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教学论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万海  页数:241  字数:28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试图探讨的问题引发自对实践的一种思考。由于当下的“教学”似乎已经进入了某种常识领域,故而人们日益减弱了对其反思与质疑的主动意识;但若换个视角,从微观的个人生活史的体验来看,“教学”却似乎越来越成问题。这种反省意识可能最初只是源于某种个人的不悦体验,很多人耗费了二十多年的光景几乎没停歇地在上课、听讲。有的人从听课、上课再到评课、研究课,其间历经着作为学生、教师、家长、教育管理者、研究者的身份变换。不同的视角带来了全然不同的体验和思考。但遗憾的是,对教学本身思想的越多、越自觉,关于教学自身的一些“不言自明”的概念、价值、命题、规范等却发觉存在着越多的悖谬。比如说,教学到底是怎样一种活动?教学对于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学与人(尤其是学生)的价值关联如何体现?如何考量某种教学的目的正当性及其有效性?诸如此类。叩问一段教学的两端,无论师生,作为个体的心理期待及其实现都可能是不等值的。

书籍目录

导论:重新回到教学的原点 一、成问题的教学 二、尚未令人满意的问题解决 三、回到彰显道德性的原点:本研究的思路第一章 教学原点的历时审视与教学的道德性澄明 第一节  文化传统与个体教化:教学道德性审视的宏观脉络  一、东西文化传统中确立教学原点的可能与限度  二、教学场域下个体精神自由的实质化 第二节 尊德性与道问学:儒家的教学理路  一、先秦儒家自由思想的奠基及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分化  二、汉代经学教育的“道问学”走向与教学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压制  三、宋明理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  四、清代考据学的“道问学”转向及科举体制下教学原点的迷失  五、现代新儒家对光大传统教育精神的努力  六、小结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的分合:西方的教学理路    一、古希腊文雅教育的精神自由及其科学与人文的原初和谐    二、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高扬与精神自由的解放    三、现代以来唯科学主义导致人的异化及科学与人文的抗争    四、当代科学与人文整合的努力与教学的新希望    五、小结 第四节 教学道德性:历史超越的需要及可能第二章 教学原点的现实把握:一种教学道德性体验  第一节 道德性体验如何可能:在“遗忘”中穿透麻木感  ……第三章 教学原点迷失与教学道德性危机的反省第四章 原点的坚守与道德性的提升:教学即德性生活的走向第五章 重返德性生活的现实图景结语:重占有还是重生存?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教学原点的历时审视与教学的道德性澄明  按照赵汀阳先生的理解,自由作为一个“前伦理学概念”,即作为所有价值问题的前提,不应当是去追求的东西,而只能“维护”或“失去”。本部分便试图通过对东西方教学历史发展的回溯,弄清楚个体精神自由这一教学原点何时得以完好地维护,又从何时开始被遗忘,进而为谋划教学重返“如其所是”之路,彰显教学的道德性提供背景支持。  第一节 文化传统与个体教化:教学道德性审视的宏观脉络  一、东西文化传统中确立教学原点的可能与限度  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势必会受到特定文化的规约与改造,而带有地域的特殊性。由此对教学的考察,只有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去,才使得问题的探讨有的放矢。这里,我们试想从东西两种文化传统的比较视角,探寻个体教化面对的差异性矛盾及其教学道德性的宏观理解。  (一)文化传统影响教学的方式  事实上,文化传统尽管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内核,但把握起来并非易事,对它的论说就好像是借着一根火柴的光亮去阅读长达百卷的浩繁巨著,似乎怎样的概括都有偏颇之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关键特征,来分析它对历史上教学实践的影响。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文化传统与教学之间的共生关系注定着相互影响的存在,文化总体决定着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以及教学价值观与目的论的走向,而教学在传承文化、延续传统的同时也在批判地创新着文化、改造着传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性教学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