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傅雷讲艺术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云雷  页数:230  字数:21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批评家,他涉足的艺术领域是宽广的,包括文学、美术、音乐等,他在这些领域中所达到的深度也是罕见的。如果有一个人,在以上这三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取得了像傅雷那样的成就,他就称得上一位大师了。而傅雷用他聪慧的头脑和敏感的心灵在这三个领域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文学上,他主要以翻译知名。他翻译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翻译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记与《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先生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傅雷先生对于自己要翻译的外文作品的选择是十分挑剔的,在他看来,他翻译的作品,必须具备两点要素,一是“比较适合吾国”,另一点是“最优秀的”,从这两点上不难看出,傅雷先生对文字翻译工作的重视。在他翻译的众多名家作品中,傅雷先生最偏爱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尽管傅雷偏爱巴尔扎克,可他也不是一味迷信的,相反,他有自己的眼光,有自己选择的标准。他还是始终保持着他独有的原则,对于这位他热爱的作家也不例外。在美术领域,傅雷先生用他优美、细腻的笔触和他那颗充满热情的心,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一些西方伟大的画家和雕刻家,他尤其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三位大师,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西方造型艺术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在这三位大师的手中,技巧已经达到了圆熟、完美的程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希腊的古典主义精神已经冲破了种种僵化的清规戒律和森严的教条,艺术的天地和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呈现出了无限的宽广和深邃,而且还富有强烈的生命气息。在近代国画史上,与齐白石并称为“北齐南黄”的黄宾虹是傅雷先生的挚友。傅雷先生是最早对国画大师黄宾虹的艺术创作进行高度评价的美术批评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傅雷发现了黄宾虹这位大师。在黄宾虹八十大寿的时候,由傅雷发起为他在上海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要知道,在那时,黄宾虹还不是很出名,而傅雷先生又以不擅长组织活动而出名,但是,这次活动居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不能不说,傅雷先生对黄宾虹的才华是非常欣赏的。在音乐方面,傅雷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写出了大量的音乐赏析文字,尤其是他对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的翻译,曾经在中国引起了一股“贝多芬热”。这部作品还带领中国青年走进了贝多芬的精神与艺术世界,鼓励了无数的青年人。傅雷先生在音乐方面的另一项成就,就是培养出了国际知名的钢琴家——傅聪。傅雷是一个严父,傅聪小的时候他管教得十分严厉,有时甚至还会打他。傅聪曾经回忆说,他在家学习的“第一课是《论语》,就学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实,这就是我的人生价值,是我一辈子身体力行的方式。”从这点上可以看出,虽然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极其严格,但是却使傅聪受用终身。人的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在傅聪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倾注的心血。傅聪在他身边的时候是这样,在他们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后来的《傅雷家书》便主要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书信,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书信中,隐藏着一个父亲、一个艺术家深厚的感情。而在这些书信中,傅雷不仅关心傅聪的生活,更关心傅聪在艺术上的学习,可以说,傅聪的成材与傅雷的教育是有直接关系的。面对傅雷先生取得的如此巨大的成就,我们不得不惊叹、景仰,与此同时,我们也产生了一种冲动,我们要进入大师的心灵与艺术境界,领略大师的风采与风范,以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净化我们的灵魂。

内容概要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清无累,真正解脱。    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一个人往往对存在手头的东西,或是机会,或是环境,或是任何可贵的东西,不知珍惜,直到要失去了的时候再去后悔。    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感情的美近于火焰的美、浪涛的美、疾风暴雨的美或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美;理性的美却近于钻石的闪光、星星的闪光,近于雕刻精工的美、完满无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理、生活艺术。

作者简介

博雷,别名怒庵,上海人,著名翻译家、艺术批评家。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我听傅雷讲美术 一、“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崇尚希腊古典主义精神 二、艺术之间的相通与不相通——傅雷美术批评的多种造诣 三、在艺术最高境界上的相通——傅雷对东西方艺术的融合  四、观察艺术的一种方式——艺术家与时代、环境、种族    时代与环境: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种族:两个画家的比较 五、如何欣赏一幅画——背景与时间的重要性    《圣方济各出家》与《犹大的吻》      《牧我的群羊》    《纺织女》 六、美在异同之中显现——艺术作品之间的比较    伦勃朗与提香:两幅《以马忤斯的晚餐》的不同    米开朗琪罗与贝尔尼尼两位大师不同的《大卫》      委拉斯开兹与其他大师不同的比较  七、艺苑中的独特芬芳——艺术家的艺术风格    波提切利的“妩媚”    拉斐尔的《圣母》像    拉斐尔的《圣体争辩》与《雅典学派》    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艺术家的艺术与技巧    伦勃朗的“光影”    鲁本斯的“色彩与线条”  九、“先为人,次为艺术家……”——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    两个画家人生道路的比较    两幅《西登斯夫人》肖像  十、完美的巨人——艺术家的人品与学问    达·芬奇的学问    达·芬奇的人品    达·芬奇的艺术 十一、“为天才所累”——艺术家的性格与命运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    米开朗琪罗的命运    米开朗琪罗的艺术  十二、辉煌之后的道路——艺术家如何突破传统    雕塑家多那太罗    贝尔尼尼与巴洛克艺术 十三、风景画的一个脉络——傅雷先生审美的一种倾向    普桑的绘画    浪漫派风景画家 十四、美在时代中的变迁——现代绘画与古典绘画    塞尚其人    塞尚的艺术 十五、美在中西之间——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    国画大师黄宾虹与傅雷    傅雷对黄宾虹的评价    傅雷与黄宾虹的通信第二章 我听傅雷讲音乐 一、如何欣赏一首乐曲——傅雷先生的鉴赏方式    巴赫的一首乐曲    亨德尔的一首乐曲  二、“好像是天地所必然有的”——傅雷先生音乐欣赏的一个倾向    莫扎特的天才与命运    莫扎特的音乐  三、超越于音乐之上的精神导师——傅雷精神继承的一个脉络    贝多芬的精神    贝多芬的音乐    钢琴奏鸣曲    交响乐    协奏曲与四重奏    宗教音乐 四、音乐中的民族情感——傅雷对肖邦音乐的欣赏    肖邦与他的民族    肖邦的音乐 五、音乐与精神的交流——傅雷与傅聪    傅聪的成长与傅雷的教育    封封家书寄深情    傅雷眼中的傅聪    傅聪眼中的傅雷第三章 我听傅雷讲文学  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巴尔扎克——傅雷对翻译对象的选择    选择巴尔扎克的原因    对巴尔扎克作品的选择    傅雷的翻译达到的成就 二、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从罗曼·罗兰到傅雷    罗曼·罗兰的精神及其创作    傅雷与罗曼·罗兰的通信    傅雷对罗曼·罗兰的评介 三、艺术批评的典范之作——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张爱玲的出现及其作品    傅雷先生的文章傅雷小传  孤苦的童年 留学法国 从社会走向书斋 翻译的甘苦 性格的两面 家书情深 面对羞辱的选择附录一 傅雷的为人 一、为爱才绝交二十年——傅雷与刘海粟    傅雷对刘海粟的评价  二、“我不知我要怎样来说才好”——楼适夷对傅雷的纪念    楼适夷及其与傅雷的交往    楼适夷眼中的傅雷  三、一只昂首天外的仙鹤——柯灵眼中的傅雷    柯灵及其与傅雷的交往    柯灵眼中的傅雷  四、惟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傅雷与朋友钱钟书杨绛夫妇    杨绛女士笔下的傅雷附录二 傅雷学术著作概述附录三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我听傅雷讲美术一、“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崇尚希腊古典主义精神傅雷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看法的形成,除中国的古典文学以外,最早是从西方的绘画和雕刻中得到的。1928年傅雷到法国巴黎之后,一方面在巴黎大学文科学习,一方面到卢浮美术史学校听课,并与刘海粟、刘抗等人到欧洲各地教堂、博物馆去参观、游览。1931年回到中国后,傅雷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与法文课的教员,后来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即是根据授课讲义增补订正而成的。傅雷对西方美术的看法与他个人的生活、阅历、眼光有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崇尚希腊的古典主义精神,他所理解的古典精神“是富有朝气的、快乐的、天真的、活生生的,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由自在,像清洌的空气一般新鲜”(《傅雷家书》)。希腊的古典主义精神贯穿傅雷的整个艺术思想。为了帮助傅聪理解希腊精神,他曾经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抄录了自己所翻译的丹纳《艺术哲学》第四编“希腊雕塑”寄给傅聪。译稿共六万余字,傅雷又加了详细的注释,一共抄了一个多月,于此或可见傅雷对希腊精神的推崇。在1960年2月1日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中,附有几篇音乐笔记,其中有一篇《什么叫做古典的?》,文章中对希腊的古典主义精神做出了极好的说明。傅雷写道:“古希腊人(还有近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以为取悦感官是正当的、健康的,因此是人人需要的。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座美丽的雕像或建筑物,在他们正如面对着高山大海,春花秋月,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吹拂着纯净的海风一样身心舒畅,一样陶然欲醉,一样欢欣鼓舞。”“正因为希腊艺术追求和实现的是健全的感官享受,所以整个希腊精神所包含的是乐观主义,所爱好的是健康、自然、活泼、安闲、恬静、清明、典雅、中庸、条理、秩序,包括孔子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怨的一切属性。”在希腊精神中,傅雷所推重的一点是灵肉和谐,“关键在于维持一个人的平衡,既不让肉压倒灵而沦于兽性,也不让灵压倒肉而老是趋于出神入定,甚至视肉体为赘疣,为不洁。避免灵肉任何一方的过度发展,原是古希腊人的理想,而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正处于一个平衡的阶段,一切希腊盛期的艺术都可证明”。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傅雷指出,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神权的反动,那时期的艺术,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笔下的耶稣、圣母、圣婴等所谓“神圣家族”的形象已不再是以前干瘪、刻板的偶像,而在面容、体态和精神上都和正常的人毫无差别,成为了充满生命力的形象,而以凡人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日》、《夜》、《晨》、《暮》等更是有着充盈的生命力。傅雷对于希腊精神推崇的第二点即在于自然,自然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大自然,如傅雷评多那太罗的雕塑时说,“他知道摆脱成法的束缚、摆脱古艺术的影响,到自然中去追索灵感”。一是指艺术要有引人入胜之美,又要流于自然,不见斧凿的痕迹。傅雷一再强调自然的表达对艺术的积极作用,他认为“理想的艺术总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即使是慷慨激昂也像夏日的疾风猛雨,好像是天地中必然有的也是势所必然的境界,一露出雕琢和斧凿的痕迹,就变为庸俗的工艺品而不是出于肺腑,发自内心的艺术了”。他又说:“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在傅雷眼中,艺术只有显得自然,才有真实、完美可言。正是由于此,在西方造型艺术的诸多流派中,傅雷尤为推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别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三位大师的艺术,他们对傅雷的影响也最大。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有关这三位大师的论述,分别占去了二讲及三讲,共计八讲,这在共二十讲的作品中篇幅是显著的。傅雷喜爱文艺复兴三位大师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西方造型艺术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在这三位大师手中,技巧已臻于精确、圆熟、完美的程度;另一方面是种种僵化的清规戒律,种种森严的教条和禁锢已经被希腊的古典主义精神突破,艺术的天地和作品呈现出无限的宽广、深邃,而且富有充盈的生命气息。自中世纪到十五世纪的几百年间,以经院哲学、禁欲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神权,再加上专制的皇权,极大地摧残了科学、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几乎一切有才华的欧洲艺术家都必须在严格的条条框框下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免僵化、简单化,而文艺复兴使艺术家的思想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他们发现了古希腊以人为中心的倾向,开始追求灵肉和谐与自然,才使其作品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而这灵肉和谐与自然,正是和傅雷的审美理想相契合之处。我听傅雷讲音乐一、如何欣赏一首乐曲——傅雷先生的鉴赏方式傅雷先生是在法国留学时开始喜欢音乐的。他在那里学的是文学与绘画,对音乐的热情则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而且兴趣是从文学方面转化而来的。在《贝多芬传》的译序里,他曾说及是贝多芬引领他走进音乐王国的,而他之所以接近贝多芬,想必是受罗曼?罗兰所写的《贝多芬传》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感染。傅雷先生的音乐修养完全是自修的,但他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对我们今天学习与鉴赏音乐无疑是一个鼓励与启发,纵然我们不可能修养到傅雷先生的欣赏水平,但他因对音乐的热爱而达到的高度是我们的一个标尺。傅雷先生是以欧洲艺术为基础来欣赏音乐的,但其中也有一些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角度,正如在美术鉴赏中,他也会不知不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从而融会东西方文化一样。他的这种鉴赏方式的表现,就是往往将欧洲音乐鉴赏与中国诗词的意境联系在一起,这对我们中国的读者来说,是很容易体会的,而这大概也是傅雷先生的鉴赏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但在这后面,则是以他在音乐、诗词等方面的深厚修养为背景的。在具体的鉴赏文章中,傅雷先生针对不同的音乐形式、风格,以体悟的方式写下他对音乐的细腻感受,而这些又是与他对乐曲的精细分析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傅雷先生是用他的生花妙笔,用文字“翻译”了乐曲的意境,即使不懂音乐的人,在他的文章中,也能体验到一首乐曲的妙处,如果读完他的文章后,再去听一下乐曲,你便更能明了那首曲子好在哪里,如此反复几次,对于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将大有裨益。傅雷先生鉴赏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文章本身便是艺术品,优雅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的叙述,充满着诗情画意,让人读后不禁细细品味,余味无穷。下面我们将结合傅雷先生对几首乐曲的鉴赏,分析他对音乐的体验与领会。◎巴赫的一首乐曲巴赫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在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一方面继承了前辈音乐家的艺术经验,一面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德国、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加以融会贯通,在创作上达到了博大精深的境地,因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后世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瓦格纳说:“巴赫是一切时代音乐中最伟大的奇迹。”而柏辽兹说:“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样。”巴赫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很少出版,一般仅靠手稿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流传。当时的人们只承认他是一个杰出的演奏家、乐器鉴定家,对他的创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直到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他才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在巴赫的音乐里,人们发现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和严谨而完美的形式,从而将他的作品奉为经典,巴赫也才被赋予“音乐之父”的尊称。巴赫的作品,有的侧重描写深刻的内心情感,有的则侧重描写外界的宏伟壮丽的形象和英勇威武的战斗气氛。其康塔塔第二十一首《我受尽痛苦》是他的题材的典型,它表现了巴赫作品中一个最重要的题材:一个人如何从悲哀、孤独、绝望中,靠了内心的反省与崇高的信仰,最终走向平静、胜利与欢呼。音乐也从开始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流露转变为英雄气概的、万民欢腾的局面。傅雷先生对巴赫没有做全面的分析和介绍,只是在为傅聪1956年9月21日钢琴独奏会所撰写的《乐曲说明》中,介绍了巴赫的一首钢琴曲《降B大调随想曲》。随想曲是一种较为随意的乐曲形式,类似文学中的散文。巴赫的《降B大调随想曲》是他惟一的“标题音乐”,全曲共分六段,按傅雷先生的分析,是一首表现离别时情绪的乐曲。“第一段以恳挚婉转、絮絮叨叨的口吻,描写朋友的劝阻;第二段以比较严重的语气猜测旅途中可能遭遇的不幸,做进一步的劝谏;劝谏无效,便进入第三段双方的哀泣——时而号恸,时而呜咽,有泣不成声的痛苦,有断断续续的对白与倾诉;第四段是全曲情绪的转折点:先用一组碎和弦暗示双方的诀别,然后是上车与互道珍重的情境。接着听见马车夫的喇叭声(第五段),他一边赶车一边拿乐器玩儿……调子始终轻快而诙谐:行人的悲欢离合,对他这种终日在旅途上过生活的人是完全不相干的;第六段是以模仿喇叭的曲调作成的‘赋格曲’,仿佛描写登程以后路上的景色,羼杂着车子的颠簸和马蹄的声音……”傅雷先生的介绍与其说是分析,不如说是描绘,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那似乎是中国古诗的境界。从中我们不仅领略得到巴赫乐曲的层次和形式的优美,也能从优美的文笔中看到一场“伤离别”的细腻感情剧。◎亨德尔的一首乐曲在傅雷先生的同一篇《乐曲说明》中,还有一篇对德国著名作曲家亨德尔的《夏空》的介绍。亨德尔与巴赫同样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都是承前启后的枢纽人物。亨德尔的成就主要在歌剧方面。他曾经两次到英国去,受到伦敦人士的热烈欢迎,受英国国王高薪聘请,成为皇家作曲家。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歌颂上帝的《弥赛亚》,其中的合唱《哈里路亚》十分庄严肃穆,据说英国国王听到此曲时不禁肃然起立,此后每逢演唱此曲时,全场观众都会自动起立。傅雷曾评价他的音乐是最接近希腊精神的东西,“他有那种乐天的倾向,豪华的诗意,同时亦极尽朴素,而且从来不流于庸俗,他表现率直、坦白,又高傲又堂皇,差不多在生理上达到一种狂喜与忘我的境界”。亨德尔的一生是一个伟大音乐家的一生,他的足迹踏遍了欧洲各国。他的天才在于他所写的任何音乐,无论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赶写出来的,还是平时创作出来的,都总是那么富有天才和灵感。在巴赫与亨德尔之间,傅雷先生更喜欢亨德尔,因为前者深厚典雅,其神圣的宗教感情或许是一个中国人不容易体会到的,但是后者自然流畅、清新优雅,恰好符合傅雷对古希腊精神的向往。在给傅聪的一封信中,傅雷谈到亨德尔时曾说:“……他倒是北欧人而追求文艺复兴的理想的人,也是北欧人而憧憬南国的快乐气氛的作曲家。你说他Human是不错的,因为他更本色,更多保留人的原有性格,所以更健康。他有的是异教气息,不像巴赫被基督教精神束缚,常常匍匐在神的脚下呼号,忏悔,诚惶诚恐地祈求。”《夏空》原本是从墨西哥传入西班牙的一种狂野的舞曲,传到欧洲后,逐渐演变成了器乐乐曲的一种体裁。傅雷先生对这首乐曲的评介只有几句话,他说:“这支《夏空》,兼有豪放、细腻、温婉、堂皇、轻灵等等不同的意境。全曲气魄雄伟,一气呵成。”寥寥几句话,便将这一乐曲的风格概括了出来。^相传巴尔扎克经常孤身一人,乔装打扮,有意识地在戏院、酒馆和街头闲逛,倾听人们的闲话,就这样进入别人的生活,熟悉和了解各类人物和事件,为自己的创作寻找素材。据说巴尔扎克有时因偷听而跟踪别人,甚至跟到别人的家门口,有时候也难免引起别人的误解,甚至发生冲突与争斗。但是由于有了这些不平常的经历,他笔下的人物就“活”了起来,巴尔扎克说他自己好像“觉得背上披的是他们破烂的衣服,他们的苦楚,样样都进入了我的灵魂”。在尽尔扎克的生活与创作中,有一个人曾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贝尔尼夫人。贝尔尼夫人原是巴尔扎克母亲的朋友,比巴尔扎克大二十二岁,她的先生是贵族子弟,曾担任过宫廷乐师,她的母亲曾是王后的侍女。1821年巴尔扎克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四十四岁了,是一位有九个孩子的母亲。那个时候,巴尔扎克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上,由于初次尝试写作的失败,父亲对他的文学前途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正想方设法使他重新回到法律事务所去工作,为此,他的父亲几乎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但是贝尔尼夫人对巴尔扎克的文学天赋坚信不移,并给了他童年时代缺少的母爱,对他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巴尔扎克爱上了贝尔尼夫人。最初,由于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贝尔尼夫人全力抵制这种疯狂的爱情,但是后来她终于屈服了,成了巴尔扎克的第一个情人。贝尔尼夫人对巴尔扎克照顾得十分周到,她重视他的创作天才,将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宫廷内幕讲给巴尔扎克听,这为他后来撰写许多历史小说积累了素材;她曾经资助巴尔扎克1万法郎,让他跟另一个出版商设立股份公司。一年之后公司破产,贝尔尼夫人又拿出几万法郎,先后让他开办印刷厂和铸字厂,而巴尔扎克在商场上又一败涂地了。这时候,在贝尔尼夫人的劝导下,为了避开警察局的通缉和债权人的骚扰,巴尔扎克躲进了一所四面透风的小屋子里,隐姓埋名,自甘贫寒,重新开始了文学创作。而正是在这里,他写出了后来名垂青史的巨著——《人间喜剧》。在巴尔扎克的生活中另一件颇为重要的事便是贫穷,他一生被淹没在债务的汪洋大海中,像一个溺水的人那样挣扎,他曾说自己是在“最残酷的困境中,在完全孤单,绝对没有半点安慰的气氛里,从事超过自己力量的工作”。1839年,他负债达23。362万法郎,而临终前三年,欠款的数字仍为21。7248万法郎,每年的利息也都是一大笔钱。甚至连他的母亲都向他逼债,因为印刷厂倒闭时,他欠了家里5万法郎——为此,他不得不东躲西藏。在一封信中,他写道:“今年写了十六本书,编了二十幕戏,还不足以应付!赚得的15万法郎还不能给我安宁。”在另一封信中,他对妹妹说:“你知道我用什么方法来过便宣生活?我每星期只做两次饭,星期一和星期四,平常我只吃冷肉和拌生菜……我只以最必要和最少花钱为满足。我毫不皱眉地重新开始过这样的生活。”债务的鞭子不断地抽打在巴尔扎克的肩膀上,使他更痛切地认识到了这个社会的面目。巴尔扎克始终站在现实社会的批判者的高度上,淋漓尽致地描画出了生动真实的时代画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共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后两个部分的基础,展示了法国的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经拿破仑帝国到欧洲1848年革命的整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展示了各个阶层的面貌,描绘了资产阶级为确立自己的地位而采取的种种伎俩,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当时法国社会全景观的卓越历史画卷,不仅具有文学的价值,也是我们认识法国那一时期不可多得的参考材料。《人间喜剧》虽然由九十多部小说构成,但却形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各个作品之间既互相关联,又各自独立,气象万千,宛若一座巨大的纪念建筑物,巍峨地耸立在世界文学史上,令人惊叹不已。1850年8月18日,巴尔扎克去世了。三天后,他被安葬在拉雪兹神甫公墓,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参加了送葬仪式。在他的墓前,另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雨果发表了情真意切的演说,他说:“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雨果的评价正说明了巴尔扎克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而傅雷先生为什么选择了巴尔扎克的作品来翻译呢?有人说是出于解放以后对作品政治性的一种慎重考虑,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远不是全部。金圣华女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是两人“性情相近,对文学的看法一致”才使得傅雷选择巴尔扎克作为终身研究的对象。她说:“剖开巴尔扎克表面的浪漫与不羁,正是文学巨人无比的意志、毅力、自律与执著;而透过傅雷表面的冷静与含蓄,却满是艺术家的激情与狂热。傅雷个性外冷内热,正适合翻译巴尔扎克这位写实派大师气势磅礴,但又细致入微的作品。”这说明了两人虽然在表面上禀性相异,但在内在气质上,却是相通的。在文学观念上,傅雷认为:“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科学、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包。”而巴尔扎克的作品,无论在规模体制还是写作手法上,都恰好符合傅雷对文学的看法,所以傅雷在1954年宣称:“大概以后每年至少要译一部巴尔扎克,决定合起来冠以《巴尔扎克选集》的总名,种数不拘,由我定。我想把顶好的译过来,大概在十余种。”◎对巴尔扎克作品的选择早在1938年,傅雷就开始打主意要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了,但直到1944年2月他才译出了第一本巴尔扎克的小说《亚尔倍?萨伐龙》,中间隔了六年。为什么隔了这么多年呢?在《翻译经验点滴》中,傅雷先生说明了令他踌躇的两个思想根源。其一是“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做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所以态度不知不觉地变得特别郑重,思想变得很保守……”其二在于傅雷先生认为自己“学识不足,修养不够,虽然我趣味比较广,治学比较杂,但杂而不精,什么都是一知半解,不派正用”。以上的申说自然有谦逊的因素,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傅雷先生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而对文学翻译的重视也溢于言表。傅雷对巴尔扎克作品的翻译也是有所选择的。1964年,傅雷在致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外国文学工作的郑效洵先生的一封信中说:“比较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的最优秀的作品,可谓遗漏无多。”可见即使对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傅雷也不是一味迷信的,相反,他有自己的眼光,有自己选择的标准。从上面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傅雷的标准一是“适合我国的读者”,另一个标准便是“最优秀”。如果说后一个标准是艺术上的标准,那么前一个标准,便是从本民族的特殊视点出发所做出的选择。在另一封信中,他提出了自己翻译巴尔扎克传记和研究著作的计划,他说:“……一再考虑,甚难选出适合目前国内读者需要之巴尔扎克其他作品;故拟暂停翻译小说,先译一部巴尔扎克传记。法国近二十年来有关巴尔扎克专题论著已有两千种以上,其中权威亦得不少,均为极有价值之文献,拟译完传记后,将来逐步加以节译,连同传记一律作为内部资料,供国内专门研究文艺之人参考。”然而,傅雷的计划虽然宏伟、博大,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行。尽管如此,由于翻译巴尔扎克的巨大贡献,他在1963年春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永久会员。◎傅雷的翻译达到的成就为了译好自己喜爱的作品,傅雷在开译之前,不只将故事、情节记得烂熟,分析彻底,人物形象也在脑子里活了起来,尤其能从总体上准确地把握到原作的风格。从1944年傅雷译出第一本巴尔扎克的小说以来,此后二十多年间,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傅雷的毕生精力,几乎有一半倾注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之上,在他全部三十四部译作之中,巴尔扎克的作品就占了十五部之多。除了《猫儿打球号》一书的译稿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之外,其他出版的十四部作品,包括脍炙人口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贝姨》等,如今在中国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几乎再没有人想到原著是用法文写成的了。傅雷先生翻译的巴尔扎克的十五部作品,大多是在解放以后翻译的。他在翻译上总是精益求精,《高老头》是他于1944年译出的,到1951年的时候又重译了一次,到1963年,他在重译本的基础上又做了较大的修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便是现在的通行版本。有人甚至认为傅雷的翻译超出了巴尔扎克原著的语言水平,因为巴尔扎克写作的速度极快,稿子有时往往来不及修改,他的作品风格又冗长而滞重,傅雷的翻译却是脉络清晰,层次清楚——翻译家在文字上既能“传神”,又超过原作,这真是原著作者和读者求之不得的好事。有了傅雷,巴尔扎克算得上是有福气的了。巴尔扎克之所以在中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不能不说傅雷的翻译功不可没。傅雷这十余部译作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不但使巴尔扎克在中国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而且丰富了中国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法语翻译界颇负盛名的罗新璋先生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评价了傅雷的译作,他说:“傅雷的翻译,可以说是无愧于原作,无负于读者,基本上做到了名著名译。他最有光彩的一些译作,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等,作为一个粗通法语的中国读者,因为法文的语感远不及对中文那么亲切,有时甚至产生傅译要胜于原文的感觉。”在傅雷所译的巴尔扎克作品中,我们准备重点介绍一下《高老头》。这一方面是由于《高老头》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重要位置,一方面由于傅雷先生在翻译这部作品上曾经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他曾三译其稿。《高老头》在《人间喜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这座文学大厦基部稳固地置放着的一块基石,也是巴尔扎克在统筹规划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第一部名著。这部作品完成于1834年,它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引出了《人间喜剧》的大批人物。这部小说是一幕社会悲剧,它以1819年到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沙龙为舞台,分两条主要线索并行展开。第一条是关于高老头的故事。高老头是一个投机商人,靠囤积居奇发了财。妻子去世后,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将她们培养成了上等人,分别嫁给了一个伯爵和一个银行家。他将大部分财产分给了她们,而自己居然住在伏盖公寓里。他本以为两个女儿攀上权贵后,自己的晚年能有所依靠,不料两个女儿却只是在缺钱的时候来找他,榨干了他最后一点钱之后,便不再管他,甚至拒绝他上门。最后高老头孤零零地死在公寓里。下葬时,女儿、女婿一个也没有露面。第二条线索是关于“伏盖公寓”的另一个房客拉斯蒂涅的故事。他是一个外省没落贵族家庭的子弟。全家节衣缩食,省下一点钱供他到巴黎念书,指望他将来能飞黄腾达,出人头地。可是在巴黎,他经不住上流社会腐化生活的引诱,逐渐堕落了,但正是由于他的堕落,他在社会上越混越好。小说的最后写到他对巴黎“气概非凡”地喊道:“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在巴尔扎克以后的作品中,这个拉斯蒂涅通过种种寡廉鲜耻的手段,终于爬上了部长的职位,成了有30万进款的伯爵和法兰西上议院议员。傅雷先生曾经三译《高老头》,上文已经介绍过了。在第二次翻译时,傅雷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简要介绍《高老头》的文字,其中说:“批评家称《高老头》为近代的《李尔王》。但在社会观点上,它比莎翁的名剧意义更为深广。巴尔扎克的人物不止是一个人物,而是时代的典型;悲剧的因素也不限于个人的性情气质,而尤在乎淫靡腐化的社会环境。在野心家求名求利的挣扎与高老头绝望的父爱的交错之下,小说内容愈显得光怪陆离,动人心魄……”这一段简短的话将《高老头》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做了比较,指出了《高老头》与之的两点不同之处,一在于人物的“时代典型性”,一在于将悲剧的原因不仅归咎于个人的性情,而主要归因于社会环境。傅雷先生在《<高老头>重译本序》里,还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的看法,他说翻译应该像伯乐相马一样,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又说理想的译文应该“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他指出:“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傅雷先生对翻译应追求“神似”的看法,与他的翻译实践一样,对后来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傅雷先生三次翻译的《高老头》,金圣华女士曾有专文加以比较,在文章的最后,她说:“从傅雷一再改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见到这位名翻译家的态度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假如说傅雷《高老头》的译文‘字字皆辛苦’,相信也没有什么人会加以非议的……巴尔扎克有幸,他在中国文坛上,获得了一位不辱使命的代言人。”

编辑推荐

《听傅雷讲艺术》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批评家,他涉足的艺术领域是宽广的,包括文学、美术、音乐等,他在这些领域中所达到的深度也是罕见的。如果有一个人,在以上这三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取得了像傅雷那样的成就,他就称得上一位大师了。而傅雷用他聪慧的头脑和敏感的心灵在这三个领域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打开《听傅雷讲艺术》,让我们一起听傅雷讲艺术。

名人推荐

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但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入,他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作家、翻译家、出版家  楼适夷傅雷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杨绛傅雷非常爱这个国家,所以对这个国家的要求也很严格。他爱他自己的文章,爱他所翻译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对它们非常认真。——画家  黄苗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听傅雷讲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陕师大出的这系列的书,像听钱钟书讲文学,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等等,都很不错。让人既可以了解到艺术的美,更能认识傅雷这个人的方方面面。很全面,也很系统。
  •   像听名人讲某个学科系列的好处就是语言很通俗,浅显易懂能将很多看起来很艰深、距离很远的高深学科近距离的摆放在读者的面前让更多人对该学科可以有个大体的认识我也挺喜欢陕师大这系列的书的编排的很有水平封面素雅我也挺喜欢的有质感,呵呵
  •   经典的译著!一口气读完还不觉过瘾!
  •   挺好的书。不过给人的感觉是剪切与复制,内容倒是不错。
  •   我报社的一位朋友总是说起这本书,打开一看,果然不错!
  •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原来以为是傅雷自己创作的一本书,现在读过开头几章文字才知道这不是他本人写的,所以没有那么精彩。对于艺术赏析一部分,大都是介绍一些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的画作分析,作者自己的论述一大部分,只加入一小部分傅雷的观点,而且我觉得许多文章写的论点不够清晰明了,读到最后作者自己写的东西都无法和开头提出的观点相呼应,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道对于音乐,文学的赏析会怎么样,还需要继续读下去。个人而言,到现在受到的裨益不是很大。还不如亲自去读傅雷的原创。
  •   我买了两本陕西师大出的这套书,大为上当的感觉。整个一个就是剪辑和拼凑,怪不得连作者都没有。请大家直接看大师的原书,不要耽误金钱时间换二手贩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