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册)

出版时间:2001-12-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班杜拉  页数:602  译者:林颖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于今日的心理学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其理论观点迄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体现在班杜拉所采用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和参照。班杜拉指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学理论必须采用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微观分析用于澄清影响个体机能发挥的基本心理机制,宏观分析用于揭示社会情境因素对人类发展、适应和变革的影响机制。一种好的心理学理论必须具备广泛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适用于多个领域。为此,他把自己的研究涵盖到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理学、体育运动、商业、国际事件等诸多领域,引证的文献达3000多项。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在心理学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值得引起那些仅仅满足于脆弱的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的心理学者的反思和借鉴。

作者简介

  A·班杜拉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像斯金纳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学的中学仅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衣阿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受赫尔的学生斯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尔斯(R.R.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此后,除了1969华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由于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班杜拉一生论著甚丰,其主要代表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Adolescent Aggression)》(1959);《社会学习与个性发展(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963,这是与他的第一位博士生R.H.Walters合著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1,1977);《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

书籍目录

总序译者序中文版序序第一章 人性和因果关系的若干模型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特质论  三、激进的行为主义  四、社会认知论  五、互利互惠的决定主义  六、决定论和生活道路的偶然决定因素  七、自由与决定论第二章 观察学习   一、示范观察学习现象的区分  二、观察学习的多重过程分析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观察学习 四、抽象的观察学习 五、创造性的观察学习第三章 亲历学习 一、亲身经验的信息分析 二、亲历学习与意识 三、亲历学习中的认知子过程 四、结果信息的模糊性和可变性第四章 社会传播与创新 一、传播过程的决定因素 二、社会网络与传播流 三、创新传播后的社会效应 四、社会文化传播第五章 预测的知识与预谋 一、内脏与情绪反应的唤醒因素 二、预谋与行为 三、推断性思维与规则的抽取 四、关于对事件的误解第六章 诱因动机因素 一、对后果作为决定因素的解释 二、诱因功能的发展 三、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 四、诱因系统中的结构变化类型 五、变化的概括性和持久性 六、去诱因和威慑因素 七、法律约束和威慑第七章 替代性动机因素 一、替代性奖励 二、替代性惩罚 三、运作机制 四、信息功能 五、动机功能 六、情绪功能 七、评价功能 八、通过替代性影响进行法律威慑第八章 自我调节机制第九章 自我效能第十章 认知调节因素参考文献人名索引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在较早的某些时候,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本身是全新的。如果根据已存储的意义来解释学习,就不能提供理由说明新信息最初是如何获得的(Bransfont & Franks,1976)。除非一个人天生具有先知,否则人们不得不凭借自身经历从头了解事物。而且,如果新的活动只能根据已熟知的信息获得理解从而习得的话,那么先前的知识将限制新意义和胜任能力的获得。如果学习完全是由专门领域的先前观念所驱动的话,那么人们将被已经形成的所有最初的错误观念所控制。他们就不能超越原先的观念。  学习涉及先前观念与经验的双向影响。对那些先前知识很少的人来说,可以通过反复接触然后建立关于事件的一般观念来熟悉新事物。在最初阶段,待学习的事件必须被简化和经常重复,它们的重要特征也必须十分突出。学习的速度相对缓慢,新获得的知识如果要在将来可以被利用,那么它们必须在认知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恢复。不断增长的知识转而又加速了随后的学习。尽管利用原有知识使被示范的行为的获取得以加速,但后者不能还原为前者。在掌握新的被示范信息的过程中,原有观念本身也在改变和扩展。  3.复述与保持  正如已经提到的那样,复述是重要的记忆辅助方法。在认知上复述或实际执行了被示范的模式的人比那些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实践的人不容易忘记那些行为。在此有必要区分复述对行为模式的获得和加强的不同作用:如果被示范的事件在第一次被观察到时没有得到复述,它们就有从记忆中丢失的危险,而且延迟复述几乎没什么作用(Bandura & jeffery,1973)。通常,被示范的活动是一次又一次地在认知上浮现,而不是仅仅在第一次观察时或经过一段很长时期后才浮现。通过不断地复述,被示范的模式可以得到记忆巩固(Bandura,Jeffery &Bachicha,1974)。  复述可能是通过不止一种机制来促进学习和记忆的。当被示范的事件在认知上浮现时,它们可以得到语义的精加工、转化和重组为有助于回忆的有意义的记忆编码。另外,记忆也可以通过复述被编码的信息得到提高,尽管它没有经历额外的认知过程。重复本身或许是通过增加记忆痕迹的强度和数量来提高记忆的。然而复述对长时保持的促进作用似乎更多地源于对被示范的信息运用记忆策略,而不是完全靠重复(Bandura,Jeffery & Bachicha,1974;Bower,1972;Rosenthal & Zimmerman,1978)。相似的过程无疑也有助于提高复述的效益,尤其是当复述与示范观察学习相结合时(Swanson,Henderson & Williams,1979)。演练为组织、证实个人所知和在以后的模仿中对问题方面加强注意提供了机会。通过加强和控制注意,演练的复述能精炼活动的符号表征(Carroll & Bandura,1985)。    麦科比和杰克林(1974)认为,许多心理的性别差异源于学习具有性别典型性的行为的生理倾向。先天的准备状态可能发起了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因此,根据这种说法,性别角色的行为既不产生于社会化实践,也不是来自于观察学习的影响,正如科尔伯格(1966)所提出的,概念匹配被认为是将有差异的天赋塑造成传统的男性或女性角色的主要过程。通过接触有性别差异的模式,儿童最终推断出他们本身的性别,这引导他们去采纳那些与他们的定型化的性别角色观念相协调的行为。  某些性别差异是生理上的。但许多定型化的性别角色更多的是由文化结构而不是生理天赋引起的。说男性在生理上就有准备去管理董事会,而女性则操纵打字机,或者男性天生就具有成为牙科医生的倾向,女性则在遗传上就被注定成为需要不少耐性或手的灵巧的牙科技师,这是十分令人怀疑的。作为塑造机制,性别的概念匹配可能是个起作用的因素,但它还不足以担负起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担。  在科尔伯格(1966)系统阐述的认知发展论中,儿童从他们对周围的所见所闻中推断出定型的性别观。一旦他们获得了对性别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即他们自己的性别是固定的和不可变更的,他们就只会积极地评价并尝试采用那些与他们已经获得的性别概念相符合的行为。直到大约6岁之前,儿童还不能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即使能称自己为男孩或女孩,但也许仍不能采用具有性别典型性的行为。儿童渴望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性别观念相一致,与性别相联系的观察学习被认为是由这种愿望推动的。  因为儿童在把自己看作是不可变更的男孩或女孩之前早就清楚地辨别和偏好具有性别典型性的物体和游戏模式,所以这便成了把对性别稳定性的理解看成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观察学习的前提的理论的主要问题(Huston,1983;Maceoby & Jacklin,1974)。而且,逐渐增强的对性别的坚定不移的意识并未加强儿童对同性的角色、活动和同伴的偏好(Marcus & Overton,1978;Smetana & Letoumeau,1984)。在一项研究中,对多个男性或女性榜样的模仿被作为对性别的理解的不同水平的函数,该研究也没有支持性别的稳定性获得是同性的观察学习的前提这个理论(Bussey & Bandura,1984)。那些要么开始将人们区分为男性和女性(性别同一性)、要么把自己的性别看成是永久不变的(性别稳定性)、要么认为尽管外表行为或衣着会改变但自己的性别是不可改变的(性别的坚定不移)幼儿被挑选出来。甚至只对自己的性别同一性具有初步感觉的儿童也更多地模仿同性榜样而非异性榜样的行为。虽然观察学习的数量随着对性别的坚定不移的理解而增加,但当年龄的变化被控制的时候,这种关系便消失了。所以,年长的儿童比年幼的儿童表现出更多同性的观察学习,不管他们的性别的坚定不移的水平如何。似乎性别的坚定不移反映了儿童整体认知能力随年龄而增长,而不是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特殊化的向导。  同性的观察学习似乎取决于将男性和女性分成不同的群体、意识到个体与某一群榜样的相似性以及把记忆中的那个群体的行为模式称作用于指导行为的模式(Bussey & Bandura,1984)。甚至年龄非常小的儿童也在涉及社会刺激的地方表现出了分类的能力。到婴儿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将婴儿的脸看作与成人的脸不同的一类脸,并能区分女性的脸与男性的脸(Fqgan & Singer。1979)。性别名称和有差别的社会经验结构教会儿童运用性别的榜样作为行动的向导  (Huston,1983)。  有关反馈是直接影响行为还是通过中枢机制起作用的问题多年来已经引起相当多的争论。关于这个课题的许多研究都涉及了内部感觉结果在行为的发展和调控中的作用。许多方面的研究证据都支持有关结果主要是通过行动模式的中枢表征和调控来影响行动的观点。不幸的是,基于假设——理解手臂运动是如何被执行的,最终将为如何掌握复杂的技能提供答案——内部感觉反馈的研究被大大地局限在简单孤立的行为上。亚当斯(Adama,J.A.,1984)无可辩驳的论证了为什么对孤立行为的研究不能揭示很多有关支配复杂行为模式的组织的机制。他认为对行为的构建而言,认知表征是重要的。反馈经验有助于将认知转化为行动。行为的本质在有关外部反馈的研究中就不太成问题了,这些研究典型地分析了复杂得多的认知和行为技能。  1.延迟的反馈  反应产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信息要被反馈回去并由动作者加以评价,这需要花些时间。当反应执行得很慢时,个体正在进行的行动的声音、景象和感受能被用来改变进行中的行为的方向。然而,当行为如通常的情况那样被演练得很快时,外周反馈则滞后于反应太久,以致不能指导下一步行动。因此,行为必须事先由行动计划而不是由即时的感觉结果来引导。  虽然在行动进行过程中反应反馈常常不能被有效利用,但它通过前面提过的方式促进学习:反馈为精炼恰当的行为的观念提供信息,它也指出了改进后续的行为表现所需的矫正性调整的类型。许多行动都会产生可预测的效果。预测性的知识为预先的行为控制提供了基础。在很滑的路面突然刹车,车会斜滑出去,朝打滑的反方向开会加速这种旋转。一旦获得这一知识,司机就知道该如何去避免这类车祸以及一打滑就必须立即采取哪种矫正措施,而无需根据躯体感觉去考虑该做什么。当对事件的调控随着经验变得明显起来时,控制模式就从基于错误行为的即时结果的错误矫正变成预先的避免错误的行动(Pew,1974)。  仅有说服并不足以促进采纳行为。而且,为确保社会变革,我们还必须创设一些学习新方式的最佳条件,为新方式的采纳提供积极的诱因以及在社会系统中融人支持因素,以便维持新方式。当正在实施的变革要想得到那些其生活受变革影响的人的同意,应将说服和积极的诱因广泛用作动机因素。在极权社会中,强迫方法也被掌权者用作实现其变革的诱因。通过强迫而加快社会变革是以严密控制为代价的,当然还有其他社会代价。在引发抗议之后,没有不断的社会监视,强迫性的变革是难以维持下去的。更常见的是,在中央集权内部,成员之间的观点太相似,要求一致的呼声也太强烈,以至于不能保证其集体判断受到充分、严格的检验。当某一系统不允许外人对其决策进行严格评价时,作出有毁灭性后果的错误判断的危险性就更大(Barnett,1967)。  实施一项社会文化变革的计划需要向可能的采纳者传授所需的技能。当创新涉及做事的新技术和新方式,而不是仅对已有惯例加以修正时,这一点就成为传播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要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必须给可能的采纳者提供一些能力强的榜样,这些榜样既要能传递必需的技能,又是可以企及的。  有多种方式可实现示范观察学习原则,其中一些方式要比其他方式更有效。包含如下三方面的方法——示范、有指导的模仿以及习得技能的自主应用——所产生的效果最佳(Goldstein,1973;Rosenthal & Bandura,1978)。对复杂的技能,应将其分解成构成它的子技能,并将这些子技能按层次组织起来,以确保最佳的学习进程。然后就以易于掌握的步骤将活动示范出来。在传授新惯例时,录像示范及其他符号媒体对实际的演示都起到了一种有益的辅助作用。影响观察学习子过程的许多已知因素都被融入有效的示范观察学习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本书以社会认知观为基础,为分析人的动机、思想和行动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贯穿全书的主题之一是强调相互决定论。社会认知论信奉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型,其中的环境事件、人的因素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决定因素相互起作用的。相互的因果关系既为人们对自己的命运施加某种控制提供了机会,也给他们的自我指向设置了某些限制。  有关心理功能的人的决定因素观把认知的、替代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过程看成是核心作用的过程。人的思想是他们理解环境和应付环境的有力工具。因此,本书充分分析了人的情感和行动中的认知因果关系的多种形式。然而,为了与相互作用观保持一致,我们更多地注意了思想的社会根源。由于研究者日益广泛关注思维的结构和加工过程,从而严重忽略了行为的内在机制。本书拓宽了研究的范围,也致力于探讨知识被转化为适当的行动的机制。  人不仅是认知者,而且也是行动者。他们还是具有自我指向能力的自我反应者。动机和行为的自我调节部分通过内部标准和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反应实现。深谋远虑的能力给自我调节过程增加了一个维度。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指向目的和预期的结果的。通过认知的表征,想像的未来能作为当前行为的原因起影响作用。反思自己的思想和效能的能力是自我影响的另一维度,本书对此给与了特别的注意。  心理学理论在传统上一直强调通过行为后果进行学习。幸运的是,通过进化,人具有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的高级能力,这种学习与单纯通过尝试和错误的后果进行的学习相比,更适合于迅速习得胜任与生存能力。电信技术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从符号环境中进行替代学习的作用。利用符号表征思想,人们能超越当前环境的限制。树榜样和模仿不仅是传播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工具,而且在跨文化的变化中也发挥了日益增长的影响。本书详细考察了观察学习的机制和社会传播的过程。  新技术改变了人的影响的性质和范围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本书,我试图从广阔的社会观分析人的功能,这就需要对广泛的心理现象作深入的多学科研究。详细查阅自己领域的各个分支的大量文献是一项令人生畏的任务,更不用说要涉猎其他学科领域了。因为人的功能的决定因素已超越了学术性学科的边界,为了拓展人们的理解,这种大胆的分析计划是很重要的。  为了便于交流,理论需要有能反映其基本概念实质的概括性名称。本书中提出的理论观点通常冠以社会学习论之名。然而与其名称相比,这一观点的范围已扩大很多了,随着理论的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原来的名称已日益不适用了。从一开始,它就包含了超越学习的心理现象,如动机和自我调节的机制,而且许多读者把学习理论设想为反应习得的条件作用模型,然而在上述理论框架内,学习主要被视为通过信息加工获得知识。再者,不同观点的几家理论如多拉德和米勒的内驱力论、罗特的预期论和帕特森的条件作用论都冠以社会学习论的名称,于是名称问题便进一步复杂化了。为了使名称和观点更为一致和便于区分,我有意将本书的理论观点称为社会认知论。这个术语的社会部分,承认人的许多思想和行动的社会根源;认知部分承认思维过程作为原因影响对人的动机、情感和行动所起的作用。这个名称不包含理论来源的主张。  根据某个领域理论发展的阶段,理论的阐释方式不同。在高度发展的学科,理论综合成规律;在发展较差的学科,理论详细阐明感兴趣的现象的决定因素和机制。本书在后一意义上使用理论这个术语。有关人的行为的有意义的命题具有可检验的后果。如同其他观点一样,社会认知的原理在其细节上都是可检验的。因为理论的缺陷在所难免,所以它们所激起的研究便勾画出了某一理论能成功地进行解释和预测的条件的范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20世纪80年代中期,班杜拉形成了人类功能的社会认知论。该理论在社会学习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个体拥有的信念对自身行为和思想的作用。班杜拉认为,信念能使个体对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进行控制,“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班杜拉用这些信念勾勒了一个具有五种基本能力的人类自我系统。这五种能力分别是:符号表征、预测、替代、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人类的自我系统在人类的适应和行为改变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人类的行为是自我系统和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行为又分别影响了外界环境和自我信念。社会认知论的核心是主体能动观。按照这个观点,人是自我组织的、主动的、自我反省的和自我调节的,而不是仅由外界环境所塑造或由潜在内驱力所推动的反应有机体。人类功能是主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动态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个三方互惠的因果模型中,人不仅受环境影响,同时也改变了环境。
  •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社会认知
  •   班杜拉的经典啊!含盖的面很广,不妨读一读吧!
  •   可以说这本书是该领域的前沿,具有很好的前瞻性。推荐阅读。
  •   有思想的书
  •   华东大学出版的系列丛书,感觉有保障
  •   内容不错,但是印刷看起来不怎么样
  •   还没看 慢慢读
  •   还可以,正在阅读
  •   昨天刚收到,厚厚的两本书,只是下册一半多都是参考文献,内容还有待研究
  •   专业经典,还说啥
  •   尽管是华东师大出版的书,但是,翻译的不理想,比较拗口,个人认为,有些属于的翻译不太准确
  •      对电子媒体在文化间变革中作用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电视影响的
      数量、内容及方向上。大多数国家虽采纳了电视系统,但没有足够的制
      作节目的资源,以满足其自身的节目需求。结果,他们面临的选择要么
      是让其电视荧屏充斥进口节目,要么限制其播映时}fi}。面对公众要求
      提供更长收看时问的压力,大多数国家选择了前者,其代价则是提倡
      了外来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而其中一些价值观念与方式在接受它
      们的社会中,可能受传统的贬斥(Katz & Wedell,1977)。一些在国际上
      有势力的国家,拥有制作电视节目的资金与技术手段,他们制作了世
      界电视系统所需的大多数节目。目前,美国拥有大量编制好的廉价节
      目,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要输出国。
      
       国内制作节目能力的发展并不一定能减轻对进口节目的依赖。
      播放外国节目要比自己制作节目便宜得多(Lee, 1980; Schiller,
      1971)。最后的结果是,进口的文化倾向于取代一些本国的文化。全
      世界的人—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以及南美洲人—收看的主要
      是旧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对外来节目的进口虽有所降低,但即使是全
      国性的狂热也不能阻挡节目的流向。在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中,进口
      节目占国内电视节目的一半甚至更多。电视是贪婪的,它要求提供给
      它大量的节目以便将每一个播映日排满节目。不同社会的观众可能会
      珍爱其自己国家的文化,但他们又不愿摒弃太多的进口电视连续剧。
      戏称为“媒体帝国主义”的现象需要双方的配合:存有大量音像制品的
      输出者高兴地将其供给热切需要它们的外国顾客。
      
       一些国家不允许其文化被侵占,只播放他们自己制作的节目。另
      一些国家能满足其自身电视需求的大部分,因而就通过限制外来节目
      的数量,以抵制过多的外来节目充斥其国内电视荧屏。进口节目的国
      家,通常将节目中他们认为使人不愉快的内容删掉。例如,美国电视节
      目中充斥着许多暴力。那些对残忍性容忍力比较低的国家,就从进口
      的节目中删除了过多的暴力画面(Comstock & Rubinstein, 1972)。虽然
      意在娱乐,但对于电视中所播映的习俗与生活方式,进口的节目也可
      起到电子文化移人者的作用。在国外,进口的节目曾引发了新的犯罪
      行为。如一部关于气压炸弹的电视剧播放一两天后,在不同国家,发生
      了观看过该剧的观众劫持客机的事件,这说明了跨文化示范对侵犯行
      为的潜在影响。
      
       本书的不同部分证明了电视影响人类思维、价值观念与行为的许
      多方式。电视扩大了榜样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范围。这种影响可好可
      坏,这要看所演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是什么。外来的电视节目对社会
      惯例的影响可通过一定方式加以评价,那就是在进行跨文化示范之
      前,记录与本土文化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出现与传播情况。因为电视占
      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生活,在电子时代对文化移人的研究必须加以拓
      展,以便将电子文化移人也包括进来。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可以顶计,外来电视节目中示范的影响力,会
      随出口国的国际声望及所示范的惯例在新的文化背景中的作用大小
      而变化。当人们将自己的文化视为落后或低级时,就更易受外来示范
      的影响,这样,就促使一些热切向往外来文化的人接受外来行为方式,
      以证明其现代化。所示范的模式有效地保证了能够得到预想的结果,
      因而就提高了采纳的速度与频率。
      
       直接的卫星通讯现已成为跨文化影响的新工具。通过卫星,可直
      接将录像传送到安装有卫星接受天线的家庭电视机上。这一技术进
      展,又一次引发了关于跨文化影响的新方式及文化保护的热烈讨论。
      当卫星信号通过地球转播站而为公众所接收到时,一些国家可以对在
      其空中传播的内容施加一定的控制。如果没有国家干预,观众直接收
      看卫星发送的所有内容,那么,卫星频道所发送的信息就会具有世界
      性的影响。不管是谁,只要他控制了这一电子通讯手段及其所传送的
      内容,他就具备涵盖全球的影响力。
      
       这需要巨额财政资源及火箭技术,以便将通信卫星送人太空,定
      点于同步轨道上。无力负担本国卫星系统的许多国家,必须相互竞争,
      以便从拥有卫星的国家那里租借来用。通过几个国家共同运营一个卫
      星系统,可以减少获取该项技术的障碍。但公共利益的问题不仅仅是
      谁拥有传递系统,而且还包括他们的目的以及所传递的影响的类型。
      在通讯领域又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在全球范围内传送的符号信息将会
      集中于经济与政治上强大的国家手中。从陆地传递系统转向卫星传递
      系统,这并没有改变那些决定传输内容的社会力量。许多电子通讯都
      包括有广告商为营销目的而提供的跨国性商业与娱乐。其中只有极少
      部分被明确用作丰富知识、陶冶性情、服务于公众的目的。随着超级大
      国介入其中,一些电子通讯将会包含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以服务
      于控制别国思想的斗争。
      
       直接的卫星广播增加了一个社会对另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行
      为模式的影响力。获取外来影响的障碍主要来自地理上及政府方面,
      扫除了这些障碍,会引发关于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影响的争论。那些
      控制卫星频道中传输内容的人在想,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让位于文化
      的单一性?选择一些人,未征得其同意就对其施加影响,国际规范应对
      此加以禁止吗?如果不对外来文化进行审查,它们就有可能通过权力
      的失衡而腐蚀国家文化。社会有权保护其国家主权不受外来侵犯吗?
      
       文化上的交流几乎不是新现象。通过军事征服,殖民开发,文字与
      形象的交流,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已有很长时间了。然而,主导文化并不
      总是传播源。在殖民开发时期,英国人从美洲印第安人那里学会了吸
      烟的习惯,然后又将其传向全世界。但是,卫星广播在不同文化间接触
      的范围、速度、普遍性上出现了量的跃进。这是因为传送到家庭中的音
      像信息在每个社会中,都吸引着人们日常的绝大部分注意。例如,世界
      范围内阅读美国报纸与杂志的人很少,但世界_卜收看美国电视节目的
      人却比比皆是。
      
       主张对文化间的交流不加限制的人,如普尔(Pool, I.de S.,1979)
      争论说,不仅应当允许,而且应当引人有冲突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方面
      来看这也是值得的。在描述文化演化时,他指出,文化发展通常是由外
      来影响推动,并从中受益的。文化内容的采纳是有选择的,是适应性
      的。也就是说,对移植过来的外来成分加以修改,以适应本土文化,最
      终成为本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接下来保守主义者也会变成其保护
      人。从文化达尔文主义观点进行推论,普尔论证说,文化市场上播放内
      容的多样化,扩大了人们选择的范围。在这些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中,
      最佳的将会生存下来。
      
       有关权力与社会变革的动力学知识支持了一种卫星广播的观
      点。该观点既不像积极的提倡者所讲的那样乐观,也不像保护主义者
      所认为的那样令人大惊小怪。很多学者有力地论证了如下观点,并己
      取得经验上的支持,那就是,自由流动的电视节目的问题在于,文化间
      的影响流几乎是不自由的(Lee, 1980; Littunen}, 1980; McPhail, 1981;
      Schiller,1971)。掌握经济与政治权力的国家是电视信息的发送者,而
      经济与技术上不大先进的国家倾向于成为接受者。这样,由盎格鲁一
      美利坚所制作的电视节目每天出现在其他国家的家庭电视荧屏上而
      美国从国外进口的节目还不到其节目总数的2% (Varis, 1984〕一些
      社荟虽未控制电视的影响,但通过主导电视节目的文化可以改变其影
      响。电视影响流中权力的失衡会在这些社会中引发忧虑。
      
       权力支配着影响在文化间及文化内部的流向。社会地位低下的少
      数民族控诉说,因贫困和习俗的影响,他们不能相有媒体,而那些拥有
      的人,则倾向于忽视他们或对他们有消极的刻板印象。其他一些人认
      为录像媒体应被应用于造福人类。他们指责电视过分商业化,忽视了
      对公众的服务。控制播映内容的权力的失衡在文化内部引发了更多的
      争论。
      
       文化进化主义者在看待广播时假定,不仅可以自由地从媒体环境
      市场中进行选择,而且被采纳的文化成分对人类的幸福而言是最佳
      的。“最佳者”生存的假定和通讯在文化间的自由流动一样,都是值得
      怀疑的。被广为采纳的流行与时尚,更多的是服务于提倡者的经济发
      展,而不是为了增进人类幸福。现在大多数社会尽力根除的在全球范
      围传播的吸烟瘤习,是惟一一个可以反驳最佳者生存这一观念的例
      子。通常,采纳什么更多的是由社会上所推崇的而不是性能优越的东
      西所决定的。
      
       对人类的娱乐来讲,媒体环境包含的不仅仅是想像的产物.在很
      多国家,广播是市场营销的主要工具。媒体广告商所提倡的高消费
      生活方式,在消耗资源的速度上要快于资源再生的速度,由此引发了
      生态灾难。将奢侈的消费美化为是精英文化的标志,或者是大众文
      化的现世享受,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说服那些挥霍几代人建立起来
      的资源的消费者,让他们为后代的利益着想,少浪费一点,则是很困
      难的。陶冶和增进能力的文化产品通常并不进人媒体环境,因为对
      于出售广告时间的人来讲,此举并无利可图。有关犯罪的电视连续
      剧,是推销除臭剂的良好载体。上述文化产品要比这类连续剧能更好
      地服务于文化。虽然如此,在思想观念的媒体市场中,这类产品连一席
      之地也没有。
      
       直接的卫星广播虽增加了文化间影响的可能性,但并不像某些人
      在这一问题上所夸大的那样,会宣告国家文化的终结。广播公司不会
      利用有限的卫星频道,把一些未经他国许可的节目向该国广播。广播
      侵犯面临许多障碍:政府要捍卫其主权,高投入低回报,以及语言上的
      差异。许多人愿意继续收看国外播送的节目,但这些节目应事先被译
      配成本国语言。这项工作是在国内卫星接受站完成的,而该站又是利
      用卫星作为转播系统的。
      
       对于使用共同语言的国家来讲,文化侵犯成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这些国家的居民选择强大的邻国播送的节目,于是这一邻国就完全控
      制了电视影响的流向。加拿大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在开发和保持文化
      同一性方面,该国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为避免被美国的媒体环境所
      淹没,加拿大政府对外来节目设置限额,广播系统虽可播送美国节目,
      但删除了其中的广告(Lee,1980)。但是这种文化保护努力的效果并不
      理想。所设置的限额数量相当大,而且还可以再削减。家庭卫星天线可
      使加拿大人直接收听收看美国广播,以便指导其国内消费。即使存在
      语言瘴碍,直接的卫星广播也增加了邻近文化相互影响的可能性。社
      会上的许多双语者,可以通过直接的卫星广播,先将国外的生活方式
      引人精英文化中。其中一些价值观念与习惯最终可融人大众文化中。
      有接触国外媒体特权的那些人所做的有威望的示范促成了这种传播
      模式。
      
       在广播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问题上,许多国家遇到了困境。他们希
      望保存其自身的文化,但在为自给自足地制作节目提供所需的资源
      上,他们又缺乏主动和解决的办法。这就被迫依赖从外面进口电视节
      目,而且在国内也引发了关于媒体环境进口水平的争论。其中一些进
      口内容有助于本土文化,而其他的则改变了观众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
      式,因而并未很好地服务于本土文化。而且,即使国内生产的电视节
      目,也开始模仿国外的风格。制作节目的高额费用促使一些有共同价
      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国家联合起来,建立区域性的节目制作系统。虽然
      这种文化伙伴关系减少了对外来节目的依赖,但并不能取而代之。
      
       通过提供广告收益,广播的商业模式减少了社会运营的费用,但
      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将广播的功能由实现文化目的转变为
      屈从于营销目的。只有社会提供了可行的公共服务频道,并有足够
      的资金来播送一些娱乐休闲性的节目,本国制作的文化节目才会更
      多地出现于媒体环境中。观众更喜欢考究的进门节目,不大喜欢不
      太讲究的公共服务系统。后者为吸引观众,也开始迎合高雅的情趣。
      结果,来自主导文化的进口节目和本国模仿的节目构成了大众媒体
      文化的主体。如果某一社会的媒体环境为外来势力所主导,那么就
      会将其居民的电子文化移人交给了外来者。直接的卫星广播为跨文
      化影响的流动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这给如何对待该项技术,以便
      促进文化的完整提出了挑战。
      
       社会传播的例子不仅包括社会所允许的活动,而且也包括商业上
      所推销的活动。从发生率上来看,这种采纳过程也适用于社会所不允
      许的活动。例如,集体抗议和侵犯这些新方式的传播,就符合所概括的
      传播模式(Bandura, 1973 )。但是,社会不赞成的模式的采纳率一般是
      很低的,而且其采纳的程度更低。作为一条规则讲,在其广泛的传播
      中,反社会的行为方式要比亲社会的行为方式有更大的时间差。而且
      对于有很高代价的行为而言,需要克服大量的反作用。
      
       1.集体抗议
      
       引发变革的集体抗议的方式不仅为那些面临同样困境的人们所
      采纳,而且还倾向于传向其他遇到麻烦的地区。模仿甘地的非暴力抵
      抗运动的民权运动(King, 1958,为那些旨在消除不公平及有害社会
      惯例的抗议运动提供了榜样。非暴力集体抗议模式己被传播到反越战
      运动、其他劣势群体及反核运动中。
      
       骚乱的60年代目睹了带有更大侵犯性的集体抗议活动的迅速蔓
      延。洛杉矶瓦茨(Watts)区的都市骚乱迅速波及全国,随后在一个接一
      个城市中,上演了同样的模式:纵火,抢劫,零星的枪击(Kerner,
      1968)。城市贫民区恶劣的生活条件是引发骚乱的诱因。骚乱的具体时
      间与地点看来取决于警察触犯众怒而引发的事件。几乎每一件都市骚
      乱都是由令人生气的警察而引起的。警察虐待贫民区的居民,结果引
      起旁观者的愤怒,随后便采取暴力进行报复(Levy,1968};仅仅从不利
      的前提条件来看,偶然的遭遇引发骚乱的事实,还难以预测会在哪个
      城市、在什么时候发生动乱(Caplan, 1970; Lieberson & Slverman,
      1965),但示范可以很好地预测集体抗议将会采取何种形式。
      
       发生在伯克利的反对越战的校园抗议运动,起到了为全国大学的
      静坐抗议方法示范的作用(Gurr, 1979 )。和平的静坐逐渐地为带有更
      多暴力色彩的抗议所取代,起先是破坏大学的正常秩序,最后发展成
      摧毁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示范所产生的影响可实质性地改变与暴
      力行为相关的个人特性。在学生抗议运动中,著名大学中有社会意向
      的学生创造了抗议的方式。像大多数有声望的示范形式一样,这种方
      式最终被不同教育机构的有不同特点的学生所采纳。随着时间的推
      移,示范的影响逐渐增强,这时在传播侵犯方式的·早期与后期阶段,参
      加者身上会出现与积极参与活动相关的不同个人特点(Kahn & Bow-
      ers, 1970; Mankoff & Flacks,1971)。当个人特点在示范及群体影响的控
      制之下时,它们对侵犯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会有所减少(Larsen, Cole-
      man,Forges & Johnson,1971)。
      
       2.侵犯性与恐怖性的手段
      
       航空公司的客机劫持事件生动地说明了侵犯手段的迅速蔓延及
      其衰落。在一架大型客机于1961年被劫持到哈瓦那之前,美国还无人
      知道空中劫持这一概念。在这之前,曾有古巴人劫持客机到迈阿密。这
      些事件之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出现了一波劫机的浪潮,最后竟波及
      70多个国家。后来,劫机事件在美国虽有所减少,但仍继续向其他国家
      蔓延。这样,国际上的空中劫持就变得很普遍了(Bandura, 1979)。一名
      有创意的劫机者,D·B·库铂(Cooper, D. B.)创造了一种新的要挟方
      式。他索要一个降落伞和一笔相当可观的赎金以赎取机上的乘客(旧
      金山编年史,1971)。然后他从机上跳伞,降落到了某个偏远地区。受其
      成功的启发,其他人也开始仿效。于是这一新闻又暂时复活了已在美
      国衰落的劫机现象。在几个月内,共发生18起使用降落伞的劫机事
      件。对逮捕劫机犯的宣传,又促进了这一劫机手段的创新性改进,于是
      又需要新的对策。一旦某项能立即带来巨额财富的聪明的技术被很多
      人知道以后,就难以制止其滥用,除非它从公众的意识中消失:几年
      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空中劫持事件迅速减少,其原因随后再讨论。
      
       有时,是媒体播放的虚构的故事提供了醒目的样例,传播了有侵
      犯性的行为方式。电视剧《末日飞行》因其所示范的新颖的劫机手段,
      对此作了很好的说明。在该剧中,一名劫机犯威胁航空公司官员,一架
      执行洲际飞行的客机,如果在5 000英尺以下着陆,安放在机上的一枚
      气压炸弹就会爆炸。最后,飞行员选择了一个高于临界高度的机场着
      陆,从而以智慧战胜了劫机犯。在该剧播映后的两个月内,使用同样气
      压炸弹的劫机企图迅速上升(Bandura, 1973)。而且,该剧在美国及其
      他国家的不同城市重播1-2天后,航空公司受到了劫机犯更多的勒
      索。他们要求航空公司支付巨额费用,而后才会指出涉嫌安置在飞行
      中的客机上对高度敏感的炸弹位置。飞机于是返回海拔较高的机场,
      航空公司官员满足了劫机者的无理要求,而所知道的只是机上并没有
      炸弹。该剧在安克雷奇重播后,使得一名阿拉斯加州的观众成为拥有
      25 000美元的富翁。在悉尼的重播,则使一名澳大利亚人从奎塔斯航
      空公司勒索到560 000美元,从而立即暴富。他把该公司官员引到机场
      的一个存衣柜旁,在那里,他事先放置了一枚他制造的气压炸弹的样
      本,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他威胁的分量。
      
       在巴西,当美国大使被绑架,随后又用政治犯作交换而得以释放
      时,一种政治性的集体谈判的新模式就形成了。接着,领事级和大使级
      的外交人员在阿根廷、巴西、危地马拉、乌拉圭以及多米尼加共和国均
      遭绑架,而后绑架者要求释放政治犯,这表明该手段己迅速传遍拉丁
      美洲( Bandura , 1973 )。加拿大和土耳其这两个国家,其国内存在不同
      的政治派别,也很快参与到中南美国家的绑架外交人员的活动中。
      
       为什么类似的行动会在不同的地方接连出现呢?对此有几种解
      释。对于事件的类似纯属巧合以及这些事件事实上不是某种示范过程
      的结果这一观点,大有商榷的必要。这些手段通常是新奇的,其风格上
      的类似以及紧接着迅速出现的运用这些手段的许多事件,就可以否定
      纯属巧合这一点。第二种可能的解释是,侵犯性事件的迅速大量出现
      是由一群阴谋策划者所策划的。集体侵犯的传播有时是由于受有暴力
      倾向的人的鼓动而得以促进的,并没有有组织的策略上的冲突。但是
      所示范的手段在不同地方经常被采纳,而采纳者彼此既不认识,也未
      执行某个背后策划者的指令。
      
       对集体现象作出结论性的证明是较难的。尽管如此,有证据表明,
      集体暴力在时间上的传播可根据已知的影响示范观察学习过程的变
      量较准确地加以预测。这说明,示范所产生的影响在该过程中有重要
      作用。皮切、哈布林和米勒(Pitcher, B. L.,Hamblin, R. L. & Miller,
      J. L. L.,1978) 通过测验引发示范的速度和抑制性惩罚的进度来预侧
      类似暴力事件的时间进程,对许多不同形式的集体暴力(如滥用私刑,
      故意破坏犹太人建筑,劫持客机,抗议地权不均(agrarian protests)的
      暴发作了时间一序列分析①。无论集体暴力的具体形式如何,这两套决
      定因素对暴力事件的涨落有同等的预测效力。
      
      ①时间一序列分析是研究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或连续或间断地收集一个对象(如一
      个人、一个家庭或一座城市)的有关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加以统计分析。这是一种常
      规的参教检验程序,常用来描述变量间的关系.预测未来的行为模式及检验处理的
      效果。—译注
      
      
  •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美].班杜拉.(2001)
      学习的途径
      1. 观察
      2. 亲历
      3. 自我调节能力
      4. 自我效能
      学习理论
      1. 示范观察
      2. 人类的符号表征能力
      3. 自主性
      4. 自我反省
      人的能动性有几个核心特点:
      1. 意图,人们形成意识,其中包括计划和实现计划的策略;
      2. 预谋,能动性在时间上的延伸不仅涉及指向未来的计划;
      3. 自我反应
      
      
  •     本书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人类作为一种特殊动物的思想与行为规律。重点阐述了思想、行动与社会影像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对社会作用的阐述远超过另外两个因素。
      社会认知论是整本书的基础,而自我效能理论则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阅读这本书是源自路泰斯的推荐。这是我最为崇敬的一位潜能开发作家。他的书极为实用,并且在实践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相信了他的推荐,所以阅读了班杜拉博士的这本学术著作。阅读的结果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本书的确很有价值,但忧的是,由于学术化倾向和翻译问题,这本书十分难以读懂,经常读着读着就溜号了,属于典型的无氧信息。
      
      建议非心理学专业的朋友可以略过门派之争的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但无趣,而且难懂,看不懂可以直接翻过去,不影响整体阅读。
  •   我想主要因为,那章翻译地太差了吧?
  •   请问楼主路泰斯哪本书是潜能开发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