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作者:石毓智  页数:3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应用语法化理论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建立的动因和过程。汉语语法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是10至15世纪,几乎全部的现代汉语区别于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征都是在这个期间产生或者发展成熟的,主要包括:体标记系统的建立、动词重叠式的出现、动补结构的发展成熟、“把”字句的繁荣、新话题结构的形成、动词拷贝结构的萌芽、谓语结构的有界化、时间词和介词短语的重新分布、连动式第一动词的大批语法化、新比较格式的产生、量词系统的建立、助词“的”的语法化、复数标记“们”的出现,等等。语法的发展总是由新形式的产生和旧形式的消亡两方面构成的,它们一起改变一个语言语法系统的整体面貌。在这个时期也消失了很多古汉语的重要语法形式,主要包括:可分离式动补组合、屈折使成式、多动共宾结构、各种各样的谓词并列结构、施事和受事的语序区别法等。本书尝试解释,为什么这一系列语法变化会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我们认为它们的发展不是毫不相干的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由一种基本变化--动补结构的建立--直接或者间接带来的结果。本书抓住动补结构发展这条主线,描写和解释各种有关的语法现象产生的动因和过程。动补结构的发展实际上是由原来独立的两个句法单位融合成一个单一的句法单位的过程。这一变化带来了深刻的句法结果,最直接的影响是动词语法范畴的大量涌现,比如体标记“了”、“着”、“过”和情态助词“得”都是直接从补语的小类发展而来的。另外一个直接影响是,由于“动”和“补”融合成一个句法单位,不再允许动词的受事名词插入其中,对受事名词的重新安排又引起了一连串的句法结构变化,比如“把”字句、动词拷贝结构和新话题结构都是因应名词受事的重新安排的结果。不仅如此,动补结构的出现还改变了汉语的单句结构,使得“数+量”短语由名词宾语之后移到之前,为量词的语法化创造了条件,量词语法范畴的建立又引起名词短语结构的改变,助词“的”的出现就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因为动补结构的这一特殊地位,《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着力最多的是促使它产生的各种因素。本书从句法环境、音韵系统、词语的使用频率和语义相关性等四个角度全面探讨了汉语的动补结构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过程。  除了现象的描写和规律的归纳以外,《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还探讨了一系列普通理论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书中系统地讨论了音韵系统的变化如何影响语法的发展,又详细探讨了词汇化与语法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另外还分析了词语的使用频率、搭配能力、语义特点对其语法化的影响。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子证明,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音、词汇和语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个方面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语法系统更是如此,一个新语法现象的出现就会打破原来系统的平衡,因而会引起一连串的变化,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所以,语法的发展往往不是孤立事件的产生或者消亡,而是在某一时期出现的一系列现象的背后往往有着内在的联系。语法的发展是遵循着严整的规律的。“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类推(analogy)”是人类语言语法发展的两个最重要机制,但是两者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中青年语言学者文丛·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还详细探讨了它们在汉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特点。

作者简介

  石毓智,1963年生,中原洛阳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曾先后师从Ronald Langacker、Sandra Thompson和Elizabeth Traugott教授分别学习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与语法化理论。研究的领域包括现代汉语、汉语史、汉语方言以及语言和文学之关系,在这些领域已有论著发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 汉语语法史概观1.2 理论框架1.3 汉语历史分期1.4 历史语料的选择1.5 目前关于动补结构的研究状况第二章 现代汉语的动补结构2.1 引言2.2 定义2.3 动补结构的句法特征2.4 动补短语的音韵特征2.5 需要动补短语的句法结构2.6 其他动补结构第三章 动补结构的历史来源3.1 引言3.2 连动结构3.3 古代和中古汉语的使成式3.4 可分离式动补组合产生的原因3.5 个案研究第四章 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短语融合4.1 引言4.2 双音化趋势的发展4.3 动词和结果的融合4.4 结语第五章 动补的搭配频率与其惯用语化、词汇化5.1 引言5.2 词语的使用频率和其语法变化之关系5.3 惯用语化和词汇化5.4 个案研究5.5 情态结构的否定式的产生5.6 理论蕴含第六章 动补融合的句法环境6.1 引言6.2 动补结构出现的句法环境6.3 紧邻的句法环境和最早的动补融合6.4 句法结构对语法标记类推的制约6.5 语序变化的途径6.6 动补结构的扩展第七章 语义的相关性与动补的融合7.1 引言7.2 动补组合与连动式的不同发展7.3 终结点对动补融合的影响7.4 介词短语的重新分布……第八章 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形态的构词法影响第九章 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句法发展的影响第十章 结论

章节摘录

  我们的分析与语法化理论中的“单向性(unidirection ality)”假设(Hopper &Traugott,1993:94-129)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们认为,最早的VRO形式是词汇性质的(惯用语),而尚不是一种句法格式。这似乎是说,先词汇化后语法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正与By-bee等(1994:40)定义的语法化的单向性原则相违背。该原则认为,随着融合程度的增加,一个原来为句法的组合可以变成一个词汇单位,即复合词里的两个语素的融合程度是最高的。事实上,就每一个具体的动补组合来说,它们的融合程度都是由低到高,而不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完成体标记“了”是由普通动词演化而来的,它与其前动词由原来的两个宽松的句法组合融合成一个单一的松散句法单位,它们由低到高的融合过程是不可以逆转的,即体标记“了”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句法组合。同样,就具体的某个动补组合来说,它们之间的融合程度也是单向发展的,一旦词汇化就凝固下来,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句法关系。比如“说明”已经凝固成一个词,而且也有了不同于字面的意义,就不再可能变成句法组合。总而言之,每一对具体的动补组合的发展都遵循语法化演进的单向性原则。我们的分析显示,大量的动补组合所产生的合力导致新句法手段--动补结构的产生。从动补结构发展的总体角度来看,最早的就是可分离式动补组合,其中的两个成分之间是宽松的句法关系;发展到最后的是动补结构,两个成分融合成一个句法单位。即它们的融合程度也是由低到高,遵循着语法化演进的单向性原则。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语富学具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典籍。这个领域的人很容易成为一个拘泥于某些琐细问题的学究。但是石博士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对大量历史文献的驾驭能力,他在这个领域中的开创性研究给人留下了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他总是能够找到表面上似乎毫无联系的现象背后的内在关系,揭示其发展规律,并提出自己新颖而富于说服力的见解。石博士的《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通过分析动补结构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解释了磨宋以来各种重要的语法标记和句法结构产生的幼因和机制,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现代汉语语法系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李讷(Charles N.Li)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