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文集第七卷

出版时间:1997-03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冯契  页数:765  字数:4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续篇,论述了中国近代哲学(1840-1949年)的发展历程。这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继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之际以后的第三个大圆圈。全书绪论外,分为四章。  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制约下,主要围绕着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问题以及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既受到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又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名实”之辩、“天人”之辩在近代的发展。  西方哲学传到中国来的众多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前者的输入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开始,即形成了进化论阶段;后者的被接受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入了唯物辩证法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在中国影响较大的西方哲学思潮:实证主义思潮和非理性主义思潮。  宋明时期的“理气(道器)”之辩,首先是关于天道观的问题,其次是历史观的问题。这个论争到近代,演变成首先是历史观的问题,然后才是天道观或一般发展观的问题。从龚自珍,魏源至郑观应等,都沿用“道器”范畴来表达他们的变易史观;由此发展到用进化论来解释历史的演变;再进一步发展到唯物史观以及一般的辩证发展观。中国近代哲学的认识论,仍以“心物(知行)”之辩为中心。魏源提出了有近代气息的知行学说,章太炎和孙中山在这一争论中对知行关系的论述都包含有辩证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观和认识论的论争在“心物”之辩上逐渐结合起来,成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主线,最后由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作了总结。“名实”之辩演变到近代主要是逻辑学和方法论上的讨论;“天人”之辩在近代主要是讨论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这两方面的论争,中国近代哲学未能作出系统的总结。历史留下了进一步发展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任务。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 一“古今中西”之争制约着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 二、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第二节 中国近代哲学的主要论争 一、从道器之辩演变到进化论和唯物史观 二、关于认识论上的“心物(知行)”之辩 三、关于逻辑和方法论的问题 四 关于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第一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前驱 第一节 龚自珍:“众人之宰,自名曰我”——近代人文主义的开端  一、对“衰世”的揭露批判——近代“古今”之争的开始  二、“天地,众人自造”——从哲学的高度推崇“自我”  三、“自尊其心”与历史变易观  四、要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 第二节 魏源:“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近代“中西”之争的开始  二、“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三、“我有乘于物”和“及之而后知”——在“心物(知行)”之辩上的近代命题 第三节 洪秀全、洪仁玕:神学外衣下的革命世界观 第四节“中西”论争中的“道器”、“本末”之辩第二章 哲学革命的进化论阶段 第一节 康有为的“三世”说——历史进化论的提出  一、为变法维新提供哲学根据  二、破“天地”旧说  三、历史进化论和大同思想  四、“以智为先”的先验主义和对方法论近代化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谭嗣同:“冲决网罗”之仁学  一、破“中外之见”与“冲决网罗”  二、唯名论观点和“以太说”  三、进化论思想和唯意志论倾向 第三节 严复的“天演之学”与经验论  一、抓住西学命脉来比较中学和西学  二、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演哲学’  三、经验论的认识论  四、重视归纳法的逻辑思想  五、关于人的自由和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 第四节 梁启超论“我”之自由与“群”之进化  一、“新思想界之陈涉”和康、梁关于“自由”的争论  二、认识论上的“除心奴”说  三、以社会心理为实体的历史进化论  四、“新史学”研究方法  五、“新民”说与“道德革命”口号 第五节 章太炎:“竞争生智慧,革命开民智’——社会实践观点的萌芽  一、从民族主义立场对待“古今中西”之争  二、包含革命观念的进化论  三、强调革命行动的认识学说  四、重视演绎法的逻辑思想  五、突出意志作用的伦理思想 第六节 王国维:哲学学说的“可爱”与“可信”  一、“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  二、实证论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三、对传统哲学范畴的分析批判和科学的治学方法  四、美学上的境界说 第七节 孙中山的进化理论与知行学说  一、鲜明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二、进化论与“突驾”说  三、“知难行易”学说  四 大同思想与“替众人服务”的人生观第三章 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开始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 第一节 五四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 自由争鸣 第二节 李大钊: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历史辩证法由自发而自觉  一、由革命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二、进代论与理性主义  三、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四、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统一的新社会理想和革命人生观  五、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批评实用主义 第三节 陈独秀:由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一、由革命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二、进化论与现实主义(经验主义)  三、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第四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  一、“评判的态度”  二、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和真理论  三、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的方法论 第五节 梁漱溟的直觉主义  一、“东方文化派”的代表  二、唯意志论和直觉主义  三、唯心主义的文化观 第六节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一、玄学派的唯意志论  二、“科学”派的实证论  三、马克思主义者对两派的批评 第七节 瞿秋白的历史决定论  一、“新时代的活泼稚儿”  二、“社会的有定论”与“历史工具”说  三、对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批判 第八节 鲁迅:战斗的唯物主义在文化战线的胜利  一、反帝反封建的“精神界之战士  二、从“意力主义”到战斗的唯物主义  三、对“国民性”的分析以及对自由人格的描述  四、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 第一节 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普及与应用中走向中国化  一、要求“建立普遍与特殊统一的理论’  二、以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国情  三、对唯物辩证法的几点发挥 第二节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普及与应用中走向中国化  一、通俗化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  二、对当代哲学思潮的分析批判  三、对唯物辩证法的几点发挥 第三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一、在玄学立场上会通中西  二、“万法唯识”,“翕辟成变”  三、“性修不二” 第四节 朱光潜:美学上的表现说  一、自由主义者的文化观  二、对审美经验的分析  三、用表现说解释艺术意境 第五节 金岳霖:“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在实在论基础上的感性与理性、事与理的统一  一、对中西哲学的比较和会通  二、“所与是客观的呈现’  三、概念对所与的双重作用  四、知识经验的必要条件:逻辑与归纳原则  五、“居式由能,莫不为道” 第六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  一、“继往开来”,建立“新统”  二、“最哲学的形上学’  三、人生境界说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研究  一、驳斥新专制主义的“道统”说  二、对唯心主义学者的哲学史观的批判  三、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开拓性研究 第八节 毛泽东: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对历史观与认识论中的“心物”之辩的总结  一、对“古今中西”之争的历史总结  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观点  三、关于认识运动秩序的理论  四、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五、经过人民民主专政到达大同之路  六 革命的功利主义和群众观点小结 一、从中西比较看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规律性 二、哲学革命的最主要成果——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三、对方法论的探索 四、对人的自由问题的探讨 五、缺点和重要理论思维教训 六、进一步发展哲学革命后记附录 索引整理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文集第七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的续篇,论述了中国近代哲学(1840--1949年)的发展历程。这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上继先秦和秦汉至明清之际以后的第三个大圆圈。全书绪论外,分为四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