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随笔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申翔  页数:111  
Tag标签:无  

前言

  满怀深情走进台湾  读完系列散文《台湾随笔》书稿,掩卷之际,一个感觉陡然清晰起来:开卷的标题《走进台湾》极富概括性,实为全书的点睛之笔。  作者应邀赴台进行教育交流,“走进台湾”不仅人至身到,更是心往情人,因而“抑制不住动笔的冲动,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见诸文字”。这些文字,既实现了作者“把台湾在自己心中更好地珍藏”的初衷,也将达到“让更多的人和我一道走进台湾”的企望:未至者,可以在阅读中了解台湾的方方面面;已至者,可以引发对赴台经历的回味,或产生共鸣,或触发新的感悟。  此初衷与企望之所以有可能成为现实,与以下三个特点密切相关。  其一,内容的丰富性。主要表现有三:一是涉及面广,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的许多方面,书中皆有描述,展现出台湾的“全景”。二是现实生活情景的介绍与历史发展状况的述说相交织,让人对某一事物的了解有一种纵深感。三是选材的多样,如既有《“蓝”与“绿”——台湾政治生态》、《台湾的教育现状》等较为重大与严肃的话题,也有《行走东海岸》、《眷村的故事》等生活味浓烈且较为轻松的谈资;又如书中涉及的人物,既有政界要人蒋介石、宋楚瑜,也有著名歌星邓丽君,还有富有传奇色彩的贵州藉人叶莺,等等。再如无论是重大政治、文化现象,还是文物景点、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都有不同的篇章予以描述。一句话,其众多的场景与丰富的内涵可以让人去品味一个立体的台湾。  其二,材料的翔实性。书中的30篇文章,无论题目大与小,内容都十分充实,这与占有大量的资料有关。这些资料,一是来自作者在台湾期间的仔细观察,所到之处,皆能述说其具体的情状。二是来自与导游、出租车司机、眷村军人后代等相关人员的交谈,文中的许多谈话颇富代表性。三是来自报刊、书籍的文字资料,让人加深对所见、所闻事象的了解。材料的翔实首先表现为对所述对象的清晰陈述,无论是人与事、还是景和物,有的着笔并不多,但总给人具体印象。四是陈述客观,能以事实说话,尽量减少个人的主观判断,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材料皆有凭有据,运用时也未随意添枝加叶;而一般散文从选材开始就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其三,结构的多样性。从开始的《走进台湾》到卷尾的《再见台湾》30篇文章,皆从见闻入笔,渐渐呈现出相关内容,眼前情状与相关事象,现实与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这一大体相同的格局,使这系列散文显现出一种统一的风格,但又并不让人感到单调,其主要原因是同中有异,仍呈现出结构的多样化。如《感受台北——多元文化汇集地》、《站在“台湾尾”》、《台北中山纪念馆》等,相关史料直接融于文章之中,《文化差异渐显》、《中国那么大》、《日月潭泮“逐鹿人”——浅说台湾高山族》等则分别以《简化字与繁体字》、《台湾高山族来源之说》等文章紧缀其后,以揭示其相关背景。介绍人物、事件、景物、风情等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又各不相同。结构的多样性,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  作者申翔同志现任遵义电大书记兼校长,居于领导职位,仍怀有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浓烈的人文意识。在台湾交流、参观仅十余天时间而能写出内涵丰富的30篇随笔,这与其认真观察与勤读好学的习惯分不开。在浮躁之风仍比比皆是的今天,如此作为,实堪钦佩,故欣然遵嘱赘言如上。  曾祥铣  遵义市政协原副主席  贵州省写作学会副会长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内容概要

  《台湾随笔》是作者到台湾访问所见所闻而写成的观感。介绍了台湾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书中配有台湾风光和文化遗址等照片。从开始的《走进台湾》到卷尾的《再见台湾》30篇文章,皆从见闻入笔,渐渐呈现出相关内容,眼前情状与相关事象,现实与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这一大体相同的格局,使这系列散文显现出一种统一的风格,但又并不让人感到单调,其主要原因是同中有异,仍呈现出结构的多样化。如《感受台北——多元文化汇集地》、《站在“台湾尾”》、《台北中山纪念馆》等,相关史料直接融于文章之中,《文化差异渐显》、《中国那么大》、《日月潭泮“逐鹿人”一一浅说台湾高山族》等则分别以《简化字与繁体字》、《台湾高山族来源之说》等文章紧缀其后,以揭示其相关背景。介绍人物、事件、景物、风情等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又各不相同。结构的多样性,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申翔,籍贯河南林县(现林州市),生于贵州桐梓。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遵义工作,曾任遵义市教育局副局长、遵义四中党总支书记,现任遵义电大校长、副教授。喜好文史、从事教育,平时爱捣鼓点小文,散见于大报小刊,编在一起名日《行思集》;偶尔留迹于山水之间,也摆弄一下相机,有好事者帮助择其精华成册,名日《瞬间》;主编有《火样青春别样红》等系列读物。2008年10月去了趟台湾,回来把思绪和照片整理结集,便有了这本有图有字的《台湾随笔》,想让更多的朋友和作者一道走进台湾,认识台湾。

书籍目录

一、走进台湾二、感受台北——多元文化汇集地三、台湾的过去、今天四、台湾的族群五、文化差异渐显六、台湾与中华传统文化七、“蓝”与“绿”——台湾政治生态八、眷村的故事九、台湾的教育现状十、台北101大厦——台湾经济风向标十一、隔不断的两岸情——叶莺传奇十二、永远的邓丽君十三、宋楚瑜与台湾废省十四、逛书店十五、中国那么大十六、中台禅寺(一)——现代清修之地十七、中台禅寺(二)——英才培育之所十八、日月潭泮“逐鹿人”——浅说台湾高山族十九、阿里山小火车、红桧二十、台湾的交通二十一、绚丽高雄二十二、站在“台湾尾”二十三、太鲁阁和中横公路二十四、行走东海岸二十五、台北中山纪念馆二十六、台北“故宫博物院”二十七、台北后花园——阳明山二十八、台湾的夜市、槟榔二十九、台湾的“民调”三十、再见台湾突破彼此的想象——申翔《台湾随笔》读后后记

章节摘录

  台湾岛最早的居民是高山族,他们长期以来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但一直处于较为原生状态的氏族社会。台湾高山族同胞公元三世纪以来逐步与大陆交往,明朝时随着大陆向台湾移垦的移民增多,颜思齐、郑芝龙等在岛上逐步建立了汉族政权,把台湾纳入了中国文化体系。1642年,荷兰人染指台湾并逐步建立了殖民统治,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湾建立反清复明的政权,自此台湾成为以汉人为主的自主政治体系。随后大陆广东、福建沿海居民大量移垦台湾,汉族成为台湾的主要族群。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主权管辖。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军于同年5月底进占台湾,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  当台湾同胞听到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后,群情激愤,成立义勇军奋起反抗,在台湾北部给予日军以重创,但在日军不断增援下,台湾义勇军终因兵力悬殊、武器落后、缺乏后援而落败。但台湾人民保卫领土、同仇敌忾、不屈抗争的事迹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当年组织义勇军抗日被推为大将军的台湾诗人丘逢甲,写于1896年的这首七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唏嘘。  台湾高山族人民与日本殖民统治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居住在台湾中部的高山族同胞于1896年至1914年与日本统治者进行了18年的争战。  1914年4月日本第五任总督佐久间佐勇太率领近万军警,出动现代化的军事装备,才将高山族同胞的反抗镇压下去。而这一地区在1930年再度爆发的震惊中外的反抗日本侵略的“雾社起义”,更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标志性事件。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台湾人民的反抗一直没有停止。辛亥革命后,台湾同胞受到大陆影响再度激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抗日运动,因抗争而导致的流血事件时有发生。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许多青年毅然返回祖国大陆,直接投入抗日战争行列。  台湾被日本占领五十年期间,日本殖民统治者镇压人民反抗,强制推行“皇民化”教育,要求学校教日语、百姓改日名、建立日语家庭等,在掠夺台湾丰富经济资源的同时加强文化侵略,其殖民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抗日战争最终以日本无条件投降而结束,台湾经过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归祖国怀抱。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后,台湾当局极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消除日本“皇民化”影响,台湾人民的祖国认同感逐步增强。  相关链接:——“皇民化”运动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日军登陆台湾。至1919年都由日高级军事将领担任总督并强制推行日本殖民政策,但台湾人民的反抗一直没有停止过。1919年开始日本改由文人担任台湾总督,并逐渐让一部分台湾人参与政治,其目的就是要同化台湾人,并把重心放在学校教育上,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从心理上改变台湾人的祖国认同感,减少中国文化影响,成为“天皇子民”,即“皇民化”。文人治台使台湾社会精英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屈从日本的统治事实而逐渐接受日本的“皇民化”,成为日本人治理台湾的助手。  1936年抗战爆发,日本出于战争需要,在加强对台湾经济掠夺的同时政治上也进一步加强控制,并再度由军人出身的人任台湾总督,更进一步加强了“皇民化”运动。在台湾禁止各报刊出版中文版,强迫台湾同胞改为日本姓名,建立日语家庭,学习日本风俗习惯,撤除祖先牌位,改奉日本的“天照大神”,并招训台湾人投入战场。日本推行“皇民化”的结果,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许多青年毅然返回祖国大陆参加到抗日战争行列。但也有一部分人受“皇民化”影响甚深,对祖国认同发生了怀疑,这也是影响今天台湾政治的原因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台湾随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