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全集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约翰·杜威  页数:567  
Tag标签:无  

前言

《杜威全集》中文版终于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作为这一项目的发起人,我当然为此高兴,但更关心它能否得到我国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并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中起到预期作用。后者直接关涉到对杜威思想及其重要性的合理认识,这有赖专家们的研究。我愿借此机会对杜威其人、其思想的基本倾向和影响以及研究杜威哲学的意义等问题谈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考虑到中国学界以往对杜威思想的消极方面谈论得很多,在这方面大家已非常熟悉。我在此主要谈其积极方面,但这并非认为可以忽视其消极方面。一、杜威其人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哲学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进一步阐释并发展了由皮尔士创立、由詹姆士系统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将其运用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心理、逻辑、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众多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提出了重要创见。他在这些领域的不少论著,被西方各该领域的专家视为经典之作。它们不仅对促进这些领域的理论研究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领域的实践中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杜威由此被认为是美国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者,甚至被认为是美国的精神象征;在整个西方世界,他也被公认是20世纪少数几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内容概要

杜威早期著作第五卷,也是最后一卷,完全由他的论文构成。在1895年至1898年四年期间出现的38篇文章,足以表明杜威继续保持着一个高水平的发表数量。正如他本人所言,他还与詹姆斯·A·麦克莱伦合作完成《数字心理学》,忝列为合著者。因为这本书虽然对杜威的《心理学》有较多的借鉴,但实际上是由麦克莱伦撰写的,故而在这段时期杜威出版的著作中没有包括这本著作。    这些论文是杜威在芝加哥大学深入开展工作与参与活动的成果。杜威在这所大学度过了1894年的最后几个月之后,他离开了。他与家人开始了较长时间的欧洲旅行。杜威返回学校以后,接受了新的常规教学任务,担任了哲学与心理学系主任,同时兼任刚刚组建的教育学系主任。    在本卷作品中,有杜威任教三门课的课程提纲和非同寻常的高水平书评,但是研究教育的文章较优,显示出杜威在这个时期特别强调形成与表达他自己的教育哲学。杜威参与了大学初等学校的创建工作,在那里,他发现了哲学的直接表达方式。这些都反映在发表的大量文章中,也体现在杜威对家长和其他对学校有兴趣的团体的一些口头讲演之中。    正如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威廉·R·麦肯齐在本卷导读中指出的,一根主线联系着本卷论文中表面上散漫的内容。麦肯齐教授认定,这根主线就是杜威意图将哲学一方面联合心理学与社会学,另一方面联合教育学。从广泛的意义上说,这一时期,杜威在他的作品中似乎寻求的联合是思维和行动的统一。    杜威在当代具有持续影响力和重要意义的若干篇论文,是在这四年里发表的。特别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章有:已经被广泛采用和译成多国文字的《我的教育信条》;作为1896年美国赫尔巴特学会讨论基础的《与意志训练有关的兴趣》;被认定为心理学历史上的里程碑和被作为现代机能心理学起点的《心理学上的反射弧概念》。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杜威(John Dewey) 译者:杨小微 罗德红 复旦大学杜威与美国哲学研究中心 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总序导读:思维和行动的统一早期论文  知识问题的意义  伦理学中的形而上学方法侣  进化和伦理学  构成教育基础的伦理原则  我的教育信条  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  与意志训练有关的兴趣  努力心理学  学校课程的心理学维度  有关数字心理学的一些评论  想象力与表达  教育中的审美因素  应用于教育的儿童研究结论  幼儿园和儿童研究  对当代儿童研究的明智和非明智的批评  对儿童研究的解释  大学附属小学的组织计划  一次教育学的实验  文化纪元论的阐释  初等教育的迷信  高中对于教育方法的影响  作为一门大学学科的教育学  教育伦理学:六次讲座内容纲要  教育心理学:十二次讲座内容纲要  教育学研究通报IB19:教育哲学,1898—1899—冬季刊  书评  《美国的哲学复兴》  《约翰逊通用百科全书》  《对性格的研究》和《从阿瑞斯提普斯到斯宾塞的快乐主义理论》  《数字概念:它的起源和发展》  《情感的进化心理学研究》  《儿童期研究》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发展中的社会和伦理的解读: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  《对鲍德温社会性解释的反驳:一个答复》  《心理发展中的社会和伦理解读》  杂记  给《芝加哥晚报》编辑的信  数字心理学  关于学校中的历史研究  可靠感附录  1.实验学校的需要  2.大学的附属学校  3.关于教育学系组织工作的信件和报告  4.委员会就初等教育详细计划的答复报告  法恩对麦克莱伦和杜威合著的《数字心理学》的评论  菲利普斯的《数字及其在心理学上的应用考虑》  鲍德温的《社会性的解释:一个答复》  琼斯报导的《关于教育中审美因素的讨论》  符号代码表  参考书目  文本的校勘原则和程序  文本注释  对范本的校勘  专门校勘表1《知识问题的意义》  专门校勘表2《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  专门校勘表3《应用于教育的儿童研究结论》  引文勘误  断词表  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正是达西先生为他的伦理学建立形而上学基础的这种努力,成就了该书的突出特征。正是这一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所有这些经验的最初条件,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当主体主动接近我们时,我们却摸不透它。客体被分离为内在和外在两个部分,前者包括感知、情绪和思想等,后者包括我们周围世界中的一切。当然,客体内在的经验以思维着的主体为内在的先决条件。接下来的推理过程,表明客体外在的部分也具有依赖性。每一个物体通过关系而存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世界万物,只是一个巨大的充满着各种关系的复杂之网。但其本质是,“除了对思考者来说,所有的关系都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关系是“多样性的统一体,因此它不可能脱离主体而存在,它可以从关系中的一个成员转换到另一个成员,并且可以在单个的思想里将它们组合到一起”。因此,“只有当万物起因于认知着主体的综合活动时,万物才存在”。进一步而言,由于事物总是与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以关系的形态而存在,那么,这个事物就真的是“宇宙客体”。因此,自我就是整个经验世界中的统一性原则。由此,自我是一个统一性的原则,它还是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它并不止简单地与客体相关,因为当它具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它可以成为自己的客体。它是一个真正的整体,而不是统一体的逻辑原则。迄今,这种语言和方法提醒我们想起了格林,虽然格林在脱离客体的主体与自我的非常明显的一致性上会犹豫不决,也会在拒绝考虑自我的所有感知、情绪和思想上吞吞吐吐。由于这种方法名义上来自康德,也许值得指出的是:康德渴求的不仅仅是主体综合活动的必要性,而且以同样的激情渴求主体能够通过基于多样性的综合活动而具有自我意识和整体意识。但是,达西先生觉得有比这更好的方法。这种理论可能导向主体和经验世界的相互关系学说——似乎是令人讨厌的,会导致泛神论的一种学说——并且从而肯定在客观世界构成中的自我综合活动。达西先生断言,由于自我是有自我意识的,它也完全可以从它所构成的世界中抽象出来。因为达西先生肯定这一点是以自我意识的存在和完全脱离自我意识的本质和方法的检验为前提的,我只能从我的立场坚持声称,这种为伦理学设定基础的方法似乎需要为方法自身而不是伦理学寻求更多的基础。假设主体和世界的相互关系学说得到承认,那么自我就会明显地获得某一种普遍性;假设自我本质上的存在安居于客观世界的构成中,那么自我就不仅仅是一种特别的自我。但是,由于达西先生坚持认为,主体与这种构成的工作有其本质上的不同;他还认为,主体像游戏和额外的努力一样参与到这种构成的工作中,那么理论上的问题就出现了:构成的世界拥有什么样的存在呢?宇宙是我自己私人拥有的吗?难道我们对主观的唯心主义学说没有责任吗?达西先生的暗示是:如果打算“把个体经验世界和自然看作一样,自然必须被作为一个事实,一个伟大的宇宙来接受”的话,那么结果就会是这样的。由此,如果独立于主体意识的世界得到“常识”理论肯定的话(参见第18页),达西先生也为永恒自我的肯定获得了基础,摆脱了格林学说中的泛神论倾向。由于我们的自然万物的世界依赖于我们综合的活动,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巨大的自然世界依赖于它构成的精神——上帝。我得再次停下来提出我的问题:什么是这些基础的基础?在格林的理论中——无论在其他的基础上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一个自我和宇宙都不会被颠覆。因为我们在给主体下定义时,参照了构成宇宙的永恒的和客观的工作。特殊个体的认知是对这种构成工作的复制过程,因此不存在主观理想主义的问题。但是,对于达西先生来说,这似乎是泛神论;而且由于他没有向读者解释(除了他对塞斯教授和巴佛(Balfour)先生的理论尊重之外),泛神论的涵义不顾一切地被回避了,包括逻辑的含义。因此,它突然闯入了我的经验世界之中,还闯入了具有两种精神的更大的宇宙中,一个是我的个体世界,另一个更大的是上帝的世界。两个问题几乎不容回避。如果因为忍不住相信了它,我们接受了这个更大世界的存在的话,那就必须指出,常识同样否认我们的宇宙对我们主观活动的依赖性。常识可以说已经接受了太阳、月亮和大宇宙中其他星球的存在,且强烈地反对使它们依赖于我们的个体思维能力。如果给达西先生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虽然很大,但是未知的;而同时授予主观的唯心主义者在个体经验的世界中完全的和所有的权力的话,达西先生是否能够让现实主义者感到满意呢,我对此深表怀疑。

后记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是世界教育史上的泰斗级人物,其声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他的一些重要著述,如《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等,至今都是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必读书目。他的学术思想,是任何从事现当代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变革实践研究的人都不能绕开的丰碑。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TeachersCollege,简称TC)访学期间,时时能感受到他的存在。无论是屹立在名为minibank的Tc图书馆阅览大厅的杜威铜像,哥伦比亚大学主页上所尊称的杜威传统,还是课堂演讲与讨论中的频频引证……都能让你时时感到杜威学术精神的无处不在。正是带着这种崇敬和信服,我多少有点不自量力地接受了翻译他早期著作第五卷的任务。历时数年,历经数不清的痛苦与欣慰,译稿终于就要付梓。尽管是诚惶诚恐地拿出来面世,仍然要衷心地感谢翻译过程中所有给我们以无私帮助和贡献心血的学界先进和朋友。首先是刘放桐先生的提携与信任,邬锐、汪义群先生的耐心审阅,同事熊哲宏教授的推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曹利群、朱华华、徐红芹等多位编辑的操劳。在我们遇到书中一些德语书名不能准确译出的困惑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彭正梅教授给予及时而到位的帮助,我的教育学系同事黄向阳博士慷慨地奉献了他多年反复精心琢磨的部分译稿。华东师范大学已故前辈赵祥麟教授的经典译文《我的教育信条》,是我们不可逾越的,所以全文照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杜威全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杜威的思想全面、深刻,真理性很高,永久地值得学习和研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