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史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辽宁大学出版社  作者:焦润明  页数:588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文化史》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范围及其线索、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变迁、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近代伦理道德领域的变迁、近代新史学的提倡、近代教育及文化传播业的确立、近代社会的移风易俗、20世纪初年的社会文化等内容。中国近代文化史是研究中国自近代以来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专门史。主要探讨1840年以来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基本情况,包括各阶级各阶层的文化主张、传统文化转型过程中在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演进状况、新文化所表现出的进步趋向及与近代社会演进的互动关系等等。

书籍目录

导论:中国近代文化的流变一、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范围及其线索二、关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之一般规律三、中国近代文化的价值取向及精神特质四、以世界近代时空为背景的构思原则第一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第一节 列强侵凌与中华民族危机一、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二、传统社会的解体与新政治经济力量的兴起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第二节 对社会“变局”的文化应对一、复兴儒学的努力二、体制内的文化选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三节 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一、近代文化转型的态势二、近代社会变迁的征兆第二章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第一节 西方文化在华传播一、西学东渐的基本脉络二、西方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三、西方文化传播的影响第二节 借道日本吸收西学一、师法日本变法维新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留日热潮三、日籍西学盛传中国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外传一、汉籍的西传与欧美中国学的兴起二、中国史地著作及汉译西籍对近代日本的影响三、中国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第三章 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第一节 “夷夏大防”与“师夷长技”之争一、两种不同的文化观之争二、“师夷”与“拒夷”之争第二节 新学与旧学之争一、维新派的“新学”及其文化观二、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三、民主平等与纲常名教等级特权之争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论争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化选择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文化论争三、辛亥前后“醉心欧化”的动向四、“国粹”派与“欧化”派的论争第四节 晚清文化论争透视第四章 近代伦理道德领域的变迁第一节 困境中的传统道德一、封建旧道德的沦落二、士大夫对传统道德的反思三、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对传统道德的冲击四、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冲击与影响第二节 近代新道德的提倡一、资产阶级新道德观的提倡二、晚清社会道德的新变化第三节 妇女解放的新进展一、近代前夜妇女解放思想的萌动二、太平天国的妇女解放措施三、戊戌维新时期的妇女解放四、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第五章 近代新史学的提倡第一节 传统史学的成就一、经世思潮影响下传统史学的发展二、晚清时期的官修史书第二节 “史界革命”一、标揭“史界革命”的旗帜二、“史界革命”的内容及其对旧史学的批判三、近代新史学的成就第三节 近代考古学的形成一、甲骨文的发现二、新研究领域的开拓第六章 近代教育及文化传播业的确立第一节 近代教育的确立一、近代教育观念的演进二、洋务教育:中国官办近代教育的萌生三、清末民初留学教育的发展四、近代新学制的最终确立第二节 近代文化传播业的确立一、近代化报刊的出现二、近代出版机构的创办三、近代图书馆的开办第七章 近代语言及文学艺术的变革第一节 近代语言文字的变化一、近代语法著作的出现二、近代新语汇的大量涌现三、汉语拼音化运动四、白话文的提倡第二节 文学艺术的流变一、“诗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小说界革命”与近代小说的崛起三、戏剧改良运动第八章 近代社会的移风易俗第一节 生活习俗的变迁一、剪辫与放足二、服装的变迁三、饮食文化的变迁四、居住的变迁五、交通工具的变革六、器用的更新第二节 礼俗与时令、风尚的变迁一、礼俗的变迁二、年节时令习俗的变迁三、社会风尚的变迁第九章 20世纪初年的社会文化第一节 文化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一、思想观念层面的多元化趋势二、社会生活层面的多元化趋势三、20世纪初年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成因第二节 文化产业勃兴与社会进步一、近代文化产业的勃兴二、文化产业与近代社会进步第三节 20世纪初年文化论争评析一、20世纪初年的文化论争二、历次文化论争评析第四节 市民社会的崛起与文化选择一、国门洞开与近代城市的兴起二、城市的扩大与市民社会的形成三、市民与市民文化的基本内涵四、近代市民的文化选择中国近代文化史大事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近代文化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