的堆砌,这套书是最早的讲座书,也是最经典的几种之一,被教育部列为推荐书籍,价格也很亲民,非常值得购买和细细研读
  •   我是看了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的第六卷,于是决心都买来看看的,还很不错。推荐看看
  •   这部书很值得大学生读,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能教会你很多东西;这些大师们交给你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你同时能体会到这些大师们独具一格的思维,确实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好书!
  •   开卷有益,适合慢慢精读,默默看心有灵犀时拈花一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