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力再生产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辽宁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由歆  页数:20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50至70年代《红岩》因符合主流话语方式,成为可以合法存在的文本代表。它出版后即被改编成话剧、地方戏、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是继60年代又一个《红岩》改编热潮期,电影、电视剧、歌剧、电子游戏、大型主题巡展纷纷亮相。它的改编勾勒出从十七年文艺的“英雄崇拜”到新世纪的“消费革命”的脉络,呈现出中国“政治/文学一体化”到多元文化格局的变迁。因为每次改编都是对原文本的重新解读和话语再生产,包含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改编主体的各自“前理解”视阈,《红岩》及其改编文本隐含的文化意义超越了审美意义,它提供了历史、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对话平台。本文以《红岩》及其改编文本为研究对象,围绕十七年文化机制的特征,把作品放入整个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史中加以审视,通过多种意识形态话语在文本中产生的摩擦和张力,挖掘十七年“经典”革命小说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陈由歆,祖籍山东省莱州市,曾就读于沈阳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从事教学工作近15年来,发表《曹禺戏剧中悲剧意识的建构》、《革命话语和爱情话语的龃龉》等专业相关论文十余篇。目前主持和参与的国家及省级社科类项目共4项,参编教材两项。

书籍目录

序:经典的“重述”(代前言)前言第一章 《红岩》成书与传播第一节 从个人追思到公共记忆一、作家身份角色与创作动机二、文体变化和个人记忆的流失第二节 历史的“真”与接受的“信”第三节 媒介催发的60年代“《红岩》热”一、媒介对《红岩》生产和传播的影响二、读者的意识形态化功利阅读和接受第二章 《红岩》的曲艺改编第一节 “旧瓶装新酒”一、曲艺的“新旧”之争二、主流意识形态“收编”曲艺的原因三、新曲本传播情况第二节 “教科书”与“故事”的矛盾一、“范式”外的曲艺文本二、《红岩》曲艺文本中大众话语成分三、选择性叙事策略对革命话语的回避第三节 十七年通俗文艺的式微一、被新酒改造的“旧瓶”二、被文学史有意忽略的“通俗曲艺文本”第三章 歌剧《江姐》第一节 从民间到民族一、民族新歌剧产生的背景二、民间话语为主导的早期歌剧创作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为主导的歌剧创作四、歌剧《江姐》创作第二节 语境变化与《江姐》剧本修改第三节 现代意识改写的“复仇”一、个人复仇方式的转型二、红色理性与暴力美学第四章 《红岩》的电影改编第一节 意识形态化的当代电影生产一、电影和戏剧及文学之间的渊源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机器的电影编码特征三、十七年时期电影与小说的双向选择四、十七年革命历史电影改编的主题范式第二节 英雄赞歌中的独特声部一、来自不同文艺背景的电影改编主体二、退出银幕的知识分子形象三、凡人之美表现英雄第三节 冲出藩篱的尝试一、“先锋电影”在中国产生的背景二、崭新的镜头隐喻方式三、先锋派电影艺术者的转型四、新的革命历史影片叙事方式第五章 多元化语境下《红岩》的改编第一节 崇拜情结和文化消费一、《红岩》回归二、“怀旧”和“揭秘”的阅读旨趣三、《红岩》专题片代表的电视媒体特征四、大众话语权力对“经典”意义的消解第二节 “主旋律”和其他类型《红岩》电视剧一、文化合力下的《红岩》电视剧类型二、《红岩》电视剧的创新之处第三节 《红岩》舞台剧的改编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红岩》舞台剧二、新世纪《红岩》改编剧目的成败结 语参考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话语权力再生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