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会伤人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约翰·布雷萧  页数:250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谈的是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    出人意料的是,本书既不温馨也不甜美,而是充满了真实的痛楚。作者道尽了家庭带给人们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邀请读者用真实的勇气去阅读,以便发现自己身上可能携有的伤痕和偏差的来源,从而找回健康的自我。    书中严正地指出父母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却无意对父母的善意做任何指控与批判。因为他们已经穷尽半生精力,给了孩子在他们所知范围内最好的对待。而父母也曾经是家庭中的孩子,许多不妥当的做法,也只是在家庭系统当中本能地代代相传下来的,伤人的父母往往也是曾经受伤的孩子。在看清整个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会使我们对曾度过辛苦童年的父母,更增谅解和亲近。    书中详细叙述了人格在家庭系统中扭伤的心理历程。例如,受到虐待的孩子如何在幻想中美化父母;承受父母指责、羞辱的孩子,如何把羞愧内化到自我的核心,而成为一个没有羞愧感却十分自贬的成人;孩子如何为了符合家庭系统的需要而长出“假我”;孩子如何为了弥补父母的缺憾而提早结束童年。    “上瘾”乃是世纪之病,现代人用多种强迫性和上瘾行为来掩盖真实的痛苦,作者对上瘾行为和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我们多么不愿意承认家中有上瘾或失控的父母;多么不愿意见到家中出现身体或情绪的虐待,甚至性暴力。本书有如打开探照灯,照亮家中可能有的阴暗角落,且提供多项检核表,供读者检核之用。当我们研读家庭中可能有的一些问题,且检查自身的经验之后,倘若发现自己的家庭并非如此,将会知道这是多么值得感谢的事,而不会视“家庭的健康”为理所当然。倘若我们检查出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有一些类似的经验,就能看清问题的脉络,知道如何走出困境,不再自伤及伤害他人!    本书作者是心理辅导者及著名的电视制作人、主持人,透过大众传播媒体讲述家庭互动的原理和人由受伤到康复的过程。他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出生于酗酒家庭,曾经进入教会立志传教,却因酒瘾而进入奥斯汀州立医院接受治疗。他在度过漫长而艰辛的复健过程后现身说法,以自身的经验印证家庭理论,以及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    他是一名真正的传教士,因为他用生命为自己所相信的事做了见证。他也指出:若无面对真实生命的勇气,宗教也只是躲避苦难的避风港。可是,倘若没有在人性的层次上充分耕耘,就过分简化地把一切归给上帝,其实是一种逃避自我的做法。故宗教狂热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上瘾行为。    其实有多种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都指向精神和灵性的层次,高层意识(higher consciousness)亦为其中一端。人本主义之父马斯洛(Maslow)也指出,在自我实现之后的更高一层是自我超越。本书提出康复的三个阶段,即由最深的痛苦和最大的软弱走向高层意识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治愈在上瘾中忘却痛苦及陷在假我中佯作坚强的病态模式。当我们能够勇敢地咀嚼生命中的苦难,不再被残障的意志力所欺骗,承认自己的软弱之后,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向上的愿望,而在此过程中,对于孕育我们人性的家庭背景加以深入体验,更是必经之途。    身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对于书中所叙述的康复工作三阶段的每一部分,都深有同感并且引发极大共鸣及繁多联想。译作过程中多次掩卷,心中激荡不已。想起的总是那一场场心理剧和家庭重塑中的主角,他们勇敢地走进我的工作团队所主持的成长团体,以他们自身和家庭的经验教导了我,让我深切认识了可贵的生命力。    我想起每回主角在剧场中表达对父母深深的渴慕,全场为之动容的景况;也想起一些曾在心理上遭到父母遗弃的朋友,在猛然发现自己也遗弃了自己之时,颤抖着手在剧场中象征性地将那被弃的孩子——内在的自己——拾回时,是怎样一个动人的场面。    我从不害怕听到有人对亲生父母发出愤怒,因为我曾多次见到有人由对父母的童稚之爱,经历了怨愤,甚至于痛恨之后,重新走入宽恕的美丽历程;我也想起,当一个孩子知道当年苛待自己的母亲,也曾经有着辛苦而受虐的童年时,他便能全然宽恕而谅解了。    在我们的工作中,更见到许多属于中国社会的独特现象,而于家中引发的特殊主题。例如,曾经因战乱而引起的家庭分离;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分别给男孩和女孩带来的不同压力;养女、指腹为婚及童养媳制度,曾经给我们的上·代带来怎样的苦难,而间接影响到我们这一代的成长。    这许多的经验使我相信:家庭真的会伤人,而人的康复也绝非不可能!当我见到有人从原生家庭的羞耻感而逐渐走向自尊和自爱时,或一个幼时曾被打得遍体鳞伤,而现在成为_位慈爱的父(母)亲时,我相信人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人类固然会在童稚时受到家庭系统的创伤和扭曲,但是如果他具有锲而不舍、面对真实的精神,康复永远是可以达成的。就像有些食物经过霜寒之后,会格外的甜美;一些在困苦环境当中形成的人格,常常拥有格外坚忍、美丽和可待开发的高度潜能。是这种对生命力量感动的经验,以及对于人在受伤之后可以再度康复的信念,才使我们这些从事心理复健工作的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赵家玉是我的外甥女,我还记得大姐产后把她从医院抱回家中的模样。本书初版稿完成之时,家玉刚刚通过南加州大学咨询心理学的博士班资格考试,现今再版之时,她已是在美国执业多年的心理师了。能远隔重洋合译此书,是因我们分享了同一家庭根源中的苦楚和挚爱。我们合力完成本书的译作,用以纪念已经去世多年的郑玉洁女士——我的大姐,家玉的母亲。若没有她的苦难,就不会有今天的家玉和我。    郑玉英写于辅仁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1995年春

内容概要

家,可以是温馨的避风港,也可以是折磨人的伤心处!本书让你看清整个家庭背后的来龙去脉,同时学会如何走出家庭阴影,不再自伤、伤人。    这本书谈的是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出人意料的是,这本书既不温馨也不甜美,而是充满了痛楚。作者道尽了家庭带给人们负面影响的可能性,邀请读者用真实的勇气去阅读,以便发现自己身上可能携有的伤痕和偏差的来源,从而找回健康的自我。

作者简介

约翰·布雷萧,他是一个传奇人物,出身于酗酒的家庭,神学院毕定后进入修会·立志传教,却因毒瘾被强制送入戒毒中心。现为心理辅导及著名的公共电视制作主持人。他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讲述家庭理论,并以自身的经验印证人会受伤亦会康复的信念。

书籍目录

译序楔子悲剧中的悲剧第一章 绪论——危机潜藏的家庭 羞愧感:灵魂之病 羞愧感与健康的羞愧 遗弃导致羞愧 假我出现-- 家庭规则 强迫性/上瘾行为 害人的毒性教条 孩子的信念 假我的发展 由社会学看毒性教育 难以察觉的“乖顺”  本章摘要第二章 家庭是一个系统 生命的形成 家庭系统理论 整体论 家人关系  新的信念 家庭规则 满足家庭的需求 不同排行的孩子的特征 家庭催眠状态. 家庭催眠状态之循环作用第三章 健全家庭之素描 何谓成熟 情绪——行动之下的能量 何谓功能良好的婚姻 谁是健康尽责的父母 五种自由  有效的沟通 功能良好的家庭规则 公平的争吵 良好及有效的家规 家庭责任第四章 不健全家庭之素描 五代家庭图探讨 一个简单的算术 在权力斗争中力求完整 不准自我陶醉 丧失自由  意志残障 家庭角色 文化及次文化的界限第五章 上瘾的父母——家庭中的强迫行为 遗弃 强迫性家庭概说 强迫性/上瘾行为 情绪上瘾 思想偏差 酒瘾(参见图5一1) 饮食失调(参见图5—2) 宗教狂(参见图5—3) 工作狂(参见图5—4)第六章 家庭的黑暗死角——性暴力与肢体暴力 解离经验 性侵犯者 乱伦的家庭系统 来自暴力家庭的孩子 受虐者与暴力行为难以割舍 习得的无助感 虐待家庭为封闭系统第七章 我是坏孩子——家庭中的情绪虐待 愤怒、性以及情绪能量 循序渐进地发展第八章 共依存——真正的家庭病根 求生存的行为 社会共识中的相互依存观点第九章 康复第一阶段:重振意志——寻找一个温馨的家 让残障的意志康复 自我的形式 我的投降和康复 我的新家庭 寻回自己 复原的初期 十二步骤复原计划第十章 康复第二阶段:寻回自我——一粉碎原始的咒语 解除咒语 把羞愧具体化 对于治疗的需求 经验的修正 离家 治疗成果的维护第十一章 康复第三阶段:返璞归真——走入真我 内在旅程 放松对自己的控制 未完成的自我需求 信念的力量 内在的生命 我的故事

章节摘录

  羞愧感与健康的羞愧 “羞愧感”不同于“健康的羞愧”。健康的羞愧是“我做错了”,而 羞愧感是“我是个有问题的人”;健康的羞愧是“我犯了一个错误”,而 羞愧感是“我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健康的羞愧是“我的行为不太好”, 而羞愧感是“我不好”,两者大不相同。 在过去的150年中,我们教育子女的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反观社会上逐 渐上升的离婚率、青少年问题、药物滥用、近亲乱伦、饮食无度以及身体 虐待等,逐渐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这些现象在告诉我们,旧有的养育方 式已经不适用了。遗弃导致羞愧 有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基本上是用各种遗弃的方法来控制他们,而 孩子从中学到羞愧。父母遗弃孩子有以下多种方式: 1.放弃抚育孩子。 2.以不妥当的情绪示范,教导孩子如何表达情感。 3.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不给予回馈。 4.不满足孩子发展中的依赖需求。 5.对孩子施以身体、情绪、精神以及性方面的虐待。 6.利用孩子满足父母自身的依赖需求。 7.利用孩子维持或挽救婚姻。 8.父母企图对外界隐瞒或否认他们见不得人的秘密,以至于孩子为了 维持家庭的稳定而奋力保密。 9.不陪伴、关心及指引孩子。 . 10.父母的品行不端,使孩子蒙羞。 儿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关怀需求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没有任何一个5岁 的孩子,能够独立离家去自创前途。通常孩子到15岁以后,才会有离开家 庭及父母的欲望,在这之前,他们一直都需要父母的照顾。 然而,父母的遗弃扭转了大自然的秩序,孩子不但得不到关怀,而且 必须要去照顾父母。他们变得孤独和疏离,因为他们失去了每个孩子都该 享有的珍贵、独特的童年。父母的遗弃也因而造成孩子羞愧、自卑的内心 。假我出现 一旦内心有了羞愧的声音,面对自己便成为一种痛苦的经验。基于补 偿心理,人会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以便让自己生存下去。 “假我”可以保护自己不去面对真实自我的痛苦及内心的寂寞。在伪 装多年之后,个人的真我将变得麻木,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假我所带来的危机远超乎人的想象,因为许多为人父母者也隐藏着充 满羞愧的内在,不敢面对真正的自我,而且他们也曾被自己的父母遗弃过 。成千上万的成人,说话及衣着看似成人,但事实上都只是个“大”孩子 。这些表面长大而内心不成熟的人管理着我们的学校、教堂,甚至政府, 而且他们一个个也都成了家。本书所要讨论的就是今日家庭的危机——这 些不成熟的人所教养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不成熟的成人。家庭规则 许多教养孩子的规则得到宗教及教育系统的肯定与支持,所以变得有 些神圣而不可侵犯,以至于质疑这些规则仿佛是一种冒犯。这也正是问题 严重的所在。 就像“国王的新衣”这个故事,人民被迫忽视国王没有穿衣服的事实 。今天的家庭问题也有如火灾般严重,但没有人被允许去正视它。大家一 同否认问题,以便遵守我们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不多话”这个老规矩。这 个规矩深植于教养子女的法则中,例如,孩子有耳无嘴,孩子要毫无异议 地听话,发出异议就是不乖。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仍遵守着上述规则,继续 把这些规则传给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 最糟的是这些“神圣”规则中,有一条是“不可对规则质疑”,甚至 不能讨论,因为讨论也是对父母不敬。 现在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打破禁忌,运用家庭系统的新知识, 重新评估我们的家庭规则,否则危机难以解除。我们必须转换那些家庭规 则,以解决我们的强迫行为。因为现代人众多强迫性上瘾的生活方式,正 是源于羞愧感以及之后伴随而至的孤单和心理麻木。当我们羞愧时,有如 灵魂之杯破了个洞——儿时,欲望未能得到满足的我们,仿佛一个无法装 满的灵魂之杯,这种缺憾无法补偿,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让童年重新来过, 不管如何努力地想将子女、情人和配偶变成我们的父母,都没有用。无论 多少次,我们努力想装满灵魂之杯,而那个破洞依然存在。 人在羞愧之后产生无法自主的强迫行为,像是时代的黑死病,让我们 不由自主地想要更多的钱、性、食物、毒品、财产、享乐和兴奋,如同永 无休止的怀孕,永远到不了产期。这些永无休止又永不厌倦的做法,会令 自己和他人都受不了。 我们的问题出现在每天的生活里,包括吃什么、喝什么、如何工作、 睡觉、拥有亲密关系、享受性快感、玩……这些事情经常让许多人忙到无 暇感觉自己的伤心和忧愁。然而,我们心灵上的破洞和强迫行为指出:一 个失落的城市——心灵深处——在那儿,有一个孩子在废墟之中。P4-7

编辑推荐

家,可以是温馨的避风港,也可以是折磨人的伤心处!《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让你看清整个家庭背后的来龙去脉,同时学会如何走出家庭阴影,不再自伤、伤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家庭会伤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8条)

 
 

  •   育儿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来源于家庭,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启发。
    家庭是每个人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然而现实中它却可能既不甜美,也不温馨。许多父母在不知觉中给孩子带来伤害,而他们也曾经是家庭中的孩子,很多不妥的做法,只是本能地代代相传。
    伤人的父母曾经也是受伤的孩子。在看清整个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可以省思自己,修复和重塑自己,为下一代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尽责的父母拥有一份自我约束的爱,他们既爱自己,又能自律,是能将自我管理好的成人。他们会以言行为孩子示范成熟的行为,以及一个人的自主性。他们有高度的自我肯定,少有压抑情绪。孩子不需要负担来自父母自身的冲突。这样的父母不会让孩子为他们完成生命中一切。孩子因而可以充分利用智慧、关爱、感觉、决定以及想象的能力去走自己的成长之路。
    有效的沟通
    家庭里好的沟通者通常清楚自己的内心感受,也留意他人的感觉。他们知道自己沟通的出发点和目的,用具体而明确的行为表达希望。例如:“我想你明天早上9点钟把我的西装拿出去洗衣店干洗,可以吗?”他还会努力了解别人是否听清他的意思,而不是笼统地说:“我的衣服脏了!”
    同样,良好的沟通者还具有给予正面回馈的能力和勇气。例如他会这样说:“当我要跟你说话时,你却拿起报纸来看,我觉得很不舒服,好像被你拒绝了一样。”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中,面对面的接触是必要的,它代表着愿意说出真心话、愿意面对对方以解决误会——这其实是一种爱的表达。

    —— 这些都是摘自书中的内容,还有太多太多的经典内容,看过之后感触很深。
  •   这本书要是不正正标题,而只是副标题《家庭——自我重生的新契机》就更符合原著,应该是译者译得不错,又被出版商达到某种效果修改成完全不符合原著的《家庭会伤人》。
    虽然书名译得不好,但无法否认,是一本非常棒的书,发现自我,认清我们行为的源头——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悲伤,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快乐。它帮我们看清潜藏在心底的伤痕,找清根源,然后让人释然、宽广。
    受益非浅。
  •   与家庭有着亲密的关系、而又有相对独立的人格的成人在我们的社会里是多么地少!看看身边的朋友,多少在婚姻和亲密的关系中痛苦。衣着光鲜,表面意气风发、志得意满,抛开事业所带来的朋友圈,会突然发现没有自己可以归属的“家”!而不能经营好自己“家”的原因可以在每个人的原生家庭中找到对应的阴影!多少人不知道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得到怎样的错误的行为模式,也不知道如何更改。这本书就告诉我们什么是健全家庭,什么是不健全的家庭,及受伤的孩子如何重新塑造自己。很好的书!但书中所用的例子来自于美国家庭,可能有些读者会觉得隔膜。最好对家庭和心理咨询有所了解的读者读来,会更理解其中的内容。读书,得其一点,已是不错!这本书,对家庭伤害所作的论述,应该能带给有这方面疑惑的读者相当的启发!
  •   《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这本书是吴迪介绍看的,耗时两周,当然也是那种看看,抄抄的看法,呵呵。感觉这本书和之前素黑的那本心疗系列《一个人,不要怕》有一定的相通,就是都主张从自己内里攫取力量和自我滋润的源泉。当然这本会从追溯童年及家庭互为影响的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成人之后面对一些事情会有某些应对,某些情绪反应。
  •   作家长得都应该读读《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努力学习做个好父母,好家长!
    书中“尽职的父母”里对父母角色的解读非常透彻,愿意做好父母的人总是值得一读,越早越好!
  •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去年,再一次培训课上心理学老师推荐的,当时并没太在意,市面上所谓心理学的书太多了,多数肤浅而凌乱。后来在当当上逛着突然想起这本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抱着对那位老师的信任(那是位令人尊敬的难得的好老师),买回这本书。很快看完一遍,然后是反复翻看。这是本不算厚的书,却用通俗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家庭对每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重大影响,揭示了那些有不良行为倾向的人背后的不良家庭系统的原因,给出了自我完善和重生的方法。应该说这本书是一本严肃的心理学书籍,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这样通俗清楚地表述深刻的观点。书中内容涉及大量的家庭及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对于为人父母的读者应该很有启发。
  •   当当买了《家庭会伤人》,虽然发来的书水泡了半部,扉页也裂开了,但是没有阻挡我阅读的热情,有志于研究家庭以及家庭教育,重新认识自我,关注幼儿情绪心理发展的 非常值得一读,再读,三读!鉴于退换货繁琐,我不冲书的质量,冲着书的内容保留下来了,也当作个当当的纪念!
  •   这本书谈的是家庭如何让在它建立之初曾有的梦想破碎的,精准的剖析了家庭是如何伤人的,很具体,很清晰,展示了人们潜意识层面很多动态,对于致力于家庭治疗的专业人士及那些深处家庭痛苦漩涡中的人们是一本好书!
  •   这本书对于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非常有帮助,至少对我是这样。摘出印象深刻的部分:


    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法接受父母亲的缺陷和不正常,因为未成年的孩子十分的无助,充满依赖感,无法再面对父母不完美的事实。因此,大自然会给孩子一种保护方式,是让他们拥有一段以自我为中心的岁月。在这段孩童的岁月中,他们具有许多神奇而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这些方式是孩子们将父母理想化,而把错误及缺陷归于自己,这样他们才能得到安全感而继续生存下去。在这些不合理的童稚思想中,孩子一方面把父母理想化,另一方面却内化了父母对他们的批判。其实,在那些批判中,常常充满了父母对他们本身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分。而后,孩子又把这些缺陷及难以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别人的眼光中。于是,孩子仿佛在心中重复收听、收看那些引起他们羞愧的眼光和批评。

    孩子会依照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自我。如果他经常因为发怒、悲伤或好奇而被父母羞辱,那么,每当他有这些感受,他就会觉得羞耻,到最后对自己所具有的一切情绪、需求和欲望都感到羞耻。由于这些内心挣扎和分裂的过程太过痛苦,孩子被迫发展出一个假我-----一个按照文化或家庭需求而塑造成功的面具,或是一些僵硬的角色。认同假我久了之后,就会忘记自己真正的感觉和需求,与真我逐渐分离;真我退缩到意识层面之外,不容易再接触到,而由内化的假我部分形成自我概念,即使度过充满幻想的时期,开始拥有逻辑思考能力之后,仍然会一厢情愿地将父母理想化。
  •   自我重生,家庭不再伤人,不得不看的读本
  •   这是一本好书,你也许从来都没想过家庭怎么会伤人,是的,因为每个人在家庭里都是很放松的,想说会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不小心就把你身力最亲近的人给伤到了,而更危险的是胸自己却一点也没意识到,可能还在继续伤害下去,这本书让你了解为什么就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险的地方。快看看吧,一本好书。
  •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刚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在一个短短一个下午就看完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却用了四天时间来一句一句仔细读这一本书。相比而言,这本书更加学术性一些。都是探究在自我的书籍,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曾经我以为自己的家庭是没有问题的,错都在我,我反省的都只是自身,而从来没有往家人身上去找原因,事到如今,我依然在理想化父母的形象,却在翻开此书对号入座时大吃一惊,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的生物,不要责怪我们太过柔软,当年我们也只是一个无助而迷茫的孩子而已。
  •   这本书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角度对家庭中隐藏的一些伤害做了详细的分析,前半部分主要是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了家庭中毒性教条的产生及其危害,强调了家庭对所有成员特别是儿童的重要影响,后半部分从人本的角度介绍了自我康复的一些实质性建议和发法.
  •   真正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体验,解释家庭系统中蕴含着的伤人因素,对每一个有类似经历的人来说,如果静心阅读,放松自己的身心去接受和体验,就会被搅动、被触动,会有压抑和悲伤的情绪溢出,甚至失声痛哭。这也是一种医治。
  •   家庭对我们的心灵影响如此巨大,孩子总是没有错的,但人总是要成长的,开始学会对自己负责,找回自己的力量,建议和少有人走的路、生命的重建一起看。
  •   这是我看到的非常有建设性的一本书关于家庭治疗和自我重生的他说爱是一种承诺需要克服懒惰和恐惧愿意冒险暴露自己并冒着被拒绝的危险去付出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意志和抉择的行为真正的爱始于自爱以及对自己的诊视我们必须先学会重视自己才能重视他人否则爱就是相互依存的陷阱说的真好...
  •   我们在家庭中或多或少都会受伤,这是家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因为父母也受过伤,将来你的孩子也会受伤,所以有这种说法:什么样的家庭养什么样的孩子。这种伤害只有当你长大有可能会意识到一点不对劲的地方,有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意识到与童年有关与家庭有关。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的问题所在,不是让我们埋怨父母,因为他们也受过伤害,而是不要再伤害下一代了。我又买了两本书送给我的朋友。感谢作者、译者、出版社。
  •   家庭本是温馨的港湾,然而,家庭却又是一个给人带来伤害的地方,而且这种伤害往往会带上“爱”的帽子。读完之后,或许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人的不愿意回来。
  •   一直以为家庭是一个港湾,是获得最后保护的地方,这其实只是一个愿望和赋予家庭的一个功能。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有意无意之中我们遵循的一些行事规则导引出至少是不健康的结果,而我们还不自知,还以为家庭中的相互依赖是温情的体现,是爱得说明。其实不全面。家庭是人健康成长的地方,尤其是生命的起始段。人终其一生都在成长,好像于丹在读经典的感受中也说了。怎样的成长才是健康的呢?虽然人的生物机体在现代即使处于亚健康状态下也能延续,但灵魂和精神的亚健康却使生命大打折扣,尤其是我们在爱得名义下,生命不完全。从出生起,生命对每个个人来讲,他是他自己的上帝。在其一生之中,要受到健康和良好正确的教育。在家庭中,人事独立的人,是要健康成长的人,我们可以互相帮助,但不能相互依赖。祝所有的孩子和人健康成长。
  •   书很好,对于有小孩的家庭是特别推荐,还给小孩一个快乐的童年,同时也可清理家庭留给我们的负面引影响.
  •   推荐大家了解,对自我认知和家庭系统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孩子教育会有深刻的影响。
  •   很不错的书,虽然是外国人写的,但是读起来很流畅,和另一本“为何家庭回伤人”象是兄弟版似的,不过读后真的回让你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真谛。
  •   刚开始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犹豫,收到货后更有点失望,还以为是盗版的,后来电话查询确认正版,心想也就放在那吧,后来闲着没事稍微翻翻,结果里面很多话语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一口气竟然全部看完了!已经很少有这种好书能吸引我全部拜读了。书中的一句话很经典:如果你对自我了解很有兴趣,就去研究你的家庭吧
  •   很喜欢这本书的内容,读过电子版之后决定买回来。
    对自己的家庭和成长提供一个解读的角度,对于成瘾行为的感受很真实。

    书的封面和内容的纸质都非常软。拿在手里感觉有点奇怪。
  •   认识自己处于“依赖期”还是真正的“独立”,从家庭的阴影中走出
  •   看的第一本有建设性的心理学书籍,对于探寻童年经历及家庭环境对个人心理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非常有帮助
  •   这本书适用于在处理家庭关系,知道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生影响。家长或者准家长都值得看
  •   这本书很早就想买了,揭示了受伤的家庭原因,学习了
  •   如作者所说,读这本书的感受——心里不知滋味。每个家庭都有隐疾,透过个人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如果不是行为人,我们往往习惯于进行个人归因,而不是情境归因。于是循环往复的‘治标不问本’。也许在成员潜意识里,承认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就等同变相否认了自己。如何疗伤?文火慢熬
  •   这本书我连着看了两遍,收获如下:
    1)我深刻了解到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和自己多年以来诸多内心困惑的根源.
    2)我对自己和他人更加包容.
    3)我为将来的教育培养子女树立了更科学的观点.

    如果把这本书当作"探寻真我"的理论指导的话,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就是案例分析.两者殊途同归,各有千秋.推荐先后阅读.
  •   每个人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来自于家庭,只是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都是受家庭影响而长大的小孩,对于我们的家庭不需要评论好于不好,关键在于:在我们所拥有并且不能改变的家庭中,我们如何做到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完整,更加合一。
  •   这本书让我明白,先从自己做起,切断家庭对我的有害影响。然后给我的孩子以幸福。
  •   多子女家庭的人读读能了解为什么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会如此,家庭的不幸是如何影响了自己的。
  •   知道家庭对人影响巨大,以后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影响下一代。
  •   在与《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比较后,选择了更吸引我的这本,相当不错的一本书啊,在我买了之后就下架了,庆幸。
  •   一口气读完觉得受益匪浅,书中对家庭的心理分析十分深入到位,不断与我内心产生共鸣,就象请了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和你并坐在你家外院的藤椅上,静静聊天的感觉……
  •   家庭心理书
  •   看到一半了,还可以,有警示的作用,对于家庭心理分析也蛮有逻辑性的感觉。
  •   此书,让我对童年的阴影已经不在耿耿于怀,对家庭的伤害已经释然、放下。
  •   此书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可以帮助那些在家庭生活中时常感到困惑却又不知什么原因,不知如何化解的人。
  •   读了之后触动很大,家庭这个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容忽视
  •   看了,很喜欢。里面有古典精神分析的东西,也有客体关系理论的东西,也有家庭理论的东西。很好的一本书。
  •   了解了在今天的家庭中也会受到伤害,非常喜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在读这本书之前,觉得中国的那句老话“家家都有本难念经”,现在知道这本经书的源头了……而且对于家庭中出现的问题不是那么纠结的心情了,自己能科学的分析并面对处理了,推荐给大家,好书…………
  •   对于家庭中的心理学之前有过一定接触的人,看这本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精炼、完整、全面。
  •   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多,家庭这个给我们温暖的地方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这本书会告诉我们问题出在那了,并告诉你怎么改正。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慢慢改正。
  •   值得读的一本书,相信大家会明白,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   这本书不止看过一次了,建议大家都好好看看这本书,对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有不错的帮助
  •   如果你正为家庭关系困扰,也许这本书课可以帮你解惑
  •   更何况地球上的小小家庭?家庭虽然并不是一定决定我们的性格,但一定对我们性格的形成起作用,有时,对有的人在有的方面讲,是极大的作用!!
  •   关于家庭系统说得很清楚了,也有自测和建议
  •   收到货了,不断学习中,希望家庭更和睦~
  •   值得一看,从没想到从小长大的家庭中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深奥问题
  •   解决温饱,身体健康,工作稳定,但依然不觉得幸福。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但是又找不到症结。
    总是说错话,办错事,但是不知如果改正。 谢谢这本书,原来很多问题可能在我们出生前就埋下了伏笔,如果我们于不纠正,也许我们的小家,我们的孩子还要继续被折磨下去。
    原来“爱”伤人更烈。
    希望家人也看看这本书。
  •   普及了,每个家庭成员都值得一看
  •   人生的成功,家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   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家庭。
  •   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家庭,爱护家人,理解,接受不完美。
  •   家庭里同样有着心理学与哲学
  •   一些传统陈旧的观点该丢下了 打开心扉去看看这个世界 又不一样的观点 真正听从自己的心 什么才是家庭观 人生观 真正想要的是h什么 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很多
  •   我同事说书不错。对自己和家庭的一些问题很有帮助
  •   是对我们传统的家庭模式的一次颠覆,更人性,很好,改变愚昧从我们开始
  •   书中的理论沿袭著名的“童年的不幸会影响人的一生”,与书中的极端例子相比,我还算幸运。读这本书需要谦虚的精神,你不但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还可以反省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些育儿经是技术层面的,它是心理层面的。
  •   一本从来没想到要看的书,一个我从来不敢去想的道理。

    而有时候,如果你不能面对那个真实的童年,如果你生活在自己那个没有安全感的头脑中编造出来的“假童年”的话,那么永远也不会知道真相是什么。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是他让我开始了自我心灵的探索旅程。
  •   很有建设性的一本书,在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习惯,在不时的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想法,为什么会是这样,也许就是我们儿时的一件很小的事情,一个很应该遵循的道理。家应该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当看到这样的一个书名,说实在有点诧异,看完后,明白在温暖的家里每个人都是在模式下生活,应该,所有都是应该的事情,没有人会想为什么,伤害也许就在那些的应该的事情开始,一点一滴进入我们的心里,一直到我们成年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却影响着我们,自责,疲劳,埋怨。。。。重生,是现代人需要的,在这个巨大压力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的了解和解放,书中的内容会对我们有一些的启发。。。。
  •   这本书自己看后,送了一本给朋友,我自己看了以后,发现到了然后我现在的生活模式,自我认为很好,夫妻之间没有争吵,有点争吵的火苗自己就熄火了,没有考虑到对方会怎样想,这想下去会怎么样/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各种生活模式背后隐藏没有看到的危机
  •   很受启发,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自我提升。。人格心理学老师推荐的。。
  •   离开家很久,一直以为父母就是心目中那种温情形象。但是因为要照顾自己孩子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发现两代人不仅育儿观念差距大,而且儿时一些被父母忽视甚至遭受情绪暴力的问题又浮现出来。当买到这本书时,连夜读完,泪流满面。对于父母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谬论的历史、社会原因弄清楚了,也对儿时的很多疑惑释然了,更坚强了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打骂小孩的信念。这本书解释为什么不能打骂孩子不能情绪上虐待孩子,西尔斯博士的育儿书教你如何不通过打骂孩子的方式来养育小孩。两本书真是相得益彰。对于我们70、80后刚为人父母而为育儿理念问题困惑良久的相当适合。
  •   我没有为人父母,我在自我治疗很多性格上的顽疾确实是小时候被爱我的父母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或者或伤害来的本书能够让我发现我缺失的部分,并希望能够从现在开始慢慢的恢复。
  •   写的不错,特别使对准备为人父母的,更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对自己也会有好处,虽然案例有些负面,但确实使人受益
  •   我哭了好多次,我想我知道很多原因,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困住的,谢谢,约翰 布雷萧
  •   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推荐了,我想没有人的童年是没有阴影的,就我个人来说,父母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管家的确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努力发奋读书,但也造成了心里的伤害,现在看了之后,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感觉伤口也有点愈合了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这本书可以引领我们走出迷茫,学会原谅,然后重新出发。推荐!
  •   接纳但不抱怨,就是重生的契机
  •   在我们这个没有正确对待孩子的国家里很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受了伤,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摆脱,斩断命运的链条,从自己做起,这本书很值得看。
  •   面对婚姻的困境,体验着生活的苦痛,我像着抓救命稻草一样地如饥似渴似的读完了这本书,真的要说声“谢谢!”,真的学到了很多。一直感觉不快乐,不幸福,这并不是老公的错,是我不是一个幸福的人,谁有能给我幸福的。幸福的源泉在我自身的能量。终于能够了解他,虽然原来知道他受了很多苦,但是不知道会有多苦;会对今天的我和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现在终于明白和理解了。真的为那个每天晚上要与恐惧相伴的入睡的儿时的他感到心痛。虽然我仍然没能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不过我在寻找。生活还有希望!
  •   儿时的伤痛看似被我们遮掩很深,可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无不显明我们的记忆仍在捆绑伤害我们,直面很痛苦却很必须,因为有重生的喜悦。
  •   看后收获比较大,让我敢于真实的去面对
  •   偏理论一些,书里提到的一些问题西方多一些,目前中国正在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以家族为整体研究心理方面的一些现象,比之前的一些理论更实用些。
  •   非常好的一本书,打开一口气就看了30多页,自认为还是不叫挑剔的一个人对于这本书也是赞不绝口,已经推荐很多人采购了.中国人都值得看看,中国的毒性教条太多了.
  •   因为很多话就像是在说你一样。值得推荐的一本书,我是从电视上知道才买的。
  •   一个心理学家推荐的好书,读的时候发现孩子的敏感期真的很重要!
  •   园长和老师们推荐的~应该不错~翻看了下,有案例也有综述,应该是能有所收获的一本书~会仔细阅读的。
  •   这本书非常棒,很适合家长阅读。
  •   内容很棒,帮助我看清自己
  •   的确不错,谁看谁知道
  •   作为家长必看的心理书
  •   非心理人士用来给自己答疑解惑也很好用
  •   极好的一本书!建议父母都应该读读!!买了很多送人!!
  •   这本书确实很不错,是在吴迪老师的博客上看到推荐了。当即就买来看了~~确实觉得很不错,看了之后受益匪浅~~觉得很多人都需要买来看看~
  •   非常好,看了一部分,值得愿意剖析自己的人们一看
  •   一本我们不曾有过的角度看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太受益了,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清醒。已经不知是买第几本了,送给那些与家人关系有困惑的朋友,都会有与我同样的感受。
  •   可了解自己的童年给成年带的影响
  •   很满意 就是封面背后有点小灰尘 擦了就好了 发货速度也很快
  •   阅读中,读后再来评价
  •   该作者的书,我都收齐了,非常喜欢!
  •   最近看了一系列心理学方面的书,包括这本
    我喜欢上了它
    生命需要认识和探索
    轮回不远
    就是当下,回头看我们的成长历程
    认识了,改变了
    也就改变了命运的安排
  •   感悟很深,建议想在心灵方面成长的朋友都要阅读
  •   能读到这本书,是我的荣幸!
  •   这是我几年年来度过的最受益的一本书,这本书让我看懂了很多问题,对我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非常好的一本书,倾力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