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到场所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睿煊,李香会,张盼 编著  页数:2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建筑师齐康认为住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功能:生活的组织功能、交往及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功能、休憩和工作平衡的功能以及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功能。在这四方面功能中,前三项都与住区户外环境和户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户外环境中的绿化、道路、广场等公共或半公共场所的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比例、关系等都会影响这些功能的实现以及最终的效果。  如何使住区户外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满足这些功能,实践证明并非易事,甚至比其他类型的园林景观项目更难做好。美国园林景观设计师盖瑞特·埃克博1910-2000)在1969年出版的《我们看到的景观》一书中写道:“对于各行的设计师来说,居住设计是最为复杂,最为专业化,最重要,也是责任最大和最容易遭到失败的领域。”纵观20世纪的园林景观作品,相对城市公共项目来说,住区园林景观类鲜有优秀的作品,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人开始认识到一直追求的现代城市和现代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感到科学、技术和工业正在将人与人、人与环境逐渐剥离开来,并减弱了它们之间相互的依赖关系,致使人们对生活的城市和环境失去信赖、安全和归属感,于是开始对关注物质的城市生活和环境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  法国空间理论学者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认为与资本主义同步的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都市空间的生产,工业化将空间变成了生产和再生产的对象。工业化以后,空间被均质化和序列化,被刻意地分割和操控。正是这个空间的资本生产过程消灭了具有人性的场所(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和重构》)。  按照人的尺度,空间由上、下、左、右、前、后的界面及其中的元素构成,而空间中的人、社会、事件、历史使其成为有意义和有内容的空间,即形成了人栖居的、生活的场所。但如果空间有了,空间中的人、社会、事件、历史都是未知的或与空间不匹配的,则难以形成有意义的人的场所。

书籍目录

一 住区户外环境的历史 1.1 传统聚居环境  1.1.1 永远的乌托邦一一理想人居环境  1.1.2 传统聚居环境 1.2 西方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1.3 中国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  1.3.1 中国传统居住环境  1.3.2 中国近现代住区户外环境二 解析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1 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1.1 残留的自然力  2.1.2 住区规划与空间形态  2.1.3 车行交通对住区环境的影响 2.2 解析当代住区户外环境  2.2.1 住区户外硬环境的特征  2.2.2 住区户外软环境的特征三 住区户外环境的社会维度 3.1 使用者的需求  3.1.1 需求  3.1.2 需求的复杂性  3.1.3 解析住区使用者对户外环境的需求 3.2 住区户外环境的多重价值取向  3.2.1 价值取向  3.2.Z人对住区户外环境的价值取向  3.2.3 “以人为本”的价值层次  3.1.4 价值取向的矛盾与冲突  3.2.5 住区户外环境的多种价值取向 3.3 住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  3.3.1 住区户外场所、空间与人的行为  3.3.2 住区户外环境中人的行为解析 3.4 居民的参与和共享  3.4.1 公众参与的历史  3.4.2 公众参与的意义  3.4.3 公众参与的方法和技术  3.4.4 居民参与住区建设和维护  3.4.5 尴尬的公众参与 3.5 邻里关系与社区归属感  3.5.1 社区与邻里关系  3.5.2 影响邻里关系的因素  3.5.3 社区归属感  3.5.4 设计促进邻里交往 3.6 住区户外环境设计因素四 新城市主义与我们的未来 4.1 新城市主义住区 4.2 新城市主义住区的特征 4.3 共享街道 4.4 “两难结构”之间的徘徊 4.5 新城市主义是否是我们的未来?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现代人也渴望这种亦幻亦真、社会和谐、超凡脱俗的生活和与世无争的相处之道。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述了解到传统中国人理想中的人居环境有如下特点:  自然、优美的环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安全的居住环境:曲折的路线,葫芦形的空间;  悠闲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充足的食物来源和适宜居住的房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从西方的伊甸园到东方的桃花源,本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说明在对理想环境的认识上,东西方是基本一致的,这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需求。正因为对现实环境的不满,才产生了对理想的、乌托邦式环境的向往。从这种向往中,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对生活环境的最主要、最本源的需求:  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对环境安全性的需求;  对足够的、可口的食物及安居场所的需求;  对优美环境的需求;  和谐、简单的人际关系:  轻松的劳动和闲适的生活。  东西方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这种乌托邦式的想像,体现了人类对一个与现实不同的未来的向往,它为人类提出了一个目标和可供选择的方案。但人类的理想人居与现实居所之间毕竟存在落差,如何让理想照进现实,我们只有从历史中寻找出路。  1.1.2 传统聚居环境  聚居环境的产生——聚落  “聚居”一词从字面上看包括“聚”和“居”两个方面,这也正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两个主要方面。“居”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可以理解为住所的居住;“聚”是人类在满足“居”的条件下的一种活动。可以形象化地把它理解为人们走出自己的住房,在开敞的空间环境里的聚集、活动。因此,人类关于生存空间的活动包括居住和聚集两大类型,居住与建筑对应,聚集则与环境场所关系密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空间到场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的内容比较实际,有启发,是本好书,案例也很好,极力推荐!
  •   很不错 言简意赅 内容清晰 观点独特 有学习的价值
  •   看评论买的,感觉还没有买错,这书很适合总结,因为写的比较独立。独立但是不散,很具体。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