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颂歌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茨维坦·托多罗夫  页数:220  字数:75000  译者:曹丹红  
Tag标签:无  

前言

时下距京师同文馆设立推动西学东渐之兴起已有一百五十载。百余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西学移译林林总总,汗牛充栋。累积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从西方寻找出路的理想,以至当下中国人提出问题、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进路和理路深受各种各样的西学所规定,而由此引发的新问题也往往被归咎于西方的影响。处在21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情境里,如何在译介西学时作出新的选择,又如何以新的思想姿态回应,成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一个严峻问题。    自晚清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一直面临着现代性的冲击所带来的种种尖锐的提问:传统是否构成现代化进程的障碍?在中西古今的碰撞与磨合中,重构中华文化的身份与主体性如何得以实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中西、古今”的对立倾向能否彻底扭转?在历经沧桑之后,当下的中国经济崛起,如何重新激发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当代西方文明形态的理想模式一再经历祛魅,西方对中国的意义已然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但问题是:以何种态度应答这一改变?    中华文化的复兴,召唤对新时代所提出的精神挑战的深刻自觉,与此同时,也需要在更广阔、更细致的层面上展开文化的互动,在更深入、更充盈的跨文化思考中重建经典,既包括对古典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与考察,也包含对已成为古典的“现代经典”的体认与奠定。    面对种种历史危机与社会转型,欧洲学人选择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解读欧洲的经典,既谦卑地尊重历史文化的真理内涵,又有抱负地重新连结文明的精神巨链,从当代问题出发,进行批判性重建。这种重新出发和叩问的勇气,值得借鉴。    一只螃蟹,一只蝴蝶,铸型了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枚金币图案,象征一个明君应具备的双重品质,演绎了奥古斯都的座右铭:“FESTINA LENTE?’  (慢慢地,快进)。我们化用为“轻与重”文丛的图标,旨在传递这种悠远的隐喻:轻与重,或曰:快与慢。    轻,则快,隐喻思想灵动自由;重,则慢,象征诗意栖息大地。蝴蝶之轻灵,宛如对思想芬芳的追逐,朝圣“空气的神灵”;螃蟹之沉稳,恰似肄文化土壤的立足,依托“土地的重量”。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那里,这种-障论演绎出一种智慧:审慎的精神与平衡的探求。思想的表达和传播。快者。易乱;慢者,易坠。故既要审慎,又求平衡。在此,可这样领会:该快时当快,坚守一种持续不断的开拓与创造;该慢时宜慢,保有一堡不可或缺的耐心沉潜与深耕。用不逃避重负的态度面向传统耕耘与劳作,期待思想的轻盈转化与超越。    “轻与重”文丛,特别注重选择在欧洲(德法尤甚)与主流思想形态相平行的一种称作essai(随笔)的文本。Essai的词源有“平衡”的涵义,也与考量、检验的精细联结在一起,且隐合“尝试”的意味。    这种文本孕育出的思想表达形态,承袭了从蒙田、帕斯卡尔到卢梭、尼采的传统,在20世纪,经过从本雅明到阿多诺,从柏格森到萨特、罗兰·巴特、福柯等诸位思想大师的传承,发展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知性实践,形成一种求索和传达真理的风格。Essai,远不只是一种书写的风格,也成为一种思考与存在的方式。既体现思索个体的主体性与节奏,又承载历史文化的积淀与转化,融思辨与感触、考证与诠释为一炉。    选择这样的文本,意在不渲染一种思潮、不言说一套学说或理论,而是传达西方学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问题场域提问和解析,进而透彻理解西方学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自觉、对自身文明既自信又质疑、既肯定又批判的根本所在,而这恰恰是汉语学界还需要深思的。,    提供这样的思想文化资源,旨在分享西方学者深入认知与解读欧洲经典的各种方武与问题意识,引领中国读者进一步思索传统与现代、古典文化与当代处境的复杂关系,进而为汉语学界重返中国经典研究、回应西方的经典重建做好更坚实的准备,为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创造可能性的条件。    是为序。    姜丹丹、何乏笔    2012年7月

内容概要

  17世纪的荷兰绘画作为西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历来受到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学者的关注。托多罗夫在《日常生活颂歌》里评述了荷兰风俗画所产生的独特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有关17世纪荷兰绘画的几种主要阐释模式,并分析了其文化与伦理的内涵。

作者简介

  茨维坦·托多罗夫,1939年出生于保加利亚的索菲亚,1963年移居法国。自1968年起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
曹丹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已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并译有(独立或合译)《流浪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解读杜拉斯》(作家出版社,2007)、《东方之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鳄鱼的黄眼睛》(台湾商周出版社,2009/新星出版社,2012)、《批评与临床》(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等多部译著及译文。

书籍目录

译序
1日常生活画
2荷兰的家庭生活
3现实主义与寓言
4颂与责
5道德教化的不确定性
6难以参透的人物
7对世界的爱
8画家们
9 荷兰绘画的意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令情况变得复杂的是,无论这些涵义的存在多么不容置疑,它们并不是荷兰绘画唯一让我们感受到的。让我们再回到绘画的不同题材。在一个男性已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我们很难将所有题材归人颂扬或谴责的范畴。作为中世纪思想的遗产,表现五种感觉的系列画在那一时期依旧存在。从严格的基督教角度看,感觉是同精神相对立的,因此它们被打上了负面的印记。但荷兰画家始终坚持这种看法吗?以其中一幅为例,在这幅画中,人们一致认为看到的是对五种感觉的表现哈尔斯的《味觉》(或《拿酒杯的男孩》)(插图12)。这幅画属于哈尔斯在艺术生涯第一阶段(约始于1626年)进行的“性格”构图系列。画家当然不会不了解通常赋予这一系列的道德意义(感官享受的空虚,此世生活的短暂),而且如此年少的男孩可能也不适合饮酒。但我们的解读能止于此吗?在这个男孩身上,正如在哈尔斯其他同类型的人物身上,首先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生活的喜悦,如果我们只从中看到对享乐之无意义性的影射,就会显得有点目光短浅。另外,人物的享受也因画家(和观画者)的享受得到加强:同味觉一样,视觉也同样因这光辉形象而得到颂扬。 或以画家斯蒂恩为例。在他的多幅画中,我们会看到表现人类不同弱点的画面,其中道德教化意义的痕迹清晰可见:证明这一点的,包括画中的文字、有特定寓意的形象和陪衬物,甚至整体构图本身——表达同一观点的人物和情景之不可思议的堆砌。此外,他还画了很多不值得推崇的人物,例如酒鬼和妓女,有时甚至表现出某种窥伺癖。

编辑推荐

《日常生活颂歌: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中,20世纪法国重要文论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托多罗夫将引领我们带着疑问去欣赏美术馆中陈列的一幅幅荷兰风俗画,并通过对这些画作的精辟分析和阐释,为我们揭示荷兰绘画的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日常生活颂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绘画评论
  •   值得关注西方美术、美术史和文化史的读者阅读。
  •   很有见识,材料一般,组织地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   内容相当不错,但设计实在令人遗憾:精装、华丽的四封,插图却是一色的黑白片,且模糊不清。
  •   喜欢这套轻与重的丛书,每本都很赞~
  •   托多罗夫的散文式作品,语言直白简练,把叙事学理论融于绘画解析中。以一种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心理来解析17世纪荷兰绘画,是轻松了解艺术史的一门好书。
  •   只是觉得作者写得不够深入,停留在表层面的分析了,不过,荷兰的风俗画大概也只能分析到那种地步了吧。毕竟只是风俗画啊。日本人的浮世绘到时属于较高层次的风俗画,但说到底也只是风俗画而已。但印象派却能将日本的这中高层次的风俗画演绎到极致使得它不称之为风俗画了。这是好事也是天才。
  •     大麻、应召女郎、郁金香……提到“荷兰”,这大概是一般人下意识的印象,大抵不会有人将荷兰与“绘画”连结到一起吧。也许荷兰真没出过那些太过惊世的伟大画家,但艺术创作既是人类天性,那么当这个自由的、崇尚爱与宽容的国家从事艺术的时候,断断是无法被人忽视的。黑格尔说荷兰画家具有“运用颜色的魔术和魔力来产生极显著的效果的巨匠本领”--难道不是如郁金香花海一般的绚烂吗?  而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可爱的地方在于,即使作者托多罗夫是个结构主义理论家,写过诸如《诗学》一般的学术理论著作吧,但这书其实没那么严肃,不如说是相当好读,读那些作者所臆测的画家视角、揣摩的画家心理、画家的喜怒哀乐……更重的是人文关怀。  如果,你是个享受生活的人,我推荐这本书。  如果,你是个热爱艺术的人,我推荐这本书。  如果,你是个在你所享受的生活中热爱艺术的人,请你千万要看这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