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叶集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白怀,朱为先  页数:468  
Tag标签:无  

前言

  小引这一部晚来的合集,迟至父母的耄耋暮年,终于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好在,还不算太晚。  年近米寿之年的父亲,在这几年日复一日悉心照顾母亲的空隙里,将所有边边角角可利用的零碎时间,用来搜集、整理、编辑这部书稿。在这个艰巨而琐细的工作中,他亳不吝惜地挥洒着最后的激情,几乎耗尽了体内积攒和残留的全部力气。  父亲与母亲均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他们在八十余年人生中的几个不同时段,陆续写下的文字(包括文学作品),大部分都辑录在这里了。两个人的一生,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丰富激扬的生活情感,饱受磨难屈辱仍然乐观刚毅的精神力量——这部几十万字的短文集腋,是他们生命的精华浓缩积聚而成。  然而,面对厚厚的书稿,我的心却分明感到隐隐的疼痛。  因为我知道,父母的人生坎坷曲折。那所谓的“八十余年”,其中有30年左右,几乎是一片荒寂的空白。文字消失在断裂的时间里,被突然塌陷的天坑吞噬,留下了狰狞凶险的缺口。他们的人生,显然被切割成了一段一段难以正常接续的日子。该书辑录的那些篇章,不均匀地分布在现代中国历史的各个转角,忽隐忽现,时断时续。犹如一条河流遭逢岩石拦阻,被迫一次次改道或是淤塞成湖泊水潭,无法顺畅地奔流入海。  激扬的文字起源于抗日战争、燃烧于解放战争——它们曾是如此才华横溢,文采飞扬。那是青春与理想最蓬勃最辉煌的时代。艰险而颠沛的流亡岁月,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那些为民族存亡呼唤呐喊,为未来民主自由的新中国而奋笔疾书的文字,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重读,依然明朗鲜活,充满了犀利、锐敏、真诚的活力。  尔后,戛然而止。从20世纪50年代初,直至70年代末,那个漫长的30年,从青年进入中年最后走向老年。一生中最宝贵的30年,他们忽然变成了“黑夜里的人们”,再也未能写下一字一句。曾经汪洋恣肆的才情、自由独立的个性,猝不及防地被阉割被钳制。“觉醒之路”已与当年的精神目标“背道”而行。两个人的“风浪之船”与“文学之梦”,湮灭在腥红色的暴风骤雨之中。  那个时代曾经牺牲了多少支妙笔?而历史,总在这里垂下眼睑。  他们重新浮出水面之时,已是雨过天晴的20世纪80年代,劫后余生的最后一段短暂的好时光。我的意志坚强的父亲与生性洒脱的母亲,从笔端和纸上渐渐复活。黄昏业已临近,分分秒秒都如此珍贵,在绚丽的晚霞即将匆匆沉落之前,他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尽管,30年间丢失和遗落的那些文字,已经不可能再捡拾回来;但这位自远方归来的文学挚友,却是他们晚年可依傍可慰藉的忠实伴侣。在这个重新扬帆出发并急剧变化着的社会里,他们看见了金秋“重阳”之美、看见了“神奇的红树林”之奇,听见了“爱与命运的悄悄话”。在绵绵的思绪中,父亲记下了自己的“生命之痛”与“暮年之思”。试图从个人的“变形记”中探寻政治灾难的根源……于是,我们读到了母亲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写下的抒情短章。那些童心未泯的语句和描述,依然如同当年一般散发出清纯的诗意。她究竟是怎样战胜了苦难,也战胜了自己呢?我们只能从父亲代替母亲收录于此书中的那些美文里,去窥觅她的心迹了。  于是,我们读到了父亲以当年写“雪之谷”那般流畅通透的文笔,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陆续写下的回忆、评述、纪事等各类随笔。在度过漫长的沉默岁月之后,纸笔失而复得。父亲的文章依然严谨犀利,字里行间一派老报人的刚直风范。他从未因妥协而失语,而仅仅只是暂时闭住了嘴巴、咬紧了牙关而已。  需要怎样坚毅的生命承受力,才能承受这半生的厄运?需要有怎样韧性的生命承受力,才能承担起作为一个人、一个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一个丈夫和妻子、一个父亲和母亲的责任?你的灵魂,要有足够的重量;你的骨骼,要比你承受的苦难更坚硬。  可惜,当“风浪之船”驶入平静的港湾,他们已步入晚年。  我的心因疼痛而沉重。  “如果”——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曾经才思敏捷的父亲和母亲,能写下多少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在那本不可遗忘的历史账薄上,有多少“夭折”的才情,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停滞留下伤痛。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父母一生的文章合集,虽然只能算作一个“残本”,但其问那大片的空白,却深藏着更多耐人寻味的一比戚。也许,正因是“残本”,它才为那个即将逝去的年代,留下了一份真实而“完整”的刻录。

内容概要

  《双叶集:文学之梦与人生笔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散文、小说,也有嬉笑怒骂、辛辣讽刺的时事杂评,还有纪事怀人的随笔,充分显示时代特色与战斗精神。特别值得一读的是作者倾诉了在激烈阶级斗争中如何承受苦难,如何在政治重压下保持自己的尊严。

作者简介

  张白怀,1924年2月出生于广东新会县(现江门市)。11岁到上海读书。1941年11月太平洋战争发生前夕,离开“孤岛”到抗日地区。1942年至 1945年在东南抗日前哨天目山地区《民族日报》任副刊编辑,并从事文学写作。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1946年至1947年在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研究科毕业,1947年夏参加中国共产党。1948年2月至1949年底任杭州《当代晚报》副总编辑、总编辑。解放前夕在中共杭州市委(地下)领导下,从事地下宣传秘密活动并完成地方武装策反任务。1949年5月至1951年6月任《浙江日报》编辑部文教组、工商经济组组长、特派记者。 1952年至1980年错案28年后,由浙江省公安厅与浙报联合复查平反复职并恢复党籍。1980年至1984年在《浙江日报》工作并离休。 1985年至1990年受聘在浙江省政协《联谊报》任副总编。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朱为先,浙江德清人,1923年8月出生。湘湖师范毕业。抗战期间参加进步戏剧宣传活动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7年在上海地下党主持的方震小学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小教联”。1948年出版儿童文学集《幼小的灵魂》。解放后入杭州新闻干校,在《浙江日报》工作两年,后调任中学语文教师。杭州第十中学离休干部。 多年来从事儿童文学创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聘于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小螺号》、《当代少年》杂志任编辑。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文学之梦散文京杭国道之夜村居四题虚惊种子雄辩风浪的船爱情背道敌后散记——杭州湾北岸的回忆水乡杂记小说馋的故事朱穴坞纪事秘密的心爱漂亮的将军走向何方浪子回家第二辑 觉醒之路投身抗日的上海五百青年正路与歧路——《民族日报》的三年和投笔从戎的一年海上飘泊者手记别了,我的上海……我与《当代晚报》附录一 关于《当代晚报》史实的几点澄清附录二 朝花夕拾——《当代晚报》时事杂评选辑我在迎接解放斗争中做了什么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一个地下联络点——关于上海闸北区私立方震小学初为党报记者的第一课人怎样变成了巨人第三辑 生命之痛我的“变形”记第四辑 暮年之思生命的承受力之谜爱与命运的悄悄话——钻石婚絮语我赞美……长相忆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遥念故乡政治逃亡者——天目山故事之一时代与命运之间——记唐为平与蔡青萍夫妇一本日记和一个热血青年的遭遇一一《培风日记》及其人其事如果……——有感于刘舜华平反昭雪生命箴言思绪绵绵地下地上未了情——我读方琼纯粹的音乐人——记李益中何刚——我在《当代晚报》的支柱人间要好诗——《何志生诗集》序迎接黎明的人——长篇小说《东方欲晓》序忆高光附录:张白怀历年零星文稿拾遗存目

章节摘录

  京杭国道之夜夜是我们的旅伴,我们是夜的跋涉者。  夜掩住凶狠的魔鬼们的眼睛,压制着宇宙上面的一切声息,而给予夜的跋涉者以坚韧沉毅的力、奋进的心,它对于我们这一群是真正的保护神啊!这时,该使我的几乎为流浪的时日所冲淡的记忆,重新坠入夜的深渊里了。  这是一个有星没有月亮的秋夜,微带寒意的风孤寂地吹,黑黝黝的山野沉睡了。  黑影子的行列,踏平了荆棘,跨过了丛莽,无尽的山隘险道……我们要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摸索着,疾走着,黑影子的行列,矫捷地跃动着,在高低起伏的群山之间……山岭,密林……重重迭迭,曲折陡峭,难以形容的绵亘不绝的险道…·--呵,告诉你,我们正在穿过四面豺狼的封锁线,我们正在穿过敌人盘踞的京杭国道!黑影子的行列,就在这暗夜的群山中进行着,没有路向,没有指标,在一群跋涉者的意念中,只知道,我们要尽快跳出危险区,我们要翻山越岭,向前面走。  终于,巍巍的峭壁,阻断前面的去路了;彷徨、疑惑,何处寻一个乡人,请他做我们的向导?深山空谷,这希望也许等于梦幻,但谁能不如此希望呢?无已,整个队伍掉转头来,朝原路退走,每个人的血液都在奔腾,都在高度燃烧,谁都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脏扑扑地跳动。  山路在惶急中被发现了,仰观天上的星斗,辨别了方向,同时,遥远的正对着的前面,传来断断续续的狺狺的犬吠声。  前面定有人家,可朝这方向走去!声音是够低微的,而队伍则是沉默地跟从,我们是在含枚疾走呵。  犬吠声渐渐清晰,而且愈走愈近了。  更兴奋,也更紧张……激动的情绪在行列中波涛般涌动着,视线内黑黝黝的一簇,原来是山居的茅屋呀!无知的愚犬,疯狂地吠叫着,高而低,低而减少,终而至于完全停止。  ——老伯伯,请问你:往白雀寺是不是这条路走?前锋向一脸惊奇的老者叩问。  ——是,沿这条小路一直往前走就是。老者十分慈和,他把门半开着,手中举着一支蜡烛,在黄闪闪的烛光里,可以看见他头上斑斑的银发;在说话的时候,他用手驱逐那摇着毛茸茸的尾巴绕缠在他的背后的家犬。  谢谢老伯,打扰了,对不起!平静了,每个人的悬荡着的心都安定下来。黑影子的行列又无声地继续向前迈进!迈进,向自由的坦途迈进呵。  夜色渐渐褪尽,曙光给我们带来无限欢喜,展目四望,山野田舍多么宁静美好。自由祖国啊,你的孩子们从黑暗走向光明,回到您的怀抱。  东方升起的朝阳向我们微笑。  (此文原题《行列》,以张憧之原名1942年初发表于天目山《民族日报》副刊《实生活》,写的是抗战时期上海“孤岛”五百青年如何通过沦陷区京杭国道封锁线。另见第二辑《投身抗日的上海五百青年》。)村居四题一、山村的夜晚山村的夜晚静得像我的沉思。  每个黄昏我都坐在窗前。翻开书,灯光留住我的思考,我好像听到轻微的足音走过来了,这一定是个孩子的足音。不是吗?那天真的小朋友,他会不来吗?……重重的,走近,转进了另一个房间的门。  我的小朋友也许真不会来了。  门外,像黑色的溶液慢慢地凝聚。夏日的白天是这样漫长,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把工作放在晚上,而到了晚上却又不安于工作?这一回,轻微而快的脚步走近来了,这是带着多少欢喜的,对我是带着多少熟悉的。  “先生!”他扭一扭身子跨过太高的门坎,来拉住我的臂膀了。  “啊,宁儿,你来啦!……”我是真心喜欢他,欢迎他。  孩子的心是纯真的,用孩子的心去接近孩子的心,这才真是生活中最完美的快乐。我的小朋友手上有一本书,他在我面前打开它。  “好的,你就念给我听吧。”他有点迟疑,舔着小舌头却没有念出声音。  我想提醒他:“太——”“不不,你不要说,不要说,我晓得了。”他连忙急急地用手止住我。  他朗朗地念起来:“太阳红,太阳亮,小公鸡爱太阳。”他停了一停。  “月亮白,“月亮亮,“小白兔爱月亮。”他又停着。  “小老鼠不爱月亮,也小爱太阳。”他仰起头来望着我,得意地笑了,我也得意地笑了。多么纯真的笑啊!聪明活泼的孩子是可爱的,尤其当孩子认真学习的时候。  我拨高灯芯,昏黄的灯光亮起来。他又对我念了新的一课,然后说:“先生,我要回去了。”门外黑咕隆咚,听到隔壁他家里的小弟弟的啼哭声。他在门口探出头去看看,回头对我说:“很暗很暗的,有点吓势势……”“我陪你走回去好吗?”“我不用陪,你给我卷一张纸点着……”我禁不住一面笑着,一面卷拢一张废纸。  “先生,你要卷成一根棍子一样,不要卷成空心的,那是很容易烧光的呀!”我真的受到孩子的教训了。我不得不卷成一支实心的纸棒。我把纸棒点燃,交到孩子手里,心中真有说不出的快乐。  我站在门口看着那小小的人影儿走过庭院,他的一只手高高举起火条,双眼俯视地下,走近家门口的时候高声喊:“妈妈!”我听到他的爸爸说:“宁儿,你天天晚上去打扰张叔叔,他要写文章的。过几天学校开学了,你就可以去学校上课了。”我又坐了下来,重新在灯下进入沉思……(1943年春《民族日报·实生活》)二、夜猎老人是禁不住叹息了。记忆像诗人的童话一样,把他又一次引同到青年时代。但走过绿地青山,岁月催人老,暴雨中披起了白发的蓑衣,像有无限的感慨似的,他于是点燃了长长的竹烟管。  “呵,现在吗?”老人说,“现在没有好猎狗,也没有好铳手了。”老人的心,此刻该正在为自己昔日的雄风不再,发出怎么样的哀叹?星光长夜守住一片静寂的山林,这里过去无疑有一串勇敢的狩猎故事。谁知道那个遥远的年代,创业者怎样写下开拓的传奇?人们会完全相信这个老人,可是也会带着惊奇,问他几十年前的往事,说来为什么还这样新鲜、亲切?我们却是全然没有体验过。生长在海边的人,记忆里只有贝壳的色彩,而生长在山谷罩的人,他们了解神秘的森林与山泽。  ……

编辑推荐

  在二十世纪新旧交替的年代,多少有志青年在进步文学启迪下,走上抗日爱国的革命道路。该书作者的写作开始于上海的“孤岛”时期,他是自动脱离战时畸形繁荣“孤岛”走向自由祖国的,用他的话说,当年,他不敢仰视上海高贵的头颅,他是上海的“弃儿”,而“自由祖国”是不自由的。 由朱为先编著的《双叶集——文学之梦与人生笔记》内容丰实,形式多样,既有散文、小说,也有嬉笑怒骂、辛辣讽刺的时事杂评,还有纪事怀人的随笔,充分显示时代特色与战斗精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双叶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