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都市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作者:坎迪斯·布什奈尔  页数:298  字数:188000  译者:胡彬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刻画了四个纽约曼哈顿的单身女人:敏感细腻但又善变的专栏作家凯莉,独立理性、誓言当女强人的律师玛兰达,理想主义、崇尚完美爱情的艺术家夏洛特,以及自信过度、放荡不羁的公关经理萨曼莎。她们虽然个性不同,但都事业成功,都时髦漂亮,虽然已不再年轻但却自信、魅力四足。她们共享彼此间牢固的友谊,也都面临共同的困扰——在这充满欲望和诱惑的都市里,真正的爱情和归宿究竟在哪里?
  原著比电视剧更接近于曼哈顿的生活,而且并不局限于四个女主角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更丰富多彩的人物命运,展现了在繁华都市中苦苦寻觅真爱的惆怅与寂寞。相较于影视剧中完美的大团圆结局,作者在书里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悬念,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坎迪斯·布什奈尔(CANDACE
BUSHNELL),当前全美最炙手可热的超级美女作家。她的处女作《欲望都市》生动地描绘了曼哈顿上流社会菁英分子间的情感和性爱纠葛,改编成同名电视影集,更风靡了全世界,也使她从报刊专栏主笔一跃成为国际级的畅销作家。她的笔调充满机智、讽刺,情节和人物极具冲击性。她说自己专写众人难以启齿又有切身感受的议题,并被《纽约时报》誉为社会百态的“哲学皇后”。布什奈尔目前居住在纽约曼哈顿,是《纽约观察》的专栏作家,并为《Vogue》杂志撰稿。

书籍目录

1. 残酷教育
2. 换妻俱乐部的放荡性爱?想得美!
3. 爱上同一个连环约会狂
4. 曼哈顿式婚姻:剩女和毒男
5. 热衷于和模特上床的家伙们
6. 最后一次纽约迷情
7. 疯狂的国际名媛
8. 曼哈顿的七个男人
9. 自行车族
10、都市宝贝VS郊区姑娘
11. 远离人妻,享受真空上阵的乐趣
12. 南安普顿的猎艳之旅
13. 美女的故事
14.内衣模特的故事: 巨幅广告牌之外的波恩
15. 爱你不代表会娶你
16. 曼哈顿的无解难题
17. 热浪中的纽约和危机中的比格先生
18. 如何嫁给曼哈顿的男人 ——我的经历
19. 家有宝宝——暴走的曼哈顿妈妈们
20.比格先生不在家, 寂寞女孩儿找上门
21.与狼共舞:钻石王老五拜拜了!
22.波恩和白貂皮大衣
23、交际女王的性爱与悲哀:他很有钱,很爱我,也很……丑
24. 阿斯本
25. 终结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欲望都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不能算是小说
  •   书籍质量不怎么样
  •   家人买的,我没看,内容不知道
  •   剧迷觉得很失望
  •     利用春节假期,把这本书快递的读阅了一遍。
      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人必须要有信仰,必须要懂得知识,必须要明白自己所在的阶层,必须量利而行。
      因为都已得到,也因为已拥有,所以才去触碰,所以才没有顾虑。
      所谓的上流社会,我倒觉得是那个层次的人的孤寂和无奈。
      很庆幸我还有空间可以为之奋斗。
      
  •      凯丽想起过去最糟糕的那段日子的时候最触动我。很多人都会有那段时期,孤独无助,绝望潦倒,在寒风里啃着干面包,一个人坐在长凳上发呆,周围的人来来去去没有一个和你有关系。
       很少有人正好出现解救你出困境,往往不知不觉就习惯了麻木了接受了发现可以忍受了,很长时间后回想起那段日子,沉寂安静,故事里只有你一个人。仿佛是森林里面前的一团迷雾,不知怎么的竟走了出来。然后会觉得:没有什么能再打倒我了。
  •     早就热播的《欲望都市》,我只是简单的看了看,与其说被情节吸引,不如说更是对纽约时尚的一次观摩。所以那时还不曾特别的想到,我对作品内容的喜好到底可以打几分。
      
      今天,我翻开了《欲望都市》的原著,再一次体味坎迪斯.布什奈尔关于在都市里寻找真情的个人独白。抛开时尚的华彩外衣,那份真切的疼痛和迷茫生生地从故事中剥离出来,在阅读中越发被放大、成型,直到我为此深感愕然。
      
      《欲望都市》是一本美国都市情感小说。作者刻画了四个年过三十的纽约曼哈顿女人 :敏感细腻但又善变的专栏作家凯莉,直率理性、誓当女强人的有线电视公司执行官米兰达,生活独立、遭遇婚姻危机的贝拉,以及自信过度、放荡不羁的电影制作人萨曼莎。她们个性不同,但都魅力十足,并且事业有成、时髦漂亮。像这样的女人,理所当然的应该容易找到自己中意的男人吧,可是她们毫不例外地面临共同的困扰——-在这充满欲望和诱惑的都市里,有真正的爱情吗?当真情到来时,她们会退缩吗?
      
      时尚又自强的女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婚姻和家庭呢?这个问题是布什奈尔以及所有相同境域的女人给自己摆出的难题。
      
      坎迪斯.布什奈尔是当前全美最炙手可热的超级美女作家。她1958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格拉斯顿伯里,并在此就读高中。早年的布什奈尔曾经还撰写过儿童读物,但从没出版和销售过。我想她是一个勤奋且相当自强的女人,在失败时没有放弃,继续写作并为各家出版社做自由撰稿人。即使多年来一直入不敷出,布什奈尔仍然对写作一如既往,直至1993年她为纽约观察员撰稿,开辟了一个幽默专栏,那,就是“欲望都市”的雏形。
      
      从1994年到1996年,在被称为“欲望都市”的专栏里展现了布什奈尔的写作才能,也展现了她个人的生活经历。专栏的题材是根据她自己的个人约会和她的朋友提供的经验发展而来,所以读来真实有趣,并作为一个代表,纽约女人的时尚观、爱情准则也尽情地得以展现。最终,这些故事被搬上荧幕,她的小说与电视剧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所以,在开篇我就告诉你,《欲望都市》就是以坎迪斯.布什奈尔为原形创造的。非常熟悉曼哈顿上层生活的她,把一个朝气蓬勃但又纸醉金迷的纽约呈现在她的笔下,她内心对真情的呼唤与完美爱情的理想也扎根在了书中四位女主人的心中,尽管她们被现实左右,却执著地寻找着那个永远的MR.BIG!
      
      其实,中国读者看《欲望都市》会有一种与现实脱节的感觉,因为纽约的上层生活只属于纽约,它的浮华与奢侈和我们的社会现状是不同的。但书中所表达的人性对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对爱情的极至幻想却是当今全人类共有的特征,虽然读起来有一种夸张的感觉,但布什奈尔对人物的细腻描写真切而独到,把已婚未婚的男女众生像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动容。
      
      在《欲望都市》里,布什奈尔还相当大胆的讨论了爱情与性爱之间的矛盾。女人找男人,驯服男人,利用男人,相反男人们也尽可能不谈婚姻,只求上床。面对婚姻的束缚和责任,他们彼此短暂的刺激和迷失,甚至如书中对3P的特别讨论一样,那都是人的欲望在饱和以后出现的空虚感,需要其它的东西去填充,去刺激。“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快地将爱情抛诸脑后,自我保护和功利主义才是至高原则。”
      
      作为处女作的《欲望都市》使布什奈尔从报刊专栏主笔一跃成为国际级的畅销作家。她的笔调机智、讽刺,且极具冲击性,全书读完尽然让我产生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我想18岁以下的人应该禁止阅读和观看《欲望都市》,它对社会真实性的描写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衡量,但它的真实或许让人产生迷茫和错觉,甚至感觉痛苦。尽管电视剧版有一个美好大结局,但小说却把更多未知、更多遐想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该怎样去平衡我们的理智与现实?又该怎样去寻找和面对欲望中的自我?
      
      在读过这本书以后,也许你可以找到些须的答案,也许你不但找不到答案还可能更加迷失。在一个我们已不太相信纯真的年代,什么样的答案才是你最想要的或最接近你想要的样子?
      
      《欲望都市》,只是一个迷题的开始。
      
      
  •     人生是一袭华丽的旗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
      第五大道、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中央车站、联合国总部、时代广场、百老汇、洛克菲勒中心……这是我们眼中的纽约,让人心生向往、心荡神驰,让人禁不住想抚摸一下这袭华丽丽的旗袍。不过,且慢。在我们对这帝国之都充满无限遐想的时候,“纽约观察家”坎迪斯•布什奈尔却从这袭旗袍上为我们抖落了一地的虱子,让你应接不暇,却又心生感慨,感慨这有血有肉的纽约,感慨这花花世界……
      曼哈顿是纽约城的中心,坎迪斯就将镜头打到了这不夜城的心脏。她笔锋犀利见解独特、言辞讽刺又不失幽默,在看似云淡风轻的流水账似的叙述中将曼哈顿上流社会的生活剖析地酣畅淋漓,让她笔下光鲜亮丽的男男女女无所遁形,让曼哈顿甚至纽约城都毫无掩盖地赫然纸上。
      当你在纽约动了真情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亲爱的,那你就该离开纽约。——坎迪斯如是说。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非纯真的年代,纽约城已经被金钱、利益、权力、虚荣、怀疑、压力所覆盖,要想在这样的城市寻找爱情,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作者不无讽刺地说:“我相信在纽约唯一能找到真爱的地方只有同性恋圈子了”。
      追求真爱是人的本性,但当在这条路上不断碰壁或因被金钱与权力蒙蔽双眼而从这条路上远离时,人们只能无奈地打着“只要性,不要爱”的旗号为自己开路,于是乎这样一个外表时尚华丽、内里空虚寂寞的欲望都市就诞生了。这群站在世界顶端的俊男美女们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城市跌撞前行,或对爱情嗤之以鼻望而却步,或为了生存出卖身体虚与委蛇,或陷入深爱却惶恐不安互相猜疑……你可以鄙视他们的不忠,也可以崇拜他们的不羁,但他们哪怕头破血流也要在这欲望的都市里沉浮,这本就是一种勇气。
      35岁的凯莉是一个期望嫁入豪门过上贵妇生活(这是大多数纽约女性的梦想)却屡遭碰壁后愤然宣称“只要权力、不碰爱情,丢掉顾虑、尽情享乐”的记者,即便如此,字里行间你仍能感受到她的善良,她讨厌曼哈顿郊区却毫不做作地对郊区清新的草地大加赞赏,她宣扬尽情享乐却对破坏别人家庭的“小三”嗤之以鼻,她在朋友破产落难时给她送去热乎乎的披萨……就是这样一个女人遇到了让她陷入深爱的比格先生——一个一丝不苟、小心谨慎的钻石王老五,他不会轻易给出承诺,他同样渴望爱情却不想结婚。这样的两个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在无法控制的互相猜疑中他们的爱情将何去何从呢?
      萨曼莎,一个40岁左右的电影制作人,她拥有跟男人不相上下的权利与金钱,在她的崇拜者眼中她活得潇洒自在。但当她看到嫁得如意郎君、生活顺风顺水的女人时,她毫不掩饰自己的羡慕嫉妒恨。那么,这个外表强悍的女人有没有找到自己的Mr. Right呢?
      艾玛莉塔,一个让男人无法抗拒的国际名媛,遭遇了失败的婚姻,带着一个私生女,就在这样看不到未来的生活中她也毫不松懈地打扮自己,时刻让自己保持最好的状态,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生存。不知道这个不想工作、游移于各种男人之间的女人有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贝拉,作者笔下少有的几个已婚女士之一,一个34岁的银行家,却因为排斥生子与丈夫产生分歧,那么她最终会妥协吗?
      布里吉德,将自己的丈夫和邻居好友抓奸在床的计算机咨询师,在潇洒镇定地浇了丈夫一头玛格丽特之后,她会如何审判自己的婚姻呢?
      巴克利,一个25岁的艺术家兼模特狂,一心相当导演的浪漫主义者,他宣称相信爱情,但从未停止游弋花丛的生活。
      斯基普,同样25岁,却是一个坚决不相信爱情和婚姻的男人,他是小有成就的娱乐业律师,他愤世嫉俗,对于女人他总是弄得一团糟却屡败屡战,在看到别人成双成对的时候,自己却陷入了对寂寞的无边恐慌中。但斯坦福的那句 “你干嘛非要装成‘直男’呢”让斯基普这个形象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斯坦福,一个37岁的同性恋者,一个在好莱坞都颇有名气的编剧,他从不隐瞒自己的性向,最终却选择了让人大跌眼镜的生活。
      波恩,一个22岁的内衣模特兼影视新星,他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有时敏感而神经质,他与斯坦福之间暧昧不清却坚称自己是异性恋,在一番歇斯底里之后他却做出了让斯坦福愤然与之绝交的事情。
      ……
      在这个纸醉金迷的城市,每个人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他们在帝国之都光环的笼罩下跌入了这个让他们迷茫而难以自拔的欲望都市。你可以不喜欢,也可以不接受,但这个充满欲望的都市已然矗立在你面前。
      
  •     “Love means having to align yourself with another person, and what if that person turns out to be a liability?” 文中的诸多经典句子总是能引人深思。
  •      这种书籍我想应该专门为它归一个“电视剧类书”,原因很简单,它完全是为电视剧服务,真要说它是一本小说的话,那么只能说构思很一般。
       当时这本书和我妈一起看,她觉得这简直写的乱七八糟,完全没有头绪,但是对于我就不同。我每看到一章就能想到一个场景,甚至可以在脑中浮现出人物的表情。后来我的写作风格也变为这样的场景描写,而不是人物动作。塑造一个场景有时比塑造一个人物更能打动人,因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联想,但是对于一个人物,也许不同人会有相同的看法。当然,我后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母亲没有与我一样对这本书产生共鸣,因为我的心中有个美国梦,有个对纽约的幻想。于是看过这本书之后,我迫不及待的下载了全部的电视剧来看,后来这也成了我唯一看完的美剧。
       要说评价,我只能说,如果你不是一个善于联想的人,这本书你读起来会相当无聊如果你想了解剧情,那么还是直接看电视剧吧,书和电视剧几乎没有关联,而且电视剧感觉逻辑更清晰。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生活,富于想象或者对写作感兴趣的人,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值得你仔细研究。
  •      " Mr Big is happily married.Carrie is happliy single."是Candace Bushnell的"Sex and the City"的结局。Carrie,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令男人望而却步的中年事业女性,还是一个骨子里长不大的任性的执着地为爱而爱的女孩?在Candace Bushnell笔下,两者皆而有之。
      
       这本书,反映性与爱的关系问题的种种社会现象,刻画了持不同态度的男女。比如Eligible Bachelor(钻石王老五),Sex Zombies(性无能,性冷淡),Serial Dater(长情的约会对象),Toxic Bachelor(单身公害),Ingenue (天真无邪的女孩),Bimo(胸大无脑的漂亮女人),Bisexual(双性恋),Heterosexual(异性恋),Homophobe(憎恶同性恋的人),Threesome(3P),Womanizer(沉溺于女色的人),Modelizer(包养模特,只跟模特睡觉的人)等等。
      
       作者目光如炬,嬉笑怒骂成文章,笔锋辛辣讽刺之余,又不乏现实的冷酷与温馨。
      
       Love means having to align yourself with another person,and what if that person turns out to be a liability?
      
       婚姻,意味着你将与另一个人结合为一体,那么,假如(对你而言)那个人成为法律或道义上的责任与负担呢?
      
       The condom killed romance,but it has made it a lot easier to get laid.There is something about using a condom that,for women,makes it like sex does not count.There is no skin-to-skin contact.So they go to bed with you more easily.
      
       套套扼杀了爱情,但(用它)易发生性关系。对女性而言,戴上套套做爱(隔了一层),没有肌肤之亲,这样的性爱似乎可以不算数,因此,她们(对性事)也更放得开。
      
       For women,it is desperation combined with reaching their sexual peak.It is a very volative combination.You see that look in their eyes--possession at any cost mixed with a healthy respect for cash flow...But when a man sees that look in their eyes--how can you feel passionate?
      
       对女性而言,到达性高潮是近乎疯狂而绝望的,是件情绪化的事情。当男人从女人眼中看到她们掺杂了正常拜金成分的不计代价的强烈占有欲时,他们还会钟情于她们吗?
      
       Old women do not want to settle for what is still available.They can not find guys who are cool and vital,so they say screw it--I would rather be alone.
      
       单身老女人不想与那些“剩男们”将就凑活着过日子。即使找不到优秀的单身汉,她们也宁缺勿滥。她们说,去他妈的,我宁愿单身。
      
       Modelizers are a particular breed.They are a step beyond womanizers,who will sleep with just about anything in skirt.Modelizers are obsessed not with women but with models.They love them for their beauty and hate them for everything else.
      
       Modelizers是比Womanizer更高一级的特定物种。与沉溺于女色的Womanizer不同,他们只迷恋模特。他们痴迷于模特的美貌,但憎恨模特身上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
      
       Put your tongue back in your mouth,and tail between your legs and finish your dinner.
      
       这句话是妻子对在饭桌上老爱看别的女人的丈夫说的话。“管好你的舌头,(言下之意,休想与别的女人舌吻),夹紧你的尾巴,吃完你的饭。”
      
       "Is there someone else?"
      
       "This is not about anyone else.This is about us."
      
       "That is not answering the question."
      
       "This is about us."
      
       "It is yes or no question.Is there somebody else?"
      
       "No."
      
       "You have been coached,have not you?"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
      
       "Someone has been coaching you on what to say."
      
       "This is about us,not anyone else."
      
       "See? There you again."
       "Why do you have to make this harder?"
      
       "I am not making it harder.I have to get a cigarette."
      
       "I have to go to sleep.Why do not you let me sleep?"
      
       "I have not done anythying wrong."
      
       "You have not done anything right,either."
      
       以上是Mr Big 和Carrie吵架时的经典的令人捧腹大笑的对白。
      
       “你有人了?”
      
      “这与他人无关,是我们之间的问题。”
      
      “你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我们之间的问题。”
      
      “你只用回答是还是不是。是跟别人有关吗?”
      
      “不是。”
      
      “你有高人在背后指点你,难倒不是吗?”
      
      “你说什?我不明白。”
      
      “肯定有人教你怎么说。”
      
      “这尽是我们之间的问题,与他人无关。”
      
      “你为什么要把事情弄复杂呢?”
      
      “你看,你又来了。”
      
      “我没有把事情弄得更糟糕。我得抽支烟。”
      
      “我得去睡觉了。你为什么折腾我,不让我睡觉。”
      
      “我并没有做错任何事。”
      
      “你也没有做对任何事。”
      
  •     欢迎来到不纯真年代~
      
      若你住在象曼哈顿一样的小岛,伤心的频率一定很高。
      
      在这个人人憧憬远大前程的城市,
      
      在这个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城市,
      
      在这个到处都是完美的人的城市,
      
      为什么有这么多未婚的伟大女人?
      
      现如今哪有一天想见你三次的男人?
      
      
  •     看这书简直莫名其妙,只能看送的那本英文书才知道在讲什么
      
      有一天非常无聊,翻出了第一大节,没看过此书的可以来预览一下
      
      ~~~~~~~~~~~~~~~~~~~~~~~~~~~~~
      1
      
      我的无情教育:
      
      爱在曼哈顿?算了吧……
      
      
        我先来讲一个情人节故事。准备好了吗?
      
      
        一个英国女记者来到纽约。她聪明又有魅力,没过多久她就和一个钻石王老五开始约会。蒂姆,四十二岁,是一个年薪五百万美元的投资银行家。两周来,他们牵手、亲吻,之后在一个温暖的秋日,他开车带她来到他正在汉普敦(位于长岛,纽约富人的度假胜地)修建的新居。他们和建筑设计师一起讨论蓝图。“我想告诉设计师把二楼的栏杆填起来,要是以后孩子们从那儿掉下来可不好,”女记者对我说。“我期待着蒂姆会跟我求婚。”到了星期天晚上,蒂姆把她送到家门口时,提醒她下星期二的一起吃饭的事。到了星期二,蒂姆打电话来说约会得改天。之后两个星期蒂姆便音讯全无。她打电话给他,说:“到底改到哪一天?”他说这星期晚些时候打电话给她。
      
      
      
        他再也没有来过电话,毫无疑问。但是令我惊奇的是她竟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在英国,她解释道,两个人一起去见建筑设计师的意义是很重大的。我才意识到:哦当然,她来自英格兰,没人告诉她曼哈顿是爱情的终结。不过我想,她迟早会明白的。
      
      
      
      ***************************************************
      
      
      
      
      
        欢迎来到不纯真年代。作为伊迪斯-沃顿(《纯真年代》的作者)那倾倒众生的浪漫爱情故事的背景——曼哈顿依旧灯红酒绿,浪漫却早已曲终人散。没有人在第凡尼吃早餐,没有人缅怀露水情缘,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在七点钟草草填饱肚子,把昨日的风流韵事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是怎么到了这个地步的?
      
      
      
       杜鲁门-卡波特(《第凡尼早餐》的作者)了解我们九十年代的尴尬境地——爱情和功利之间的冲突,他对这两方面都看得很通透。在《第凡尼早餐》中,霍莉和保罗都不是自由的——一个是被包养的男人,一个是被包养的女人,但最后爱情战胜了金钱,他们粉碎了枷锁选择了彼此。那已是昨日的传奇。如今,我们都不是自由人——我们被工作束缚着,被房子束缚着,还有些某些人,在莫泰尔餐厅和罗亚蒂饭店里吃饭并挑剔着,念叨着汉普敦的海景豪华房间和盖顿剧院的前排戏票——我们喜欢这种做作。自我保护和实利主义成了最高法则,连丘比特也随波逐流了。
      
      
      
       你最近一次听见有人说“我爱你”是什么时候?(而不是说:“我像朋友一样爱你……”)
      
      
      
       你最近一次看见一对恋人专心致志地凝视着对方的双眼是什么时候?(而不是忍不住要想:“至于这样吗?”)
      
      
      
       你最近一次听见某人宣布自己“疯狂地爱上了”是什么时候?(而不是不以为然:“看他到下周一还是不是这么想……”)
      
      
      
       蒂姆-艾伦那毫无意义的贺岁大片,却有着千万票房,那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涌进电影院,只是为了看一对没有感情的色情男女毫无吸引力地做爱。看着他们令人作呕的性爱场景,我想到的不是爱情,却是当今曼哈顿的男女关系。
      
      
      
       曼哈顿依旧是个风花雪月的城市,但是这些风花雪月通常达到的效果是商业的,而不是浪漫的。现在每个人都有朋友和同事,没有人真的拥有爱情——即便他们睡在一起。
      
      
      
       回到英国女记者的故事:六个月后,她经历了更多“感情”,还跟一个经常在外地打电话给她的男人暧昧不清。那男人每次都说他一回来就去找她,但是从来没有兑现。她开始开窍了。“在纽约谈恋爱人们不是粘在一起的,”她说,“但是如果你想和一个人在一起怎么办呢?”
      
      
      
       亲爱的,那就离开这里。
      
      
      
      
      
      鲍威尔酒吧,第一幕
      
      
      
       星期五晚上,鲍威尔酒吧。外面静静下着雪,室内人声嘈杂。一个来自洛杉矶的女演员显得鹤立鸡群,她穿着树脂质感的夹克衫和超短裙,身旁是她那披金戴银、皮肤黝黑的护花使者。
      
      
      
       那个穿着绿色鸭绒衫,头戴浅褐色护耳绒边帽的男人,他正是集演员、歌手、交际草于一身的多诺万-莱奇(CK男模,涉足影视歌)。
      
      
      
       还有坐在餐桌旁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的导演)及其妻子,他们旁边有一张闲置的椅子。
      
      
      
       这椅子不是简简单单地闲置着,它是那么诱惑的、挑逗的、嘲弄的、煽情的闲置着。它的闲置显得比这里任何其他一张椅子更加充实。就在这张椅子的闲置即将造成一种戏剧效果时,多诺万-莱奇坐了下来开始攀谈。屋子里每个人立刻感到无比嫉妒。还有恼火。这股能量在酒吧里汹涌地拍击着。
      
      
      
       这就是纽约的浪漫。
      
      
      
      (BOWERY BAR,纽约最热门酒吧之一)
      
      
      
      
      
      幸福的已婚男人
      
      
      
       “爱情意味着和另一个人的结盟,可如果那个人有一天成了拖累该怎么办?”说这话的是一个朋友,他是我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婚姻幸福的人——长达12年之久。 “所以你越是小心谨慎,事后你越是觉得自己做得对。然后你就越来越不可能和谁去结盟,除非发生什么重大人生变故——比如父母去世之类的。”
      
      
      
       “纽约人建立起了一种密不透风的堡垒,你根本无法渗透它,”他继续说道。“我感到十分幸运的是,我很久以前就把自己安顿下来了,因为现在在这里是越来越难安顿下来了——几乎再也不能回到从前了。”
      
      
      
      
      
      幸福的(算是吧)已婚女人
      
      
      
       一个已婚的女友打电话来。“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处理两性关系的。这实在是很不容易:诱惑,应酬,迷幻剂,形形色色的人。你想要找乐子,可如果你结婚了,还能做什么?坐在房间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单身就容易多了,”她有些向往地说。“你想干什么都行,用不着回家。”
      
      
      
      
      
      
      
      可可帕索的单身汉
      
      
      
       多年前,当我的朋友卡波特-邓肯还是纽约最抢手的单身汉时,他和城里的每个女人约会。那时,我们还天真到相信他总有一天会倾倒在某个女人的石榴裙下。他总得爱上什么人吧,我们想。每个人都有坠入爱河的一天,至于他爱上的女人,一定是集美貌、智慧、成功于一身。但是此后多年里,那些集美貌、智慧、成功于一身的女人们走马灯似的从他身边经过,他还是没有找到他的唯一。
      
      
      
       我们都错了。今天,卡波特-邓肯坐在可可帕索享受晚餐。他说,没有人能得到他;他不想和谁有关系,连试也不想试;他对于海誓山盟没有兴趣,也不关心别人脑子里的神经兮兮的感受。他还说,他可以和女人做朋友,她们可以和他上床,但是仅此而已,再没有其他任何可能。
      
      
      
       而他对此感觉不错。他甚至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此感到可悲了。
      
      
      
      
      
      鲍威尔酒吧,第二幕
      
      
      
       在鲍威尔酒吧里,我的桌子旁坐了这些人:帕克,三十二岁,小说家,在他的笔下爱情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恶化;帕克的男友罗杰;还有在娱乐界从事律师工作的斯基普-强生。
      
      
      
       斯基普二十五岁,顽固地支持X世代对于爱情的怀疑论——“我就是不能相信我会遇见合适的人,然后结婚,”他说。“两性关系太紧张了。如果你相信真爱,你就注定会失望。因为你很难去相信谁。现在的人太差劲了。”
      
      
      
       “但是还是有一线希望的,”帕克反对道。“如果你怀有希望,你就能从愤世嫉俗中被拯救出来。”
      
      
      
       斯基普毫不让步。“这个世界比二十五年前要糟得多。我很恼火生在这样的时代,什么事情都被我赶上了。金钱、艾滋病、爱情,它们彼此是联系的。大部分我这个年纪的人们都不相信他们会有稳定的工作。当你要为自己的经济前景担忧时,你可不想和谁定下终生。”
      
      
      
       我理解他的忿忿不平。近来我发现自己之所以说不想谈感情是因为,到了最后,如果你不是碰巧结成了婚,你又是一无所得。
      
      
      
       斯基普吞下一大口酒。“我没有其他选择,”他叫起来。“我不想谈一场肤浅的恋爱,那么我就什么都不要。我不做爱也不谈情说爱。谁需要这些?谁想要惹上那些潜在的麻烦,比如得上传染病或是谁又怀孕了?我就没有任何这些问题。用不着担心碰到性病携带者,或是精神不正常的、追踪你一举一动的人。为什么不能只是和朋友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聊天呢?”
      
      
      
       “你这是在犯傻,”帕克说。“这和钱没关系。我们就算不能在经济上互相帮助,或许还能在别的方面互相帮助。感情不需要花钱。有人和你一起回家,有人陪你过日子,不是很好吗?”
      
      
      
      
      
       ***************************************************
      
      
      
      
      
       我有一个理论:在纽约,唯一还有爱和浪漫的踪迹的地方就是同志圈。当异性恋变得对爱情非常吝啬时,同志们依然对爱情情绪高涨、充满激情。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理论,部分原因是因为最近我听到看到的都是关于一个富豪为了一个年轻男子抛弃了妻子的事件,而且,他大胆地随同新欢出入曼哈顿最入时的餐厅,在八卦记者面前都毫不遮掩。我想,那就是真爱了。
      
      
      
       帕克也证实了我的理论。比如,帕克和罗杰刚开始交往的时候,帕克生病了。罗杰去了帕克家里,照顾他,为他做饭。如果一个异性恋的男人生了病而他刚开始约会的女人也这样做,他一定会吓着的——以为她正试图占据并控制他的人生。于是爱情之门便关上了。
      
      
      
       “爱情是危险的,”斯基普说。
      
       “如果你感到它是危险的,你会珍惜它,努力维持它,”帕克说。
      
       “可是它不是你所能控制的,”斯基普说。
      
       “傻瓜,”帕克说。
      
       罗杰继续对斯基普做工作。“那么你怎么看待老派的浪漫呢?”
      
      
      
       我的朋友凯莉加入进来。她很了解这种情况。“每当有男人对我说他是个浪漫的人,我就想狂叫,”她说。“这意味着在这种男人眼里,女人被浪漫化了,一旦你突破他的幻想,拒绝迎合他对你的设定,他就没兴趣了。这是浪漫的危险之处。还是离他们远一点的好。”
      
      
      
       就在这时,一个浪漫分子危险地来到了我们的桌旁。
      
      
      
      
      
      “妇女之友”
      
      
      
       “安全套抹灭了浪漫,但它使做爱来的更加容易,”一个朋友说。“使用安全套使人感觉不算实实在在的做爱。没了肌肤的紧密接触,人们变得更容易和你上床。”
      
      
      
      
      
      鲍威尔酒吧,第三幕
      
      
      
       巴克利,二十五岁,曾做过画家。巴克利和我的朋友凯莉曾经“交往”过八天,这就是说他们曾一起出去,接接吻,凝视着对方,感觉还可以。鉴于大多数三十五岁的男人都极其善于粉饰自我,凯莉想和这种没有在纽约呆很久以致中毒太深的年轻人约会一下。
      
      
      
       巴克利告诉凯莉,他是个浪漫主义者,“因为我就这么感觉,”然后他说想把帕克的小说改编成剧本。凯莉把他引见给帕克,于是这个晚上巴克利来到了鲍威尔酒吧。
      
      
      
       但是当巴克利出现时,他和凯莉对视了一下……什么感觉也没有。也许因为预感到了交往中的那不可避免的失望,巴克利带来了一个女伴,那女孩脸上扑着闪粉。
      
      
      
       不过,当巴克利坐下后,他说:“我完全相信爱情的存在。如果我不相信爱情我会很难过。我们都是不完整的,爱情会让我们感到充实。”
      
      
      
       “然后它被人从你身上带走,于是你感到又一次被人蹂躏了一遍。”斯基普说。
      
      
      
       “但是你还有自己的空间。”巴克利说。
      
      
      
       斯基普说出了他的目标:“住在蒙大拿,有卫星电视天线、传真机和一辆福特越野车,你才算有自己的空间了。这样你就彻底安全了。”
      
      
      
       “也许你想错了,”帕克说。“你想要的东西才是你不快活的原因。”
      
      
      
       “我想要美女。我一定要和美女在一起。我就是没办法不这样,”巴克利说。“所以我总是和一些傻乎乎的女孩在一起。”
      
      
      
       斯基普和巴克利拿出手机。“你的手机太大了,”巴克利说。
      
      
      
       之后,凯莉和巴克利去了“隧道”(纽约著名夜店,以脱衣舞闻名),看着许多漂亮的年轻人抽烟喝酒。巴克利和闪粉女孩走了,于是凯莉和巴克利最好的朋友杰克呆在一起。他们跳了舞,之后像傻子一样在雪地里跌跌撞撞地找计程车。凯莉都没想到要看看已经几点了。
      
      
      
       第二天下午巴克利打电话给凯莉。“怎么样,伙计?”他问。
      
       “什么怎么样,你打电话给我的。”
      
       “我告诉过你我不想要女朋友。你自找的。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
      
       “噢是的,对啊,”凯莉想要说的是:“因为我知道你是个肤浅的、微不足道的花花公子,所以我还想跟你交往。”
      
       但是她什么也没说。
      
       “我没有和她上床,我连吻也没吻她,”巴克利说。“我不在乎。如果你不想让我见她我就永远不再见她。”
      
      
      
       “我压根儿没往心里去。”可怕的是,她真的是这样。
      
      
      
       之后他们花了四个小时谈论巴克利的绘画。“我可以画一整天,每天如此,”
      
      巴克利说。“这比做爱强多了。”
      
      
      
      
      
      不愿伪装的人
      
      
      
       “剩下的就光是工作了,”罗伯特说,他四十二岁,编辑。
      
      
      
       “当你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时,哪还有时间风花雪月呢?”
      
      
      
       罗伯特讲了一个故事。最近,他和一个真心喜欢的女人交往了一阵子,但是一个半月以后,事情很明显不可能发展下去了。“她成天拿鸡毛蒜皮的小事考验我。比方说我应该星期三打电话告诉她星期五一起出去玩。但是到了星期三我状态很糟糕,天知道星期五我会怎么样,所以就没打电话。她想要人家疯狂地爱着她,我可以理解。但是我无法自欺欺人。”
      
      
      
       “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很好的朋友,”他补充道。“我们经常见面。我们只是不做爱。”
      
      
      
      
      
      四季大酒店的情人
      
      
      
       星期天晚上,我来到四季大酒店参加一个慈善晚会。晚会的主题是“爱的赞礼”。每张桌子都以一对伟大的情人命名。有塔米-费和吉姆-贝克,水仙和他自己(传说中美少年NARCISSUS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凯瑟琳大帝和她的骏马(凯瑟琳-叶卡捷琳娜大帝非常钟爱男人和马,有传闻说她和后两者的关系是相同的),迈克尔-杰克逊和他的朋友们。阿尔-达摩多(乔治-沃克-布什手下的重要政客)坐在比尔-克林顿和希拉里那桌。每张桌子中央都摆着相关的物品,比如,塔米-费&贝克那桌上摆着假睫毛、蓝眼影和唇膏造型的蜡烛。迈克尔-杰克逊的桌上是一个大猩猩布偶和增白面霜。
      
      
      
       鲍勃-皮特曼(AOL的前CEO)也在场。“爱情没有终结,吸烟终结了,”鲍勃说着,咧嘴笑着,站在他身旁的是他的妻子桑蒂,而我站在一株室内植物后试图偷偷点上一根烟。桑蒂说她要去新几内亚登山,要好几个星期后才能回来。
      
      
      
       我独自回家去,就在我动身前,有人递给我一块来自叶卡捷琳娜那桌的马的下颌骨。
      
      
      
      
      
      鲍威尔酒吧,尾声
      
      
      
       多诺万-莱奇离开科波拉的桌子走了过来。“哦不,”他说。“我完全相信爱情能战胜一切。有时它只是需要一点空间。”
      
      
      
       这正是曼哈顿所匮乏的。
      
      
      
       哦,顺便说一句,鲍勃和桑蒂正在办离婚。
      ~~~~~~~~~~~~~~~~~~~~~~~~~~~~~~~~~~~~~~~~~~~~~~~~~~~~~~~
      
  •     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Steve Jobs),出道前在美国旧金山作过一段嬉皮士。六七十年代,旧金山曾是反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也是后来硅谷高科技产业区的孵化器。由叛逆青年变为时代先锋,由反对主流的堡垒走向引领时尚的前沿,这种人物和城市的身份转化是否暗含着某种内在逻辑?
      城市和人一样,各具性格抱负。笔者去年访问澳洲,只见布里斯班悠闲雅致,平静安逸,如小家碧玉般玲珑可爱;悉尼则不修边幅,落落大方,宜豪杰志士闯荡江湖。人们谈论起每座城市的特色,几乎和他们评价每个人物的秉性一样兴味浓厚。媒体每年都会推出根据各项指标排列的城市排行榜。市政领袖们根据这些指标争相提高自己城市的竞争力,就像武林高手为争夺兵器谱上的排名而论剑华山。
      不过,区域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并不是城市竞争指数的单项罗列,而是各项指数之间的内在联系。1998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正在进行关于美国高科技产业分布的研究。尚在该校撰写博士论文的盖茨(Gary Gates)则忙于统计美国的同性恋人口。某日,经系主任介绍,两人坐到一起聊天,弗罗里达拿出一份按高科技产业发达程度排名的美国城市榜单,盖茨也拿出一份依同性恋人口密集程度排名的城市榜单。两人惊奇地发现,两份榜单中的城市高度重合!换句话说,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地区,男女“同志”们相对也比较多。
      为何高科技城市偏爱同性恋?在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系数达到0.3已经不算低了,而弗罗里达和盖茨发现,以美国城市以研究单位,九十年代高科技发达程度与同性恋人口集中度的相关系数在0.4至0.6之间,这很难说是巧合。是不是同性恋的智商高人一等,容易在科技产业中胜出?笔者尚未见到表明同性恋比异性恋聪明的实证研究,倒有不少证据指向同性恋者的文艺天赋(想想白先勇、关锦鹏和张国荣)。何况,在同性恋集中度最高的旧金山,同性人口占该市居民的比例尚不到一成,远远构不成硅谷科技人才的主流。
      弗罗里达因此猜想,高科技与同性恋之间的联系并非因果关系,而是出于某一共同因素。他颇具洞见地指出,如果说有什么能将这两者都吸引到同一地区,那便是城市的宽容环境。看过《断背山》的朋友都知道,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爆发之前,同性恋在宗教气氛浓厚的美国一直是头等社会禁忌。性革命之后几十年,环境虽然比以往宽松许多,由于右翼保守主义的回潮,与同性恋有关的议题又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随着意识形态两极化,美国各大城市也逐渐形成了或自由或保守的“性偏好”。在纽约的曼哈顿区,你会看到《欲望都市》(Sex and City)中的场景:一对男“同志”相互搂抱着招摇过市;在传统的南方城市里,同性恋者则很少敢于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如果一个成年人总是找不到性伙伴,或者找到了也只能担惊受怕地过把瘾,他/她在这种地方憋久了一定想搬家。美国又是内部迁移率极高的国家,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性恋者自然有机会就会搬到那些乐意接受他们的城市。
      那么,硅谷英才们为什么也喜欢宽容无拘的气氛?众所周知,这些人尖子能在龙虎之地混出名堂,必定有过人之长;众所不知的是,这些人尖子大都也具有异于常人的怪癖。美国人戏称硅谷的科技人才为“Nerds”,意指那些不喜社交,一味钻研某种技艺的怪人。有些“Nerds”在学校里连女朋友都找不到,挣到大钱才变成“钻石王老五”。这种人或许能够创造大笔财富,却不是那种讨人喜欢的好邻居。也只有在硅谷这种地方,他们才能够获得别人的赏识和承认,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奋斗。这里的人们既然都有些怪癖,大家彼此见怪不怪,也就习以为常了。而经过反文化运动洗礼的旧金山恰恰是美国最宽容的城市,乔布斯们和同性恋者聚集于此也就不足为怪了。
      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这就是弗罗里达在他的成名之作《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中提出的“三T理论”(talent, technology, tolerance)。此论一出就引起了北美区域经济学界的关注和争论。笔者今年五月在温哥华参加关于太平洋区域经济的一次国际会议,会上至少有十位学者大量引用了弗氏的创意阶层理论。依弗氏的定义,创意阶层是指工作中包含较多创造性成份的群体,比如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和娱乐业工作者。会计师、医生和律师这类传统的白领工作也包括在内,因为他们的工作也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一套复杂的符号体系。
      以往主流的区域经济理论强调城市吸引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在某地投资会创造就业机会,寻找工作的人们跟着搬进来,地区才会蓬蓬勃勃发展起来。弗罗里达则强调“以人为本”。在“创意经济”时代,城市需要致力于吸引和保留大量“创意阶层”,这些人才点子颇多,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兴办企业,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那么如何才能吸引人才?弗氏认为,高工资和低物价水平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重要,因为创意阶层更看重新鲜惬意的城市体验。他们宁愿为这种生活支付高额代价,也不愿意搬到廉价而乏味的地区。因此,弗氏建议城市管理部门开发市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丰富城市的外在魅力;修筑自行车道和小型球场,而非大型体育场馆,因为创意阶层更喜欢参与式的体育运动,而不是坐在看台上喊“加油”;他还建议兴建咖啡馆和小型剧院等文化设施,这助于生活在“半匿名”社区的创意阶层积累“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弗罗里达提出创意阶层理论之后,不少学者在欧美各地进行了数项实证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当然也有不同观点。哈佛大学经济学系的格雷斯(Edward Glaeser)重新检验了弗氏的数据。他发现抛开旧金山和洛杉矶两个显得例外的偏值(outlier),同性恋人口和高科技产业的相关性并不那么显著。而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派克(Jamie Peck)则不客气地批评道,弗氏的政策建议实质上代表了那些持有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科技新贵们,而不顾及城市中下阶层的需要。根据笔者自己对美国技术移民分布的研究,即使在发达国家,弗氏的理论也只适用于本土出生的创意人才。美国的高学历移民对价格指标高度敏感,他们仍然倾向于搬到相对购买力更高一些的城市,为儿女打工攒钱。而衣食无忧的美国大学生们尚无经济压力,他们才有条件全凭自己的喜好选择居住的城市。
      争议还在继续,可以肯定的是,弗罗里达已经开创了一片区域经济的全新研究领域,并且预示了新经济活动范式的到来。人类从采集狩猎社会转入农业社会之后,安土重迁的生活一过就是几千年。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转型将人类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大规模移民。而以“后工业”或“创意社会”为标志的后现代社会转型,可能再一次将人类从城市的定居状态中解放出来,转向游走于都市之间的迁移生活。
      万物霜天竞自由。在全球化时代,可供创意人才选择居住的城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社会地位的象征物也不再仅仅是经济收入和政治权力,有志青年完全可以在科学、文艺和娱乐等诸多领域一显身手。这¬两种趋势为城市的多元化和特色化提供了更多可能。创意人才在城市之间的迁移也会逐渐从外在的经济驱动过渡到内在的心理驱动。他们不再在意月薪多少,更看重才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欧洲中世纪的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同性恋者和各种各样的“怪异”人士来到城市,他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也使城市的空气更加自由。弗罗里达这样解释他为何选用同性恋人口密度作为衡量城市的宽容指数——“一座城市连同性恋都可以接受,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一次,笔者与一位美国朋友聊起如何才能创建另一座硅谷。他半开玩笑地说:“嬉皮、同性恋和高科技(Hippie,Homosexual,High-tech),一个都不能少。”我们不妨将他的说法称为“三H”理论¬吧。
      
  •     我是因为迷恋这个电视剧
      才买的这本书
      当当上买的比较便宜
      附送英文版
      先前已经买了本英文的读
      觉得和电视剧对不上
      就扔到一边了
      看到出了中文版本就买来看看
      内容我觉得还算不错
      但是和电视剧还是不要比较了
      电视剧我个人觉得更理想化一些
      书写的还是比较靠谱与实在的
      里面的一些话不像电视剧里那么一针见血
      不过看看里面的小段子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建议大家不要拿这本书来和电视剧做比较
      因为书和电视剧一样的话就没有太大的意思了
      我对此书不满的地方就是印刷
      纸质相当一般
      看起来有点盗版书的嫌疑!
      
      
      
  •     卓越买了,中文附赠英文,现在的售价是16块多。
      感觉如果想拿来中英对照学英语用还是很好的。
      所以简单的提起注意一下。
      确实跟电视剧没有办法比,但是很多描述也是很精辟的。
      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     中文版没有英文的屌肏,也没了fuck的身影。书只和satc的第一季有相似的地方,第2季直到第6季已经完全没有原著的影子。书里没有miranda,没有carrie,没有charlotte,更没有豪放女samantha。原著是砖引出satc这块玉。如果想在这书里看到电视的satc,你一定会失望的。
      
      书写的没有情节,没有警句,没有自问自答,空洞无味。如果你打算看到恋爱的真谛建议你买其他书好了,不要浪费金钱和时间在这本书身上。但是如果你是satc超级粉丝,这本书还是应该买的,毕竟可以看到电视人的原始想法。
      
      想不通为什么翻译人要冒着侵权的风险来附送英文版,可能也怕卖不出去吧。一书两册,还中英对照,对于想提高英文水平的人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选择。
      
      书买买就好了,不要报太大希望。
  •   说的很好,不知怎么的竟走了出来,然后会觉得,没有什么能再打倒我了。我只是觉得能走了出来才是关键,很多人都走不出来
  •   现在觉得自己比几年前理得清多了~关键是要走出来~
  •   多残酷~~ 多现实~~
  •   买了,一直在积灰……
  •   我绝对同意,翻译真是很差很差
  •   你翻译的果然比他好!
  •   真的翻译的很差…… 我还是去买英文版吧
  •     此文已发表于《书屋》2007年第12期
  •   我也觉得是,看书如果看的时间久点都连不上了。看不太懂了:(
    还是觉得电视剧好看。
  •   对。一开始拿到书确实有点小激动,但是细细看下去比电视剧要无味得多。还好,有些评论满精辟的。留着珍藏,算是一种参照。
  •   竟然出翻译版了...
    书中的内容跟剧中不一样, 原版的也挺没意思的
  •   不是吧,刚才刚在卓越订了,哭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