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晓梅,何关银 著  页数:367  

前言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蜚声哲坛。当时,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的领军力量,主要是以张江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群,集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其影响与参与学者涉及中国广阔的各个省市;研究的内容是运用矛盾论,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必然性基础。回顾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延至90年代中期长达十多年的,在中国哲学界影响较大的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活动,无疑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哲学创新历程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当时兴起的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虽然其理论倾向是已有哲学原理的运用,但是,正是在这种已有理论运用于改革开放实践的过程中,深刻变化和发展的时代暴露了已有的“教科书哲学”在理论框架与内容上的弊端,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创新的迫切要求。因此,在当时那种思想僵化、“姓社姓资”的影响还不小的年代,开展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对于推动人们深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的影响力,或许比推进哲学本身创新的意义还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从哲学上厘清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内容概要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蜚声哲坛。当时,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的领军力量,主要是以张江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群,集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其影响与参与学者涉及中国广阔的各个省市;研究的内容是运用矛盾论,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必然性基础。

作者简介

罗晓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重庆行政学院副院长、哲学教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高级职称评委,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专家。重庆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从事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主持国务院三建委重大课题和重庆市政府“十五”规划多项重点课题。已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何关银,汉族,四川省三台县人,现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哲学形态演进。先后主持或主研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已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社会主义辩证法是研究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的学问第一节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社会主义辩证法产生的客观基础第二节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动力第三节 时代变化和实践特殊是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原因第四节 不断创新社会主义辩证法为不断开创实践新局面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 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历史沿革第一节 情势变迁与视野转移:马克思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形成第二节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理论的普遍张力与实践条件的特殊对应第三节 《论我国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和生产力基础的辩证法第四节 和平赎买:制度变革的深刻性与人道主义特质的统一第五节 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与30年来中国体制改革的实践张力第三章 马克思以实践、时代、问题为逻辑主线的辩证法第一节 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财富高效率和社会“异化问题”第二节 “世界历史”时代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并存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问题第四节 生产力的社会化、国际化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命运第四章 列宁“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逻辑和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第一节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和俄国革命的特殊任务第二节 俄国革命特殊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与社会主义的历史机遇第三节 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生产力基础和新经济政策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辩证法第一节 不同于十月革命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辩证法第二节 不同于“斯大林体制”实践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与时俱进中国化第六章 社会主义实践中基本矛盾的辩证法第一节 列宁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第二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及其局限性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第四节 围绕市场经济体系展开的“新矛盾论第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进程的辩证法第一节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第二节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第三节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实第四节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八章 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第二节 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第三节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与理论探索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五节 改革开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与时俱进第九章 科学发展观打开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视野第一节 从“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看社会主义的发展第二节 从“一化”到“四化”看我党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第三节 从批判“唯生产力论”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飞跃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发展”的科学内涵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辩证法第一节 选择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键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应从生产力实际出发第三节 选择经济体制的标准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生产力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性的源泉从“政治运动”走向制度激励第五节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动力机制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辩证法第一节 政治内涵从阶级斗争到社会公共生活的飞跃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过程从基本制度的嬗变到经济建设第三节 党的基本路线规定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架构第四节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基础上的政治生活及其发展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辩证法: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辩证法方面的经验教训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第三节 和谐文化建设对辩证思维有了新的思考和把握第四节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十三章 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辩证法第一节 党是解决不同时代的实践问题的先锋队第二节 革命能力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第三节 党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全部实践的关键第四节 战略思维能力是党的实践的精神动力第五节 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辩证法第十四章 经典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第三节 资产阶级学者关于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思想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第一节 社会主义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第二节 用社会主义辩证法认识世界第三节 在创新中按照社会主义辩证法的要求改造世界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节时代变化和实践特殊是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深入地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就是因为当今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时代特征不再是战争与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一、时代变化是必须长期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的首要原因社会主义辩证法思想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时代不同了,社会主义辩证法也必然会改变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正是因为时代在变,所以对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探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因此,时代变化是必须长期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的首要原因。第一,列宁对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探索和研究是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即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为背景的。也可以说,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是列宁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的重要原因。1914年,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及其对落后国家的侵掠、争夺及由此而引起韵社会矛盾激化等等,终于使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出现了薄弱环节,这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得胜利提供了历史机遇。列宁抓住机遇,发动和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后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继“井冈山道路”后的又一伟大创造。两种伟大创造的奇迹性效果是一样的,但是,两次创造的内容、路径、理论基础差异性却很大。怎样概括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井冈山道路”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认为,这种逻辑就是“实践辩证法”。实践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行动内容与目标不同,辩证法本身也会具有不同特点的。“井冈山道路”是革命时代的辩证法,理论硬核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张力与实践张力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式样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是改革与发展的辩证法,理论硬核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初级阶段理论到基本路线以及发展战略的实现。用“实践辩证法”的理论研究成果纪念改革开放3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是我们的一个共同约定。从2008年3月开始启动,历经一年多的努力,《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成果终于成书了。感谢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的领导、同志们对本书的研究、出版提供的支持。感谢四川大学出版社的领导、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劳动。

编辑推荐

《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是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