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人间随笔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作者:于坚  页数:220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于坚说,这是一个散文时代,散文更接近人生,接近生活世界,散文的时代则是生活的时代。在未来主义的神话面前,他正视此时此地的生活所焕发出来的价值,他坚持书写一种地方性的经验和记忆。他言辞激越,但内心柔软;他的思想有着针尖般的力量,但胸中却包蕴着广阔且厚朴的情怀,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之一。    “于坚随笔”收录于坚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随笔作品精华,展现了作者在思想、诗学、地理、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思考、体验与感悟,开创了一种手记式的现代文体,笔法拙朴而不失开阔,文本建构的原创特色丰盈,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中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于坚,1954年生,1971年开始写作。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台湾《联合报》14届新诗奖等。作品有法、日、德、英及荷兰语等译本。

书籍目录

开会记装修记治病记住房记翠湖记火车记看画记绳子记一日记游泳池记城市记运动记东京记

章节摘录

  就是一个完全与开会毫无关系的人,也逃不掉开会。我外祖母是文盲,出嫁之后就与社会没有什么关系了,家庭妇女,从来没有填过任何表。但后来,居民委员会成立,她还是要被叫去开会,自己带着小凳子,一边听居民委员会的主委老太太念文件,一边舂瞌睡,有许多像我外祖母这样的与会者,一生也开了不少会,从来不明白那些会议是为了什么,会上说的国内国际的大好形势与她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形势大好,她散会回家要去煮饭,形势不好,她散会回家还是要煮饭,除非人家堵上门来,把锅灶给砸了。但开会这种形式倒是使每个人都感觉到组织的温暖,使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孤儿。我曾经去云南最偏远的乡村,那里除了村长因为是部队复员军人可以阅读文件以外,全村都不识字。但他们还是通过开会进行了从“土改”到“文革”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在中国,一生中从来没有开过会的人恐怕不多。“文革”时期,开会非常频繁,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峰的时期,就是日后,我估计也不可能开那么多的会议了。官员、知识分子要经常开会是不必说,工人、农民都要开会。我记得我当年在工厂里的时候,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开会,另一半时间才是生产。在工厂的时候开会主要是在车间里,当年那些新闻照片的标题,所谓“车床旁,工人们正在学习毛主席著作”说的就是这种会,用工具柜围出一块地,中间放些铁皮和角钢制作的长椅子和桌子,坐在上面屁股冰凉,要垫报纸、纸板什么的。每个星期五下午五点到六点,全体工人都要坐下来,念文件或者读报纸。作为工人,我们从来不开学习技术的会,总是开学习社论文件的会,与其他单位,医院、学校、部队开的是一样的会,学习一样的文件,在这一点上,倒是没有知识分子、工农兵的分工不同,所以无论你干什么工作,思想内容都是一样的。一个月至少要开七八次会。小组每星期一次的政治学习是雷打不动。间或,还要开车间大会、全厂大会、系统大会(例如煤炭系统)、全市大会。规模最大的是全国大会,全国在同一个时间一起进入会场,那可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会议了。那一年,毛主席逝世,追悼大会是全中国同时举行,昆明除了每个单位、村庄、居民委员会、学校、幼儿园、家庭都有分会场以外,还有一个主会场布置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城市里的许多建筑物都被用巨大的布匹包裹成黑白两色。(后来,1995年7月6日,美国有个包装艺术家克里斯托包裹德国国会大厦,那算什么啊,我们早就玩过了。)那一天,中国成千上万的大街都是黑色的。大条的黑纱在城市的空隙里飘扬着,整个城市响彻外国作曲家创作的哀乐。一个悲哀的国家,除了山河百兽飞鸟虫鱼星星月亮继续亘古地庸俗外,什么都披麻戴孝,搞得人整日里鼻子酸酸的,就是上厕所也会哭出来。大会开始的时候,北京那边,一个人对着话筒说:“默哀。”全中国的高音喇叭就响起来,几亿颗头一起低下去,那场景我相信就是上帝在天上见了也要鼻子发酸。当时我是在昆明主会场参加的追悼会,我所在的工厂因为是全市最重要的企业之一,所以在广场上有一千多个站位,每个站位就是一块石板,那广场上有三万多块石板。我们工厂在追悼会开始之前一星期就停工,全厂扎白花、做黑袖套什么的,并且注意着不能笑。上面在大会上郑重宣布这是政治任务,对全国追悼大会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对领袖是否忠诚,全看你这几天的表现。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就是表情了,我的车间有一个大姐,焊工,平常干活就有边干边哼歌的习惯,扎白花的时候,一甩大辫子,情不自禁又边扎边哼起来,及时被另一位大姐制止了,幸好没有传到爱“报告”的人耳朵里。(那时代的一个习惯是,任何事情只要稍微不对,都有人去告,日久天长,没有被告过的人几乎没有,没有告过别人的人凤毛麟角。恐吓一个人,也是说,我要去告了。而且全国人民都知道什么是不对的,因为在会议上都传达了,所以,如果坏人出现在任何场合,都是逃不掉的。)大姐担心管不住自己,就戴了一个口罩,这样扎花的时候,呼吸不畅,就唱不起来了。到了追悼那天,全厂早晨六点钟就集合乘着大卡车出发,开进市中心的会场,一个个坐在石板上等着天亮。广场上什么都是巨大的,巨大的画像、巨大的黑布、巨大的白布、巨大的喇叭,坐在广场上,感觉像是坐在巨大的幕布底下。广场上没有厕所,临时搭了几个草棚,里面一片狼藉,无法插脚,只好踮着脚尖小便。那天天气很热,灿烂的太阳,有不少人会议中途就昏厥,被抬了出去。但多年后我回忆,却总是觉得那是一个阴天,黑的,白的,酸的。

编辑推荐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诗人于坚的四本随笔新作:《于坚思想随笔》、《于坚诗学随笔》、《于坚大地随笔》、《于坚人间随笔》。随笔集收录了于坚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随笔作品精华,展现了作者在思想、诗学、地理、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思考、体验与感悟。  《于坚人间随笔》为《于坚人间随笔》,书中特地收入了关于日常生活的史诗,作者对当下生存状态,以及对造成这种状态的政治、历史、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深入追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于坚人间随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于坚的社会随笔。
  •   好书!值得读!于坚的文字总是让你读了后有很多的共鸣和感悟!让你去从平凡的生活中关注环境保护、关注这个城市的一些很人文的东西,关注这个社会、关注大自然的美!
  •   值得一看的于坚散文集。
  •   能将这些事情写得如此生动的,怕也就只有于坚了。
  •   人间笔记
  •   我知道于坚是从他的诗开始的,那时候他才30出头,他的诗不是那种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唯美抒情诗,他的诗不能用美不美来衡量,他的诗来自于普通人生活——俗称草根生活,从常人忽略的生活中捕捉诗意,平实的语言却有针尖般尖锐有穿透的思想,刺穿日常生活并注入了哲学意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写“日常生活的史诗”。不记得是谁说过:写诗是年轻人的事(其实读诗也是年轻人的事)。诗是激情的产物(这里说的是现代诗,不是古典诗),而散文是生活阅历的结晶。随着年华老去,于坚的诗作少了,散文写得多起来,最近集结出版了一套四本的散文随笔集,可以算作他50多年生活的总结。

    这套书一共四册分别为:《思想随笔》、《人间随笔》、《大地随笔》、《诗学随笔》,我首先选择了《人间随笔》一卷,因为被它的目录吸引,都以“某某记”来标题,比如《开会记》、《装修记》、《治病记》、《住房记》、《看画记》、《一日记》、《运动记》等等,就像是日记一样,我觉得这样的文体更真实可信一些。于坚用诗人的眼光记录下自己经历的日常生活和周边人物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共同生存的时代印记,把它们提炼成一首首生活史诗,让这些日常生活笼罩上了诗意。

    做诗人很难,做一个好诗人更难,但诗意的生活并不难。做诗人尤其是好诗人难,是因为写诗是需要天份的,既要有敏感的内心,敏锐的眼光,又要有卓绝的语言天份,还要有澎湃的激情,能从平常景物中看出诗意并能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是那些所谓“梨花体”“羊羔体”“诗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我国某个时期全民写诗那样的造诗就能做到的。写诗的天份是生俱来的才能,后天是很难获得的。

    在我的印象里古代那些诗人词人靠着天生诗才,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喝喝花酒逛逛青楼,写写风花雪月“赢得青楼薄幸名”、美人美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苦闷忧愁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之类的诗,过着快活似神仙逍遥又自在的生活,这就是诗人的生活。其实这只是诗人生活的一部分,诗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仙人,哪怕他被尊称为“诗圣”“诗仙”也还是凡人一个。

    诗人的生活和诗意的生活并不是一回事,一个好诗人并不一定就过着诗意的生活,历史上著名的“诗仙”“诗圣”的生活就充满了不得志、艰辛与坎坷。于坚的生活也是历尽磨难的,幼年听力受损,14岁辍学,16岁以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等,他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会受到开会的困扰、分房的折磨,同样会碰到装修的繁扰、看病的烦恼,但是生活磨练了他也造就了他,在于他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诗意,他的生活中随处都有诗,他可以诗意的生活着。

    德国古典浪漫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诗广为传颂:“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人感叹生存的艰辛,又对生活充满留恋和憧憬。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活着的意义是为了倾听生存的呼唤,他后期转向诗歌等艺术,也是受了荷尔德林“人,诗意的安居”的影响。

    现实中大多数人似乎都不能诗意地生活而只是失意地活着。他们整日为生存生活而劳碌奔波,根本看不到或意识不到沿途的风景,更无法享受诗意的生活。借用一句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诗,而是缺少发现诗的眼睛。”

    有一个小故事很生动的说明了这种生活状态:一对夫妻经过多年的艰辛奋斗,终于实现梦想在海面买了一栋海景别墅,然而他们要为还贷继续更努力的打拼,每日早出晚归,从来没有时间坐下来享受一下生活,而他们家的小保姆每天都会抱着他们的孩子站在阳台上看海景。
    也许小保姆每天置身于这样悠闲的生活中,欣赏着无敌海景,稍有灵性说不定就可以写出海子“春暖花开,面朝大海”一样的诗来。

    诗人写诗只是生存的一种方式,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目的。

    诗意安居的人应该包括所有人,无论你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行伍村夫、贩夫走卒,也不管你的肤色、高矮、胖搜、美丑,你都可以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   于坚的文字,上大学时就喜欢读。
  •   帮好朋友买的,他很喜欢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