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纲要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桂生  页数:383  字数:41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我的“教育学情结”和心路历程  在今天,普通教育学可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难总括教育实践的经验、对实践有影响的理论以及各种教育理论  研究及其成果。然而如果它想名副其实的话,它就必须阐明一种在双重意义上普遍的教育基本思想。这种基本思想  必须适用于所有教育理论发展和研究领域的承认。①  ——本纳:《普通教育学——教育理想和行动基本结构的系统的问题史的引论》,彭正梅、徐小青、张可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这本书稿刚刚整理完毕,就立即萌生一种自我解脱的感觉。“我的这颗心终于定下来了”。因为我在选择教育学专业以后,早就萌生以后编写一本《教育学》的念头。回想起来,年轻时实在幼稚。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在学生时代,只是由于萧承慎、张耀翔、赵廷为等老师,在讲课或平时交谈时经常说,在教育理论上,这也是“空白”,还没有人填补;那也是“荒地”,有待年轻人去开垦。甚至说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可以拿诺贝尔奖”。在沸腾的“大跃进”年代,又轻信中国教育有自己的特色,简直是“前无古人”“举世独步”,更产生一种盲目的冲动。后来随着年事渐长,才知道这桩事情的深浅。不过,这个念头并未打消,倒不知不觉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教育学情结”。  原先以为只要多读马克思、毛泽东著作,多读教育名著,多占有教育资料,就能写出“中国的教育学”。那时我的勤奋,至少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是师生共知的。然而,越是这样做,反而觉得距离教育学越远了,但又不知其故安在?好在并未望而却步。因为自己觉得若不在教育学研究上做出些事情来,不免愧对老师,也愧对自己,好像此生白过了。何况别的事情更不会做。  此外,每当看到国人自编的某些《教育学》教科书,总有一种使“教育学”连带蒙羞的感觉:“这也算是学问吗?”当时只对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没有什么怀疑。倒是这类也许“不成其为学问”的教育学,反而刺激自己加紧努力。坦率地说,我也曾暗暗地做过自编《教育学》的尝试。一次次都属虎头蛇尾。这才知道,我的老师萧承慎教授当年一再告诫的“眼高手低”的毛病未改。其实,眼界并不见得高,无非是“看别人挑担自己不觉得吃力”而已。  幸而一直没有教过“教育学”,没有人逼我去硬编“教育学”的急就章。我也尽量避免去教“吃力不讨好”的教育学。不料到了1990年,一个偶然的任务,使我无路可退了。只得硬着头皮,匆匆草就《教育原理》讲稿。原无付梓打算,后来居然侥幸出版了。从此,“做了过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  既然没有退路,并且也有兴趣,这才认真思考起来。  我很相信佛年先生的判断:其实,中国现在编写《教育学》的条件并不成熟,又没有多少可靠的教育研究成果可资参考。要编写《教育学》,先得从教育问题研究人手。同时,也很相信葆奎先生的判断:要编写《教育学》,先得全面、系统地占有可靠的资料。在我看来,除此以外,还得花大功夫去研究教育学本身的历史和“元教育学”,了解“教育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前人有些什么教训,有些什么可行的选择。  当我刚拿到我的《教育原理》样本时,第一个念头便是准备修改它。但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现在还不具备修改它的条件。于是,踏上了漫漫的教育学苦旅。从那时起,除学习“元教育学”和研究教育学史以外,还对“教育学问题领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陆续进行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其中包括教育学诸概念辨析、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和实际问题平议。写了不少文章,进而反复检讨自己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识,梳理各种教育基本活动演变的轨迹和各个教育基本问题的思想线索。原以为做了这么多准备,编写《教育学》教科书大概不成问题了。想不到这种准备反而促使自己最终打消了编写《教育学》教科书的念头。  这是由于我已经意识到,教科书属于教育知识整合之作。其中罗列的教育知识,大都是平列的(如几个特征、几条原则、几项内容、几种方法),它们之间甚少内在的联系。这些由别人提供的现成知识,因脱离这些知识所由产生的背景,往往失去其原有的灵性与活力,变成死板的条文。好像从水果提炼出来的“果精”一样,缺少水果的那种原汁原味。自己既然养成了问题研究的思维定势,也就很难勉强去做“教科书式”的知识整合工作。说得漂亮一些,便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其中之“难”,算是体会到了。但又不甘心。于是,重新陷入了彷徨状态。几经犹豫,几多徘徊,一个念头终于使我绝处逢生:既然我积累的教育研究成果,近于“问题研究”,既然这些初步研究成果,大体上覆盖了整个教育学问题领域,也就可能把它们整合起来。因无以名之,姑且称其为“普通教育学纲要”。至于它算是什么东西,自己又何必计较呢?  就这样,经过一波三折,总算了却一桩心事。  陈桂生  2008年7月10日于丽娃河畔  ①在本纳看来,它(指普通教育学)有意识地拒绝把教育学基础理论问题转交给其他学科……拒  绝教育学理论发展和研究衰减为其他科学的应用科学。“只有涉及关于教育过程和体制自身逻辑的基  础理论讨论,才能在教育学中研究教育问题”。本人依据自己对普通教育学的理解,亦持与此类似的研  究取向。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继《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学校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之后,有关教育基础理论探究的成果。所谓“普通教育学”,虽为“普通教育”之作,实际属于“一般(普通)教育学”,即关于基础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原理》一书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993)著作类一等奖(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本书是对《教育原理》、《学校教育原理》批判性的自我反思的成果。

作者简介

陈桂生,1933年生,江苏省高邮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接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列宁论教育》《斯大林论教育》,著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教育原理》《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选读》《现代

书籍目录

Ⅰ  关于作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教育”  1  “教育”概念    一  “教育概念”问题    二  “教育”一词的出典    三  “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轨迹    四  “教育”概念外延演变的轨迹    五  “教育”定义与教育价值观念“定义性表述”的区别  2  “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    一  “教育内涵分化与统合”问题    二  “教育”内涵分解的由来    三  “教育”内涵分解观念的变化    四  智育    五  德育    六  美育    七  体育    八  社会教育与技术教育    九  “教育”内涵的统合  3  教育目的[上]    一  “教育目的”问题    二  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念    三  “人本位”教育目的取向    四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取向    五  中国教育目的取向问题  4  教育目的[下]    一  教育目的的规范    二  外在的教育目的与内在的教育目的    三  教育目的的构成    四  教育目的的实现Ⅱ  关于学校演变的轨迹Ⅲ  关于课程演变的轨迹Ⅳ  关于狭义“教育"实施的思路Ⅴ  关于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修养Ⅵ  关于学校管理演变的轨迹

章节摘录

  “教育”概念  1  一、“教育概念”问题[4]——二、“教育”一词的出典[6]——三、“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轨迹[7]——四、“教育”概念外延演变的轨迹[11]——五、“教育”定义与教育价值观念“定义性表述”的区别[14]  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教育”也就成为教育问题领域之中的核心概念。因为“教育是什么”是教育领域中“做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做教育工作”的前提。不过,事实上即使是非教育工作者、非教育专业人员,大体上也知道“教育是什么”。问题在于历史形成的“教育”概念既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表示与“非教育活动”的区别,而“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由于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一文化对教育的客观需求不尽相同,教育价值观念以至教育事实本身终究不能不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某种教育价值取向一旦成为社会一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这种教育价值观念如果成为社会的共识,进而成为普遍的教育事实,就会形成反映这种普遍事实的“教育”新概念。一定时代赋予“教育”一词的新义,还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教育实践的演进进一步发生变化。  如今似乎人人都知道的“教育”,是一个泛化的概念;而人们未必知道其究竟的,是内涵与外延比较确定的“教育”概念,即近于术语的“教育”一词的含义。“教育”概念虽发生过历史性的变化,而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并非没有轨迹可循。若不明了这个概念变化的轨迹,所用这个概念的含义不确定,便难免偷换概念。那样,即使是皇皇大作,也不过是以“业余水平”同别人交流。此外,在不同性质的理论中,概念的理论性质、命题的类型不同,那就涉及专业性更强的问题。科学理论与实践理论的错位,属于另外一种概念的误用。

编辑推荐

  《大夏书系:普通教育学纲要》是作者继《教育原理》、《学校教育原理》之后,有关教育基础理论探究的成果,是对《教育原理》、《学校教育原理》批判性的自我反思的成果。书中具体包括了:关于作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教育”、关于学校演变的轨迹等内容。 《大夏书系:普通教育学纲要》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普通教育学纲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陈桂生的书,通俗易懂。对于一般的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
  •   教授推荐的 自己看了两页 觉得不错
  •   内容还可以,只是课本跟图上封面不一样。
  •   他说还不错·········
  •   喜欢陈老师这样一直笔耕不错于教育学的事业,这本书更加精确的讲解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将引导教育学的学生理解这个专业。不过,这本书很多的讲解的观点都是陈老师以前的著作中再次阐述,犹如醇酒的芬芳,愈久弥香
  •   收到的书像是被用过的 封面很脏 很旧 但是里面的内容还好 也算小小的安慰吧 嘿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