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晓玲  页数:306  字数:455000  

前言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已经跨入了21世纪的门槛。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正经历着一场缓慢而深刻的革命,我们正在对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作历史性的反思与变革的尝试。  20世纪最后的几年里,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是影响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件大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普通中专教育、普通高专教育全面转轨,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导的各种形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发展到与普通高等教育等量齐观的地步,其来势之迅猛,发人深思。  无论是正在缓慢变革着的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迅速推进着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同样的严肃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是为教育发展自身,还是为包括教育在内的大千社会?答案肯定而且唯一,那就是教育也置身其中的现实社会。  由此又引发出高等教育的目的问题。既然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它就必须按照不同领域的社会需要来完成自己的教育过程。换言之,教育资源必须按照社会划分的各个专业(行业)领域(岗位群)的需要实施配置,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明乎其理而疏于力行的学以致用问题,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未能给予足够关注的教育目的问题。  如所周知,整个社会由其发展所需要的不同部门构成,包括公共管理部门如国家机构、基础建设部门如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种实业部门如工业部门、商业部门,等等。每一个部门又可作更为具体的划分,直至同它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相对应。教育如果不能按照实际需要完成各种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分工所赋予它的使命,而教育作为社会分工的一种独立存在就应受到质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可以断言,按照社会的各种不同需要培养各种直接有用人才,是教育体制变革的终极目的。

内容概要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将逐渐成为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市场。而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地位。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加快了调整发展战略的步伐。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金融工作者,学习最新金融一知识和商业银行理论知识,是他们现除段的首要任务。编者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以帮助学生学习、熟悉商业银行理论知识,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技能以及各类业务的办理过程,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采同类教材之长,借鉴、吸收了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了商业银行的各种理论知识及操作实务。  本教材主要特点如下: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教材既阐述了商业银行的基本理论知识,又介绍了银行从业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各类业务的办理过程,且许多实务性的资料采自商业银行的培训过程,应用性强。  2.内容全面,知识新颖。本教材基本囊括了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业务,且详细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新开展的各项业务。  3.图表实例,简洁直观。本教材以大量流程图介绍业务过程,避免了大篇幅的文字介绍,便于学生直观阅读和学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商业银行导论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于发展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业务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及功能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及测定方法 第三节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筹集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 复习思考题第三章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 第一节 商业银行存款负债业务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操作实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借入负债业务 复习思考题第四章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第一节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业务 第二节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 复习思考题第五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主要中间业务的内容及操作实务 复习思考题第六章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 第一节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国际负债业务和国际资产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外汇交易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 复习思考题第七章 电子银行  第一节 电子银行概述 第二节 电话银行  第三节 网上银行 复习思考题第八章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 第一节 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防范 第三节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复习思考题第九章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与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 第二节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 第三节 商业银行财务报告 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这一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受到重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起着支配和指导性作用。但是,由于这一理论形成于银行经营的初期,随着商品经济和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固守这种带有自偿特征的放款理论,在限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发展;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使长期负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忽视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且该理论使银行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周期,银行的经营同样存在风险。  2.资产转移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资产多样化,流动性增强,银行对流动性有了新的认识,资产转移理论应运而生。资产转移理论也称为可转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其基本观点为: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以下条件:信誉高,如国债或政府担保债券以及大公司发行的债券;期限短,流通能力强;易于出售。  根据该理论,银行持有政府的公债,正是最容易出售并转换为现金的盈利资产。正因为如此,这一理论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精神支柱,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银行有价证券的持有量超过贷款,同时带动了证券业的发展。但该理论也有致命的弱点,主要表现在:证券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当银根紧缩时,资金短缺,证券市场供大于求,银行难以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出售证券,当经济危机发生使证券价格下跌时,银行大量抛售证券,却很少有人购买甚至不购买,这与银行投资证券以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初衷相矛盾。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是一种关于商业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理论,最早由美国的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设备和生产资料急需更新改造,中期贷款的需求迅猛增加,贷款投向由商业转向工业,预期收入理论随之产生。其基本思想是: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无论是短期商业贷款还是可转让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如果某项贷款的未来收入有保证,即使期限长,也可以保证其流动性;反之,即使期限短,也可能出现到期无法偿还的情况。  预期收入理论为银行进一步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和丰富资产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的理论依据。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而预期收入状况由银行自己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在贷款期限较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并不一定具有偿还能力。  以上三种理论各有侧重,但都是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商业贷款理论强调贷款的用途;资产转移理论强调资产的期限和变现性;预期收入理论强调银行资产投向的选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职高专)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