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鲁枢元  页数:3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学理论》从现代学科意义上讲,文学理论教科书的编写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人们编写了不下250部文学理论教材,然而直到目前,对文学是什么、文学的功用是什么、文学的边界在哪里、文学的前途在何方,依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我们认为这并不奇怪,这恰恰符合文学的特性。如果像某些自然学科那些,文学问题一旦有了一个确切无疑的结构,那文学可能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了。

书籍目录

绪论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形态 二、本教材的结构、体例与特点 三、对于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一章 文学本体 第一节 文学考源 一、文学词义 二、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 三、文学涵义的论争 第二节 文学是一种人文现象 一、人文的涵义 二、文学人文性的表现 第三节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 一、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 二、审美活动的独特性 三、审美活动的丰富性 第四节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一、文学的媒介特征 二、语言艺术的主要特性 第二章 文学形象 第一节 文学形象的分类及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涵义和构成 二、文学形象的分类 三、文学形象的特征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一、典型的意义和典型理论的发展 二、典型人物 三、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四、典型化 第三节 文学意境 一、意境理论的发展 二、意境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 三、意境的分类 第四节 文学类型 一、文学类型的涵义 二、文学类型的产生和复活 三、文学类型的意义 第三章 文学言语 第一节 文学言语及其构成 一、文学言语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文学言语与非文学言语 三、文学言语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文学言语的深层特征 一、情境性 二、变异性 三、暗示性 四、独创性 第三节 文学言语的基本类型 一、叙事性文学言语 二、抒情性文学言语 三、影剧性文学言语 第四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 一、作家的有机天性 二、作家的创作个性 三、文学创作的对象 四、作家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过程 一、艺术发现 二、创作冲动 三、艺术构思 四、艺术传达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系统 一、艺术知觉 二、艺术想象 三、艺术情感 四、艺术灵感 五、艺术理解 第四节 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悖论 一、个人独特性与社会普遍性 二、自律和他律 三、再现与表现 四、个性化与概括化 五、直觉与理性 第五章 文学技巧 第一节 文学中的技巧 一、文学技巧的意义 二、文学技巧的内涵 第二节 文学中的表现技巧 一、叙述手法的运用 二、描写手法的运用 三、抒情手法的运用 四、象征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 文学中的建构技巧 一、以点带面 二、线性发展 三、循环往复 四、多向交织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 第一节 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 一、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意义 二、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三、文学作品体裁分类的相对性 第二节 诗歌 一、诗歌文体概述 二、风谣骚赋 三、乐府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四、词 散曲 自由诗 十四行诗 第三节 小说 一、小说文体概述 二、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 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第四节 散文 一、散文文体概述 二、杂文小品文 三、散文诗 报告文学 第五节 戏剧文学 一、戏剧文学文体概述 二、杂剧 三、诗剧 歌剧 话剧 四、影视文学 第七章 文学风格 第一节 风格的界定 一、风格的概念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三、风格的随体成势 四、文学风格的特性 第二节 风格的形态 一、中国文学风格的形态 二、西方文学风格的形态 第三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 二、时代文化与时代风格 三、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 四、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 第八章 文学价值 第一节 文学价值的内涵 一、对价值与文学价值的理解 二、文学价值的实现 三、文学价值的“无功利的功利性” 第二节 文学价值的形态 一、功利型 二、娱乐型 三、代偿型 第三节 文学的功能 一、文学的认识功能 二、文学的教育功能 三、文学的美悦功能 第四节 文学的魅力 一、作品价值的认定 二、“永久的魅力” 三、价值、存在和诗意 …… 第九章 文学鉴赏 第十章 文学批评 第十一章 文学演变 第十二章 文学史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泰戈尔承认自己过去相信“美的创作就是文学的主要事业”,但他后来认为“在文学中,人每时每刻扩大着自己爱的领域,也就是扩大着自己直接认识的领域。在文学里有着人的畅通无阻、五光十色的巨大游戏世界”。这“五光十色的巨大游戏世界”体现着“情味文学”的特点,却决不限制文学与整个世界的广泛联系。泰戈尔指出:“将美与周围世界隔绝,并置世界的其余一切东西于不顾,只是不停地追求美,这决不是世上极大多数人之所为。”文学活动是以审美性作为其基本特性的,却又与非审美的活动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审美与非审美的联系、转化与结合,才造成了文学的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能体现出自身的开放性,为文学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三、审美活动的丰富性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与人类中的非审美活动的广泛而深远的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以人类的生产劳动构成的实践活动为文学活动提供了创造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才能获得生活资料,使人能够活下去。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的存在与发展,当然也就没有了以人为中心的一切精神创造活动。劳动建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中间出现了双向交流共生: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化,这不仅构成了审美的对象、内容,也形成了审美的价值标准。劳动影响着人类的活动方式。人类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形态到商品经济形态,这影响了审美的进程及审美观念的变化。劳动对于人的整体影响是促使人产生了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确认人的本质力量,这是劳动的性质,也是审美的性质。离开了劳动,就没有审美,当然也就没有文学创作了。 其次,人类的政治活动、道德活动、哲学活动、宗教活动等对文学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活动作为上层建筑中最有力的部门参与组织社会,这将通过改造社会的方式影响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与审美发展总是有联系的,审美活动不能不因为政治的原因而发生变化。道德活动维系社会的稳定,体现了社会的一般价值观念,它与审美不是处于对立中,就是处于共建中。哲学提供的是关于人类本体的思考,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影响着整个社会中的精神观念的建构,这当然也影响到了审美活动。宗教关涉人类的信仰,关心人的终极问题,对物质与精神、今生与来世、幸福与苦难等提供解释,这与审美观照中要求体验至高至深的生存状态是相通的。 再次,人类为恢复生态平衡所进行的努力,也与文学密不可分。大地原本呈现出生动的图景,天、地、人三者的统一,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美妙关联。但生态危机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重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伦理关系迫在眉睫。从以人的利益实现为主要内涵的伦理学走出来,建构一种以人与自然应当平等为主要内涵的伦理学,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一种出路。史怀泽认为:“只涉及人对人的伦理学是不完整的,从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伦理动能。”他强烈要求:“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生物发生了联系。关心它们的命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避免伤害它们,在危难中救助它们。”这不仅标志着大地伦理学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以满足生态要求为前提。鉴于文学始终歌唱着大自然,天性般地具有生态意识,文学活动必然地与生态运动息息相关,成为传播生态意识的主要方式之一。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理论(第2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是教科书,书籍很不错呢,好好
  •   有严重的盗版嫌疑,建议不要购买。
  •   课本很不错,考研用的
  •   不错很喜欢 考研要用的
  •   该书纸质还行 比较粗糙 但有错字 有盗版嫌疑 内容还好 理论性较强
  •   书很不错,很满意,以后还会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